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母親
1898年3月5日,周恩來出生在江蘇省淮安,乳名大鸞。周家祖籍浙江紹興,周恩來的祖父周起魁在淮安做師爺,開始定居淮安。周起魁有四個兒子,二子周劭綱,為周恩來的生父。周恩來的生母萬氏,小名冬兒,因排行十二,大家都叫她萬十二姑。外祖父萬青選原籍江西南昌,也是師爺出身,以后在同屬淮安府的清河縣做了九年知縣,定居清河。在周恩來不滿一歲時,叔父周貽淦病危。此時周貽淦還沒有子嗣,按照舊中國的禮俗,無后為大。于是,在周家的安排下,周恩來便被過繼給叔父周貽淦。周恩來就有了嗣母陳氏。過繼兩個月之后,周貽淦去世,嗣母陳氏便把周恩來帶在身邊撫養(yǎng)。這樣,周恩來就有了兩位母親。
生母萬氏是大家閨秀,經常隨父親參加各種活動,再加上她讀過五六年私塾,所以性格開朗,精明果斷,處事能力也很強。周恩來出生時,周家雖已沒落,但里里外外還有很多事情需要應付,而這些事也大多由萬氏來操持。萬氏精明干練的性格,對周恩來的成長有很大影響。周恩來曾說過,萬氏是個爽朗的人,他的性格有生母的一部分。日后,周恩來在面對復雜局面時,總能處理得游刃有余,跟萬氏的影響不無關系。但很不幸的是,在周恩來九歲時,萬氏病故,周恩來失去了這樣一位優(yōu)秀的母親。
嗣母陳氏性格溫和,辦事細心,詩文書畫的功夫也不錯,因為和周恩來相依為命,就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對他的撫養(yǎng)教育上。直至陳氏去世前,母子二人幾乎一天也沒有分開過。四歲時,陳氏便教他識字,五歲時就送去私塾,空閑時就給他講故事,教他背唐詩,又引導他閱讀《西游記》《紅樓夢》等小說。在嗣母的教導下,周恩來一點點長大,性格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形成。周恩來曾說:“直到今天,我還得感謝母親的啟發(fā)。沒有她的愛護,我不會走上好學的道路?!薄八媚附K日守在房中不出門,我的好靜的性格是從她身上承繼過來的?!辈粌H如此,周恩來還認為,母親的仁慈和禮讓,對他的性格也有影響。

周恩來的父親周貽能
然而,不幸再次降臨到年幼的周恩來身上,在生母萬氏去世后的第二年,陳氏又因肺結核病故。嗣母給予周恩來無微不至的關愛,讓他終生難忘。周恩來曾經寫過一篇《念娘文》,可惜沒有保存下來。在陳氏去世十年之后,身在日本的周恩來誦讀陳氏生前所寫的詩作,忍不住淚流滿面。他在日記中感情真摯而傷感地寫道:“我把帶來的母親親筆寫的詩本打開來念了幾遍,焚好了香,靜坐一會兒,覺得心里非常的難受,那眼淚忍不住地要流下來。計算母親寫詩的年月,離現在整整的二十六年,那時候母親才十五歲,還在外婆家呢。想起來時光容易,墨跡還有,母親已去世十年了。不知還想著有我這兒子沒有?”周恩來遠渡重洋,仍然帶著嗣母的詩作,這該是多么深切的懷念啊。讀讀這段訴說,想想與至親陰陽兩隔的悲傷,不禁讓人淚眼婆娑。抗戰(zhàn)勝利后,周恩來在重慶曾對記者講道:“三十八年了,我沒有回過家,母親墓前想來已白楊蕭蕭,而我卻痛悔著親恩未報!”這份深厚的感情永遠留在周恩來的心里。

周恩來的生母萬氏(十二姑)畫像

周恩來的嗣母陳氏畫像
生母與嗣母對周恩來的一生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從他的言談舉止到他的性格處事,都可以看出來自母親的熏陶和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