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和卷四以“辨證”為標題,即辨別考證之意。傳統(tǒng)上將《夢溪筆談》列為考證筆記的著作,所以全書中的考證文字實不止于此門,不過此門仍可作為有代表性的考證門類之一。沈括考證工作的最大特點,是以文獻記載、書本知識與親歷見聞、實地調(diào)查及自身實踐經(jīng)驗相印證,而不是僅僅輾轉(zhuǎn)于古今文字記錄之間求左驗,因此能以自己深厚的學(xué)術(shù)素養(yǎng)和前沿式的治學(xué)方式為基礎(chǔ),構(gòu)筑起一個足以服人又自成一格的實證體系。故所考雖雜而人不病其雜,所記雖細而人不病其細,上至天文地理、國典朝章,下至人倫日用、族群風(fēng)俗,以至種種人不經(jīng)意的物理現(xiàn)象,一經(jīng)其手便皆成學(xué)問。如本門所收各條,即包括了各種考證方法,而尤重經(jīng)歷見聞、觀察試驗及實踐經(jīng)驗,這與一般的文獻考證著作是有所不同的。
卷三
鈞石之石
“鈞石”之“石”,五權(quán)之名(1),石重百二十斤。后人以一斛為一石(2),自漢已如此,“飲酒一石不亂”是也。挽蹶弓弩(3),古人以鈞石率之(4);今人乃以粳米一斛之重為一石(5),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計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6),人當二人有余;弓有挽三石者,乃古之三十四鈞,比顏高之弓(7),人當五人有余。此皆近歲教養(yǎng)所成,以至擊刺馳射,皆盡夷夏之術(shù),器杖鎧胄,極今古之工巧。武備之盛,前世未有其比。
【注釋】
(1)五權(quán):指五種重量單位,即銖、兩、斤、鈞、石。漢代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作為重量單位的“石”,古代即讀作shí,后世多讀作dàn。
(2)斛(hú):古代量器名,也用作容量單位。作為容量單位,一般十斗為一斛,南宋末年改五斗為一斛。
(3)挽蹶弓弩(nǔ):猶言“挽弓蹶弩”,即拉弓和踏弩。挽,拉。蹶,踏。弩,一種利用機械力量發(fā)箭的強弓,其大者要用腳踏或腰開。
(4)率(lǜ):計算。
(5)粳(jīng)米:粳稻米。
(6)魏之武卒:指戰(zhàn)國時魏國經(jīng)過特別訓(xùn)練的勇武的士兵?!盾髯印ぷh兵》謂“魏氏之武卒”能夠“操十二石之弩”。
(7)顏高:春秋時魯國武士?!蹲髠鳌范ü贻d“顏高之弓六鈞”。
【譯文】
“鈞石”的“石”,是五種重量單位的名稱之一,每石重一百二十斤。后人以一斛為一石,自漢代以來已經(jīng)如此,如說“飲酒一石不亂”,就是以一斛當一石。拉弓踏弩的力量之大小,古人都用作為重量單位的鈞、石來計算;今人卻以粳稻米一斛的重量為一石,而每石以九十二斤半為標準,則相當于漢秤的三百四十一斤?,F(xiàn)在的武士踏弩,有能達到九石力量的,換算所用之力,乃相當于古代的二十五石,與先秦魏國的武士相比,則一人之力抵得上二人還有余;弓有能拉到三石力量的,乃相當于古代的三十四鈞,與魯國武士顏高的六鈞之弓相比,則一人之力抵得上五人還有余。這些都是近年來的軍事訓(xùn)練所取得的成效,以至于擊刺、馳射等都掌握了中原和四裔之民所能有的技術(shù),兵器鎧甲的制造也都極盡古今工巧之能事?,F(xiàn)時武備的程度,前世沒有哪一代可以相比。
《楚辭》“些”字
《楚詞·招魂》尾句皆曰“些”蘇個反(1),今夔、峽、湖、湘及南北江獠人凡禁咒(2),句尾皆稱“些”。此乃楚人舊俗,即梵語“薩訶”也(3),“薩”音桑葛反,“
”無可反,“訶”從去聲(4)。三字合言之(5),即“些”字也。
【注釋】
(1)蘇個反:此三字為“些”字的注音,即以“蘇”字的聲母與“個”字的韻母相拼而得“些”字的讀音,其聲調(diào)從“個”字。古人稱這種注音方法為“反切”,具體注音時則只稱“反”或“切”。本條下文的“桑葛反”注“薩”字,“無可反”注“”字,均同此。由于漢字的古今讀音有變化,所以用現(xiàn)在的普通話語音讀古人的反切用字,有時候拼不出,要能順利拼讀,需熟悉古音才行。
附按:《夢溪筆談》原文有些夾注(如本條的注音),今為便讀,一律用小字錄入以別之。注文是否譯出,視內(nèi)容而定。后面遇有相同情況,均如此處理,不再另作說明。
(2)夔(kuí)、峽、湖、湘:大略指今重慶東部、湖北西部及湖南中西部地區(qū)。南北江:指今湖北江陵以東至洞庭湖一帶。獠(lǎo):當寫作“僚”。魏、晉以后對分布于今四川、重慶、貴州、云南、廣西、湖南、湖北等省份境內(nèi)的部分古代少數(shù)民族的泛稱。唐以后又有“葛僚”或“仡僚”之稱。禁咒:禳除疾病邪祟的巫術(shù),也指巫術(shù)咒語。
(3)梵語:古印度書面語。薩訶:梵語Svāhā的音譯。佛教真言(咒)多用于結(jié)句。
(4)“訶”從去聲:指“訶”字讀作去聲(今普通話第四聲)。
(5)三字合言:指三字急讀成一字。
【譯文】
《楚辭·招魂》篇的句子,句尾都有個“些”字蘇個反,如今夔、峽、湖、湘及南北江地區(qū)的僚人,凡是巫祝祈禱時念咒語,句尾還都說“些”。這是楚人的舊風(fēng)俗,也就是梵語的“薩訶”,“薩”音,桑葛反,“
”音,無可反,“訶”去聲。三字急讀就合成一個“些”字。
陽燧照物
陽燧照物皆倒(1),中間有礙故也(2)。算家謂之“格術(shù)”(3)。如人搖櫓(4),臬為之礙故也(5)。若鳶飛空中(6),其影隨鳶而移,或中間為窗隙所束,則影與鳶遂相違,鳶東則影西,鳶西則影東。又如窗隙中樓塔之影,中間為窗所束,亦皆倒垂,與陽燧一也。陽燧面洼,以一指迫而照之則正,漸遠則無所見,過此遂倒。其無所見處,正如窗隙、櫓臬腰鼓礙之(7),本末相格,遂成搖櫓之勢。故舉手則影愈下,下手則影愈上,此其可見。陽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內(nèi)。離鏡一二寸,光聚為一點,大如麻、菽(8),著物則火發(fā),此則腰鼓最細處也。豈特物為然,人亦如是,中間不為物礙者鮮矣(9)。小則利害相易,是非相反;大則以己為物,以物為己。不求去礙,而欲見不顛倒,難矣哉!《酉陽雜俎》謂“海翻則塔影倒”(10),此妄說也。影入窗隙則倒,乃其常理。
【注釋】
(1)陽燧:古人用以聚陽光取火的凹面銅鏡。
(2)礙:此字所表達的概念,以凹面鏡言之,實指聚光的焦點。但下文以“櫓臬”(支點)、“窗隙”(小孔成像)作比,皆不屬同類現(xiàn)象。
(3)格術(shù):指研究凹面鏡成像原理的學(xué)問?!案瘛庇凶璧K、睽違、牽制之義,凹面鏡之成像對稱而顛倒,故謂其數(shù)理邏輯為“格術(shù)”。
(4)櫓:劃船用具。古人稱大者為“櫓”,小者為“槳”。
(5)臬(niè):用來支撐櫓的小木樁。
(6)鳶:鷂鷹。
(7)腰鼓:此指像腰鼓的細腰那樣。實指細腰處。
(8)麻、菽:指麻籽和豆粒。
(9)鮮(xiǎn):少。
(10)《酉陽雜俎》:分門輯錄的雜記之書,唐人段成式撰。
【譯文】
用陽燧照物體,所形成的物像是顛倒的,這是由于在物和鏡面之間有“礙”的緣故。算術(shù)家研究這一現(xiàn)象的數(shù)理,稱之為“格術(shù)”。譬如人搖櫓能夠行船,就是因為有臬作為櫓的“礙”的緣故。即如鷂鷹在空中飛行,它的影子是隨著鷂鷹而移動的,假如鷂鷹和影子之間被窗子的小孔所約束,那么影子和鷂鷹就會相背離,鷂鷹向東則影子向西,鷂鷹向西則影子向東。又如從窗子的小孔中所看到的樓塔的影子,樓塔和影子之間被窗孔所約束,影子也都是倒立著的,和陽燧照出的物像一樣。陽燧的鏡面是凹下去的,將一個手指靠近鏡面,所看到的手指像就是正的;將手指漸漸遠離鏡面,到一定位置,鏡子里就看不到手指像了;超過這個位置而更遠一些,鏡子里又會出現(xiàn)倒著的手指像。那個看不到手指像的位置,正如窗縫和船櫓的臬,就是像腰鼓的細腰那樣的“礙”,它使得首尾兩端既相牽制又相背離,從而造成像搖櫓時櫓的兩頭上下翻轉(zhuǎn)的形勢。所以用陽燧照手指,手越是向上舉則影子就越向下,手越是向下放則影子就越向上,這是可以看得見的情形。陽燧的鏡面是凹下去的,將鏡面正對著日光照,光線就都向凹形的里面聚集。在離鏡面一二寸的地方,光線聚集成一個點,像麻籽或豆粒般大小,在這個點上安放可燃物品就會著火,這個點就是光線聚集所造成的那種看不見的腰鼓狀圖形的最細的部位。豈止外物是這樣,人也是這樣,人和人以及人和物之間沒有某種東西為“礙”的情形是很少見的。這種“礙”小則導(dǎo)致利害關(guān)系混亂,是非標準相反;大則導(dǎo)致物我關(guān)系顛倒,乃至以自我為外物,以外物為自我。不求排除這種“礙”,而希望所知所見不顛倒,那真是太難了??!《酉陽雜俎》記載“海翻則塔影倒”,這是一種荒唐的說法。影子入窗子的小孔則顛倒,這是倒影現(xiàn)象的常理。
解州鹽澤
解州鹽澤(1),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嘗溢;大旱,未嘗涸。鹵色正赤(2),在版泉之下(3),俚俗謂之“蚩尤血”(4)。唯中間有一泉,乃是甘泉(5),得此水然后可以聚人。其北有堯梢音消水,亦謂之“巫咸河”。大鹵之水(6),不得甘泉和之,不能成鹽;唯巫咸水入,則鹽不復(fù)結(jié),故人謂之“無咸河”,為鹽澤之患,筑大堤以防之,甚于備寇盜。原其理,蓋巫咸乃濁水,入鹵中則淤淀鹵脈(7),鹽遂不成,非有他異也。
【注釋】
(1)解(xiè)州:今山西運城西南解州鎮(zhèn)。鹽澤:又稱“鹽池”。
(2)鹵:鹵水,指含鹽的水。
(3)版泉:通作“阪泉”。古地名。在此當是山名,疑即指中條山。相傳上古黃帝與炎帝曾戰(zhàn)于阪泉。
(4)蚩尤:上古傳說人物。相傳與黃帝戰(zhàn)于涿鹿或冀州之野,被殺。一說蚩尤在阪泉被殺,故解州鹽池之地亦有阪泉之名。
(5)甘泉:淡水泉。在鹽池北岸,俗稱“淡泉”。
(6)大鹵:指水的含鹽量很高。
(7)鹵脈:指含鹽咸水的來源通道。
【譯文】
解州的鹽池,方圓有一百二十里。雨多的時候,四面山里的水都流入池中,池水卻從來沒有滿溢過;大旱的時候,池水也從來沒有干涸過。鹽池咸水的顏色是純紅的,因為在阪泉山下,所以民間俗稱為“蚩尤血”。在鹽池中部附近只有一處泉水是淡水泉,有了這一處泉水,人們才可以在這里聚集居住。鹽池的北面又有堯梢“梢”讀作“消”河,也稱“巫咸河”。含鹽量很高的咸水,如果不能與淡水泉的水混合,就不能結(jié)晶出鹽來;唯獨巫咸河的水流入鹽池,則鹽池的水就不能再結(jié)晶,所以人們稱這條河叫“無咸河”,視為鹽池的大禍害,筑起一條大堤防堵它,看得比防范賊寇強盜還要重。推究其間的道理,大抵巫咸河的水是混濁的重水,流入咸水之后,就會因為淤淀而造成咸水上源的阻塞,從而使得咸水的含鹽量降低而不能結(jié)晶,并無其他特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