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他序

張梁 我在地球邊緣 作者:蔣平 著


他序

普通人的奇跡

王石

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暫時打亂了世界的腳步,卻也迫使人們靜下來,向更深刻的方向思考人生的意義。在我認識的眾多探險家、登山家當中,張梁是一位20多年來從未停下腳步,用探險的方式來探尋自己人生意義的奇人。他用13年完成“14+7+2”的壯舉,其間發(fā)生的曲折反復與驚心動魄,足以被呈現(xiàn)為一系列有分量的故事,如今《張梁 我在地球邊緣》這本書的問世,使我在欣喜之余又回想起這一切的緣起……

2003年,當時國內(nèi)民間登山探險的人不多,張梁是我們一行登珠峰七位隊友之一,這是他第一次挑戰(zhàn)8000米以上山峰。當時就感覺張梁話不多,但登山過程中很有韌性,身體底子非常不錯,一看就是長期堅持體育鍛煉的人。遺憾的是,當時七位隊員中有三個最終沒能登頂。張梁是三人之一,但他沒能登頂并非因為體力不支,而是為了救援一名受傷的英國登山者主動下撤。要知道他為這次登珠峰在山里熬了一個多月,眼見就要到頂了卻主動下撤!這種“就差一點點”的感覺一般人是受不了的。

此后,珠峰成為張梁心中的一個結(jié)。我很理解這份遺憾。經(jīng)過周密的準備,2005年他再次登珠峰并且成功登頂。從那以后,“相機判斷如決策必要堅決下撤—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二次登頂成功”成了張梁典型的登山模式,無論何時,他內(nèi)心始終有一個聲音:“只有活下去,才能再上來。”他借此信念一次次地化險為夷,并且挽救了數(shù)名隊友寶貴的生命。這給我們的啟示是:面對巨大的生命危險和沉沒成本時,人會突然出現(xiàn)“賭”和“硬登”的心態(tài),但登山史的事實表明,硬登非常容易導致誤判,此時選擇放棄比執(zhí)著往前走更困難,也更加考驗一個人的內(nèi)心。明智者不爭一時一地之功,風物長宜放眼量。

對于一般登山者而言,珠峰可能是他們最后的夢想之山了,但張梁卻并不滿足于此。2009年,我們一起登海拔8163米的馬納斯魯峰,我在營地問他:“有沒有想過完成全球所有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張梁當場就表示了興趣:“那就試試吧。”

要完成“14座”的目標,對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都會有經(jīng)濟壓力。當年張梁是中國農(nóng)業(yè)銀行深圳分行的一名普通員工,單憑個人收入可能無法完成登山。為此,我專門找到了中國農(nóng)業(yè)銀行的管理層,爭取到他們的支持。我還幫他找到了體育用品的贊助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張梁終于踏上了“14+7+2”的漫漫征程。當被問起,為何愿意這樣幫助張梁?我心里的答案很簡單:因為他獨具實力。

隨后的精彩故事就在這本書里,我在此不贅述?;叵肫?1年前,我之所以會鼓勵他完成“14座”,并非出于一時的沖動,而是我始終覺得:在探險領(lǐng)域尤其是民間探險領(lǐng)域,中國仍處于比較落后的水平,這種落后,一方面是技術(shù)和紀錄的落后,更值得關(guān)注的一方面是心態(tài)和精神的落后。像張梁那樣始終保持好奇與勇者之心的人,在社會中仍屬鳳毛麟角。

完成“14+7+2”,究竟給張梁帶來了什么?毫無疑問,登山讓張梁認識了自己,實現(xiàn)了自我,在拓展他人生廣度和深度的同時,給了他自由。如果說,當年的張梁還有一點羞澀,那現(xiàn)在的他已經(jīng)通過精神上嚴格的努力,擁有了異于常人的豐富內(nèi)心。當張梁將這些努力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他逐漸獲得了家人、同事和社會的廣泛認同。尤其是他的兒子,如今他的兒子已經(jīng)從一位叛逆少年,逐漸成長為有責任心的男子漢。這中間,父親的言傳身教功不可沒。

眼下全球疫情的走向仍撲朔迷離,微小的新冠病毒在全球技術(shù)和經(jīng)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被放大為全人類都必須承受的普遍問題。但登過山的人都知道,只要我們翻過這座山,就超越了原先的自己,進而追求更高遠的理想。我們有理由相信,社會各行各業(yè)也存在許許多多像張梁一樣的“攀登者”,每一個人精神上的嚴格努力及付諸實踐,才是促使人類社會進步的唯一有效手段。相信他的傳奇故事將會激勵更多的人行動起來(當然未必是登山),重新挖掘生活的意義。謹以此文,向社會里的“張梁”致敬,是為序。

在我眼里,他不只是英雄

張彧

作為張梁的兒子,我一直會遇到各種提問。其中,出現(xiàn)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你是否敬佩你的父親?”

我想,問這個問題的人,本身就一定是對我父親抱有敬佩之心的人。在他們眼里,張梁登上了無數(shù)的高峰,是一個英雄。

為了符合他們的期待,我當然會以“敬佩”作為回答。但是,我有時候覺得,假如把自己的父親當作英雄來“敬佩”,總會和父親之間產(chǎn)生一種莫名的距離感。

其實,在我眼里,我父親的形象不只有“英雄”這一種。

20年前,父親開始攀登雪山。從那時起,作為他的家人,我能深刻地感受到他的變化。

早先,我父親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經(jīng)常會一個人默默地在家里的陽臺上抽煙。

另外,他的脾氣還相當火爆,遇到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能和人吵個半天。

不知是不是山峰與兩極的冰雪影響了他的心境,經(jīng)歷了多年的攀登與徒步,他慢慢變成了一個開朗而溫和的人。我發(fā)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就算比他年輕上十幾二十歲的人,見到他都會稱呼他為“梁哥”。我想,父親之所以喜歡別人叫他“梁哥”,是因為在他的潛意識中,一直希望自己是一個“年輕人”吧。

如今的父親,在生活中是一個前衛(wèi)的“60后”,喜歡一切有新鮮感的東西。從古至今,中國人的父子關(guān)系一直是緊張的??墒?,我和父親之間居然可以“無障礙交流”。他喜歡看刺激的戰(zhàn)爭大片,因此經(jīng)常叫我給他推薦,問我最近有沒有上映什么好看的戰(zhàn)爭片。他還喜歡看UFC格斗,每次看的時候,要么屏氣凝息,要么大聲吶喊,要么捶胸頓足。有一次,他偶然間看到了UFC場地上的“魔爪”飲料廣告,還特意叫我給他買一瓶嘗嘗。結(jié)果,他喝完后,忍不住發(fā)表了感想:真難喝……

除了心態(tài)年輕,我還發(fā)現(xiàn),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他越來越“愛美”了?,F(xiàn)在,他不僅一直保持健身的習慣,還開始注重自己的穿著打扮。他說,他不能穿得太老土,也不能穿得太時尚;他不能穿得太“運動”,又不能穿得不“運動”—可見,他對如何保持“個人形象”非常苦惱。為此,現(xiàn)在他穿衣打扮,經(jīng)常還會征求我的意見。有人笑稱,我已經(jīng)成了自己父親的“首席時尚顧問”……

當然,在我的記憶中,周圍每個熱愛戶外運動的父親,都會有一個(或者不止一個)被領(lǐng)去體驗戶外運動的子女?;蛟S,他們的初衷是想把自己的愛好傳遞給自己的孩子,他們認為這是作為父親的一種責任。

曾經(jīng),我和父親也算是深圳的“老驢友”。早期,在深圳體育館附近的筆架山還沒有“開荒”的時候,父親就帶上我,踩著荒草往山頂上攀登。有時候,如果遇上一個光禿禿的斜坡,他還會訓練我“攀巖”。除了筆架山,我們還會全副武裝地去同樣沒有“開荒”的梧桐山“探險”,那時,梧桐山不像今天這樣具有安全保障,在山上,我倆最需要防備的是野豬和夾野豬的夾子……

每當回憶起自己兒時與父親在戶外的經(jīng)歷,感覺仿佛就發(fā)生在眼前。我不禁感嘆:二十多年的時光,宛如一瞬。

不過,現(xiàn)在我和父親的互動早就脫離了“戶外”的范疇,而是發(fā)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因為,我的父親已經(jīng)不會再把自己的愛好當成子女的愛好。當年,他不顧周圍許多人的反對,選擇了自己的人生—走上登山探險的道路。現(xiàn)在,他也領(lǐng)悟到了,自己的孩子也會擁有他自己的人生。

對于父親20年來的經(jīng)歷,我的感想是:他不僅僅是一個英雄,還是我的父親;他不僅僅是我的父親,還變成了我的朋友。

當然,我內(nèi)心也懷有一點遺憾。從前我一直認為,自己大概是世界上最不了解父親的兒子。雖然感覺說法有點奇怪,但是讀了這本書以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更加了解父親了。

因為,曾經(jīng)的我只知道父親山下的故事,但是父親的人生,卻遠遠不止這些。

在這屹立了億萬年的山峰之上,任誰都會感嘆人類的渺小。然而天地之間,似乎又只有人類才愿意挑戰(zhàn)自身的極限,觸碰世界的極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