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鐘山記
宋濂
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人,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宋濂自幼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有“神童”之稱。元朝末年,曾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jīng)”師,為太子朱標講經(jīng)。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這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為由辭官還鄉(xiāng),后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享年72歲。明武宗時追謚“文憲”。著有《孝經(jīng)新說》《周禮集說》《諸子辯》《龍門子凝道記》等。后其作品合編為《宋學士全集》。
一
鐘山,一名金陵山,漢末秣陵
尉蔣子文
逐賊死山下,吳大帝封曰蔣侯
。大帝祖諱鐘
,又更名蔣山。實作揚都
之鎮(zhèn),諸葛亮所謂“鐘山龍蹯”
即其地也。
歲辛丑二月癸卯,予始與劉伯溫、夏允中二君游。日在辰,出東門,過半山報寧寺
。寺,舒王
故宅,謝公墩
隱起其后,西對部婁
小丘。部婁,蓋舒王病濕,鑿渠通城河處。南則陸修靜
茱萸園,齊文惠太子
博望苑。白煙涼草,離離蕤蕤
,使人躊躇不忍去。沿道多蒼松,或如翠蓋斜偃,或蟠身矯首如王虺
搏人,或捷如山猿伸臂掬澗泉飲。相傳其地少林木,晉、宋詔刺史郡守罷官職者栽之,遺種至今。
抵圜悟關。關,宋勤法師筑,太平興國寺在焉。梁以前,山有佛廬七十,今皆廢,唯寺為盛,近毀于兵,外三門僅存。自門左北折入廣慈丈室,謁欽上人。上人出,三人自為賓主。適松花正開,黃粉毿毿
觸人,捉筆聯(lián)松花詩,詩不就,予獨出行甬道間,會章君三益
至,遂執(zhí)手至翠微亭,登玩珠峰。峰,獨龍阜
也,梁開善道場
寶志大士
葬其下,永定公主
造浮圖五成覆之。后人作殿四阿鑄銅,貌大士實浮圖,浮圖或現(xiàn)五色寶光,舊藏大士履,神龍
初,鄭克俊取入長安。
殿東木末軒,舒王所名,俯瞰山足如井底。出度第一山亭,亭顏,米芾書
。亭左有名僧婁慧約
塔。塔上石,其制若圓楹,中斫
為方,下刻二鬼擎之。方上書曰:“梁古草堂法師之墓”,有螎匾法
,定為梁人書。
復折而西,入碑亭。碑凡數(shù)輩,中有張僧繇畫大士相,李白贊,顏真卿
書,世號三絕。又東折度小澗,澗前下定林院基,舒王嘗讀書于此。院廢,更創(chuàng)雪竹亭,與李公麟
寫舒王像,洗硯池,亦皆廢。
又北折,至八功德水。天監(jiān)中,胡僧曇隱來棲山,龍為致此泉;今甃
作方池。池上有圓通閣,閣后即屏風嶺,碧石青林,幽邃如畫。前乃明慶寺故址,陳姚察
受菩薩戒之所。
又東行,至道卿巖。道卿,葉清臣字也,嘗來游,故名。有僧宴坐
巖下,問之,張目視,弗應。時雉方桴粥
,聞人聲,戛戛
起巖草中。從此至靜壇,多臧矜先生遺跡。復西折過桃花塢,詢道光泉,舒王所植松已偃,唯泉紺碧
沈沈如故。
日將夕,章君上馬去,予還廣慈,二君熟寐方覺。呼燈起坐,共談古豪杰事。廁以險語,聽者為改視
。
明日甲辰,予同二君游崇禧院。院,文皇潛邸時建。從西廡下入永春園,園雖小,眾卉略具。揉柏為麋鹿形,柏毛方怒長,翠濯濯
可玩。二君行倦,解衣覆鹿上,掛冠鼠梓間,據(jù)石坐。主僧全師具壺觴
,予不能酒,謝二君出游。夏君愕曰:“山有虎,近有僧采荈
,虎逐入舍,僧門焉,虎爪其顴,顴有??沈?。子勿畏,往矣?!庇枰庀木H
我,挾兩騶奴
登惟秀亭。亭立望遠,“惟秀”“永春”,皆文皇題榜,涂以金。
又折而東,路益險。予更芒屩,倚騶奴肩,踸踔
行,息促甚
,張吻作鋸木聲。倦極思休,不問險濕,蹀蹀據(jù)
頓地。視燥平處不數(shù)尺,兩足不隨。久之,又起行。有二臺。闊數(shù)十丈,上可坐百人,即宋北郊壇
,祀四十四神處。問蔣陵
及步夫人冢,無知者,或云在孫陵岡
。至此屢欲返,度其出已遠,又力行。登慢坡,草叢布如氈,不生雜樹,可憩,思欲借褥茵臥,不去。坡,古定林院基。望山椒
,無五十弓,不翅
千里遠。竭力躍數(shù)十步,輒止,氣定又復躍。如是者六七,徑至焉。大江如玉帶橫圍,三山磯
、白鷺洲皆可辨;天闕、芙蓉諸峰,出沒云際。雞籠山
下接落星澗,澗水滮滮流。玄武湖已堙久,三神山皆隨風雨幻去。西望久之,擊石為浩歌。歌已,繼以感慨。
又久之,傍崖尋一人泉。泉出小竅中,可飲一人,繼以千百弗竭。循泉西過黑龍?zhí)?,潭大如?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6/28/22034521274659.png" />,有龍當可屠。側有龍鬼廟,頗陋。由潭上行。叢竹翳路,左右手開竹,身中行,隨過隨合。忽腥風逆鼻,群烏哇哇亂啼,憶夏君有虎語,心動,急趨過。似有逐后者。又棘針鉤衣,足數(shù)躓。咽唇焦甚,幸至七佛庵。庵,蕭統(tǒng)
講經(jīng)之地,有泉白乳色,即踞泉?咽
。衫袂落水中,不暇救,三咽,神明漸復。庵后有太子巖,一號昭明書臺
。方將入巖游,庵中僧出肅
,面有新瘢。詢之,即向采荈者。心益動,遂舍巖問別徑以歸。所謂白蓮池、定心石、宋熙泉、應潮井、彈琴石、落人池、朱湖洞天,皆不復搜覽。
還抵永春園,見肴核滿地,一髫童立花下。問二客何在,童云:“遲公不來
,出壺中酒飲,且賦詩大噱
,酒盡,徑去矣。”予遂回廣慈,二君出迎。夏君曰:“子顏色有異,得無有虎恐乎?”予笑而不答。劉君曰:“是矣!子幸不葬虎腹,當呼斗酒滌去子驚可也?!彼焱嫛o嫲牒?,劉君澄坐
至二更,或撼之,至舞笑釣之,出異響畏脅之,皆不動。予與夏君方困,睫交不可擘
,乃就寢。
又明日乙巳,上人出猶未歸,欲游草堂寺,雨絲絲下,意不往,乃還。
按地理志,江南名山,惟衡、廬、茅、蔣。蔣山固無聳拔萬丈之勢,其與三山并稱者,蓋為望秩
之所宗也。晉謝尚
,宋雷次宗
、劉勔
,齊周颙
、朱應、吳苞
、孔嗣之
,梁阮孝緒
、劉孝標
,唐韋渠牟
,并隱于此。今求其遺跡,鳥沒云散,多不知其處。唯見蕘兒牧豎
,跳嘯于凄風殘照間,徒足增人悲思。況乎一刻之來,一日萬變,達人大觀
,又何足深較?予幸與二君得放懷山水窟,人事往樂,千金不人易也。山靈或有知,當使余游盡江南諸名山,雖老死煙霞中,有所不恨,他尚何望哉?他尚何望哉?
章君約重游未遂,因歷記其事,一寄二君,一遺上人云。
譯文
一
鐘山,還有一個名字叫金陵山。東漢末年的秣陵尉蔣子文,在鐘山腳下因鎮(zhèn)壓起義軍而戰(zhàn)死。三國時,吳王孫權曾封死后的蔣子文為中都侯。因為吳王孫權的祖父諱名鐘,所以便將鐘山改為蔣山。鐘山實際上是作為揚州的一座主山,諸葛亮曾說的“鐘山龍蹯”指的就是這里。
元至正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一,我和劉伯溫、夏允中二人一起游覽了鐘山。上午九點鐘,我們出東門,過了坐落在半山的半山寺。半山寺,本來是北宋時王安石的舊宅,謝公墩即隱伏在它的后面。西面正對的是一座小土丘,這座小丘是當年王安石的居住之所,此地積水為患,后來王安石便挖渠引水,將這里的積水引到了護城河里,而挖掘的積土便堆成了這座小丘。南面是陸修靜種值茱萸的園子。南朝齊武帝長子蕭長懋的太子之宮—博望苑,清白的孤煙,枯黃的野草,莽莽蕩蕩,滿目荒涼。讓人看了猶豫徘徊,不忍心前往游覽。沿著山道有許多的蒼松,有的好似翠綠的傘蓋斜著倒下了,有的好似翻過身子昂起了頭,還有的像大蟒蛇在與人進行搏斗,還有的像矯健的山里猿猴,正伸著手臂捧起山澗中的泉水喝。相傳,很早以前這里林木很稀少,晉、宋時皇帝下詔,命令當?shù)氐拇淌?、郡守讓那些罷去官職的人栽種了這些樹木,于是遺留到現(xiàn)在。
接著到了圜悟關,圜悟關是宋勤法師修建的。太平興國寺就在里面。在梁代之前,山里共有寺院七十多座,現(xiàn)在差不多都荒廢了,只有太平興國寺一直很興盛,只是近些年毀于兵禍,只剩下最外面的三道院門。從門的左邊進入,再折向北就到了廣慈上人的方丈室,進去拜謁廣慈上人??刹磺傻氖巧先藙偤猛獬隽?,我們?nèi)齻€人便在里面自為賓主了。當時正值松樹的花蕾開放,沾著黃粉的松樹花蕊伸手可觸,想提筆以松花為題寫一首聯(lián)句詩,卻沒能寫出來。于是獨自出來在甬道上漫步,偏巧碰到章溢也來這里游玩,于是便拉著他一起到翠微亭,登上珠峰玩樂。珠峰便是獨龍阜,是梁代開善寺的僧眾道場,僧人寶志大士便葬在這里。后來唐朝的永定公主曾建造了五層佛塔覆蓋在他的墳上。后來人們又在塔的下面修造了塔基,塔基的四角都用銅鑄成,上塑寶志大士的像,實則是為使佛塔更為堅固。佛塔有時會放出五色的光,過去那里曾藏有大士的鞋,唐中宗時,被鄭克俊取出帶到了長安。
塔的東面是木末軒,是當年北宋的王安石給取的名字。低頭俯看山腳好像是井底一樣。出來走到第一山亭,亭門上的匾額是米芾書寫的。亭子的左邊是名僧婁慧約的舍利塔,塔頂?shù)氖?,雕制的好像一根圓柱,中間鑿作方形,下面雕刻了兩個小鬼用手托舉著。石柱的中間部分寫著“梁古草堂法師之墓”??簇曳ê苁菆A融,技藝相當高超,一定是梁代人書寫的。
又折而向西,便到了碑亭。石碑排列了好幾排。其中有張僧繇畫的大士相,李白寫的禮贊文,顏真卿的書法,這三樣被世人稱為三絕。又折而向東越過一條小山澗,山澗前的下面是當年定林院廢棄的墻基。王安石當年曾在這里讀書。后來院子廢棄后,又改建成了雪竹亭,當時是與李公麟畫的王安石像、洗硯池一同廢棄的。
又向北折就到了八功德水。據(jù)傳,在梁武帝天監(jiān)年間有胡僧曇隱來鐘山居住,龍為此而制辦了這處泉水。現(xiàn)在是用方磚砌成的方形水池,水池的上面是圓通閣,閣的后面便是屏風嶺。嶺上青石綠林,幽暗深邃得仿佛像一幅圖畫。之前這里是明慶寺的舊址,陳姚察受佛教菩薩戒的處所。
再往東走,便到了道卿巖。道卿,是葉清臣的字。他曾經(jīng)到這里來游玩,于是便把這塊巖石取了這個名。曾經(jīng)有個僧人早晚都坐在巖下閉目打坐,有人問他話,他睜開眼,看看也不說話。當時野雞在草叢中孵育幼雛,聽到人說話的聲音,便從巖石間的雜草中戛戛地驚叫著飛出來。從這里到靜壇,有許多臧矜先生的遺跡。再向西折穿過桃花塢,詢問道光泉的位置,當年舒王王安石所植種的松樹都已經(jīng)倒下了,只有天青色的泉水,泛著一種深青帶紅的顏色依舊沉沉地流淌著。
看看天色已經(jīng)偏西了,章溢上了馬告辭而去。我又回到廣慈上人的方丈室。劉伯溫和夏允中這二人才剛剛睡醒,此時正坐起身呼喊著要點燈,一起縱談古代英雄豪杰的趣事,其中加雜著一些驚人之語,聽的人禁不住大驚失色地將臉轉到了一邊。
第二天是二月二十二日,我與這兩人一起游覽崇禧院。崇禧院是元文宗圖貼睦耳在登基做皇上前住過的地方。從西面的走廊下進入永春園,園子雖然很小,但各種花卉都栽種了一些。矮小而叢生的柏樹葉一片片形狀仿佛麋鹿,柏樹的嫩葉正在瘋狂地生長,翠綠而飽滿地閃著光澤,看上去煞是好看。這兩位朋友走得疲倦了,便將衣服脫下來鋪在柏樹叢中,將帽子掛在苦楸樹間,然后找了塊石頭坐下。崇禧院的和尚全法師擺下了酒壺、酒杯準備待客。我不能喝酒,于是便辭過兩位朋友準備出去游玩。夏允中驚愕地對我說:“山中有老虎,最近有僧人晚上出去采茶,結果老虎進了僧舍,僧人趕緊去關門,老虎的爪子一把抓在他的顴骨上,現(xiàn)在臉上還留有疤可以做證。不過你也不用害怕,那是過去的事了?!蔽倚睦锵脒@一定是夏允中故意欺騙我,于是便帶著兩個仆人登上了惟秀亭。亭子上的匾額上題寫的“亭立望遠”“惟秀永春”,兩塊牌匾都是當年元文宗所題寫的,字上都涂以金水。
又向東拐去,山路越發(fā)的險峻了。于是我只好更換了草鞋。用手搭著仆人的肩,一步步挪著前行。走了一會兒,呼吸越來越急促了,張著嘴呼呼地發(fā)出像鋸木一樣的聲音。走得實在是太累了,極想找個地方休息,于是也不問路是否險峻,地是否潮濕了,邁起小步,艱難地一邊用腳叩著地一邊向前走。好不容易找到一塊干燥的地方,可大小只有幾尺寬,兩腳都站不到一塊。休息了好一會兒,又開始往前走。前面有二臺,寬有幾十丈,上面可以坐上百人,這就是南朝宋祭祀四十四位地神的地方。詢問埋葬蔣子文的陵墓和孫權夫人步夫人陵墓的所在,卻沒有人知道。有的人說,也許在埋葬孫權的孫陵岡吧!到了這里之后,幾次思忖著要返回,可是想想走出來的太遠了,于是便又攢足了力氣登前面的緩坡,前面草坡上的草像鋪了一塊氈子一樣,上面沒有一棵雜樹生長,可以當休息的地方,思想著去借一床被褥來當墊子躺一會兒,但最終也沒有去。這處山坡,以前是古定林院的院基。看看離山頂已經(jīng)不到五十弓的距離了,可是卻感覺不亞于千里遠,使盡全身的力氣往前跑了幾十步,立即停下來,等氣息平復之后,再跑。如此這般的進行了六七次,終于到達了山頂。大江像玉帶一著橫圍在眼前,三山磯、白鷺洲都可以辨識出來,天闕峰和芙蓉峰這些山峰,時隱時現(xiàn)地出現(xiàn)在云霧之中。雞籠山向下連接著落星澗,澗水嘩嘩地流著,玄武湖已經(jīng)淤塞很久了,三神山也隨著風雨隱匿在雨霧中。向西望了很久,于是敲擊著石頭高聲地唱歌,歌唱完了,而后內(nèi)心不免又生起無限的感慨。
又過了好一會兒,依著崖壁尋找“一人泉”。泉水是從崖壁上的一個小洞里流出來的,每次只能供一人飲用,但之后千百人飲用也不枯竭。順著泉水的西面穿過黑龍?zhí)?,黑龍?zhí)兜奶睹嬷挥幸幻婺樑枘敲创?,傳說里面有龍,如果真有龍的話憑我一身才學就可以將其屠殺。潭水的側面是龍鬼廟,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得相當殘破了,從潭上行走,一路之上兩側的竹子已經(jīng)將路差不多掩映住了,我的左右手同時使用不停地扒開眼前的竹子,身子在中間穿行,身子剛剛過去身后竹子便又重新合上了。忽然一股濃烈的腥味兒迎面撲進鼻子里,成群的烏鴉哇哇亂叫著驚飛,我想起夏允中前面說過有虎的話,心里一驚,于是趕快穿林而過。卻總感覺身后有追趕的東西,又加上荊棘的刺鉤掛住了衣服,腳底下幾次都險些被絆倒。咽喉和嘴唇干渴極了,幸好這時到了七佛送庵,庵廟是南朝梁的昭明太子講經(jīng)說法的地方,有泉水流出來呈乳白色,于是我趕忙過去蹲下身捧起泉水來喝。連衣服的袖子掉到水里都沒有時間去撈起,如此喝了三捧水,精神才漸漸恢復。庵的后面是太子巖,這巖還有個名字叫昭明書臺,剛要登上臺子去游玩,庵里面便有僧人恭敬地迎了出來,臉上有一塊新的疤痕。詢問了才知道,就是前面說的那位采茶的人,心里越發(fā)地驚慌,于是便離開了太子巖,找了其他的路徑往回走。其他像什么白蓮池、定心石、宋熙泉、應潮井、彈琴石、落人池、朱湖洞天,這些景點都沒有再去尋找、游覽。
重新回到永春園,見吃剩的菜肴果核扔了一地,一個小孩站在花下。打聽剛才的那兩個客人在哪里?小孩說:“等候你遲遲不來,他們喝光了酒壺中的酒,又賦詩大笑,最后酒喝干后,都離開了?!蔽矣谑怯只氐綇V慈方丈室,這時兩位朋友都從里面迎了出來,夏允中說:“你臉上的表情異常,該不會是遇到虎嚇得吧?”我笑而不答。劉伯溫說:“是啊!你幸虧沒有葬身虎腹。應當喊人備一壺酒來,洗去你身上的驚恐。”于是便一起坐下喝酒。酒喝到一半有些微醉的時候,劉伯溫便打起坐來,一直到二更天了,我和夏允中一會兒用手去推他,一會兒在他面前跳舞引誘他,一會兒弄出很大的聲響去嚇他,劉伯溫都坐在那里威嚴不動。我和夏允中也困了,眼皮上下打架都已經(jīng)分不開了,于是便去睡覺了。
又到了明天,二月二十三日,廣慈上人出游還沒有回來,想去游覽草堂寺,可是小雨卻淅瀝瀝地下個不停,心里便不太想去了,于是便回來了。
按《地理志》上說:江南的名山只有衡山、廬山、茅山、鐘山這幾座。鐘山固然沒有高聳挺拔的萬丈山勢,但之所以它能與其他三座山并稱,是因為它是歷代帝王祭祀山川所崇仰的地方。晉代的謝尚,南朝宋的雷次宗、劉勔,齊周颙、朱應、吳苞、孔嗣之,南朝梁的阮孝緒、劉孝標,唐韋渠牟,都曾在鐘山隱居?,F(xiàn)在再想尋找他們的遺跡,早已經(jīng)像鳥一樣飛走,云一般地飄散了,大多不知去向。只看見打柴的樵夫、放牧的孩子,在凄涼的風中及殘照的月光中跳躍嬉戲,只是白白地增加人悲傷的心情。何況一刻剛到早已瞬間消逝,一天之中已是發(fā)生萬種變化,通達事理的人總是遇事看得深遠,又何必卻深深計較呢?我有幸與劉、吳二人放開心懷在山水之間游覽,人世間經(jīng)歷過的那些歡樂,就是用千金也不和人交換的。如果山靈地下有知,就讓我將江南的所有名山都游覽盡了吧!即使身老病死在無邊的煙云飛霞中,也沒有什么遺憾,其他還有什么奢望嗎?其他還有什么奢望嗎?
與章君約定重新游覽鐘山的愿望并沒有實現(xiàn),于是將這次游歷記錄下來,分成兩份寄給二人,還有一份是贈給上人的。
賞析
《游鐘山記》這篇游記是宋濂在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創(chuàng)作的,當時他已經(jīng)應吳國公朱元璋的邀請,與劉伯溫等人加入了朱元璋的幕府,這時朱元璋已定都南京,所以宋濂等人便有機會來到南京附近的鐘山進行游覽,于是寫下了這篇游記。
鐘山以其險峻的地勢優(yōu)美的風景而受到歷代文人雅士的青睞,并賦予筆端。再寫鐘山無疑總難跳出前人巢臼,給人以雷同無異之感。而宋濂這篇游記卻能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此篇文章以細膩的景物描寫而取勝,與前人提綱挈領式的架構及詳略起伏的描寫刻畫不同的是,宋濂在整篇游記中的每一處景物都是細致入微的描寫,同時憑借自己相當豐富的學識,將每處景物的歷史、人文典故、佛道源由、地理知識滲透其中,所以文中通篇基本都是敘述性的語言,而極少像前人那樣慣于說教的架構,所以整篇讀下來,能感覺到《游鐘山記》是一篇極接地氣的文章。
鐘山:即今天江蘇南京的紫金山。因南京古稱金陵,所以鐘山又名金陵山。
秣(mò)陵:南京市的舊稱。
蔣子文:東漢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人,曾為秣陵尉,在鐘山下因鎮(zhèn)壓起義軍而戰(zhàn)死。
吳大帝:三國吳帝孫權死后謚號大皇帝,因此稱吳大帝。封曰蔣侯:據(jù)說到孫權建都建業(yè)時,蔣子文死后屢顯靈異,孫權就封他為中都侯。
大帝祖諱(huì)鐘:孫權的祖父名叫鐘。諱,封建時代稱死去的皇帝或尊長的名字。封建時代以為稱呼帝王或尊長的名字是不敬的,視為忌諱,應該回避。
揚都:揚州,三國時吳國孫權置揚州,州治即在建業(yè),所以又稱為揚都。
鐘山龍蟠:諸葛亮出使東吳時,與孫權論金陵形勢,有“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的話,意思是說,鐘山像龍一樣盤繞著,石頭城像虎一樣蹲伏著。蟠,通“盤”。
劉伯溫:劉基,字伯溫,青田(今屬浙江)人,曾輔佐朱元璋建立明朝。夏允中:即夏煜(yù),江寧(今南京市)人,工詩,朱元璋辟為中書省博士,明初總制浙東諸府。
報寧寺:又名半山寺。宋神宗年間,王安石曾在此居住,七年之后捐給寺院,賜名報寧寺。因報寧寺恰好在南京東門與鐘山之半途,所以又名半山寺。
舒王:指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宋哲宗時曾封王安石為舒王。
謝公墩:在半山寺旁,因謝安與王羲之曾登臨所以稱之。謝公:即謝安,字安石,東晉政治家,孝武帝時位至宰相。
部婁:同“培塿(pǒu lǒu)”,小土丘。
陸修靜:南朝劉宋東遷(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qū)織里鎮(zhèn))人,道士,宋明帝泰始年間召入京(今南京市)。卒謚簡寂先生。
齊文惠太子:南朝齊武帝長子,名長懋。
離離:草木繁茂。蕤蕤(ruí):草木下垂。
王虺(huǐ):大蛇。
太平興國寺:原名靈谷寺,有開善精舍。梁武帝天監(jiān)十四年(515)為寶志禪師建。至宋始稱太平興國寺,后又改稱蔣山寺。
毿毿(sān):這里指松花花蕊細長。
章三益:名溢,今浙江省龍泉人。明太祖起事后,被任用,后累官御史中丞,卒謚莊敏。
獨龍阜:在鐘山南。
梁開善道場:即開善寺。南朝梁武帝時,出錢葬志公和尚在獨龍阜,后來永定公主捐錢建佛塔在上面,后在塔前修建開善寺。
寶志大士:南朝梁武帝時的高僧,被梁武帝尊為志公。
永定公主:唐代武則天的女兒。
神龍:唐中宗李顯的年號(705—707)。
顏:門上的牌匾。
米芾(fú):字元章,北宋書畫家,襄陽人,曾任禮部員外郎。
婁慧約:俗姓婁,法號慧約,生平不詳。
斫(zhuó):砍、鑿。
螎(róng)匾法:鑒賞匾額制作工藝的方法。螎,同融。
張僧繇(yáo):南朝梁畫家,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曾任吳興太守,善于畫云龍人物及佛教題材畫作,梁武帝修建繪制佛寺壁畫,多數(shù)是由僧繇所畫。
顏真卿:唐代大書法家,字清臣,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官至殿中侍御史、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世稱“顏魯公”。書法自稱一體,后世稱“顏體”,對后成影響很大。唐德宗時,被李希烈縊死。
李公麟:北宋畫家,字伯時,今屬安徽人,著名書畫家。博學多能,工詩,善畫山水人物及佛道像。
八功德水:靈谷寺的名勝之一。相傳梁天監(jiān)中,有胡僧曇隱來居鐘山,山中缺水。有一老人找到他說:“我是山龍,想喝水也不難?!闭f完地上就涌水成水池。不久,又有一西僧來此,說他們那里本來有八個水池,現(xiàn)在失去一個,大概到了這兒。其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凈、七不饐、八蠲疴,故名八功德水。
甃(zhòu):以磚砌。
陳姚察:字伯審,今浙江省吳興縣人,曾任南朝陳支度吏部尚書,入隋后受秘書丞。
道卿巖:北宋慶歷年間太守葉清臣曾游此,后以他的名字命名此巖。
宴坐:悠閑安坐。
桴粥:同孵育。
戛戛(jiá):鳥類起飛的響聲。
紺(gàn)碧:天青色,一種深青帶紅的顏色。沈沈:同“沉沉”。
廁:混雜,夾雜。
改視:大驚失色的樣子。
文皇:即元文宗圖帖木耳。潛?。╠ǐ):舊時謂皇帝即位之前住過的地方。封建時代把皇帝比做龍,未做皇帝之前,好像龍還潛伏著。元文宗曾封為懷王,出居建康。
濯濯(zhuó):有光澤的樣子。
壺觴:酒壺、酒杯。
荈(chuǎn):茶的老葉,即粗茶。
紿(dài):欺哄。
騶(zōu)奴:舊時駕馭車馬的奴仆。
芒屩(juē):草鞋。
踸踔(chěn chuō):同“趻踔”,行走不正常,跳著走。
息促甚:呼吸急促得厲害。
據(jù):通“踞”。
宋北郊壇:南朝宋祭地的地方。北郊,舊時天子夏至祭地于京師的北郊。
蔣陵:三國時吳大帝孫權的墓陵。步夫人冢:孫權的夫人步氏的墓。
孫陵岡:孫權的葬地,一名白土岡,在鐘山的南麓。
山椒:山頂。弓:丈量地畝的器具和計算單位。一弓等于五尺。
不翅:不啻。翅,通“啻”,不只,不止。
三山磯:即三山濱臨長江的石灘。三山,山名,在今江蘇省南京市西南,以有三座山峰而得名。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門外。
雞籠山:一名雞鳴山,在南京市內(nèi)。落星即唐顏魯公放生池。
盎:古代的一種盆,腹大口小。
躓(zhì):被東西絆倒。
蕭統(tǒng):南朝梁文學家,梁武帝長子,曾立為太子,沒有即位便死了,謚昭明,世稱昭明太子。他信奉佛教,提倡文學,曾召集文士,編選《文選》三十卷,對后代文學影響頗深。
踞泉?(jū)咽:蹲在泉邊舀水喝。踞,蹲著。?,挹,舀。咽,吞食。
昭明書臺:舊傳是昭明太子蕭統(tǒng)著書的地方,遺址在定林寺后山北高峰上。
出肅:出來迎接。
髫(tiáo)童:小孩。髫,小孩頭上扎起來的下垂的短發(fā)。
遲公:等待你。
大噱(jué):大笑。
澄坐:靜坐。
擘(bò):分開,剖裂。
三山:指衡、廬、茅三山。
望秩:古代帝王按等級望祭山川。
謝尚:字仁祖,今河南省太康縣人。擅長音樂,博綜眾藝。曾隱居鐘山。
雷次宗:字仲倫,今江西省南昌市人。少年即入廬山,隱居不仕。宋文帝元嘉年間被征聘到南京,在雞鳴山開館講學,并筑室于鐘山下,叫招隱館。
劉勔(miǎn):字伯猷,今江蘇省徐州市人。曾至尚書右仆射。他曾在鐘山筑別室,以為棲息的地方。
周颙(yóng):字彥倫,起初隱居鐘山,后應詔出仕,官至國子博士。
吳苞:字天蓋,今河南省范縣西南人。明帝太始年間,過江聚徒講學,累次征召都不出仕。后于鐘山下設館。
孔嗣之:字敬伯,今山東曲阜市人。在宋朝時與齊高帝都官中書舍人,后來隱居在鐘山。
阮孝緒:字士宗,今河南省尉氏縣人。性至孝,不慕榮利,聽講于鐘山。
劉孝標:名峻,今山東省平原縣人。文學家,天監(jiān)初典校秘書,后任荊州戶曹參軍,他在東陽紫巖山講學,從學者甚眾,曾隱居鐘山。
韋渠牟:萬年人,工詩,曾經(jīng)為道士及僧人,后來還俗,官至太常卿。他曾隱居鐘山。
蕘兒牧豎:打柴放牛的小孩。
達人大觀:通達事理的人眼光遠大。大觀,指看事情看得透,看得遠。
遺(wèi):贈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