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南渡之前
少女的天真
李清照的父親,雖經(jīng)常在做官;但他孤高耿介,不慕榮利,這一點前文已有所述。又據(jù)李清照自述,她家本是一個“寒族”,日常生活比較“貧儉”[1],這恐怕是與當時的貴族豪門相比而論的。實際上,她的家庭生活并不艱苦,不過是減些豪奢罷了。
李清照生長在這樣的家庭,自幼便過著宦門小姐的生活。她似乎有幾個姐妹[2],還有個弟弟叫李迒,[3]平日間在一起讀書、游戲,倒也非常相得。李清照比起他們來,似更愛好文藝,閨中閑暇,不是提筆練字,就是展紙作畫;或者吟詩填詞,借以抒發(fā)青春的懷抱。李清照從小就有好勝心,為了顯示、也是為了鍛煉自己的才能,她作詩喜押“險韻”——一種韻部很窄、字數(shù)較少的韻。藝術(shù)上是最忌平庸的。李清照幼年所下的這番功夫,為她以后在詩詞創(chuàng)作上取得杰出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年輕時的李清照,性格比較開朗、活潑。她喜愛戶外活動,有時在花園里蕩蕩秋千,有時和姐弟們到郊外去欣賞優(yōu)美的風景。在閨房中,她感到悶倦;在人面前,她顯得靦觍。可是一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她就變得無比天真:
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蓮子已成荷葉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怨王孫》
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小詞,上半闋寫初到湖上的感受,下半闋寫歸去時的心情。作者把熱愛自然的主觀意識賦予了客觀存在的景物:分明是她愛好“水光山色”,卻偏說“水光山色”要與人親近;分明是她舍不得離開沙鷗與白鷺,卻偏說沙鷗、白鷺對人有情。詞中寫的雖是“紅稀香少”的晚秋景色,卻毫無那種習見的悲秋與遲暮之感。整個藝術(shù)境界中充滿著熱情爽朗的朝氣,躍動著青春的活力。
濟南城里每到農(nóng)歷六月,嬌艷的荷花盛開在大明湖上,引來了成群結(jié)隊的游人。李清照也常和姐弟們一道,劃著游艇,在湖中徜徉。她曾寫有一首小詞,描述這段生活: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八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
溪亭為宋時歷下名泉之一,靠近歷城西北的大明湖。此時湖上荷花盛開,景色令人陶醉;詞人游覽至日暮,逞足了游興,始奮力劃船,趕著回去。全詞截取整個游程中最后一個側(cè)面,只用三十三字,就把環(huán)境氣氛,人物的心理、動作,有聲有色地描繪出來,顯得精煉而又生動。值得注意的是,同樣是寫鷗鷺,上面《怨王孫》中它們是那樣依戀游人,這一首中卻被人驚起。鳥兒也被賦予獨特的性格,可見年輕時的作者在藝術(shù)描寫方面就善于掌握不同情境中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極富于創(chuàng)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