正文

卷一

讀通鑒論(套裝共五冊)(精) 作者:注 著,尤學(xué)工,翟士航,王澎 譯


卷一

秦始皇

【題解】

《讀通鑒論》起首第一篇,評論的是中國第一個專制主義大一統(tǒng)王朝的締造者——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本篇主要討論了郡縣制和秦始皇焚詩書、禁私學(xué)的政策,以及秦二世而亡的原因。

秦始皇攻滅六國以后,將郡縣制推向全國。這是鞏固秦帝國統(tǒng)治、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制度的一項重大舉措。王夫之充分肯定了郡縣制的進步意義,指出郡縣制代替分封制不僅是大勢所趨,而且是理所必然,有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他從人才選拔、百姓福祉的角度詳細闡釋了郡縣制的優(yōu)長,并且指出,秦始皇廢除諸侯王而推行郡縣制,是出于使天下私有的私心,但卻在客觀上有利于天下的安定和百姓的福祉。他還認為,地方官吏魚肉百姓,歷代不絕,但這是選舉不慎之過,不能歸咎于郡縣制本身。王夫之對郡縣制的論述,充分顯示了他卓越的歷史見識,一直為后世所重視。

秦始皇聽從李斯等人的建議,焚詩書,禁私學(xué),實行文化專制。王夫之以孔鮒藏書為切入點,闡釋了自己對于士人處世之道的看法。他認為,士人要善于順應(yīng)所處的局勢,懂得進退存亡;君子之道在于“儲天下之用,而不求用于天下”,也就是在注重自我修養(yǎng)和提高的同時,在亂世中秉持正道以使自己安全,謹(jǐn)慎地結(jié)交朋友以遠離世俗危險,從而為日后的成功打下良好基礎(chǔ)。

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他所締造的秦朝卻二世而亡。王夫之通過考察歷史指出,王朝初建,天下人心未定,出現(xiàn)繼承波折實屬正常。然而商、周、漢、唐、宋、明等王朝都最終度過了繼承危機,秦卻因此而導(dǎo)致滅亡。究其原因,王夫之認為,是秦始皇“好諛”,太喜歡阿諛奉承的話,從而導(dǎo)致判斷失誤,托國于權(quán)宦趙高之手,最終斷送了秦的天下。

一 變封建為郡縣

兩端爭勝,而徒為無益之論者,辨封建者是也??たh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豈非理而能然哉?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為而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長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為天子。人非不欲自貴,而必有奉以為尊,人之公也。安于其位者習(xí)于其道,因而有世及之理,雖愚且暴,猶賢于草野之罔據(jù)者。如是者數(shù)千年而安之矣。強弱相噬而盡失其故,至于戰(zhàn)國,僅存者無幾,豈能役九州而聽命于此數(shù)諸侯王哉?于是分國而為郡縣,擇人以尹之??たh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滅者六國耳,非盡滅三代之所封也(11)。則分之為郡,分之為縣,俾才可長民者皆居民上以盡其才(12),而治民之紀(jì),亦何為而非天下之公乎?

【注釋】

①兩端:兩頭,兩方。這里是指贊成分封制和反對分封制的兩派。

②封建:本義是封土建國,這里指分封制度,即由共主或中央王朝將土地和人口分封給宗族姻親、功臣和先代貴族等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以西周最為典型,周滅商和東征以后,分封同姓和功臣為諸侯,諸侯的君位世襲,在其國內(nèi)擁有統(tǒng)治權(quán),但對天子有定期朝貢和提供軍賦、力役等義務(wù)。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七國之亂平定之后,封國的官吏全由中央任免,諸侯只征收租稅,封國名存實亡。魏晉以后,歷代王朝也還有分封制,其性質(zhì)不全相同。

③郡縣之制:古代中央集權(quán)體制的地方管理制度,將全國劃分為郡、縣兩級,郡、縣長官均由朝廷任免,代表皇帝或國王對地方進行管理。

④草野之罔據(jù)者:意指出身低微而自立為王的人。草野,指出身低微的人。罔,無,沒有。據(jù),憑借,依據(jù)。這里指所憑借的正當(dāng)性。

⑤噬(shì):吞食。

⑥戰(zhàn)國:指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春秋之后的一個諸侯爭霸時期,與春秋在歷史上并無明確時間界限,一般以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晉為起始標(biāo)志,至公元前221年秦統(tǒng)一六國為止。這一時期,諸多中小諸侯國已被吞并,余下的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國最為強大,相互征戰(zhàn)不休,史稱“戰(zhàn)國七雄”。

⑦九州:古代分中國為九州。說法不一。根據(jù)《尚書·禹貢》記載,古代中國人將全國劃分為九個區(qū)域,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后以“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國。

⑧尹:古代管理某一政權(quán)機構(gòu)或地區(qū)的長官。這里用作動詞,意思是治理。

⑨郡縣之法,已在秦先:郡縣制在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之前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春秋時期已有縣、郡的設(shè)置。楚武王滅掉權(quán)國,將其改建為縣,是為設(shè)縣之始。郡的設(shè)置要較縣為晚。根據(jù)《左傳》,秦穆公九年(前651),晉公子夷吾對秦國使者談到“君實有郡縣”,為秦國設(shè)郡的最早記載。而后,晉、趙、吳相繼設(shè)置了郡。至戰(zhàn)國末年,各國郡縣的設(shè)立已很普遍。

⑩六國:指“戰(zhàn)國七雄”中除了秦以外的楚、燕、韓、趙、魏、齊六個諸侯國。

(11)三代:指夏、商、周三個朝代。

(12)俾(bǐ):使。長(zhǎng)民:管理民眾。

【譯文】

歷史上,圍繞分封制的問題,贊成和反對的兩派為了戰(zhàn)勝對方而相互激烈辯論,實際上這種爭論是白費力氣而毫無益處的。郡縣制迄今已經(jīng)實行了將近兩千年而沒有誰能改變或廢除它,從古到今的人們都接受和適應(yīng)了這種制度,這種制度能夠成為整個局勢發(fā)展的趨向,難道不正是因為它具備內(nèi)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嗎?上天一定要讓人間擁有君主,即便沒有人愿意做君主也不行。所以,起初人們各自推舉他們中間德高望重、有功于眾人的人奉之為主,然后再從這些人中推選德行最高、功勞最大的一人做天子。人們并非不想使自己處于尊貴的位置,然而卻一定要推舉別人奉為尊長,正是出于人們的公心。那些長期地處于統(tǒng)治地位的人熟悉治理國家的道理,所以就形成了君主世襲的制度,即使是愚蠢而又殘暴的國君,也比那些出身低微而自立為王者強得多。像這樣的君主制,已經(jīng)延續(xù)數(shù)千年,早已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了。后來,列國相互爭斗,弱肉強食,完全改變了原來的局面,到了戰(zhàn)國時期,幸存的國家已寥寥無幾,怎么能夠強迫天下的人都俯首聽命于這幾個小小的諸侯王呢?于是統(tǒng)治者將國土劃分為若干郡縣,并且選派官吏去加以治理??たh制在秦始皇之前早就存在。秦始皇所滅亡的,僅僅是齊、楚、燕、韓、趙、魏等六國而已,并不是把夏、商、周三代所封的諸侯國全都滅掉了。那么,秦朝把天下分為郡、縣,讓那些有才能治理民眾的人去掌管這些郡縣,以充分施展其才干,這樣的做法難道不算是天下為公嗎?

古者諸侯世國,而后大夫緣之以世官,勢所必濫也。士之子恒為士,農(nóng)之子恒為農(nóng),而天之生才也無擇,則士有頑而農(nóng)有秀;秀不能終屈于頑,而相乘以興,又勢所必激也。封建毀而選舉行,守令席諸侯之權(quán),刺史牧督司方伯之任,雖有元德顯功,而無所庇其不令之子孫。勢相激而理隨以易,意者其天乎!陰陽不能偏用,而仁義相資以為亨利,雖圣人其能違哉!選舉之不慎而守令殘民,世德之不終而諸侯亂紀(jì),兩俱有害,而民于守令之貪殘,有所藉于黜陟以蘇其困。故秦、漢以降,天子孤立無輔,祚不永于商、周;而若東遷以后,交兵毒民,異政殊俗,橫斂繁刑,艾削其民(11),迄之?dāng)?shù)百年而不息者亦革焉,則后世生民之禍亦輕矣??たh者,非天子之利也,國祚所以不長也;而為天下計,則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嗚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罷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存乎神者之不測(12),有如是夫!

【注釋】

①世:世襲,世代承襲。

②大夫:官名。周代的諸侯國中,國君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大夫”可以世襲,且有封地。

③頑:指愚頑、愚妄的人。秀:指特別優(yōu)異的人。

④選舉:古代通過推選或科舉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吏的制度。

⑤席:座位,這里引申為占有。

⑥方伯:夏、商、周時期一方諸侯的首領(lǐng)。唐以后地方長官的泛稱。

⑦亨利:亨通順利。

⑧黜陟(zhì):偏義復(fù)詞,這里偏重罷免的意思。黜,罷免。陟,提升。蘇:死亡而復(fù)生,這里引申為從苦難中得到解救。

⑨祚(zuò):福。這里指王朝的壽命。

⑩東遷:指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由鎬京遷到洛邑的歷史事件。一般認為這是東周開始的標(biāo)志。

(11)艾削:剝削,摧殘。艾,通“刈”,割。

(12)存乎神者:處于神秘莫測中的事物。

【譯文】

古時候諸侯世代承襲君位,然后作為諸侯之臣的大夫也由此世代承襲他們的官爵,這就勢必會造成官職泛濫的局面。士的兒子永遠是士,農(nóng)民的兒子永遠是農(nóng)民,然而上天降生人才時是不選擇門戶的,所以士中也有愚頑之輩而農(nóng)夫中不乏優(yōu)秀之才;優(yōu)秀之才不可能始終屈居于愚頑之輩之下,于是不斷有人乘勢而起以改變自己的處境,這樣一來就勢必引起激烈的沖突。結(jié)果分封制被破壞而選舉制開始施行,從此太守、縣令占有了諸侯的權(quán)位,刺史、州牧、都督掌管了方伯的職責(zé),即使他們德高望重、功勛顯赫,也無法庇護其不成器的子孫,使他們承襲自己的爵位。在形勢的激烈推動下,事物發(fā)展的道路也隨之改變,想來這就是天意吧!陰陽兩端不能偏用,而仁和義也必須相輔相成才能亨通順利,即使是圣人難道能夠違背這個道理嗎?實行選舉制如果用人不慎,就會造成郡守、縣令等地方官殘害百姓的后果;而實行世襲制,如果諸侯不能繼承先代的美德,就會造成違法亂紀(jì)的惡果。兩者都有弊端,不過對于地方官的貪婪殘暴,百姓尚且可以借助朝廷罷免或貶降官吏的方法以緩解自己的困境。所以,從秦漢以后,天子因沒有諸侯輔助而孤立無援,王朝的壽命也不及商、周時代長;至于周王室東遷以后,戰(zhàn)火連綿,生靈涂炭,各國政令不同而風(fēng)俗各異,統(tǒng)治者橫征暴斂,施行嚴(yán)刑峻法,殘酷地剝削、摧殘人民,這種延續(xù)了數(shù)百年而未停息的災(zāi)難,在實行郡縣制后就消除了,因而后世百姓所遭到的災(zāi)禍也就減輕了。實行郡縣制,對天子來說并不十分有利,所以王朝的壽命就不會太長久;然而如果為整個天下的利益考慮,實行郡縣制的弊病就遠不如分封制所滋生的危害嚴(yán)重。唉!秦始皇為了使天下成為私有而廢除諸侯王,設(shè)置郡守、縣令,但是上天卻利用他的私心而施行了公道,事情變化的神妙莫測,竟到了如此的地步!

世其位者習(xí)其道,法所便也;習(xí)其道者任其事,理所宜也。法備于三王,道著于孔子,人得而習(xí)之。賢而秀者,皆可以獎之以君子之位而長民。圣人之心,于今為烈。選舉不慎,而賊民之吏代作,天地不能任咎,而況圣人!未可為郡縣咎也。若夫國祚之不長,為一姓言也,非公義也。秦之所以獲罪于萬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孫以長存,又豈天下之大公哉!

【注釋】

①三王:夏、商、周三代的開國君主,即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

②君子之位:這里指官位。君子,對統(tǒng)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

③圣人之心:指古代圣人“選賢舉能”的心愿。

④于今為烈:語出《孟子·萬章下》:“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辭也,于今為烈,如之何其受之?”指某件事過去已經(jīng)有過,現(xiàn)在程度更嚴(yán)重。

⑤賊民之吏:殘害百姓的官吏。賊,害,傷害。

⑥一姓:一朝,一代。

【譯文】

世襲官位的人熟悉治國之道,這是更為方便的治國方法;熟悉治國之道的人能勝任工作,這是理所當(dāng)然的。治國方法經(jīng)過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的制定已經(jīng)很完備了,治國之道經(jīng)過圣人孔子的闡發(fā)已經(jīng)很清楚了,因而后人都能學(xué)習(xí)和研究它們。賢能而優(yōu)秀的人,都可以獎給官位而使其管理民眾。圣人選賢舉能的良苦心愿,在今天更加受到重視。選舉如果不慎重,就會使得殘害百姓的官吏一批又一批地出現(xiàn),天地也不能承擔(dān)這樣的責(zé)任,更何況是圣人呢!所以,不能把一切過錯都歸咎于郡縣制。至于王朝壽命不長,這只是從一家一姓的角度而言,不是為整個天下的利益著想。秦始皇之所以獲罪于千秋萬代,不過是因為太自私自利了。有些人一面指責(zé)秦始皇自私自利,另一面卻又想讓他的子孫永遠私有天下,這又怎么能算是為整個天下考慮的大公無私之心呢?

二 孔鮒以無用儲天下之用

孔鮒藏書,陳馀危之。鮒曰:“吾為無用之學(xué),知吾者為友。秦非吾友,吾何危哉?”嗚呼!能為無用之學(xué),以廣其心而游于亂世,非圣人之徒而能若是乎?

【注釋】

①孔鮒(fù)藏書:秦始皇焚書坑儒,禁止民間私藏諸子百家著作,違令者棄市??鬃拥陌耸缹O孔鮒將其家中所藏的《論語》《尚書》《孝經(jīng)》等書,藏于孔府舊宅的墻壁中,至死沒有取出。漢景帝時,這批藏書才被發(fā)現(xiàn),后世稱為“魯壁藏書”或“孔壁藏書”。孔鮒(約前264—前208),字子魚,亦字甲。博通經(jīng)史,與魏國的張耳、陳馀交好。晚年投奔陳勝,在與章邯的戰(zhàn)斗中戰(zhàn)死。

②陳馀(?—前204):大梁(今河南開封)人,魏國名士。大澤鄉(xiāng)起義后投奔陳勝,跟隨武臣占據(jù)趙地。武臣死后與張耳共同擁立趙歇為趙王。后來項羽分封諸侯時封其為侯,陳馀不滿,聯(lián)合齊王田榮擊走張耳,復(fù)立趙歇為趙王,他被立為代王。井陘之戰(zhàn)中為韓信所敗,被斬殺。傳見《史記·張耳陳馀列傳》。

【譯文】

孔鮒不顧秦朝禁令,私藏了不少儒家著作,陳馀認為這樣做十分危險??柞V說:“我研究無用的學(xué)問,理解我的人是我的朋友。秦君不是我的朋友,我有什么危險呢?”唉!能夠研究無用的學(xué)問,以開闊其胸懷從而邀游于亂世之中,如果不是圣人的門徒,誰能夠做得到這樣呢?

《詩》曰:“握粟出卜,自何能谷?!惫日撸谖叶?,何用卜為?屈其道而與天下靡,利在而害亦伏;以其道而與天下亢,身危而道亦不競。君子之道,儲天下之用,而不求用于天下。知者知之,不知者以為無用而已矣。故曰“其愚不可及也”。秉道以自安,慎交以遠物,存黃、農(nóng)、虞、夏于盜賊禽獸之中,奚不可谷,而安用卜為!莊周懲亂世而欲為散木,言無用矣,而無以儲天下之大用。握粟憂深而逃羿彀,其有細人之情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易簡以消天下之險阻,非圣人之徒,其孰與歸?

【注釋】

①握粟出卜,自何能谷:語出《詩經(jīng)·小雅·小宛》,意思是拿著小米去問卜,自己怎樣才能得到成功?能谷,能成功。谷,原意指禾谷,禾谷的生長,只有在雨水充盈的年份,籽粒才能成熟、飽滿,所以“谷”又有豐收、成熟之意,這里引申為成功、成就。

②靡:消靡,消沉。

③亢:同“抗”,對抗,匹敵。

④競:本義是互相爭勝,這里指弘揚、光大。

⑤其愚不可及也:這是孔子的話,語出《論語·公冶長》:“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甯武子那種國家安定有道時就發(fā)揮自己才智的智慧是一般人可以趕得上做得到的,但他在邦無道時就裝傻的智慧則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王夫之此處引用孔子這句話,意在說明在天下無道時要善于保存自己,以備將來之大用。

⑥黃:黃帝。農(nóng):神農(nóng)。虞:虞舜。夏:夏禹。以上四人皆是傳說中的圣王。

⑦莊周:即莊子,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戰(zhàn)國中期著名思想家,與老子并列為道家學(xué)派主要代表人物。散木:無用而享天年的樹木。典出《莊子·人間世》:古時有一棵很大的櫟樹,枝葉能遮蔭上千只牛,樹干有百尺圍??吹娜撕芏啵幸粋€姓石的匠人不去看。他的徒弟問他為什么這樣好的木材卻不去看一看。他說:“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币馑际恰八懔耍灰僬f它了!這是一棵什么用處也沒有的樹,用它做成船定會沉沒,用它做成棺槨定會很快朽爛,用它做成器皿定會很快毀壞,用它做成屋門定會流脂而不合縫,用它做成屋柱定會被蟲蛀蝕。這是不能取材的樹。沒有什么用處,所以它才能有如此長壽?!焙笫酪虼擞谩吧⒛尽北扔魅骛B(yǎng)性、不為世用之人。

⑧羿(yì)彀(ɡòu):羿的弓矢所及。語出《莊子·德充符》:“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蓖跸戎t《集解》云:“以羿彀喻刑網(wǎng),言同居刑網(wǎng)之中,孰能自信無過,其不為刑網(wǎng)所加,亦命之偶值耳?!焙笠浴棒囔啊敝感叹W(wǎng)或人間的危機。羿,后羿,傳說中射日的神箭手。彀,張滿弓弩,彀中指弓箭射程范圍之內(nèi)。

⑨細人:見識短淺的人。

⑩易簡:平易簡約。語出《周易·系辭上》:“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簡而天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p>

【譯文】

《詩經(jīng)》中說:“握粟出卜,自何能谷?!背晒εc否,在于自己,占卜算卦有什么用呢?委曲自己的道而與天下人一同消靡,有利同時也隱含著禍害;堅持自己的道而與天下人對抗,就會身陷危境,而道也不能發(fā)揚光大。君子之道,是為成為對天下有用之人做好充分的準(zhǔn)備,而不是追求被天下任用。理解他的人當(dāng)然深知他的才能,不理解的人只不過是把他當(dāng)作無用之人罷了。因此孔子說:“其愚蠢是其他人趕不上的。”秉持正道以使自己安全,謹(jǐn)慎地結(jié)交朋友以遠離世俗危險,即使是將黃帝、神農(nóng)氏、虞舜、夏禹等圣王置于盜賊和禽獸之中,他們又怎么會不能成功?哪里用得著占卜呢!莊周因苦于亂世而想做散木,就是說做不成才的無用之人,可這樣也就無法為成為對天下有大用之人做準(zhǔn)備了。占卜時有深刻的憂慮而逃離危險的境地,難道他也有見識短淺之人的情感嗎?懂得進退存亡而不偏離正道,平易簡約以消除天下的危險阻礙,如果不是圣人的門徒,還有誰能做得到呢?

三 胡亥殺兄而亡

商始興而太甲放,周始興而成王危,秦并天下而扶蘇自殺,漢有天下而惠帝弗嗣,唐則建成死于刃,宋則德昭不令其終,汔乎建文之變而憯尤烈。天下初定,人心未靖,則天命以之不康,湯、武且不能弭,后代勿論已。然而胡亥殺兄,旋以死亡;太甲、成王,終安其位;則伊尹、周公之與趙高,相去不但若霄壤也(11)

【注釋】

①商始興而太甲放:太甲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的孫子,商代第二位君主。據(jù)《史記·殷本紀(jì)》記載,太甲即位三年,性情暴虐,不遵守商湯成法,昏亂無德,于是宰相伊尹將他流放到桐宮。其間伊尹攝政當(dāng)國,以朝諸侯。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zé),誠心向善,于是伊尹迎回太甲,把政權(quán)還給他。太甲從此勵精圖治,百姓安寧。事見《左傳·襄公二十年》。

②周始興而成王危:周成王姬誦是周武王的兒子,即位時年幼,由叔叔周公旦攝政。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和周公的弟弟管叔、蔡叔陰謀叛亂,散布周公有野心、要篡奪王位的謠言,鎬京因此人心惶惶,連成王也懷疑起周公來。后來周公平定了叛亂,在成王成年后還政于他。事見《尚書·金縢》。

③扶蘇自殺:扶蘇(?—前210),秦始皇長子。秦統(tǒng)一后,扶蘇反對實行焚書坑儒等嚴(yán)峻政策,因而觸怒秦始皇,秦始皇便將其派去協(xié)助蒙恬抵御匈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中車府令趙高和丞相李斯等人害怕扶蘇登基后對他們不利,于是偽造詔書,扶持嬴政幼子胡亥登基,并逼令扶蘇自殺而死。事見《史記·秦始皇本紀(jì)》。

④惠帝弗嗣:漢惠帝劉盈(前210—前188),漢高祖劉邦與呂后之子,西漢第二位皇帝。惠帝生性柔弱,在位期間政權(quán)由呂后把持,在位七年抑郁而終。惠帝死后,其子前少帝劉恭和后少帝劉弘先后即位,呂后繼續(xù)臨朝稱制。呂后死后,大臣周勃、陳平討滅諸呂,宣稱劉弘等并非惠帝的親生兒子,將他們處死,迎立惠帝的弟弟劉恒為皇帝。至此,惠帝一脈絕嗣。事見《史記·呂太后本紀(jì)》。

⑤唐則建成死于刃:李建成(589—626),小字毗沙門,唐高祖李淵長子。李淵稱帝后立建成為太子。隨著秦王李世民的戰(zhàn)功日益顯著,兄弟二人間摩擦不斷,矛盾日益激烈。最終,在公元626年,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被射死,五子一并遇害。事見新、舊《唐書·尉遲敬德列傳》。

⑥宋則德昭不令其終:趙德昭(951—979),字日新,宋太祖趙匡胤次子,母親是賀皇后。宋太祖死后其弟趙光義即位,趙德昭處境日益微妙。據(jù)《宋史》記載,太平興國四年(979),趙德昭跟隨宋太宗攻打幽州。高粱河之戰(zhàn)宋軍慘敗,太宗乘驢車逃走,軍中不知道宋太宗身在何處,有人謀議立趙德昭為帝,宋太宗得知此事后很不高興。回到京師后,趙德昭遭到宋太宗訓(xùn)斥,退朝后憂懼不已,自刎而死。事見《宋史·宗室列傳》。今,善。

⑦汔(qì):終竟,一直。建文之變:建文即指明建文帝朱允炆(1377—?)。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其父懿文太子朱標(biāo)早逝,朱允炆作為皇太孫在朱元璋死后即位。朱允炆推行削藩政策,其叔父燕王朱棣起兵反抗,發(fā)動靖難之役,于公元1402年攻下南京,宮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終。事見《明史·成祖本紀(jì)》。憯(cǎn):慘痛,傷痛。

⑧康:安寧。

⑨湯、武:指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和周代開國君主周武王,兩人均是后世推崇備至的圣王。

⑩胡亥殺兄,旋以死亡:胡亥(前230—前207),嬴姓,秦始皇少子,扶蘇之弟。秦始皇死后,胡亥偽造詔書即位并逼死扶蘇,又誅殺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即位不久,陳勝、吳廣起義爆發(fā),胡亥于公元前207年被趙高逼迫自殺。

(11)霄壤:天和地,比喻相去極遠,差別很大。霄,天空。壤,土地。

【譯文】

商朝剛建立不久商王太甲便被放逐,周朝剛建立而成王就身陷危機,秦朝統(tǒng)一天下后公子扶蘇竟被逼自殺,西漢統(tǒng)一全國而惠帝竟然血脈斷絕,唐高祖太子李建成死于刀劍之下,宋太祖之子趙德昭不得善終,到了明朝初年建文帝朱允炆遭遇靖難之役,其命運就更悲慘了!天下剛剛平定,人心不安,天命因此也不安定,連商湯和周武王這樣的圣明君主都尚且無法避免或預(yù)防此類的災(zāi)難,后世的君主就更不用說了。然而秦二世胡亥殺死兄長扶蘇后不久就喪命,太甲與周成王卻最終安然于君位??梢姡サ妮o臣趙高與太甲、成王的輔臣伊尹、周公相比,其差距更甚于天壤之別。

秦始皇之宜短祚也不一,而莫甚于不知人。非其不察也,惟其好諛也。托國于趙高之手,雖中主不足以存,況胡亥哉!漢高之知周勃也,宋太祖之任趙普也,未能已亂而足以不亡。建文立而無托孤之舊臣,則兵連禍結(jié)而尤為人倫之大變。徐達、劉基有一存焉,奚至此哉?雖然,國祚之所以不傾者,無諛臣也。

【注釋】

①漢高之知周勃:周勃(?—前169)是西漢開國功臣,屢立軍功,深得漢高祖劉邦信任。據(jù)《史記·高祖本紀(jì)》記載,劉邦臨死前呂后詢問丞相人選,劉邦評價周勃說:“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焙髞碇懿慌c陳平等人聯(lián)合,平定了諸呂叛亂,維護了西漢政權(quán)。

②宋太祖之任趙普:趙普(922—992)是北宋開國功臣,早年即擔(dān)任宋太祖趙匡胤的掌書記一職,北宋建立后他被拜為宰相,輔佐宋太祖削奪藩鎮(zhèn)之權(quán)、罷禁軍宿將兵權(quán)、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邊方略,功績卓著,鞏固了北宋政權(quán)。事見《宋史·趙普列傳》。

③建文立而無托孤之舊臣:據(jù)《明史》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晚年性情猜忌,為了消除潛在的威脅,利用胡惟庸案和藍玉之案對功臣大加屠戮,以致功臣宿將死亡殆盡。建文帝即位后,靖難之役起,除了長興侯耿炳文等極少數(shù)宿將外,幾乎無人可用,這是導(dǎo)致建文帝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

④徐達(1332—1385):字天德,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人,元末明初軍事家。跟隨朱元璋征戰(zhàn),為人謹(jǐn)慎,善于治軍,多次被朱元璋委以統(tǒng)軍重任,戰(zhàn)功顯赫,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傳見《明史·徐達列傳》。劉基(1311—1375):字伯溫,浙江青田(今浙江青田)人。他通經(jīng)史、曉天文和兵法,輔佐朱元璋建立明朝,朱元璋多次稱贊他為“吾之子房”。傳見《明史·劉基列傳》。

【譯文】

秦始皇建立的秦朝短命的原因不止一條,而最重要的莫過于不知人善任。秦始皇并非不能明察,只是他太喜歡聽阿諛奉承的話了。他死前把國家托付給趙高,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中等才能的君主也難以保全江山社稷,更何況是愚頑無知的胡亥呢!漢高祖劉邦信任周勃,宋太祖趙匡胤任用趙普,盡管他們不能止息禍亂,卻足以使國家不至于滅亡。建文帝繼位后缺少托孤老臣的輔佐,因而引發(fā)了靖難之役,造成兵連禍結(jié)的局面,最終落得身死家破、皇位被叔父朱棣篡奪的結(jié)果,實在是人倫的大變故。假使開國元勛徐達、劉基等人中有一個活著,建文帝又怎么會落得如此下場?盡管如此,大明政權(quán)也沒有傾覆,這主要是因為當(dāng)時朝中沒有阿諛奉承之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