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章
【原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共49字)
【譯言】天地長久恒壽。天地所以能夠長久恒壽,是由于它們不是為自己而生,所以能夠長生久存。因此圣人置身于后,卻能被眾人推前;把自己的存在置于度外,卻能保證自身的存在。這難道不是由于他無私嗎?因此能夠成全他的自我。
【重心】無私可以久長,謙遜方能永壽。
【臧否】有條件地不認同。
【困擾】低調(diào)和進取,孰優(yōu)孰劣?
【智語】道有蹤而無跡,道有跡而無謂。
【視野】
古人的一句話、幾句話、或幾個詞,就能起源今人的一種思想體系,一種觀念觀點,一種方式方法,一種道德規(guī)范,或一種進退精神。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八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三十七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六十三章);莫不如是。
為什么會這樣?
我想,一是由于我們現(xiàn)在所讀的古文,都是千百年篩選后留下來的,既然能留下來,自然是值得品味、值得研究、值得重視的。
二是古人離天地萬物的物理和心理距離應(yīng)該更近一些,那時城鎮(zhèn)小,建筑少,人口稀,周圍都是“萬物”,不需要像今人,想接近自然時,須穿過重重人工的和心理的藩籬,還不一定能夠到達。
所以,那時候的人,能說出離天地萬物更近的話,似乎是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的,雖然他們說出來的思想顯得很樸實,但自然而然,更接近于天地萬物,更接近于“道”。
這是外部的因素。
如果我們今天出不來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怪只怪我們今天的生活、思考環(huán)境不如古人離天地近。
這是“肯定”的。環(huán)境決定思想,沒有相應(yīng)的物質(zhì)環(huán)境,沒有相應(yīng)的生活背景,沒有相應(yīng)的知識視野,很難或根本不可能取得相應(yīng)的成功。
媒體上曾經(jīng)深入討論西方民主制度的擴散和移植,說西方的民主制度是原生的,而世界上后學的那些民主制度,會發(fā)生種種變化。一種變化是亂相叢生,蛻化為一種民主的形式,一種變化是加入了該社會原有的非民主甚至“反民主”因素,一種變化是社會成為民主體制了,但與西方社會的方方面面都還有很大的差距,成為“非優(yōu)質(zhì)”的民主。
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學來的民主是非原生的,總會有這里、那里的不相匹配。不過,這樣的情況,也正好為多樣性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這又開啟了一種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循環(huán)。文明不會“終結(jié)”,歷史正在開始。
雖然在今天人們都不會反對或公開反對“民主”、“自由”、“平等”這樣的價值觀,但在不同的人群中,對民主、自由、平等的解讀,大相徑庭,甚至南轅北轍,這從另一個側(cè)面證明了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機妙、高超。看起來這是大而畫之的,但似乎達到了他的思想能夠窮盡的那個盡頭。至于那個盡頭的后面還有什么,還有多遠,需要出現(xiàn)比老子更有智慧的高人。
說我們今天出不來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既不符合現(xiàn)實,也沒考慮標準的統(tǒng)一,其實只是想引出一些話題來。今人的智慧并不比古人智慧淺,今人的智慧也不比古人智慧少。但如果遵循“道可道非常道”的原則,那人類還有表達的可能嗎?
這是兩個層面的問題。
一個層面是,言語的反和正是無窮無盡的,是說不完道不盡的,我們在言語上的“理屈辭窮”,并不表明“理”真的“屈”了,而只說明“辭窮”了,如果我們的視野足夠?qū)?,修養(yǎng)足夠深,認知足夠精,理就不可能屈。當然,人類的視野永遠只能是相對足夠?qū)?,修養(yǎng)相對足夠深,認知相對足夠精,不可能視野絕對足夠?qū)挘摒B(yǎng)絕對足夠深,認知絕對足夠精。這也正是“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理:能夠說出來的,就一定說不清楚,就一定不是恒常的那種“道”,恒常的“真理”都不可言說,或不可明說,說不清楚。
另一個層面是人類已經(jīng)約定俗成,建立了一整套相互間能夠理解、體會、明白的話語體系,這種體系不可能完整、完全體現(xiàn)“道”,但完全可以在這個框架下生存、發(fā)展、“進步”。這就是“道可道”與“道不可道”的矛盾統(tǒng)一。
事物本身沒有是非對錯之分。
是非對錯的觀念,都是人為的標準。
【聽雨花園筆記】
園子里,小麻雀嘰嘰喳喳,攀在正要黃熟的麥穗上吃小麥。呵,這還了得,園長知道了對誰都不好!趕緊對它們噓噓幾聲,它們噗噗都飛了,調(diào)皮樣十足!在窗戶玻璃上發(fā)現(xiàn)一些剛出生的極小極小的蝸牛,自我粘固在玻璃上。它們受到本能的驅(qū)使,爬到窗戶玻璃的盡高處,粘在玻璃上,凝固在那里了。我動手把它們?nèi)∠?,放進濕潤的花盆里,可有時覺得太遠,夠不著,只好作罷。凝固在玻璃上的蝸牛,不知道再下雨時,能否離開原地并找到適合生活的地方(有花草植物的地方)。從宏觀的角度看,蝸牛們的遷徙是必要的,因為它們四散而往,會因此而找到新的生存地,它們的種群也會擴大,你找不到,它可能會找到,這一批找不到,另一批可能會找到,這一群失敗了,那一群會成功,也總會有成功者。但對于蝸牛個體而言,走錯了路徑,就可能付出生命的代價,而又一定會有走錯路徑的失敗者。這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