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序:雅姆,憑質樸的天性寫詩
1. 生與死
雅姆已經死了。他的生卒年月日擺在那兒:生于1868年12月2日,卒于1938年11月1日。他活了差不多整整七十歲,只差一個月零一天。在我們的祖先看來,七十是一個有著門檻意義的數字,七十歲就是古稀之年,而“人過古稀,百無禁忌”,也就是說,一個人邁過七十歲的門檻,他就真正“自由”了。對雅姆這位法國人來說,中國的這句老話也許不適用,因為他好像未至古稀,已然活得自由了?;蛘哒f,他一直就是自由的,因為他的活法是無條件地依從自己的天性。土地上的萬物無不具有自己的天性:龜長壽,蟬短命,松柏常青,楊槐落葉,白樺越長越高,渴望夠著云彩,柳枝俯身水面,整日拂拭漪漣,鼠腿細短,鹿頸修長……當然,人的天性逐漸變得復雜、多樣,因為城市孕育了現代文明,智力推動著思維發(fā)展,但人畢竟是自然之子,所以人的天性之一就是他的自然性。他的出生、成長、疾病和死亡,都包含在自然性的遺傳因子里,教育、文化、智力和智慧其實只不過是伴隨之物,盡管我們經常誤以為是我們的本質。人的天性之一的自然性,也可以理解為是土地性。土地,這個概念簡直可以泛指整個地球:山是土地的一部分,河是土地的一部分,平原、沼澤、丘陵不消說,連湖泊、海洋都得算上,因為水面之下仍是土地。土地是人類的命根子。雅姆就是一位把土地當作命根子的自然詩人,他的一生都貼近土地,離不開土地,他的全部詩情都用來歌唱土地上的眾生之善,萬物之美。雅姆死后,“自然之子”又返回土地,肉身入土,魂歸天堂。
雅姆仍然活著。雅姆在雅姆這個人死后,仍然活著,活得好好的,因為雅姆是一個偉大的詩人,留下了足以與時間流逝相抗衡的詩篇。在世界各地,雅姆那些滲透著溫良的善心和樸素的智慧的詩篇,仍然被熱愛他的人們閱讀著,珍藏著,傳誦著。土地接納了雅姆必死的肉身,天空接下來見證雅姆詩歌聲音的不死性。雅姆的全部文字都散發(fā)著土地和天空的味道。土地,是他的萬物之愛,所以他偏愛像日常新鮮面包那樣噴香的簡單詞匯,以便直接說出萬事萬物;天空,是他的天主之愛,因為所有的塵世之美,尤其是那永不被實現的愛,引領他去發(fā)現更徹底的精神慰藉,更遼闊的仰望之境:信仰。作為詩人,雅姆的偉大,不是因為有驚世駭俗之舉,像彗星一閃的短命天才蘭波,也不是因為開創(chuàng)了一種現代性,像承前啟后的波德萊爾,更不是因為閃耀出智性的光輝,像殫精竭慮的馬拉美,而是因為他的質樸的天性,渾然的詩道。仿佛他生來就有一顆純真之心,仿佛他一動筆就領悟了寫詩之道。雅姆的音調在法國現代詩歌中肯定是獨一無二的,那種回旋的歌謠的旋律,低聲唱出他對世間平常事物的“小靈魂”們的發(fā)現和喜悅。雅姆的寫法也肯定是絕無僅有的,那種口語的親切感和明晰性,使得他總是能把場景和情愫和盤托出。在他看來,一目了然是多么爽快和開闊,像站在山頂上眺望。
2. 詩與道
要知道,雅姆寫詩的年代是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那是劇烈的社會變化帶給詩歌躁狂不安的年代,各種現代詩歌“主義”紛紛出籠,據統(tǒng)計當時有四十種之多。雨果的浪漫主義完成了對古典主義的反叛,而巴那斯派接著反叛浪漫主義,然后是信奉“直覺論”和“感應論”的象征派的崛起,然后是什么立體主義、一致主義……總之是五花八門,讓我很容易想起中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詩歌盛況:狂熱急躁,不惜一切,尋求創(chuàng)新。
雅姆幸虧不在巴黎。弗朗西斯·雅姆,1868年12月2日生于上比利牛斯省山區(qū)一個叫圖爾奈(Tournay)的小鎮(zhèn),1938年11月1日卒于下比利牛斯?。ń癖壤K?大西洋?。┑陌⑺古晾剩℉asparren)。他的父親是波爾多的一位收稅員。小學時,雅姆的成績不好。1888年,雅姆在波爾多念完中學,但中學畢業(yè)會考沒通過,作文分析課得了零分,讓他感到絕望;同年12月3日,他深愛的父親去世,使他心生負罪之感。父親死后,1889年,他和母親一起到父親的原籍奧爾泰茲(Orthez)居住,同年他還到一個訴訟代理人家里去做過一段文書實習,但他對法律感到厭惡。但同時,他倒是喜歡過鄉(xiāng)間生活。雅姆在奧爾泰茲一住就是30年。雅姆的詩情,正是從奧爾泰茲恬靜的鄉(xiāng)間生活中汩汩流淌出來的。1890年起,他開始發(fā)表詩集。兩本詩集《從晨禱到晚禱》(1898年)和《報春花的哀傷》(1901年),足以奠定他作為“鄉(xiāng)村詩人”的地位。1920年,他還真的以《鄉(xiāng)村詩人》為名,發(fā)表了一部自傳體作品。1894年,在洛蒂和馬拉美的幫助下,雅姆出版了詩集《詩》。紀德、雷尼埃和馬拉美一致夸贊他。馬拉美在給雅姆的信中這么驚嘆:“這部精美的詩集極少技巧,運用完美的聲音之線,天真而準確。這么僻遠,這么孤單,你究竟是怎么把自己做成了這么精美的一個樂器!”
從此,雅姆認準了這條路:異乎尋常的純樸和靈感所在的天性。雅姆畢生都忠實于這最初的方向:用溫柔、純潔、幻想和明澈的天真,來獲得作品的效果。應該說,他不是沒有技巧,而是從來不用專門去操心技巧,因為技巧已經內在于他的細節(jié)敏感、詞匯運用和說話口吻,尤其是,已經內在于他的天性。此后,差不多每隔一年或二年,雅姆就有新的作品結集出版,其中重要詩集有《天上云隙》(1906年)、《基督教農事詩》(1912年)等。當然,雅姆也從一個把自然和村野完全融入個人感覺的鄉(xiāng)村詩人,變成了一個皈依天主并不斷地從默禱和回憶中汲取靈感的宗教詩人。
雅姆幸虧不在巴黎,否則我們就不會知道雅姆了,因為巴黎成就不了雅姆。巴黎要成就的是另外一些品質:波德萊爾、馬拉美、瓦雷里、紀德。瓦雷里和紀德在純粹和龐雜的向度上,簡直是天性的兩極,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年輕時投奔同一個師門:馬拉美。當然,他倆后來各行其道,孜孜以求,終成大器。各行其道,這意味著他們察知了各自的天性,并把一切建基于自己的天性之上。雅姆則注定要在法國西南部的鄉(xiāng)村吟唱,因為只有那片土地才能滋潤他詩歌音質中的天性部分,而他的歌聲也注定會讓身居巴黎的紀德、馬拉美的耳朵感到驚異:誰,還敢在象征主義詩歌的樂團式演奏之外吹響自己的竹笛?他們的由衷贊嘆,一方面見證了他們的詩歌聽力和批評良知——他們畢竟聽得出哪一個聲音是獨特的,渾然的,另一方面,也見證了雅姆的唱法對他們的詩歌理念構成的挑戰(zhàn):難道詩歌竟可以是一個詩人的天性本身?難道波德萊爾之后的詩人竟可以不顧象征和對應的復雜詩藝,完全憑借看似笨拙的最基本句式,去直接傳達詩人那純真而新鮮的內心感受?對此,雅姆解釋得很謙虛:“我的風格是結結巴巴地說話,但是我說出自己的真情實意?!?/p>
大概是厭倦了雨果式的轟隆巨響,巴那斯派的平淡無奇,還有象征主義的矯飾做作,十九世紀末的法國詩歌聽眾,一下子就對雅姆從外省鄉(xiāng)村唱出的那純樸自然的溫良歌聲表示了歡迎。雅姆不師從哪位大師,對他來說,大自然才是他的唯一大師。雅姆不加入任何一個詩歌社團,因為他加入的是由驢子的蹄聲、老家具的吱嗯聲、杜鵑時鐘的無聲滴答和內心涌滿的感恩呢喃等組成的自由合唱隊。雅姆不朝圣巴黎這個詩歌中心,他的稟賦早就告訴他,他的內心才是一切詩歌的中心。在詩歌上,他也沒有致力于搞任何新花樣,好像作為法國某種文化傳統(tǒng)的標新立異對他毫無吸引。不,他只想奉獻他與生俱來的天性,他那平民的質樸性和他對大自然的無限傾心。他給予詩歌的,是他天性中就具有的,而不是企圖通過詩歌來獲得的??梢哉f,他寫下的一切文字就是天性使然,就是他的天性本身。天性讓他看到什么,體悟到什么,他就寫什么,寫什么的時候,他就領會了該怎么寫。其實,早在1883年,雅姆就讀了波德萊爾。但是,更早的時候,雅姆就迷戀上了植物學和昆蟲學。正因為這樣,雅姆的詩歌搞得睿智的紀德也不知道怎么夸他才好,他說雅姆是“我們文學潮流中幸運的意外”。瞧,“潮流”這個詞的壓迫性力量有多么巨大!而實際上,如果非要讓雅姆的詩歌同“潮流”扯上關系的話,那么,雅姆的詩歌是自成一流。在如此眾多的主義之中,雅姆曾標示自己是“雅姆主義”。
3. 少女與虔信
很早,雅姆就在教堂的肅穆氛圍中品嘗到了靜心默思的滋味。但他也曾失去過虔信。他曾自問:“我談論上帝,但是,我相信嗎?(……)他存在或不存在,對我完全沒區(qū)別,因為鎮(zhèn)上的教堂溫柔而灰暗?!本烤故鞘裁词顾柽h了教堂?是長久以來人們對信仰的冷淡,尤其是,成長中遇到的巨大困難,和社會生活里隨處可見的虛偽。他在信中痛苦地寫道:“你不知道宗教虛偽是多么讓我痛心,它在戕害法蘭西。”然而,忘掉天主這一企圖很快得到克服。他寫信給馬拉美:“讓我們相信天主吧,讓我們像你的詩句一樣純潔?!敝钡?904年10月的某一天,那時,他已為同自己心愛的少女成家而苦苦等了三年,而少女的雙親卻不答應;撕心的痛苦讓雅姆找回了童年時代的祈禱。他決心重新投入天主的懷抱。他寫信給他的摯友:“克洛岱爾,我需要天主?!?/p>
1905年,雅姆皈依天主教,克洛岱爾輔彌撒(為做彌撒的神甫遞圣水、酒等)。雅姆以他詩人的方式信仰天主。雅姆也只能以他天性的方式去實踐一個天主教徒的信仰??寺遽窢栍趾螄L不是這樣。詩人寫詩這個行為本身,也許已攜帶了某種宗教感情,盡管更多的詩人在宗教上表現出泛神論的傾向。由于深嵌在詩人天性中的個人氣質,詩人在宗教感情上總是渴望直接同神靈對話。但是,雅姆的這種宗教感情卻難以被他的詩人朋友們所理解。他于1913年在巴黎相識的詩友,優(yōu)雅、敏感而才情出眾的女詩人諾瓦耶就說過:“同他的圣水相比,我寧肯要他的露水。”這句話可是帶著很尖的芒刺。但是,我們也可以追問諾瓦耶,在雅姆的思想和作品之間,我們又怎么能分得開哪些是屬于塵世的、哪些是屬于天主的?這不僅是困難的,簡直是不可能的。也許應該這么來理解:在被祝圣過的露水里,如同在仍然是露水的圣水里,雅姆奉獻出的是同等強烈、同等純潔的天性。
“我就是這樣懂得了事物:首先,有一只很大的黃蝴蝶,其次,是風跑進了成熟的麥子?!毖拍钒阉兄挛锏姆绞矫枋龅枚嗝淳唧w、形象而生動!雅姆的天性就是善良、純真而多情的。他對大自然、對田野上的樸素事物和對動植物的愛,植根于他的童年。面對大自然,雅姆總有一種狂喜,好像大自然里有他失去了的天堂。17歲時,他學會了采集藥草。看到花朵,他心中就會涌起一種強烈的激動,無論是年少時走在故鄉(xiāng)的山間,還是年老時漫步在巴斯克地區(qū)的山路上。在雅姆眼里,最平常的事物,最不起眼的生靈,向他披露最真實最可貴的價值,因為它們離伊甸園最近。雅姆相信,溫良的動物們,野兔、貓、驢子、牛群、山羊等等,這些小靈魂們,死后都進天堂,如同純潔的少女。說到少女,雅姆有一種罕見的稟賦:成為少女的詩人。少女是自由、恩惠和快樂。從率真的無邪中去愛少女,你會覺得她們是一切創(chuàng)造物中最溫柔最善良的杰作。沒有誰比雅姆更懂得描繪圣潔心靈的初戀:“一種迷醉,太純潔了,完全屬于圣母的世界”;也沒有誰能像雅姆那樣,在遭拒絕的不幸和被接納的感恩中,通過犧牲和忠誠,奇跡般地將塵世的愛轉化為神圣的愛。
雅姆從愛出發(fā),做他的一切選擇。他曾坦言:“讓我有時恨男人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不夠純潔?!钡牵拍非∏∩钤谝粋€不僅不夠純潔而且對他懷有敵意的世界上。童年時,城市拒斥他;青少年時,他因反抗學校,又被學校一把推開;他只好沉浸到大自然的愛中。當詩歌給他帶來名聲時,一方面,他贏得了紀德等作家的友誼,另一方面,他又遭到了另一些作家的抨擊。事實上,雅姆生前贏得的名聲是一種悖論。熱鬧的巴黎圍繞他爆發(fā)了爭吵:有人想獨占他,有人想扔掉他。那些“自然主義者”聲稱雅姆是他們的,而當雅姆回答他們不是時,他們便不再承認雅姆的才華。雅姆的命運由于對自己本性的忠誠而變得獨特。他并不索求名聲,他只想成為他自己。在詩歌上,他之所以變得有名,恰恰是因為他在名聲這樁事情上沒下任何工夫。多么獨特的詩人:他對知識是如此的天真無知,他對寫作技巧是如此的不屑一顧!假如這一切不是一種驕傲,那只能理解為謙虛的極致。所以,在雅姆的一生中,批評界從沒有放下過攻擊他的武器。而謙卑的雅姆骨子里并非沒有驕傲,1926年,他秘密地告訴莫里亞克:“我知道我在法國是什么位置(詩人,我希望):第一。即便我被貶低到最末一位,我對此也堅信不疑?!?/p>
4. 雅姆與葦岸
也許,文學活動本身有著向外求得榮譽的特點。雅姆也想贏得詩人的榮譽。1920年和1924年,雅姆兩次想進法蘭西學院,但均受挫。最終,是心靈的樸素使雅姆悟透了這一切。他舍棄了文學能帶給他的豐厚收入:“天主在我身上的全部工作,是逐漸將我從一切心中拽出來,遠離現代生活。在這種孤獨中,我擁有眾人期望的一切幸福?!倍膶W榮譽其實并沒有離開他。1937年,也就是雅姆去世前一年,兩位大作家克洛岱爾和莫里亞克,趁國際博覽會之際,在香榭麗舍劇院為他組織了一場詩歌晚會,獲得了巨大成功。
從雅姆的內心中涌出的詩篇,如此善良、純潔、天真、樸素、虔誠,以致構成了一種獨特性。而這種獨特性必然源自詩人獨特的天性。他的詩句能在讀者心中喚起某種罕見的滲入靈魂的溫柔。他還有一雙畫家的慧眼,能抓住一只松鶇在空中劃過的眨眼即逝的弧線,能測出景色中陽光的比例。他詩中的一切都是可見的。所以,這視覺上的特殊敏感,這心靈中的細膩感動,就構成了外和內;通過內外之間的來回運動,雅姆把不可見的心靈放到可見的文字形象里。從他最初的詩,我們就可以看到,雅姆善于把句子的內在節(jié)奏先細細捏碎,然后按自己的意愿進行重組。他的詩句常常是蔓延性的,像樹干長出枝條又長出葉片一樣,讓讀詩的人樂意在一片蔭涼下等待下一句。面對事物沉默著的神秘,雅姆最出色的詩篇幾乎達致不可能的簡單和不可求的自然?,F在看來,他是真正的不朽者。讀一讀《為他人得幸福而祈禱》(見第119頁)和《為同驢子一起上天堂而祈禱》(見第129頁)吧,它們是雅姆了不起的名作。
“在你們法國,現在還有雅姆那樣的詩人嗎?”詩人藍藍曾當著我的面,向法國老詩人德里提了這么一個問題。德里沒作猶豫,就開口回答:“沒有?!蔽抑?,那一刻藍藍的內心該是多么失落,因為我以前已經讓她失落過一次了。當她把同樣的問題拋給我時,我以猜度的口吻回答說,據我所知是沒有了。也許雅姆的獨特性是不可復生的,也是無從繼承的。我覺得,熱愛雅姆詩歌的人,一定對鄉(xiāng)野之美有過親身體驗,對自然萬物懷著親近之心,而在當今法國,這樣的人恐怕已經不多。有一次在巴黎,我同一位法國詩人談到雅姆。他顯得有些茫然,最后告訴我,雅姆已經過時了,仿佛我在向他打聽什么似的。他的無知和失禮激起了我的話語。我反駁說,要過時就得曾經時髦過,可雅姆從來就沒有時髦過,哪里來的過時?法國詩人中最不會過時的,恐怕就是雅姆這樣憑天性寫作的詩人了!這位法國詩人聽后,不由得面露愧色。他承認自己沒有認真閱讀過雅姆。瞧,巴黎,巴黎的詩人們仍然追逐著新奇怪異的漩渦!怪不得老詩人雅各泰要從巴黎逃出,去普羅旺斯的小山村隱居,親近自然,寧靜度日呢。
在當今中國,雅姆遇到了幾位真正熱愛他的詩人和作家,詩人藍藍、小海、楊鍵都熱愛雅姆。而最早譯介雅姆詩歌的詩人戴望舒,也肯定被雅姆感動過,因為翻譯詩正是愛的舉動。在我認識的人中,最愛雅姆的,要數散文作家葦岸。每次相聚,他總會情不自禁地同我談到雅姆。他在文章中坦率地寫道,“雅姆是我最喜愛的詩人?!彼麑ρ拍返脑姼韪兄獦O深:“雅姆的詩是溫善的、鄉(xiāng)村的、木質的、心靈的、宗教的、古往的?!边@些天,我又在重讀葦岸的《大地上的事情》,我再一次感到,葦岸的心和雅姆的心是暗合的。1999年5月,正是為了慰藉病中的葦岸,這位溫良、樸素得幾近苛刻而又極端認真的朋友,我才從雅姆的詩集《報春花的哀傷》(我覺得這本詩集最能體現雅姆的詩心和天性)中,耐心而困難地譯出了《十四篇祈禱》??梢哉f,這些詩就是為他而譯的。我當時多么希望,通過雅姆的《十四篇祈禱》,上蒼會賜福于葦岸,讓他從重病中康復。
我還記得,把《十四篇祈禱》的譯文送到葦岸手中的第二天,葦岸就打過來電話,說昨夜看了一夜,也不知哪里來的力氣,竟然都讀完了,現在內心非常平靜。他還問我為什么第八篇沒有譯。我說第八篇還是戴望舒譯得好,我就不想重譯了。他堅持說,我想讀到你的譯文。于是我又重譯了第八篇《為同驢子一起上天堂而祈禱》。同葦岸最后一次見面時,他還在叮囑我:“你以后一定要譯一本雅姆的書,就算是為我譯吧!”我倆早想合作翻譯雅姆的一本散文的?,F在回想當時的情景,我不禁默然。葦岸是1999年5月19日最后離開我們的,在北京的郊區(qū)小城昌平。葦岸有著深厚的宗教感情,在彌留之際他一定想到了天國。遵照他的遺愿,在他的遺體告別儀式和骨灰撒入麥田前的簡樸儀式上,我為他朗讀了第一篇《為他人得幸福而祈禱》和第八篇《為同驢子一起上天堂而祈禱》。那天有雨,葦岸,這個中國的“自然之子”,也重返土地:肉身入土,魂歸天堂。
在文章的最后,我還想替葦岸做一件訂正的小事。關于雅姆,葦岸在《大地上的事情》一書第195頁,寫有這么一句:“年輕時經過幾次失意的戀愛之后,雅姆終生未婚?!边@次我查閱了伽里瑪出版社1994年版雅姆詩集《從晨禱到晚禱》。從這本詩集后附的《雅姆生平及作品》中,可以確知,雅姆不是“終生未婚”,而是于1907年10月7日同一位虔誠的有教養(yǎng)的女性成婚。1908年得一女,名貝爾娜黛特,1909年又得一女,名艾瑪紐埃爾,1911年再得一女,名瑪麗,此后,雅姆夫婦又分別于1913年得大兒子保爾,1915年得小兒子米歇爾,1917年得四女兒安娜,1918年得小女兒弗朗索瓦茲。1938年雅姆辭世時,他的四女兒安娜成婚,他的小女兒弗朗索瓦茲進了修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