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
熙寧八年(1075),沈括奉詔出使遼國。在使遼途中,他注意觀測和考察了所遇見的種種自然奇觀。本則筆記記述的就是他在北方見到的虹這一光折射現(xiàn)象。
虹是空氣中水珠對日光折射的結(jié)果。雨過天晴,陽光照射到空中的水珠上,由于太陽光包含了七種不同頻率的光波,這些光波折射的方向不同,從而形成了七色的光環(huán),這就是虹。沈括引用孫彥先的話解釋了虹的成因:“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則有之。”這一見解無疑是正確的。
另外,他還觀測到虹在天空的位置及運動方向。沈括發(fā)現(xiàn),虹與太陽的位置是相對的。當傍晚太陽偏西的時候,虹就出現(xiàn)在東方,人“自西望東則見”。同時,傍晚的太陽在天空運行的軌跡是向西北運行,因此虹相應(yīng)地向東運動。
沈括的觀察極為細致,而他的觀察結(jié)果也是符合科學(xué)原理的,因而代表了宋代天象觀測的最高水平。
世傳虹能入溪澗飲水,信然。熙寧中,予使契丹[1],至其極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帳[2]。是時新雨霽[3],見虹下帳前澗中,予與同職扣澗觀之,虹兩頭皆垂?jié)局?。使人過澗,隔虹對立,相去數(shù)丈,中間如隔綃縠[4]。自西望東則見(蓋夕虹也)。立澗之東西望,則為日所爍,都無所睹。久之,稍稍正東,逾山而去。次日行一程,又復(fù)見之(孫彥先云[5]:“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則有之?!保?。
【翻譯】
世人傳說虹能夠進溪澗飲水,確實如此。熙寧年間,我出使契丹,到達他們最北邊黑水境地永安山下設(shè)帳宿營。那時剛剛雨過天晴,看見一道虹下到營帳前邊的溪澗中,我和同僚走近澗邊觀看,虹的兩端都垂到溪澗里面。派人過澗,隔著虹與我們相對站立,相距幾丈,中間像隔著一層薄紗。從西朝東望,就看見虹了(因為這是傍晚的虹);站在澗的東邊向西望,就被太陽照耀,什么都看不見了。很久,虹逐漸移向正東方,越過山嶺而消失。第二天,走了一段路,又重新看見了它(孫彥先說:“虹乃是雨中的日光影像,日光照在雨珠上就有虹出現(xiàn)?!保?。
[1] 契丹:我國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名,五代時創(chuàng)建契丹國,又改國號為遼,至北宋末為金所滅。其余部西遷,建立西遼國,后為蒙古軍攻滅。
[2] 黑水:水名,即黑河,在今河北平泉西南,境內(nèi)有永安山,為遼國主狩獵地。卓:直立,這里指搭起、架設(shè)。
[3] 霽(jì劑):雨住天晴。
[4] 綃縠(xiāo hú消胡):薄紗。綃由生絲織成,縠有縐紋,都是半透明狀的織品。
[5] 孫彥先:孫思恭的字。孫為宋代登州(今山東蓬萊)人,曾考中進士,精通天文歷算之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