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祀圜丘樂章
《唐書·樂志》曰:“貞觀二年,祖孝孫修定雅樂,取《禮記》云‘大樂與天地同和’,故制十二和之樂:祭天神奏《豫和之樂》,祭地祇奏《順和》,祭宗廟奏《永和》,登歌奠玉帛奏《肅和》,皇帝行及臨軒奏《太和》,王公出入,送文舞出、迎武舞入,奏《舒和》,皇帝食舉及飲酒奏《休和》,皇帝受朝奏《正和》,皇太子軒懸出入奏《承和》,正至皇帝禮會登歌奏《昭和》,郊廟俎入奏《雍和》,酌獻、飲福酒奏《壽和》。六年,冬至祀昊天于圜丘樂章,褚亮、虞世南、魏徵等作?!贝髿v十四年,改《豫和》為《元和》,以避諱也。案,唐初作十二和,以法天數(shù)。其后,增造非一,頗無法度,皆隨時制名云。
豫和
上靈眷命膺會昌,盛德殷薦葉辰良。景福降兮圣德遠,玄化穆兮天歷長。
太和
穆穆我后,道應(yīng)千齡。登三處大,得一居貞。禮唯崇德,樂以和聲。百神仰止,天下文明。
肅和
闿陽播氣,甄曜垂明。有赫圓宰,深仁曲成。日麗蒼壁,煙開紫營。聿遵虔享,式降鴻禎。
雍和
欽惟大帝,載仰皇穹。始命田燭,爰啟郊宮。《云門》駭聽,雷鼓鳴空。神其介祀,景祚斯融。
壽和
八音斯奏,三獻畢陳。寶祚惟永,暉光日新。
舒和
疊璧凝影皇壇路,編珠流彩帝郊前。已奏黃鐘歌大呂,還符寶歷祚昌年。
凱安
《新唐書·禮樂志》曰:“貞觀初,(舞)〔更〕隋文舞曰《治康》,武舞曰《凱安》,郊廟朝會同用之。舞者各六十四人。文舞,左籥右翟,著委貌冠,黑素,絳領(lǐng),廣袖,白绔,革帶,烏皮履。武舞,左干右戚,服平冕,馀同文舞。朝會則武弁,平巾幘,廣袖,金甲,豹文绔,烏皮靴,執(zhí)干戚,馀同郊廟。凡初獻作文舞,亞獻、終獻作武舞,太廟降神以文舞?!奔案咦诒?,改《治康舞》曰《化康》,以避諱也?!杜f書·樂志》曰:“《凱安舞》,貞觀中造,凡有六變:一變象龍興參野,二變象克靖關(guān)中,三變象東夷賓服,四變象江淮寧謐,五變象獫狁詟服,六變復(fù)位以崇,象兵還振旅。亦如周之《大武》,六成樂止?!卑肛懹^禮,享郊廟日,文舞奏《豫和》、《順和》、《永和》等樂。麟德二年十月,文舞改用《功成慶善樂》,武舞改用《神功破陣樂》,并改器服。后以《慶善樂》不可降神,《破陣樂》不入雅樂,復(fù)用《治康》、《凱安》如故。
昔在炎運終,中華亂無象。酆郊赤烏見,邙山黑云上。大賚下周車,禁暴開殷網(wǎng)。幽明同葉贊,鼎祚齊天壤。
豫和
歌奏畢兮禮獻終,六龍馭兮神將升。明德感兮非黍稷,降福簡兮祚休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