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上,金代文學批評是重要的一環(huán),各種文學批評史都給予一定的關注。近些年來,隨著遼金文學及批評史研究的深入推進,金代文學批評特別是詩學批評又得到進一步的重視。人們從不同的角度,探討金代主要詩人的詩學觀點,梳理金代文學批評發(fā)展的軌跡。但金代文學批評史一方面沒有完全擺脫正統(tǒng)思想的長期潛在制約,對其價值和地位有所低估,另一方面對其內(nèi)容及形式的新變認識不夠準確,即以最受人們關注的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王若虛《滹南詩話》而言,其獨特性也未被充分揭示出來,其他一些散見的普通文獻,更是被忽視。即以批評形式來看,金代的詩學批評亦自具特色,並推動了古代詩學批評的發(fā)展。
中國古代詩學的批評形式豐富多彩,早期的毛詩序、史傳,都是文學批評的源頭,而“詩文評之作,著於齊梁”,齊梁時期出現(xiàn)了鍾嶸《詩品》、劉勰《文心雕龍》這樣代表性的理論著作,可惜高峰難繼,經(jīng)唐歷宋,漸漸形成了其他幾種更具民族特色、更受人們喜愛的文學批評形式。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認為有“六種最具民族特色的批評形式,即選本、摘句、詩格、論詩詩、詩話和評點”
。金代沒有評點、詩格、摘句類的著作,姑且不論,詩話、論詩詩、選本等幾種形式在金代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此外金代還出現(xiàn)了新的批評形式——評傳,以下試逐次論之。
一
自歐陽修創(chuàng)制《六一詩話》以來,詩話以其短小自由的形式、隨筆閒談的風格而流行開來,長盛不衰。兩宋詩話著述如林,金王朝佔有北宋故土,與南宋聲氣相通,其詩話自然承北宋而來,並受到南宋詩話的影響。
受金代文學水準和文人隊伍等諸多因素所限,金代詩話相對於兩宋詩話的興盛而言,顯得有些冷落。目前可考的詩話僅有寥寥七種:朱弁《風月堂詩話》、祝簡《詩說》(佚)、范墀《詩話》(佚)、魏道明《鼎新詩話》(佚)、文商《小雪堂詩話》(佚)、樂著《相臺詩話》(殘)、王若虛《滹南詩話》。其中完整傳世的僅有《風月堂詩話》和《滹南詩話》兩種。正因為金代詩話數(shù)量少,所以更容易被忽視,更容易受到簡單化的對待。從現(xiàn)存詩話來看,仍然可以看出這些詩話自具特點和價值。
(一)金代前期詩話
金代前期的詩話可知有三種:范墀《詩話》、祝簡《詩說》和朱弁《風月堂詩話》,都是由宋入金文人所作。
范墀其人,生平不詳?!吨兄菁肪戆朔盾魈貏e簡略:“墀字元涉,系出潁川,有《詩話》行於世?!?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7/01/19382792391911.png" />說明元好問對其人瞭解很少。該卷所收詩人具有補遺性質(zhì),大體按照時代先後編排。從編輯順序來看,范墀當是金初人?!对娫挕窇呛喎Q,大概元好問也不知道其原名。《中州集》入選其詩《和高子初梅》,高子或是金初文人高士談?!督ㄑ滓詠砝M年要錄》卷一百二十九載,南宋紹興九年(一一三九)六月方庭實奏言:“潁昌府進士范墀風度夷粹,論事慷慨,流離顛沛,志不忘君?!薄督ㄑ滓詠砝M年要錄》並稱:“墀,鎮(zhèn)玄孫也。”不知此潁昌進士是否就是《中州集》所載之范墀?
祝簡為北宋政和年間進士,入金後曾仕偽齊。所著《詩說》已佚,《中州集》卷二《祝太常簡》徵引《詩說》一則,討論杜詩注問題,其觀點得到元好問的贊同。不論原書內(nèi)容如何,元好問所引一則,恰好與金初崇杜思潮一致。
以上二種詩話,因文獻不足,看不出與宋代詩話有何區(qū)別。《風月堂詩話》完整傳世,可以讓我們瞭解金初詩話之一斑。
儘管人們習慣上將《風月堂詩話》視為宋代詩話,但不能否認《風月堂詩話》對金代詩話具有草創(chuàng)之功?!讹L月堂詩話》不僅作於朱弁羈金期間,還在金王朝刊刻、傳播,在金代產(chǎn)生影響。南宋咸淳八年(一二七二),月觀道人見到已經(jīng)“斷爛脫誤”的《風月堂詩話》就是“北方所傳本”,這是《風月堂詩話》傳入南宋的最早紀錄,也是在北方刊行的證據(jù)之一。王若虛《滹南詩話》早在此前數(shù)十年,就曾兩次具名徵引朱弁的詩論,所引言論見於今本《風月堂詩話》,這是《風月堂詩話》在北方刊行的又一證據(jù)。
朱弁由宋入金,《風月堂詩話》自然與北宋詩話一脈相承,從內(nèi)容到形式,與北宋詩話并無大的區(qū)別。但是,獨特的寫作時間、寫作地點,賦予了它不同於北宋其他詩話的個性。北宋詩話大多寫於作者晚年賦閑期間,用於資閒談。朱弁約生於哲宗元祐五年(一○九○),建炎二年(一一二八)以通問副使使金,紹興十三年(一一四三)回南宋,次年去世?!讹L月堂詩話》寫作於金天眷三年(一一四○)。該年朱弁約五十歲,雖然已經(jīng)是其生命中的晚年,但他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在序末暢想未來,打算將《風月堂詩話》帶回南宋,“歸詒之孫,異時幅巾林下,摩挲泉石時取觀之,則溱洧風月,猶在吾目中也”
,顯然他是將《風月堂詩話》作為晚年未來的把玩之物。不幸的是,“幅巾林下”的晚年生活還沒有到來,就突然離世?!讹L月堂詩話》的寫作地在雲(yún)中(今山西大同),遠離北宋故都汴京,遠離南宋首都臨安,是第一部寫作於北方的詩話。時間、空間的阻隔,加深了這位使金宋人對往日生活、對北宋王朝的思念之情。所以,《風月堂詩話》的基本內(nèi)容是追憶曩昔於風月堂中所談的不關政治時事的“風月”,也就是詩詞文。在這種充滿懷念之情的追憶中,還夾雜著對昔日言論環(huán)境的戒懼,請看他的序言:
予心空洞無城府,見人雖昧平生,必出肺腑相示,以此語言多觸忌諱而招悔吝。每客至,必戒之曰:“是間止可談風月,捨此不談而泛及時事,請酹吾大白?!?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7/01/19382792391911.png" />
時事是非,可以不談,但“風月”又豈能完全超越於時代、不關乎時事?且不說文學與時代的密切聯(lián)繫,即北宋後期厲行的元祐黨禁,就已讓很多談風月者避談元祐詩歌。宣和五年(一一二三),阮閱編輯詩話總集《詩話總龜》,“獨元祐以來諸公詩話不載焉”。隨著宋政權的南遷,元祐黨禁逐漸鬆馳。離開趙宋政權十餘年的朱弁,身居遙遠的北方,更沒有了在北宋時的言論禁忌,所以他在《風月堂詩話》中大談蘇黃等元祐詩人,公開反對元祐黨禁:
東坡詩文,落筆輒為人所傳誦?!鐚?、大觀間,海外詩盛行,後生不復有言歐公者。是時朝廷雖嘗禁止,賞錢增至八十萬,禁愈嚴而其傳愈多,往往以多相誇。士大夫不能誦坡詩者,便自覺氣索,而人或謂之不韻。
崇寧間,凡元祐子弟仕宦者,並不得至都城。晁以道自洛中罷官回,遣妻兒歸省廬,獨留中牟驛累日,以詩寄京師姻舊,其落句云:“一時雞犬皆霄漢,獨有劉安不得仙。”此語傳於時,議者美之。
范德孺崇寧之貶,與山谷唱和甚多。德孺有一聯(lián)云:“慣處賤貧知世態(tài),飽闇遷謫見家風?!弊h者謂此語可以識范氏之名節(jié)矣,當國者能無愧乎?
這種觸犯時忌、甚至直接批評當國者的言論,可能就是朱弁當年想談而不敢談的“風月”,朱弁入金後,則可以坦然言之。所以,《風月堂詩話》的一大價值就在於其中所記載的元祐諸人的軼聞和詩論。
《風月堂詩話》的另一個價值就是跳出江西詩派的勢力範圍,反思江西詩派,主張自然,反對以故實相誇。在江西詩派盛行的大背景下,朱弁何以能夠與眾不同?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雲(yún)中及北方地區(qū)缺少江西詩派生長的土壤,朱弁本人入金後其創(chuàng)作觀念和創(chuàng)作路數(shù)也偏離了江西詩派,進而學習李商隱和杜甫。朱熹稱贊他的這位叔祖,“於詩酷嗜李義山,而詞氣雍容,格力閒暇,不蹈其險怪奇澀之弊”。朱弁批評西崑體“句律太嚴,無自然態(tài)度”,稱贊黃庭堅“獨用崑體功夫,而造老杜渾成之地”
。杜甫的渾成是他更加嚮往的境界。
《風月堂詩話》崇尚蘇黃等元祐詩人、崇尚杜詩、不愛江西的傾向,容易在紛紜的詩話中被埋沒。如果我們將之放在宋金詩話的發(fā)展史上來看,就能看出,它實際上開啟金源百年詩論、詩歌崇蘇尚杜、貶斥江西的思潮。
(二)金代中期的詩話
金代中期的詩話較為沉寂,目前可知的僅有兩種:魏道明《鼎新詩話》、文商《小雪堂詩話》。
魏道明出身名門,父親是遼天慶中進士,兄弟四人“俱第進士,又皆有詩學”,其中魏道明“最知名,仕至安國軍節(jié)度使”,《中州集》卷八有傳。著有《蕭閑老人明秀集注》六卷(現(xiàn)存三卷),編有《國朝百家詩略》。他的生卒年、及第時間,均不可考。其兄魏元真於皇統(tǒng)二年(一一四二)及第,魏道明及第時間當在其後。明昌二年(一一九一)二月,王寂按部遼東,至完顏守貞所建之明秀亭,發(fā)現(xiàn)魏道明的題詩,稱“魏元道今為尚書”
,王寂為其同時代人,所言定當有據(jù)??梢?,魏道明仕途較為順達?!抖π略娫挕芬幻煌兑詴S、自號、籍貫等常見的詩話命名方式,體現(xiàn)了改朝換代、去舊布新的時代氣息。很懷疑,該書類似於《中州集》的作者小傳,是一部評論金代詩歌的詩話著作。如果此推論不錯,《鼎新詩話》體現(xiàn)了金代詩話的當代性。
文商《小雪堂詩話》的成書年代應該遲於《鼎新詩話》。作者文商,字伯起,蔡州人,明昌五年(一一九四),因王寂臨終前的推薦,特賜同進士出身,召為國子助教、遷登仕郎。《小雪堂詩話》雖然已佚,但我們可以通過現(xiàn)存線索,得出如下幾點認識:
其一,書名“小雪堂”相對於“雪堂”而言,雪堂是蘇軾貶官黃州在東坡所築之居室,蘇軾有《雪堂記》。文商崇拜蘇軾,小雪堂當是文商的住處。書名反映了該書的取向,再結(jié)合其他信息,可以判斷,該書是第一部專論蘇軾的詩話,充分體現(xiàn)了文商對蘇軾的尊崇之情,也反映了金代中期的詩歌風尚。此前,北宋曾有《東坡詩話》之類著作,舊題蘇軾著,實為好事者將蘇軾論詩文字編輯而成,並非評價蘇軾詩歌之作。南宋人蔡夢弼於嘉泰年間(一二○一—一二○四)編成專論杜甫的《草堂詩話》,一般作為專家詩話之始?!恫萏迷娫挕放c《小雪堂詩話》的寫作時間,孰先孰後,尚有待進一步考證。
其二,《元好問文集》卷三十六《東坡樂府集引》曾引用文商《小雪堂詩話》,曰:“絳人孫安常注坡詞,參以汝南文伯起《小雪堂詩話》,刪去他人所作《無愁可解》之類五十六首,其所是正,亦無慮數(shù)十百處,坡詞遂為完本,不可謂無功?!?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7/01/19382792391911.png" />可見,《小雪堂詩話》包括詞話的內(nèi)容,含有對蘇軾詞的考據(jù)辨?zhèn)?,剔除了一些在他看來是偽作的詞作,其觀點為孫鎮(zhèn)(安常)所借鑒。只是元好問所言“刪去他人所作《無愁可解》之類五十六首”,是完全依照《小雪堂詩話》而來,還是孫鎮(zhèn)部分參考了《小雪堂詩話》,現(xiàn)已不可曉。
其三,《滹南遺老集》卷三十九《詩話》:“陳後山謂子瞻以詩為詞,大是妄論?!牟鹪唬骸壬鷳]其不幸而溺於彼,故援而止之,特立新意,寓以詩人句法?!?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7/01/19382792391911.png" />所引文伯起之論,當出自《小雪堂詩話》。而此論很可能源於南宋湯衡所作的《張紫微雅詞序》,原文曰:“東坡慮其不幸而溺於彼,故援而止之,惟恐不及。其後元祐諸公,嬉弄樂府,寓以詩人句法,無一毫浮靡之氣,實自東坡發(fā)之也。”此論旨在提高蘇軾以詩為詞的自覺意識,強調(diào)其扭轉(zhuǎn)詞風的意義,有溢美之嫌。王若虛與元好問所引都是論東坡詞的內(nèi)容,不排除《小雪堂詩話》是一部東坡詞話類著作。在宋金之際,詞話並沒有完全獨立,詩話中含有詞話,是普遍現(xiàn)象,借詩話之名,行詞話之實,亦有可能。
其四,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卷三十一《著述辨惑》:“前人以杜預、顏師古為丘明、孟堅忠臣,近世趙堯卿、文伯起之於東坡,亦以此自任。予謂臣之事主,美則歸之,過則正之,所以為忠。觀四子之所發(fā)明補益,信有功矣,然至其失處,亦往往護諱,而曲為之說,恐未免妾婦之忠也?!?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7/01/19382792391911.png" />文中將文商與南宋趙夔相提並論。趙夔花了三十多年的精力,遍注東坡詩歌,自許為蘇軾忠臣。文商除了《小雪堂詩話》之外,不見有其他有關蘇軾詩詞的著作。文商不太可能在蘇詩注方面,與趙夔比肩,他的用力點很可能在蘇詞上。文商並非狂妄之輩,能公然自許為蘇門忠臣,《小雪堂詩話》篇幅當不會太小,必然有較多發(fā)明。也許過於喜愛蘇軾,不承認蘇軾的短處,致使被王若虛譏為“妾婦之忠”。
由此可見,金代中期的兩部詩話,個性鮮明,《小雪堂詩話》是蘇軾研究的重要文獻,可惜失傳了。
(三)金代後期詩話
金代後期詩話,目前已知兩種,一是樂著《相臺詩話》(殘),另一種是著名的《滹南詩話》。
《相臺詩話》作者樂著,據(jù)《續(xù)相臺志》記載:“樂著字仲和,永和人,為荊王府文學,博辯多識,能為賦。北渡居聊城,嘗以事至都下,諸公聞著至,索詩,著詩曰:‘滿院落花春避戶,一窗寒雨夜挑燈?!苑?,後還鄉(xiāng)里,恐鄉(xiāng)哲無聞,乃作《相臺詩話》三卷。今采其可誦說者,著於篇?!?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7/01/19382792391911.png" />薛瑞兆《金代科舉》考訂,樂著於大安元年(一二○九)進士及第。據(jù)此記載,《相臺詩話》當作於金亡之後。該書以地名命名,相州即今天的河南安陽。在唐代,有以地域為界限的詩歌選本,如《丹陽集》,至宋代,地域觀念加強,方志編寫興盛,地域性的詩話也就應運而生?!断嗯_詩話》應該是第一部地方性詩話。
《相臺詩話》原書三卷,內(nèi)容應該較為豐富。《續(xù)相臺志》徵引若干條,當是撮要徵引,多數(shù)較為簡單,如:
赫兟字進道,性峭直,篤學,仕至刺史,有詩名。
(薛)居中字鼎臣,性明斷,所至著稱,登封令。
後一則根本沒有涉及詩歌,恐非原文。有的側(cè)重表彰人品,如:
(張)仲周字君美,性醇靜,終日默坐,亡戲談,不臧否人,雖休沐,惟覽誦經(jīng)史,自監(jiān)察御史,授大府丞。冬,監(jiān)卒取木炭皮為仲周爨,仲周曰:“此亦官物?!眳s之。
下面一則相對完整:
(張)敏修字忠傑,戶部郎中,北渡居館陶?!都孜缭铡吩娫唬骸皯浳羧套襄?,鳴鞘聲送鳳池春。繁華已逐流年逝,潦倒猶甘昔日貧。蓂曆怕看驚換世,椒觴愁舉痛思親。異鄉(xiāng)節(jié)物偏多感,但覺愁添白髮人?!贬徇€林慮?!队吸S華》詩:“溪流漱石振蒼崖,林樹號風吼怒雷。為謝山靈幸寬貰,漫郎投劾已歸來?!?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7/01/19382792391911.png" />
如果這一則接近原著,那麼《相臺詩話》主要是記載當?shù)卦娙说纳焦8拧⑨缫恍┰娮?,未作多少詩歌評論,其文獻價值高於理論價值。
王若虛的《滹南詩話》無疑是金代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詩話。金末文人輩出,文學創(chuàng)作興盛,王若虛(一一七四—一二四三)是當時最活躍的文人之一,與眾多一流文人交往密切。他的《滹南遺老集》包括《滹南詩話》在內(nèi),生前並未刊刻,直到至元三十一年(一二九四)才刊行,因此,可以說《滹南詩話》是金代最後一部詩話。但其觀點早在其生前,就廣為傳播,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影響。他去世之前一年,將其書稿託付給其弟子王鶚,曰:“吾平生頗好議論,向所雜著,往往為人竊去,今記憶止此,子其為我去取之?!?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7/01/19382792391911.png" />所謂雜著,應該包括《滹南詩話》在內(nèi)。驗之劉祁《歸潛志》(一二三五年成書)卷九所引王若虛關於山谷詩穿鑿之論,可見其言不虛。
《滹南詩話》最鮮明的特色有兩個:其一是辯論性。與王若虛喜歡談辯的天性相關,《滹南遺老集》四十五卷,有三十七卷冠以“辨”字,諸如《史記辨惑》、《臣事實辨》、《文辨》等?!朵锬显娫挕冯m然沿用北宋以來的“詩話”一名,但實際上卻是“詩辨”,堪稱北宋以來辯論性最強的詩話。而其辯論的對象,主要是宋代詩人、詩話中的觀點,特別是南宋《苕溪漁隱叢話》等書中的文獻,體現(xiàn)出有意批評宋人特別是南宋人的傾向。其二是嚴厲批評黃庭堅及江西詩派的詩歌,諸如批評“山谷之詩,有奇而無妙,有斬絕而無橫放,鋪張學問以為富,點化陳腐以為新”,將山谷的法寶“奪胎換骨、點鐵成金”指斥為“剽竊之黠者”云云,都是廣為人知的名言。雖然王若虛“品題先儒之是非,其間多持平之論”
,但對黃庭堅及江西詩派的激烈抨擊,很難算作持平之論,反映了王若虛對黃庭堅及江西詩派的堅決否定態(tài)度?!朵锬显娫挕愤@兩個特色,都體現(xiàn)作為金代文人有意對抗南宋的立場,旨在探索金代文學自身獨立的發(fā)展之路。
綜觀金代七部詩話,可以看出與宋人詩話漸行漸遠的大趨勢。金初三部詩話出於入金宋人之手,尚較多沿襲北宋詩話傳統(tǒng),但朱弁《風月堂詩話》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與當時其他詩話貌合神離的端倪。金代中期的兩部詩話,遼人後代魏道明所著的《鼎新詩話》,以革故鼎新相標榜,當與宋人詩話迥然不同,文商《小雪堂詩話》將宋人詩話的焦點人物蘇軾單列出來,發(fā)展為專家詩話,推動了蘇軾(詩)詞的研究與傳播。金代後期兩部詩話,一為純粹地方性的《相臺詩話》,與宋人詩話無關,一為《滹南詩話》,幾乎是為批評宋人而作。這些與宋人詩話不同之處,正是金代詩話的特點和價值所在。
二
論詩詩,由杜甫《戲為六絕句》首開其端,緩慢發(fā)展,由唐入宋,韓愈、白居易、梅堯臣、歐陽修、蘇軾等人都有論詩詩,然數(shù)量和品質(zhì)有限,沒有形成大的突破。學界論起論詩詩(主要是論詩絕句),幾乎公認,到了南宋戴復古、金代元好問手裏,才取得突破性進展。其實,戴復古的《論詩十絕》的理論性、藝術性以及在後代的影響都遠不及元好問《論詩三十首》,其寫作年代也明顯晚於《論詩三十首》,真正帶動論詩絕句走向高峰的無疑是元好問。
元好問的論詩絕句何以異峰突起?除了自身因素之外,還與金代論詩絕句長期發(fā)展有關。
金初尚處於戰(zhàn)亂時期,詩人寫詩抒發(fā)流離之悲,不遑談詩論藝。少數(shù)含有論詩內(nèi)容的詩歌也都出自入金宋人,一如既往地沿襲北宋論詩詩的傳統(tǒng)。馬定國由宋進入偽齊再入金,他的《宣政末所作》作於北宋末年,元好問將之收入《中州集》卷一:“蘇黃不作文章伯,童蔡翻為社稷臣。三十年來無定論,到頭奸黨是何人?”詩中雖為蘇、黃的命運鳴不平,但重點是批判童貫、蔡京,直白地表達自己的政見,與其說是論詩詩,不如說是一首政論詩。馬定國的《懷高圖南》(五古)將高鯤化比為唐代狂士劉叉,評價其“文章善變化,不以一律持”,論詩只是懷人的細部。倒是朱弁有兩首論詩詩,茲引於下:
長城五字屹逶迤,可笑偏師敢出奇。句補推敲未安處,韻更瘀絮益難時。癡迷竟作禽填海,辛苦真成蟻度絲。卻羨彌明攻具速,劉侯漫說也能詩。(《次韻劉太師苦吟之什》)
絕域山川飽所經(jīng),客蓬歲晚任飄零。詞源未得窺三峽,使節(jié)何容比二星。蘿蔦施松慚弱質(zhì),蒹葭倚玉怪殊形。齊名李杜吾安敢,千載公言有汗青。(《李任道編錄濟陽公文章,與僕鄙製合為一集,且以雲(yún)館二星名之。僕何人也,乃使與公抗衡,獨不慮公是非者紛紜於異日乎!因作詩題於集後,俾知吾心者不吾過也。庚申六月丙辰江東朱弁書》)
第一首評價劉太師(其人不詳)的苦吟之詩,論及其用字用韻方面,突出其苦吟功夫,卻並未予以多少肯定,說明他對其詩歌有所保留。第二首作於天眷三年(一一四○),李任道將他與宇文虛中文章合編為《雲(yún)館集》,還比成李杜,如此不倫的言行,引發(fā)朱弁的主動糾正。詩歌以自謙為主,自稱不能與宇文虛中並列,更不敢齊名李杜。朱弁這兩首詩,採用的是嚴整的七律,所以對以七絕為主的論詩詩影響有限。
金代中期,論詩詩發(fā)展仍然緩慢?!皣呐伞钡拇砣宋锊太暋短鬃皆聢D》借題畫詩評價詩人李白:“寒江覓得釣魚船,月影江心月在天。世上不能容此老,畫圖??此邢??!痹撛妰H就捉月傳說而發(fā),並非嚴格意義的論詩詩。稍後的劉迎有首相對單純的論詩詩:
片雲(yún)蹤跡任飄然,南北東西共一天。萬里山川悲故國,十年風雪老窮邊。名高冀北無全馬,詩到西江別是禪。頗憶米家書畫否,夢魂應逐過江船。(《題吳彥高詩集後》)
由吳激淪落北方的經(jīng)歷寫到其詩念國懷鄉(xiāng)的主題以及其江西詩派的詩風。劉迎另有一首《題歸去來圖》(七律),論及陶淵明其人,中心並非論詩。辛棄疾的北方同學黨懷英有首詩歌,題曰《壬辰二月六日夜,夢作一絕句,其詞曰:“矯冗連天花,春風動光華。人眠不知眠,我佩絳紅霞?!眽糁凶砸詾槠娼^,覺而思之,不能自曉,故作是詩以紀之》,該詩論及夢中作詩這一特殊現(xiàn)象:
夢中作詩真何詩,夢中自謂清且奇。覺來反覆深諷味,字偏句異誠難知。豈非夢語本真語,無乃造物為予嬉。君不見莊周古達士,栩栩尚作蝴蝶飛。我生開眼尚如此,況在合眼夫何疑。
說出自己的疑惑,亦沒有多少理論。
真正對論詩絕句作出有力推動的是王若虛的舅舅周昂,他有三首論詩絕句:
功名翕忽負初心,行和騷人澤畔吟。開卷未終還復掩,世間無此最悲音。(《讀柳詩》)
詩健如提十萬兵,東坡真欲避時名。須知筆墨渾閒事,猶與先生抵死爭。(《魯直墨跡》)
子美神功接混茫,人間無路可升堂。一斑管內(nèi)時時見,賺得陳郎兩鬢蒼。(《讀陳後山詩》)
“讀……詩”,是元好問之前論詩詩的一種常見詩題?!蹲x柳詩》從柳宗元貶官嶺南寫到其詩中悲怨之情,準確把握了柳詩的主要特徵,表達了自己的深切同情和理解。《魯直墨跡》而針對流行的蘇、黃爭名說,不是直接說山谷不及東坡,而是將東坡置身於爭名之外,讓山谷失去爭名的對象,其高低不言自明,還顯得輕鬆幽默?!蹲x陳後山詩》評價陳師道,將之與杜甫相比。前兩句宣揚杜詩上薄雲(yún)天不可企及的詩歌神功,後兩句以管中窺天、鬢髮斑白來形容閉門覓句、苦苦作詩的陳師道,形象鮮明。周昂這三首論詩絕句中有兩首譏評江西詩派代表詩人,立論明確,表達生動,做到了理論性與藝術性的結(jié)合,堪稱佳作,體現(xiàn)了論詩詩發(fā)展的主流。周昂的論詩文字經(jīng)過其外甥王若虛的宣揚,在金代後期產(chǎn)生較大影響。
但周昂畢竟不是詩壇領袖,無力主導論詩詩的發(fā)展方向。論詩詩的發(fā)展依然散漫曲折。明昌四年(一一九三),翰林修撰趙渢舉行詠雪詩會,路鐸、秦略、趙秉文等一批名流參加,現(xiàn)傳二詩都不是詠雪,而是討論如何寫作詠雪詩。請看趙渢的《分韻賦雪得雨字》:
大雪初不知,開門已無路。驚喜視曆日,此瑞固有數(shù)。池冰凍欲合,林鴉噤仍聚。已成玉壺瑩,尚作寶花雨。造物固多才,中有無盡句。大兒擬圭璧,小兒比鹽絮。後人例蹈襲,彌復入窘步。聚星號令嚴,亦自警未悟。誰有五色筆,繪此天地素。好語覓不來,更待偶然遇。(《中州集》卷四)
面對詠雪詩的寫作傳統(tǒng),趙渢主張順其自然,反對歐陽修、蘇軾聚星堂詠雪不用形容詞的戒律。趙秉文的《陪趙文孺、路宣叔分韻賦雪》,也是首論詩詩:
堂堂翰林公,清癯如令威。雪花對尊酒,浩氣先春歸。一還天地素,平盡山川巇。松竹瀉清聲,窗戶明幽輝。呼童設茶具,巡簷收落霏。清寒入詩腸,思繞昏鴉飛。力除鹽絮俗,改事文章機。後生那辦此,顰眉正宜揮。請看西溪老,傳著東坡衣。(《閑閑老人滏水文集》卷三)
前半稱贊趙渢,後半復述趙詩觀點,認為後人未必能自然為詩,就像作詩雕刻的西溪老人秦略,正在按照蘇軾《聚星堂雪》的路數(shù)作詩呢!趙秉文並不否定歐、蘇詠雪詩的創(chuàng)新努力,似乎更加寬容。
貞祐南渡前後,詩歌創(chuàng)作越來越活躍,而作為後期詩壇領袖的趙秉文、楊雲(yún)翼、風雲(yún)人物李純甫對論詩絕句關注不夠。趙秉文有些詩歌含有論詩成分,如他的名作《寄王學士》:
寄與雪溪王處士,年來多病復何如。浮雲(yún)世態(tài)紛紛變,秋草人情日日疏。李白一杯人影月,鄭虔三絕畫詩書。情知不得文章力,乞與黃華作隱居。(《閑閑老人滏水文集》卷七)
該詩寫於貞祐南渡之前,頗能概括前輩名流王庭筠(一一五六—一二○二)的才華和性情,為人傳誦。他的另一首《送宋飛卿》作於正大元年(一二二四),稱贊宋九嘉“雄豪兩妙秀而文”,惋惜“瘦李髯雷隔存沒,只愁詩壘不能軍”。楊雲(yún)翼《李平甫為裕之畫繫舟山圖,閑閑公有詩,某亦繼作》(五古)評價元好問詩歌,“五言造平淡,許上蘇州壇。我嘗讀子詩,一倡而三歎”。這些詩歌既非純粹的論詩詩,亦非七絕。李純甫亦是如此,他的《為蟬解嘲》、《趙宜之愚軒》均為七言古詩,後者評價趙元詩歌:“先生有膽乃許大,落筆突兀無黃初。軒昂學古澹,家法出《關雎》。暗中摸索出奇語,字字不減瓊瑤琚”,體現(xiàn)了李純甫奇崛不羈的個性,說明在貞祐南渡初期論詩絕句還沒有成為論詩詩的主流。
相較而言,一些中下層詩人更熱衷於寫作論詩詩。劉勳《張仲揚詩因題上》分明有感而發(fā),直指泰和年間因詩而成名、受皇帝召見的布衣詩人張著名不符實:“布衣一日見明君,俄有詩名四海聞。楓落吳江真好句,不須多示鄭參軍?!闭J為張著的詩如同唐人崔明信,雖有“楓落吳江冷”這樣一舉成名的佳句,但其他詩篇不值一讀,被鄭世翼投於江中。詩中先揚後抑,用典恰切,跌宕生姿,頗具鋒芒。
元好問的一些師友、親人陸續(xù)創(chuàng)作論詩絕句,直接帶動了元好問的創(chuàng)作。興定初年,趙元卜居盧氏(今河南盧氏),辛愿來訪,趙元作《詩送辛敬之東歸二首》,送其東歸女幾山(在今河南宜陽境內(nèi)):
風埃憔悴舊霜袍,老去新詩價轉(zhuǎn)高。橡栗漫山猶可煮,不須低首向兒曹。
文章無力命有在,一點浩然天地間。風雪滿頭人不識,又攜詩稿出西山。
趙元為元好問同鄉(xiāng),年長於元好問,辛愿是元好問的“三知己”之一。這兩首送行詩,抓住詩人的身份,稱贊其清貧樂道的品格。元好問的老師王中立有首論詞絕句《題裕之樂府後》:
常恨小山無後身,元郎樂府更清新。紅裙婢子那能曉,送與淩煙閣上人。
在王中立看來,元好問詞作清新,可以媲美晏幾道,而其中的內(nèi)涵又非歌女們所能理解,言外之意,元好問詞中並非只是男女相思愛恨,還有理想抱負。近年來,論詞絕句愈發(fā)受到學界的重視,學界在討論論詞絕句的起源時,或認為起源於清初,或認為起源於元明時期,都忽略了金代論詞絕句的存在。元好問本人也有論詞絕句《題山谷小豔詩》:“法秀無端會熱謾,笑談真作勸淫看。只消一句修修利,李下何妨也整冠?!笨梢赃M一步證明金代就已經(jīng)有了論詞絕句。
最值得注意的是元好問的父親和兄長的論詩詩。元好問父親元德明(號東巖)喜愛與朋友論詩,王敏夫《同東巖元先生論詩》稱“邂逅茅齋話終夕”,可以證明。元德明《詩》自稱:“少有吟詩癖,吟來欲白頭。科名不肯換,家事幾曾憂。含咀將誰語,研摩若自讎。百年閑伎倆,直到死時休?!痹脝栔衷霉乓蚕矚g論詩,現(xiàn)存三首論詩絕句,題作《讀裕之弟詩稿,有“鶯聲柳巷深”之句,漫題三詩其後》:
阿翁醉語戲兒癡,說著蟬詩也道奇。吳下阿蒙非向日,新篇爭遣九泉知。
鶯藏深樹只聞聲,不著詩家畫不成。慚愧阿兄無好語,五言城下把降旌。
傳家詩學在諸郎,剖腹留書死敢忘。背上錦囊三箭在,直須千古說穿楊。
詩中稱贊元好問不負父親之期望,詩藝不斷精進。元好問讀過此詩,是否有和作,現(xiàn)已不可知??梢钥隙ǖ氖?,其父、兄的論詩詩,一定會激發(fā)他的論詩詩創(chuàng)作。
經(jīng)過長時間的螺旋式發(fā)展,論詩詩漸入佳境,迎來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高峰。這就是元好問、王若虛的論詩絕句。元好問的論詩絕句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數(shù)量眾多,論詩絕句最終脫穎而出,成為論詩詩的主流體裁。元好問於南渡之初(一二一七)創(chuàng)作大型組詩《論詩三十首》,後來又陸續(xù)寫下《自題二首》、《又解嘲二首》、《感興四首》、《論詩三首》、《答俊書記學詩》、《自題中州集後五首》、《題山谷小豔詩》等論詩絕句,總數(shù)在五十首左右。元好問雖然還有其他體裁的論詩詩,如《贈答楊煥然》、《別李周卿三首》(其二)《繼愚軒和黨承旨雪詩四首》(其二)之類五言古詩,但數(shù)量上不及七言絕句。二是自覺意識強烈。在此前詩人的論詩詩中,還沒有人在題目中標明“論詩”二字,元好問至少兩次使用“論詩”二字,還有如《答俊書記學詩》這樣指明論詩意圖的詩歌,而在其他體裁的篇章中,僅有一次使用“論文”的記錄,即《與張仲傑郎中論文》(五古)??梢?,元好問認識到論詩絕句的優(yōu)越性,是有意識地選擇七絕。三是提出一系列新人耳目的見解,如“論詩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切切秋蟲萬古情,高天厚地一詩囚”“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詩”“鴛鴦繡了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詩為禪客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等等,都是傳在人口的論詩名句。這些名言大大激發(fā)了後人的創(chuàng)作興趣。四是綜合運用比喻、引用、對比、反問等多種修辭手法,成功克服了自杜甫以來就存在的論詩絕句篇幅短小、長於即景抒情、短於議論說理的體制局限,大大發(fā)揮了論詩絕句的體制潛能,真正做到了理論與藝術的完美結(jié)合,引起後人紛紛仿效,如王士禛《戲效元遺山論詩絕句》(三十五首)、馬長海《效元遺山論詩絕句四十七首》、袁枚《效元遺山論詩》(三十八首)等等。
元好問獨領風騷,與之相輔翼的是王若虛的論詩絕句。王若虛有三組十三首論詩絕句,總數(shù)不及元好問,寫作時間應該略晚於《論詩三十首》。王若虛論詩絕句與元好問的論詩絕句有兩個明顯區(qū)別:其一,每一組詩都是一個主題。第一組《題淵明歸去來圖》五首,借題畫之機,質(zhì)疑陶淵明隱居言行,如云:“靖節(jié)迷途尚爾賒,苦將覺悟向人誇。此心若識真歸處,豈必田園始是家?”第二組詩,是蘇、黃優(yōu)劣論,題曰《山谷於詩每與東坡相抗,門人親黨遂謂過之。而今之作者,亦多以為然,予嘗戲作四絕云》:
駿步由來不可追,汗流餘子費奔馳。誰言直待南遷後,始是江西不幸時。
信手拈來世已驚,三江袞袞筆頭傾。莫將險語誇勍敵,公自無勞與若爭。
戲論誰知是至公,蝤蛑信美恐生風。奪胎換骨何多樣,都在先生一笑中。
文章自得方為貴,衣鉢相傳豈是真?已覺祖師低一著,紛紛法嗣復何人!
其觀念甚至構思都與其舅周昂《魯直墨跡》如出一轍。第三組反駁王庭筠的白詩論,題作《王子端云:“近來陡覺無佳思,縱有詩成似樂天。”其小樂天甚矣。予亦嘗和為四絕》。其二,王若虛的論詩絕句都是辯論性質(zhì),與其《文辨》、《詩話》相似,反駁他人的觀點,較為有力,但缺少獨到新穎的正面立論。王若虛的論詩絕句,在這三個話題上,比元好問論述得更加集中充分,但總體水準、學術影響沒有超過元好問。
金亡前後,還有一些詩人寫有論詩詩,如曹之謙《讀〈唐詩鼓吹〉》、房皥《讀杜詩三首》,但相對零散,只能算是金代論詩詩的餘音了。
三
由於選本體現(xiàn)編者的編選眼光,其中的序跋、凡例、傳記、評點等等往往是重要的文學批評資料,所以,選本成了越來越重要的文學批評形式。
金代之前,已有許多文學選本。金代的文學選本,數(shù)量有限。從現(xiàn)存文獻來看,金代前期、中期未見有文學選本。金代後期,文學選本集中出現(xiàn)。主要有以下七八種:趙秉文編《明昌辭人雅製》、承安老人編《承安樂府》、元好問編《東坡詩雅》、《東坡樂府集選》、《唐詩鼓吹》、魏道明編《國朝百家詩略》、元好問編《中州集》、馮渭編金代文章。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金代承平時期詩詞選本,包括《明昌辭人雅製》、《承安樂府》。
趙秉文編《明昌辭人雅製》,僅見於《中州集》卷四《王隱君磵》曰:“閑閑公嘗集黨承旨、趙黃山、路司諫、劉之昂、尹無忌、周德卿與逸賓七人詩,刻木以傳。目為《明昌辭人雅製》云。”原書早已失傳,根據(jù)這一條資料,可以推測以下幾點:第一,《明昌辭人雅製》收錄黨懷英、趙渢、路鐸、劉昂、尹無忌(師拓)、周昂、王磵等七人詩歌。這七位都是活躍於明昌(一一九○—一一九五)年間的代表性詩人,對趙秉文而言,都是前輩詩人。第二,該書編於何時,已不可考,應該編於趙秉文主盟文壇之後。有學者推測,“可能編於衛(wèi)紹王時期”,即貞祐南渡之前(一二○九—一二一一),大體不差。從元好問“嘗集”一語來看,趙秉文編纂此書似乎是比較久遠的事,當時這七人的詩歌已經(jīng)不易找尋,所以趙秉文才將之集在一起,予以刊行。第三,元好問應該沒有見過該書,因為《中州集》中所收的周昂詩歌全部來自王若虛的記憶,否則元好問會從中選取周昂的詩歌。該書很可能在金末就已經(jīng)失傳。第四,明昌時期的詩人,自然遠非這七人,趙秉文之所以編集此七人的詩歌,一定是因為七人詩歌有共同點?!把叛u”二字透露出七人的共同傾向,那就是都符合風雅傳統(tǒng)。這體現(xiàn)趙秉文崇尚雅正的文學思想。
承安老人編《承安樂府》,僅見於元人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十八《題金承安樂府》:“幼歲見老樂工歌梨園音曲,若不相屬,而均數(shù)無少間斷,猶纍纍貫珠之遺意也。承安老人所補歌曲,按其音節(jié)無少異,此殆以文為戲者。黃豫章嘗評小山樂府,為狹邪之鼓吹,豪士之大雅,風流日遠,惜不得共論承平王孫故態(tài),為之慨然?!?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7/01/19382792391911.png" />據(jù)此可知,《承安樂府》是“承安老人”所編、收錄承安年間(一一九六—一二○○)詞作的選本。相對於詩歌選本而言,這部詞選體現(xiàn)出以文為戲的特點,類似黃庭堅評價晏幾道小山樂府一般,這也反映出編者的詞學觀。
以某一年號為限,直接作為選本的名稱,並不始於金代。唐代無名氏所編《貞元英傑六言詩》可能是較早的一部以年號命名的詩選。稍後令狐楚所編《御覽詩》又名《元和御覽》,因為該書“編於元和九年至十二年間”(八一四—八一七),“所收三十位詩人,都是肅、代和德宗時人,即主要是大曆和貞元時代的詩人”,也就是說,《元和御覽》入選的並不是元和時期的詩歌。唐代還有一種選本《元和三舍人集》,收錄令狐楚、王涯、張仲素三家詩。《明昌辭人雅製》和《承安樂府》與此有所不同,其中的年號在標明入選對象時限之外,還別有一層寓意。明昌、承安是金王朝承平時期,衛(wèi)紹王大安元年(一二○九)之後,承平時代已經(jīng)不再。二書編纂時間都在所標示年號之後,是後代對前代的回顧,寄寓著對承平時代的懷念,即袁桷所謂“承平王孫故態(tài)”。
第二類,唐宋詩詞選本,包括《東坡詩雅》、《東坡樂府集選》、《唐詩鼓吹》。在蘇軾詩詞長盛不衰的大背景下,元好問編選東坡詩詞選本,其目的是反思蘇軾,引導時人正確認識蘇軾。《東坡詩雅》編於正大六年(一二二九)。元好問有感於詩歌發(fā)展過程中“雜體愈備”“去風雅愈遠”的趨勢,有感於蘇軾詩歌“為風俗所移”“不能近古之恨”,編選出這樣一部能體現(xiàn)風雅傳統(tǒng)的蘇詩選本。《東坡樂府集選》編於金亡之後(一二三六)。元好問從孫鎮(zhèn)《注東坡樂府》中選取七十五首詞作,重點剔除蘇軾《沁園春》(野店雞號)之類的“極害義理”的“偽作”
,辯明文字異同。二書都已失傳,現(xiàn)已無法考知其得失,但被他刪除的《沁園春》(野店雞號)其實並非偽作,那些被他刪除的“雜體”詩歌,是否就真的就是雜體?從其序中可以看出元好問比較嚴苛的儒家詩學思想?!短圃姽拇怠芬嗑庫督鹜鲋幔瑢_x唐人七律,原本是元好問教授弟子的唐詩讀本,由其弟子郝天挺作注後刊行,體現(xiàn)了金末元初的宗唐詩風
。
由此可見,這三種唐宋詩詞選本,無不體現(xiàn)了金代文學發(fā)展的大背景,具有鮮明的當代性。
第三類,金代詩文總集,包括《國朝百家詩略》、《中州集》以及馮渭所編金代文章。
魏道明《國朝百家詩略》,可能編於其晚年致仕之後,即明昌、承安年間,編成後,沒有刊行,商衡抄錄一部,並作了增補,原書已佚。從書名可以看出,明顯受到了王安石《唐百家詩選》、曾慥《宋百家詩選》的影響,表現(xiàn)出對金王朝的認同。金亡後,元好問在《國朝百家詩略》的基礎上,編纂成《中州集》?!秶偌以娐浴返捏w例特點、文獻資料應該保留在《中州集》中?!吨兄菁非捌呔眢w例一致,入選詩人一○九位,與“百家”之數(shù)相近,其主體部分應該來自《國朝百家詩略》。《國朝百家詩略》是否為入選詩人作傳?已不得而知。元好問編纂《中州集》,旨在搶救、保存一代文獻,以詩系人,以詩存史,所以不以個人詩學趣尚作為選詩標準,入選詩歌“不主一格”。其詩學思想不體現(xiàn)在入選詩歌中,而主要體現(xiàn)在詩人小傳中。
完善選本的體例,為二百五十位金代詩人作傳,是《中州集》體例上的一大貢獻。此前,少數(shù)詩歌選本有詩人小傳,如姚合《極玄集》、曾慥《宋百家詩選》,但比較簡略?!吨兄菁纷髁舜蟀l(fā)展,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將歷史人物傳記引入選本中,特別是後三卷中,有的詩人僅入選一兩首詩歌,卻有三四百字的傳記,傳記似乎成了主體,詩歌反而退居次要位置。元人編纂《金史》,就大量參考了《中州集》中的人物傳記。二是將詩話、筆記引入選本詩人傳記中?!吨兄菁分械脑娙藗饔?,經(jīng)常徵引傳主的詩句,類似摘句評點,有時還能放在歷史中作出多方面的評價,將詩人小傳發(fā)展成為詩人評傳(詩傳)。如卷一《蔡丞相松年》曰:
松年字伯堅,父靖,宋季守燕山,仕國朝為翰林學士。伯堅行臺尚書省令史出身,官至尚書右丞相,鎮(zhèn)陽別業(yè)有蕭閑堂,自號蕭閑老人,薨諡文簡。百年以來,樂府推伯堅與吳彥高,號吳蔡體,有集行於世。其一自序云:“王夷甫神情高秀,……”。好問按:此歌以“離騷痛飲”為首句,公樂府中最得意者,讀之則其平生自處為可見矣。二子:珪字正甫,璋字特甫,俱第進士,號稱文章家,正甫遂為國朝文宗,特甫非其比也。自大學至正甫,皆有書名,其筆法如出一手,前輩之貴家學蓋如此。
這一篇傳記,對其生平履歷介紹較為簡略,蔡松年貴為丞相,生平自當為人所知。所以重點評價其詞,徵引其《念奴嬌》(離騷痛飲)詞序,肯定其詞的地位。末段介紹其家學傳承。
第三類選本具有總結(jié)性質(zhì),寄寓了故國之思。
與《中州集》詩人傳記相關的,其他作者也撰寫了一些人物傳記,主要有李純甫《屏山故人外傳》和劉祁《歸潛志》中的人物傳記。
李純甫(一一八五—一二三一)所撰《屏山故人外傳》已佚,其具體寫作時間、人物數(shù)量均難以確考,但肯定在其晚年。他的一些朋友陸續(xù)凋零,觸發(fā)其傷感情緒,促使他為這些故人作傳。元好問《中州集》曾先後九次徵引《屏山故人外傳》,從中可以看出這部傳記含有文學批評的內(nèi)容。茲舉一例:
《屏山故人外傳》云:“正夫為人短小精悍,滑稽玩世,中明昌五年詞賦、經(jīng)義第。詩清便可喜,賦甚得楚辭句法,尤長於古文,典雅雄放,有韓柳氣象,教授弟子王若虛、高法颺、張履、張雲(yún)卿,皆擢高第。學古文者,翕然宗之曰劉先生。以省掾從軍南下,改授應奉翰林文字,為主帥所重,常預秘謀,書檄露布,皆出其手。軍還授左司都事,將大用矣,會卒?!保ā吨兄菁肪硭摹秳⒆笏局小罚?/p>
該文為劉中(字正夫)傳,生平、履歷介紹較少,重點是評價其詩、賦、古文,這樣的傳記不僅有助於知人論世,更有助於認識其文學創(chuàng)作。
劉祁《歸潛志》寫於金亡第二年(一二三五),雖然是筆記體裁,卻以人物為主。其自序曰:“獨念昔所與交遊,皆一代偉人,人雖物故,其言論、談笑,想之猶在目。且其所聞所見可以勸戒規(guī)鑒者,不可使湮沒無傳,因暇日記憶,隨得隨書,題曰《歸潛志》?!?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7/01/19382792391911.png" />全書十四卷,前六卷都是以人物為條目,為一百二十五人作傳,第七卷至第十卷,多是金末政壇、文壇軼事,第十一至第十四卷為金末史事。換言之,前十卷都與文學批評相關?!稓w潛志》中的人物傳記,明顯地偏重文藝,具有詩話性質(zhì)。如卷一開篇三則:
金海陵庶人讀書有文才,為藩王時,嘗書人扇云:“大柄若在手,清風滿天下。”人知其有大志。正隆南征,至維揚,望江左賦詩云:“屯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逼湟鈿庖嗖粶\。
宣孝太子,世宗子,章宗父也,追諡顯宗。好文學,作詩,善畫,人物、馬尤工,迄今人間多有存者。
章宗天資聰悟,詩詞多有可稱者。《宮中》絕句云:“五雲(yún)金碧拱朝霞,樓閣崢嶸帝子家。三十六宮簾盡卷,東風無處不揚花?!闭娴弁踉娨??!?/p>
完顏亮、完顏允恭、金章宗其實並非其“交遊”對象,上述三則也不是完整的人物傳記,對完顏亮、金章宗的生平?jīng)]有一句介紹,只是記錄和評價其文學活動。其他人物傳記,或長或短,長者數(shù)百字,短者數(shù)十字,一般包括字號、里籍、經(jīng)歷等內(nèi)容,但重點仍然是評詩論文,如:
史懷字季山,陳郡人。少遊宕不羈,然有才思。既壯,乃折節(jié)為學,與名士李子遷、侯季書、王飛伯游。作詩甚有功,《冬日即事》云:“簷雪日高晴滴雨,爐煙風定暖生雲(yún)?!币嗫上惨?。又作《古劍》詩,極工。陳陷,死。
王元節(jié)字子元,宏州人,余高祖南山翁婿也。家世貴顯,才高,以詩酒自豪。擢第,得官輒歸,不樂仕宦。與余從曾祖西巖子多唱酬。其《明妃詩》云:“環(huán)佩魂歸青塚月,琵琶聲斷黑河秋。漢家多少征邊將,泉下相逢也自羞。”甚為人所傳。
這類傳記是傳記、詩話、筆記的結(jié)合,是因人評詩的評傳,與元好問《中州集》中的詩人小傳高度相似,可以相互補充,是金代文學批評的重要文獻。李純甫、劉祁、元好問不約而同地撰寫性質(zhì)相似的傳記,體現(xiàn)了保存詩人、記載歷史、寄託感情的共同點。
在金代之前,詩人的傳記主要集中在正史中,散見於文集、筆記、選本中。即便是成就最高的唐代詩人,元代之前也沒有一部唐代詩人傳記類著作,直到元代大德八年(一三○四)辛文房才寫出《唐才子傳》一書。辛文房“為一代詩人寫傳”,被視為“是一項開拓性的工作”,“在中國古代,似乎只有錢謙益的《列朝詩集小傳》能與它相並比”。其實,《列朝詩集小傳》是模仿《中州集》而來。早在《唐才子傳》之前,《中州集》就已經(jīng)為一代詩人寫傳,《歸潛志》也為金代中後期詩人寫傳。《唐才子傳》的寫法,與《中州集》、《歸潛志》中的人物傳記,基本相同。辛文房曾在大都為官,有條件讀到《中州集》、《歸潛志》等書。不管《唐才子傳》是否受到《中州集》、《歸潛志》的影響,都可以肯定,《中州集》、《歸潛志》在詩人傳記、詩歌評論史上具有繼往開來的意義。
綜觀金代文學批評形式,詩話相對冷落,卻體現(xiàn)出遠離宋人詩話、獨立發(fā)展的傾向;論詩詩逐漸興盛,並確定七絕為論詩絕句的主流方式,元好問等人的論詩絕句是論詩詩史上的高峰,影響深遠;選本及詩人傳記,完善了選本這一批評方式,大力發(fā)展了評傳這一新型文學批評方式。所以,金代文學批評不僅對金代文學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還推動了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的發(fā)展。
金代詩學批評文獻相對分散,本次整理努力將有關文獻彙集在一起,以便於讀者閱讀和研究。收錄標準從寬,將一些詞論、文論、《歸潛志》和《中州集》中的傳記亦收入其中。這些文獻,除了元好問和王若虛的詩文有注本之外,其他文獻都沒有注釋。所以,統(tǒng)一作了注釋。校勘部分,相對簡略。
受時間和水平所限,錯謬之處不可避免,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四十八,中華書局一九六五年版,第一二六七頁。
-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導言》,中華書局二○○二年版,第九頁。
- 元好問《中州集》卷八,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一九五九年版,第三九七頁。
- 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一百二十九,中華書局二○一三年版,第二四二二—二四三三頁。
- 月觀道人《風月堂詩話跋》,見《冷齋夜話 風月堂詩話 環(huán)溪詩話》(以下簡稱《風月堂詩話》),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版,第一一六頁。
- 參見王慶生《金代文學家年譜》,鳳凰出版社二○○五年版,第一二一五頁。
- 《風月堂詩話》,第九七頁。
- 《風月堂詩話》,第九七頁。
- 胡仔《序漁隱詩評叢話前集》,《苕溪漁隱叢話》前集,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六二年版,第一頁。
- 《風月堂詩話》卷上,第一○六頁。
- 《風月堂詩話》卷下,第一○八頁。
- 《風月堂詩話》卷下,第一○七頁。
- 朱熹《奉使直秘閣朱公行狀》,《朱文公文集》卷九十八。
- 《風月堂詩話》卷下,第一一二頁。
- 元好問《中州集》卷八,第四○一頁。
- 賈敬顏《五代宋金元人邊疆行記十三種疏證稿》,中華書局二○○四年版,第一七九頁。
- 《元好問全集》卷三十六《東坡樂府集選引》,山西古籍出版社二〇〇四年版,第七五一頁。
- 《滹南遺老集校注》卷三十九《詩話》,遼海出版社二〇〇六年版,第四六〇頁。
- 《張孝祥詞校箋》,宛敏灝校箋,中華書局二〇一〇年出版,第三一頁。
- 《滹南遺老集校注》,第三四六頁。
- 《鄴都佚志輯校注》,許作民輯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版,第三〇五—三〇六頁。
- 薛瑞兆《金代科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四年版,第一八三頁,
- 《鄴都佚志輯校注》,第三○六—三○七頁?!吧q曆”,原文作“黃曆”,誤。
- 王鶚《滹南遺老集引》,《滹南遺老集校注》,第四頁。
- 參見胡傳志《宋金文學的交融與演進》,北京大學出版社二○一三年版,第一八九—二○○頁。
-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六,第一四二一頁。
- 參見胡傳志《元好問與戴復古論詩絕句比較論》,《文學遺產(chǎn)》二○一二年第四期。
- 程郁綴、李靜著《歷代論詞絕句箋注·前言》曰:“如論詞絕句者,以絕句論詞之謂也。論其源起,當始於元明之世。以目今所輯元人元淮的《讀李易安文》與明人瞿佑的《易安樂府》等數(shù)家六首絕句而論,其時雖然題目上沒有顯現(xiàn)論詞絕句的字樣,但就這些絕句所論的實際內(nèi)容看,其實質(zhì)則大體同於後來的論詞絕句,故可視為論詞絕句之肇興。而且,元明時所出現(xiàn)的吳寬的《易安居士畫像題辭》、王象春的《題〈漱玉集〉》、張嫻婧的《讀李易安〈漱玉集〉》等,可視為後世題辭類論詞絕句的濫觴?!北本┐髮W出版社二○一四年版,第一頁。
- 參見胡傳志《論詞絕句的發(fā)源與中斷》,《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二〇一六年第四期。
- 原注:“先人臨終,有破腹留書之語。”
- 參見胡傳志《元好問與戴復古論詩絕句比較論》,《文學遺產(chǎn)》二○一二年第四期。
- 劉達科《〈明昌辭人雅製〉與趙秉文的詩學思想》,《學術交流》二○○六年第四期。
- 《袁桷集·清容居士集》卷四十八,吉林文史出版社二○一○年版,第六八四頁。
- 傅璇琮等《唐人選唐詩新編·御覽詩·前記》,中華書局二○一四年版,第五三三頁、五三五頁。
- 元好問《東坡詩雅引》,《元好問文編年校注》卷二,狄寶心校注,中華書局二○一二年版,第一八○頁。
- 元好問《東坡樂府集引》,《元好問文編年校注》卷四,第三九七—三九八頁。
- 參見胡傳志《〈唐詩鼓吹〉與金末元初的宗唐詩風》,《金代文學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二○○○年版,第一○九—一二一頁。
- 姚燧《中書右三部郎中馮公神道碑》曰:“蒐輯金代文章,凡若干百卷?!辈楹榈碌容嬓!兑菁?,人民文學出版社二○一一年版,第三二二頁。
- 參見胡傳志《金代文學研究》,第一二二—一三一頁。
- 劉祁《歸潛志序》,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版,第一頁。
- 《歸潛志》卷三,第二七頁。
- 《歸潛志》卷四,第三一頁。
- 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前言》,中華書局二○○○年版,第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