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談
一、鈔本·《愧郯錄》等
藏書家于宋槧,元刊,及明清佳刻外,尤注重鈔本。然鈔本不皆可貴,可貴者在其非常見之品,且特異于尋常之本耳。昔年有人搜羅古籍,每遇舊鈔本,其值常較刻本為高。于是雇用寫手,取近代各家所刻叢書中之卷帙較少者,依樣謄錄,儲諸架中,以為后人得此,必售善價,既而此人之書盡行散出,而其自制之鈔本,售價反不及當日所付工料之半,因此種鈔本,既未??保侄嗫瘫?,殊不足取也。此可見鈔本之可貴,不在其為鈔本,而在其不同于常本耳。大率鈔本之可貴者,必具有下列諸要素之一:
甲、名家手鈔,為一般人所認定者。
乙、有名人手跋,或收藏印記者。
丙、經(jīng)名手校正,其校正之字,又較刻本為勝者。
丁、字句與刻本不同,其不同處,較刻本為佳者。
戊、行格與通行本不同,但與宋元本或明刻本吻合,可決其為影鈔者。
己、通行本之字句,有為鈔本所缺者,而所缺之字句,反足以證明刻本中文字,有非撰著人原文之處者。
庚、刊本久佚,存者僅此鈔本,則此鈔本之價值,實與孤本或稿本無異。
辛、雖無收藏圖記,或名人手跋,而紙色古雅,書法精工,與凡品不同者。
十余年來,余每于購讀西書之暇,喜收讀我國古書。然古書之搜求,實為至艱至苦之事。非常常跑書鋪,謁冷攤,欲得精本難矣。
余求書已晚,經(jīng)濟與經(jīng)驗既不如人,欲求精品,已不易言,遑論孤本。十余年來,辛苦購求,僅得一千余種。內(nèi)有明清精刻數(shù)百種,而宋元刊則僅數(shù)種而已。鈔本之可貴者,約有三十種,其中《愧郯錄》一書,實為各本之冠,本篇言鈔本,即先述明鈔本《愧郯錄》。
《愧郯錄》十五卷,宋岳珂撰 ,記宋代之制度,多為史志所未備者。“其曰愧郯者,取《左傳》郯子來朝,仲尼問之官事,言通知掌故,有愧古人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吳縣黃蕘圃氏,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吳興陸氏皕宋樓,皆藏有宋本。黃氏之書,早已散去。陸氏之書,大半售與日本靜嘉堂文庫。瞿氏之書,尚為其后人所守。查蕘圃《藏書題識》卷五,《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十六,《儀顧堂集》卷十二,知三氏之書,行格相同(半葉九行,每行十七字),而缺葉之數(shù)(共計十葉),亦復(fù)相合,是三書同出一源也。
宋以后重雕之《愧郯錄》,有明岳氏??瘫?,《學海類編》本,鮑氏《知不足齋叢書》本三種,余均庋有之。鮑氏之書,行格一遵宋刊,校訂精詳,實為各書之冠,惟其缺葉與宋明清各本均同,豈世間竟無完本耶!
去年春間,余在上海某書店購得明鈔本《愧郯錄》首七卷,半葉十二字,每行二十四字,卷首護葉有明萬歷戊子澹翁手跋,并有“秀水朱氏潛采堂圖書”“靜妙山房”“秀水朱彝尊錫鬯氏”三圖記。序首葉有“均伯過眼”“錢均伯珍藏秘書記”“虞山汲古閣字子晉圖書”“季振宜字詵兮號滄葦”四圖記。目錄首葉除毛季二氏印記外,尚有“竹泉珍秘圖籍”“諛聞齋”二圖記。卷一首葉,只有毛氏圖記,卷七末葉有“毛扆之印”“斧季”兩圖記。
余得此書后,細加點閱,見宋元明清各本之缺葉,此本均有之,不禁狂喜。適商務(wù)印書館古書部有影印宋本《愧郯錄》之舉,遂以此本送去,后得張菊先生復(fù)信,謂欲借鈔以補宋本之不足,余允之。深冀商務(wù)印書館早日影印,使此向傳殘缺之十葉文字,可得重見天日也。
附錄澹翁手跋一則,如下:
士大夫?qū)W問,以國朝制度典章為第一,近世宋文憲之外,鄭端簡,雷司空皆其人也。后生學文,徒獵古人唾余以相賁飾,而實用微矣。岳亦齋所著述,余及見其三,《桯史》《金陀粹編》《愧郯錄》是也。《愧郯錄》于國之典制,名數(shù),蓋三致意焉。《書》曰,學古入官,議事以制,學者得此意,考古通今,不至虛用其力,其可免于面墻也夫。
萬歷戊申四月澹翁命侍史錄成,手校一過,因記。
此明鈔本《愧郯錄》,有名人手跋手校,又有收藏印記,且可補足他本之缺文,實合前述鈔本可貴之要素乙丙庚三項,故余頗珍之。
除《愧郯錄》外,尚有明清鈔本多種,茲擇其較佳者,依筆畫之多寡,列舉于后:
(一)《三余集》四卷 宋黃彥平撰
陸心源手鈔本,半葉九行,每行二十一字。
(二)《山木居士集》不分卷 清魯九皋撰
舊鈔本,半葉十行,每行二十字??兹嚬炔貢小翱桌^涵印”“葒谷”兩圖記。
(三)《方蛟峰文集》七卷附《山房集》及《蛟峰集外編》 宋方逢辰撰
烏絲欄鈔本,半葉九行,每行十八字,有朱筆校字,并“掃葉山房”“月汀過眼”“謙牧堂藏書記”“謙牧堂書畫記”等圖記。
(四)《水鏡詩》一卷 元元淮撰
明鈔本,半葉九行,每行二十一字,巴陵方氏碧琳瑯館,華陽高世異疊藏。
(五)《丙丁龜鑒》十卷 宋柴望撰
紅絲欄明鈔本,半葉九行,每行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字不等,浙東沈氏抱經(jīng)樓藏書,紙色古雅,疑是天一閣早年散出者。
(六)《名家詩文集》十三種 清王方岐、羅煜、姜生齊、張瑤房、徐去疾、吳寅、郭嗣齡、謝九成、謝旭、謝天霽十人撰
焦里堂手錄本,半葉十一行,每行二十四字。
(七)《曲律》四卷 明王驥德撰
影明寫本,半葉十行,每行二十字。內(nèi)有缺文,亦有可補董氏新刻本之缺字。
(八)《春秋集傳纂例》四十卷 唐陸淳撰
烏絲欄鈔本,半葉十一行,每行二十字,版心下端有“藤梧館”三字,孔繼涵校字并跋。
(九)《明皇十七事》一卷 唐李德裕撰
青芝山房烏絲欄鈔本,半葉十行,每行二十四字。孫氏小綠天藏書,有“諛聞齋”“竹泉珍秘圖籍”“惕甫經(jīng)眼”“王鐵夫閱過”“惕甫借觀”等圖記,及王惕甫手跋,黃蕘圃校字、并跋。
(十)《東游記》二十四卷 顧道民撰
鈔本,半葉十行,每行二十二字,書中文字,多作古體或俗體者,甚不易讀??娝囷L《云自在堪隨筆》(稿本)曾言及此書云:“客魏蠱惑熹宗,撰進此書,名曰《東游記》(或作《征東記》),描寫淫穢之事,過于偽撰《控鶴秘記》百倍。熹宗短折,此亦一端。曾見一冊,為歙程春海侍郎所藏,鈔寫極精。侍郎年止四十,捐賓客之日,阮文達公哭之慟曰,其人其學,其年其位,均不料其止于此,命也,亦天下學人之不幸也。其亦誤于是書歟?!?/p>
(十一)《奇門寶鑒臆解》不分卷 不著撰人
精寫本,半葉十二行,每行十四字。
(十二)《所安集》一卷 元陳泰撰
影鈔本,半葉十行。每行二十一字,有“歸安陸心源字剛父印”“光緒戊子湖州陸心源捐送國子監(jiān)之書匱藏南學”“國子監(jiān)印”等圖記,及陸子源校字并跋。
(十三)《林公輔文集》一卷 明林右撰
吳梅村手鈔本,半葉十二行,每行二十字,有“吳印偉業(yè)”“梅村”“謙牧堂書畫記”“謙牧堂藏書記”“某會里朱氏潛采堂藏書”“朱彝尊錫鬯”等圖記。
(十四)《金鎖記》二卷 不著撰人
精寫本,半葉十行,每行二十二字,有“王國維”印記。
(十五)《禹貢論》二卷 后論一卷 宋程大昌撰
紅絲欄明鈔本,半葉十二行,每行二十二字,浙東沈氏抱經(jīng)樓藏書,紙色古雅,疑是天一閣早年散出者。
(十六)《南史》八十卷 唐李延壽撰
清《四庫》鈔本,半葉八行,每行二十一字,書面紅色,每冊首葉有“古稀天子之寶”,末葉有“乾隆御覽之寶”二圖記。
(十七)《庭聞州世說》七卷 《先進風格》一卷 清宮偉镠撰
焦里堂手鈔本,半葉十一行,每行二十四字,有“里堂”“焦循手錄”兩圖記。
(十八)《笠澤叢書》八卷 唐陸龜蒙撰
鈔本,半葉九行,每行二十字,有“士禮居藏”“蕘翁”“松山高子藏書”“順卿”等圖記,及黃蕘圃、戈順卿二氏校字并跋。
(十九)《敏求機要》十六卷 晉劉實撰
鮑氏知不足齋鈔本,半葉十行,每行二十字,有朱筆校改,間有缺字。收藏印記有“孔繼涵印”“葒谷”“素王子孫”“鑒湖珍藏”等。
(二十)《曹文貞公詩集》十集 元曹伯啟撰
祁氏澹生堂藍絲欄鈔本,半葉十行,每行二十字,有“澹生堂經(jīng)籍記”“曠翁手識”“子孫永珍”“山陰祁氏藏書之章”等圖記。卷首護葉陰面有朱文篆書之藏書銘,其文曰:“澹生堂中儲經(jīng)籍,主人手校無朝夕,讀之欣然忘飲食,典衣市書恒不給,后人但念阿翁癖,子孫益之守勿失?!獣缥蹄憽薄?/p>
(二十一)《道德經(jīng)取善集》十二卷 宋李霖撰
藍絲欄明鈔本,半葉十一行,每行二十二字,浙東沈氏抱經(jīng)樓藏書,紙色古雅,疑是天一閣早年散出者。
(二十二)《道德經(jīng)三解》四卷 元鄧錡撰
紅絲欄明鈔本,半葉十一行,每行二十二字,浙東沈氏抱經(jīng)樓藏書,紙色古雅,疑是天一閣早年散出者。
(二十三)《蛻庵詩集》五卷補遺一卷 元張翥撰
鮑以文手鈔本,半葉十行,每行二十一字,有“昭燦”“星巖”“昭焯之印”“字曰俊三”“知不足齋鮑以文藏書”“鮑以文”“奚岡”等圖記,及鮑以文題詩并跋。
(二十四)《楊仲弘集》八卷 元楊載撰
藍絲欄明鈔本,半葉九行,每行二十字,高世異藏書。
(二十五)《翡翠園》二卷 不著撰人
烏絲欄精寫本,半葉九行,每行二十字,王國維藏書。
(二十六)《疑獄集》三卷 后周和凝及其子和 撰兔床后人吳長元手鈔本,半葉九行,每行十八字,有“吳”“太初”“延陵季子”等圖記,及陸心源手跋。
(二十七)《遼史拾遺續(xù)》三卷 清楊列歐撰
汪曰楨手鈔本,半葉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有汪氏手跋。
(二十八)《樵歌》二卷 宋朱敦儒撰
毛氏汲古閣烏絲欄鈔本,半葉十行,每行十八字,版心下端有“汲古閣”三字。分卷與今鉛印本不同。
(二十九)《闕史》二卷 參寥子撰
藍絲欄明鈔本,半葉十行,每行二十字,字句間有與知不足齋所刻之《唐闕史》不同,浙東沈氏抱經(jīng)樓舊藏,紙色古雅,疑是天一閣早年散出者。
(三十)《藏一話腴》四卷 宋陳郁撰
白皮紙舊鈔本,半葉十行,每行二十字,有“江標汪鳴瓊夫婦同賞藏書記”“蕭江書庫”“明珠易得”“汪士鍾藏”“秀水朱氏潛采堂圖書”“檇李項藥師藏”“汪標考藏”“靈鶼藏書”“蕭江書庫藏書”等印記,卷末附王振聲校勘記。疑是劉氏嘉業(yè)堂新刻本之祖本。
(三十一)《寶峰集》二卷 宋趙偕撰
鈔本,半葉九行,每行十八字,孔憲珪手校,有“知不足齋鮑以文藏書”九字圖記。
原載一九三一年五月《小說月報》第二十二卷第五號
二、稿本·《螟巢日記》等
余之收集稿本也,今已一十八年矣。初意專在收集先人之遺著。民國三年,得先伯大父縵云公手錄嘉興錢警石原校本《史記》。(并有補校之處;為張文虎??妒酚浖馑麟[正義》札記所取資。)逾年,家兄由廑,復(fù)得公所過錄汪堯峰評校《前漢書》。(亦有補校之處。)嗣后與家兄各續(xù)有所得。雖片紙只字,凡為先人手澤,莫不世襲珍藏。惟先伯大父蓮伯公所?!侗碧脮n》,不知流落何所,抑是否在人間,為可惜耳。然使余起收集先人遺著之心者,乃為《螟巢日記》。
《螟巢日記》者,先本生大父岷帆公手寫之日記也。先大父諱學源,清咸豐壬子進士,精于音韻之學。書法顏、柳,筆力雄健。工詩詞。有《蚓竅集》。據(jù)家譜,謂已散亡。現(xiàn)存者只《古音》四卷,及此日記而已。日記中所載,皆在燕京時事。茲錄二則于后:
二十六日晴,赴部投供?!龀恰了骡?。時松泉方放風箏。余為收而下,鄰院忽飛起一箏,在旁飄瞥,意欲乘不備絞取之。余縱線稍緩,鄰箏墜其上。因用連手曳至墻內(nèi)。隔墻群兒大嘩索箏。松泉解箏擲還,嘩始息。十余年來,南北奔走,不作此戲。今一為之,猶是童時技倆也?!?/p>
十三日晴,風。耕香令坦入贅。……一切儀制,與南方同。而參拜時,以紅氈幕戶,不令人見,則北方風氣矣。沈也魯述某家入贅,新婦艷妝,端坐于庭,新郎入,向婦四拜。婦不動。出,然后行禮。余笑其妄。而也魯以為目擊其事,確鑿可據(jù)也?!?/p>
先本大父日記,現(xiàn)只存清道光二十五年(乙巳)二十六年(丙午)兩全年,及二十七(丁未)元月初一至三月二十一日止。此外流散于他處者,想尚不少。如有遇之者,伏祈不吝見告,俾余小子得匯而存之。他日財力有余,還當錄付手民,公之于世。
民二之夏,余以暑假由皖回里,酷暑無事,取日記讀之,如得先人耳提面命。于律身處世之道,得益不鮮。遂發(fā)訪求先人遺著之愿。但十余年來,先人手澤,所得不多,而他家著述,則所得已不少。今略著于篇,以志景仰前賢之意。
稿本與鈔本異。鈔本者,其書世間已有流傳,惟字句之殊異,次第之順逆,篇段之增刪,或與流傳之本不同。頗可據(jù)以校訂傳本之誤。故甚可貴也。稿本者,或為撰著者手寫之原稿,或其編定后倩人繕正者,世間尚無刊行之本。即有之,亦不及原稿之正確。故藏書家每奉為至寶焉。李日華《味水軒日記》云:“先賢手墨……士人視之,猶其祖先之物。即貧甚,當竭力購之。又如釋子之遇佛菩薩遺跡,自當不惜髓腦,為之擁護。”至哉斯言。
稿本不皆可貴。有文字不雅馴者,亦者見識偏激庸陋者。此類稿本,書肆中往往遇之。收藏未免無謂。若名家手稿,或因當時本人以為尚未完美,不愿刊行;或其子孫無力刊行,流落在外,或因藏書家視之太重,不肯輕以示人,至今始發(fā)現(xiàn)者。此種稿本,甚可寶貴,收藏者應(yīng)時時注意及之。
稿本大概可分為二大類。
(甲)未刻稿本 有已謄真者,有未謄真者。未謄真者,雖書體不工,然筆法高雅,自為希世之寶,不可忽視。
(乙)已刻稿本 書已刊行,惟此確是刊行前之手稿。雖稿中添注涂改之處甚多,然借此可以知前人作文用字之苦心,尤為可貴。
茲將余歷年所得稿本之一部分,略舉于后。至對于書之內(nèi)容,則余學識淺陋,不敢妄加評斷也。
(一)《九疑仙館詩鈔》一卷 《詞鈔》一卷(附談印蓮女史《平洛遺草》一卷) 清談印梅女史著
謄真未刻稿本。每半葉十二行,每行二十二字。卷首有錢明善題詞。印梅字湘卿,印蓮字步生,歸安人。
(二)《小學盦遺稿》四卷 清錢馥著、邵書稼錄
精寫未刻稿本。每半葉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卷首有阮元序,卷末有邵書稼識語。目錄葉有“權(quán)”,“顨二印記。卷一首葉有“以應(yīng)大稷”朱文方印。全書勞權(quán)手校,用藍朱兩筆。馥字廣伯,海寧布衣,精六書之學。自題其讀書處曰小學盦。書稼,錢塘舉人,馥之弟子也。
(三)《弓齋日記》(清光緒四年全年,五年正月初一日至四月十三日止,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至十二月三十日止。九年正月初一日至六月初二日止,十年全年,十三年全年,十五年正二兩月,十六年四月十三日至十月朔日止) 清姚覲元撰
手寫未刻稿本。行格逐年不同,絲欄亦不一色。覲元字彥侍,號弓齋,歸安人。官至巡撫。精許氏之學,性耽古物,與吳平齋,陸存齋,錢念劬友善,刻有《咫進齋叢書》。光緒十五年正月初七日,有記錄鈔本《江月松風集》之黃蕘圃題跋一則,似為各刊本所無。茲特轉(zhuǎn)錄于下:
錢思復(fù)《江月松風集》,余向未之見。今見諸玉峰考棚汗筠齋書籍鋪,蓋太倉金元功家物也。卻為吾郡人手錄本。翁名栻,字又張,號南陔,其景仰昔賢之意可見。住東洞庭山。則太湖具區(qū)兩書中,當必有其人。惜案頭無其書,不之詳。然愛書如命,手澤猶新,其人固可想見。且為金侃,亦陶之高足。宜其流風余韻,洋溢于縹緗翰墨間也。余生平嗜書,并嗜藏書之人。書賴人以傳,人亦賴書以傳。安得離而二耶。此書罕有,固不待言。藏書之人,于此僅見,余故表而出之。為今撰修郡志者有考焉。
(四)《王際華日記》(乾隆三十七年全年)
手寫未刻稿本,紅絲欄。每半葉十行,每行字無定數(shù)。卷首護葉有“王際華”又“白齋際華”兩方印。際華字秋瑞,(一作秋水),號白齋,錢塘人。乾隆乙丑進士。官至戶部尚書。卒謚文莊。有《白齋詩存》。
(五)《元詩嗣音集》十六卷 清顧詒祿輯
謄真未刻稿本。每半葉十行,每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字數(shù)同。全書精寫,作趙松雪體。目錄及卷一、卷九第一葉,均有“顧廣圻印批校藏書”“北平翁方綱藏書印”“查瑩藏本”“賜硯堂書畫記”“聽雨樓查氏有圻珍賞圖書”“文淵閣校理”“依竹主人”等印記。詒祿長洲人,字祿百,號花橋,又號瑗堂。貢生。以古文辭鳴于時。為沈德潛高弟。有《虎丘山志》《寒讀偶編》《吹萬閣集》《瑗堂文述》《瑗堂詩話》。
(六)《不廢集》八卷 清許焞撰
寫樣未刻稿本。每半葉十行,每行二十字。焞字純也,雍正進士,有《載道集》。
(七)《天上人間》第一卷 清胡公藩著
不全,未刻稿本。每半葉九行,每行二十五字。述趙世忠(妻錢氏,女月姑),虞士誠(妻華氏),袁子卿(妻楊氏)數(shù)家事。言情小說也。公藩原名紹昌,江蘇華亭人。
(八)《古稀瑣言》一卷 清鄭序撰
手寫未刻稿本。每半葉十二行,每行二十四,五,六,七字不等。卷首有康熙戊辰,康熙庚午,康熙丙子鄭序自序三首。序字鷺墀,號鹿癡,濟寧人,未冠入庠,博聞強記,歷佐秦,晉燕,吳諸當?shù)滥?。以諸生終。年六十八時,在蔚州自記一生事實,曰《古稀瑣言》。
(九)《有余地遺詩》六卷 清邱孫錦著
謄真未刻稿本,每半葉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孫錦字余甫,震澤人。
(十)《里堂道聽錄》首二卷 清焦循記
手寫未刻稿本。每半葉十一行,每行二十四字,前有嘉慶甲戌自序云:“余……每得一書,無論其著名與否,必詳閱首尾,心有所契,則手錄之?!瓪v二三十年,盈二尺許矣。今歲所著《易學三書》,稿初就而陽氣虛憊,不耐冥思。性又不樂閑曠,求為其易而不甚用思者。夏秋以來,乃取此而編次之,為四十卷?!睍兴o,皆足以廣見聞之事。惜只存首二卷,未獲窺其全豹也。循字里堂,江蘇甘泉人,乾隆舉人。通經(jīng)學,尤精天算,有《雕菰樓集》《周易補疏》《天元一釋》等書。
(十一)《易經(jīng)象類》一卷 清丁晏輯
手寫稿本。紅絲攔。每半葉九行,每行約二十字,版口下方題“頤志齋”三字。卷首有咸豐乙卯撰著人自序。正文第一葉“精思軒珍藏”“頤志齋主人珍藏”及“山陽丁晏之章”三圖記。卷末有田毓璠手跋。查近人南陵徐君乃昌編刊《鄦齋叢書》中,有丁晏輯《易經(jīng)象類》一卷。想此手稿,即其祖本也。晏,江蘇山陽人;字儉卿,一字柘堂 ,道光舉人。精鄭氏之學。手校書籍甚多,有《頤志齋叢書》。
(十二)《易在》不分卷 清謝濟世撰
謄真稿本。每半葉十五行,每行三十字。卷首有雍正壬子自序。卷末有雍正乙卯門人伍世拔題識。濟世字石霖,號梅莊,全州人??滴踹M士。有《匧匨十經(jīng)史評》《西北域記》《纂言內(nèi)外篇》。
(十三)《易安齋集》八卷 清邱孫梧著
手寫未刻稿本。每葉行數(shù)與每行字數(shù)均無定。孫梧字后同,震澤人。
(十四)《金剛鳳傳奇》二卷三十出 不著撰人
未刻稿本。每半葉九行,每行十字。卷首孫氏星衍圖記。
(十五)《南阜山人詩集類稿》四十一卷 清高鳳翰撰
乾隆甲子山人自編謄真稿本。藍絲欄。每半葉八行,每行二十一字。全集分五類:(一)《擊林集》四卷,(二)《湖海集》七卷,(三)《岫云集》一卷,(四)《鴻雪集》二十一卷,(五)《歸云集》八卷。計詩二千三百余首。較近年鉛字排印之宋弼選本,多詩一千八百余首。鳳翰字西園,晚號南阜山人,膠州人。因患風痹,廢右體不用。博學精藝術(shù),尤豪于詩。山人所著文集十五卷,內(nèi)分序,傳,記,書,表狀,志銘,題跋,書后,碣,文,說,議,日記,紀行,賦,尺牘,雜著等門,其原稿亦在余處。
(十六)《染學齋詩集》十卷 清余元遴撰
謄真稿本,藍絲欄。每半葉十行,每行二十字。卷首護葉有道光丙申江慎修手跋。元遴字秀書,婺源人。少好學,家貧,兼行樵汲。補縣學生。其所著《染學齋詩集》,有咸豐壬子露蕭草堂刊本。惟第六,七,八,九四卷,于刻成后,剜去詩十五首。此稿中均有之。
(十七)《望樓壁書》五卷 清丁有曾著
手寫未刻稿本。每半葉九行,每行二十一字。有曾一名先甲,字象辛,山陰人。此其教子之書也。
(十八)《筆峰吟草》不分卷 清邱岡撰
手寫未刻稿本。每半葉七行,每行二十一字。涂改之處甚多。徐達元《吳江黎里志》云:“邱岡字昆奇,附監(jiān)生。性平易誠樸。多雅致。嘗應(yīng)京兆試。多游覽之作。平居好方外交。讀書寺院中,每經(jīng)月不出。間畫蘭草,作隸書。晚更明于醫(yī)。所著有《筆峰吟草》稿本。藏家未刻行世?!?/p>
(十九)《云自在堪隨筆》一卷 清繆荃孫撰
未刻稿本。白口烏絲欄。每半葉七行,每行十二,三,四,五字不等。其間所紀,或名家題議,或書林佚事,皆有實用之文字也。荃孫字小珊,號藝風,江陰人。有《藝風堂文集》七卷,外篇一卷,《藝風文續(xù)集》八卷,《文外集》一卷,《藝風藏書記》八卷,續(xù)記八卷。
(二十)《碑版異文錄》不分卷 清梁同書撰
手寫未刻稿本。每半葉七行,每行字無定數(shù)。有翁同龢手跋。同書字元穎,嘗得元人貫酸齋書山舟二字,因以顏其齋。世稱山舟先生。乾隆舉人。工書法,能詩;有《頻羅庵遺集》。
(二十一)《梅影盦詩》六卷 清邱孫錦著
此即《有余地遺詩》之手寫原稿也。每半葉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
(二十二)《業(yè)海扁舟》六出 蓮池居士填詞
全書用紅,黃,藍,墨四色謄寫,每半葉八行,每行十八字。未有出有缺文。蓮池居士,姓氏里居未詳。其作此曲之主旨在使青年子弟,不習優(yōu)伶賤業(yè)。蓋“以毒攻毒,以火滅火”之意也。
(二十三)董氏手稿三種
《陰符經(jīng)》一卷 清董士錫解
《煙波釣叟歌》一卷 清董士錫章句
《三決賦》一卷 清董士錫注
手寫未刻稿本。每半葉八行,每行二十三字。涂改之處,有用朱筆者,亦有用墨筆者。卷首護葉有“嘉慶戊辰四月江都焦循借錄一通”十四字,并“焦循手錄”印記一方。士錫字晉卿,一字損甫,武進人,嘉慶副貢,精虞氏易,兼通壬遁之學。著有《遁甲因是錄》。
(二十四)《爾雅一切注音》十卷 清嚴萬里纂輯
手書稿本,烏絲欄。黑口,每半葉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卷一首葉有“嚴可均印”“鐵橋”二圖記。萬里一名可均,字景文,號鐵橋,歸安人(一稱烏程人)。精于許氏之學。有《說文聲類》《鐵橋漫稿》等書。
(二十五)《漚波舫近稿》不分卷 清王芑孫撰
手書稿本。綠絲欄,每半葉十行,每行二十一字。共九十一葉。有已刻全集中所未見之文。芑孫字念古,號惕甫,一號鐵夫,又號楞伽山人。乾隆舉人,精書法。有《凋雅堂詩文集》。
(二十六)《樊榭詩注》不分卷 不著撰人
未刻稿本。每葉行數(shù)與每行字數(shù)均無定。卷首有樊榭先生墓圖,及丁丙不全手札一件。
(二十七)《德芬堂集》不分卷 清邱岡撰
此即《筆峰吟稿》之編定謄真本也。每半葉十行,每行二十三字。
(二十八)《餐花室詩稿》不分卷 清嚴鉷撰
改定稿本。每半葉九行,每行二十四字。鉷字伯牙。桐鄉(xiāng)人。
(二十九)嚴氏手稿十二種 清嚴萬里輯
《蔣子萬機論》一卷
《典論》一卷
《杜氏體論》二卷
《仲長子昌言》二卷
《杜氏篤論》一卷
《桓氏世要論》一卷
《劉氏正論》一卷
《典語》一卷
《袁子正書》一卷
《袁子》一卷
《袁子正論》一卷
《雜錄》二十二則
手寫稿本。烏絲欄。黑口。每半葉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全書勞格手校。
原載一九三一年六月《小說月報》第二十二卷第六號
三、套印書
套印書,亦稱套版書,始于明末萬歷間。首創(chuàng)之者,為浙江吳興凌、閔二氏。吳興刻書絕早,刻工亦佳。宋代已有大字本《通鑒紀事本末》之刻行??钍骄?,為世所重。明清二代,佳本尤多,不能殫述。此篇所載,專記凌、閔二家之套印書。
明末套印書,有用朱墨二色者,有用藍朱墨三色者,甚至有用朱墨藍黃四色者。創(chuàng)之者智力之巧,財力之足,概可想見。清代廣東亦有彩色套印之書,但精本甚少。不及凌、閔二家刻本之多,而且精遠甚。
一般售書人,見明代套印書,統(tǒng)以閔刻稱之。其實與閔氏同時同地者,又有一凌氏,亦刊印彩色套版書,而其成績,并不在閔氏下。意者兩家當日,席豐履厚,其賢者伏居鄉(xiāng)里,不問世事;誦詩讀書之余,專以刻書相競。斯亦足見當日民風之淳矣。閔氏之刻書者,有齊伋、昭明、元衢、繩初、無頗、振業(yè)、振聲、暎璧諸人。凌氏則有稚隆、濛初、瀛初、澄初、弘憲、啟康、杜若、毓枬諸人。其最著者,為齊伋、昭明、稚隆、濛初。《湖州府志》《烏程縣志》均有傳。茲不贅錄。
刻書之用彩色套印也,其主旨在于眉上加評語,于行間加圈點。評點之人不一,則所用之顏色亦不一。例如凌刻《世說新語》八卷,除正文墨印外,評點之為藍色者,劉辰翁筆也,朱色者,王世貞筆也,黃色者,劉應(yīng)登筆也。明代用五色套印之書,余未見過。有無不可知。
凌、閔二氏所刻之書,大半皆用上等白皮紙印成。間有用竹紙者,其質(zhì)地亦堅韌耐久。言言齋中藏有《列子沖虛真經(jīng)》一卷,即竹紙印成者也。嘗見市上有一種竹紙非套印之本,書賈每索以與皮紙?zhí)子”鞠嗤畠r。細審版式字形,墨色書品,確有凌、閔二家刻書神氣,而卷末又有刻書人識語,似非后人覆雕之本。余以不知其書是否絕無套印本,且疑其非真品,故不敢多收。齋中僅有《公羊傳》十二卷,《榖梁傳》十二卷,屬于此格。凌、閔二氏刻書,本以套印著名。無彩色者,既不美觀,又失其刻書之原旨,不知何以有此本。遍考志乘,不得其故。或者后之得其版片者,因套印費時,且工價加倍,乃改而為此乎?
昔年藏書家,鮮有注意凌、閔二氏之套印書者,蓋視為普通讀物故也。猶憶民國八九年間,銀幣一枚,至少可購套印書之原釘者一冊。今則不然。搜羅二氏所刻之書者,日見其多,書價亦因此抬高。四色套印之書,如《世說新語》者,每部售價總在三十元左右,而附有圖像之曲本,如《西廂記》《琵琶記》《繡襦記》等,若確系初印而風傷蛀蝕不至過甚者,每種非百元不可??芍^貴之至矣。
收藏凌、閔二氏套印書者,有二事極應(yīng)注意。(一)必紙張潔白者,(二)必為彩色套印者。二氏所印之書,天地頭闊大者絕少。想當?shù)責o闊大皮紙之故。然遇原釘者,其封面之絹簽,每每存在,雅致可愛。得之者當保存之。
余已得之套印書,共計五十八種。茲將其名,依筆畫之多寡,排列于后。閔刻者書名上以□為記。凌刻者以△為記。有不能確定為閔刻或凌刻者,則以○為記。
(一)□《文心雕龍》四卷附音注二卷 劉勰撰 楊慎批評 曹學佺參評 梅慶生音注
藍黃朱墨四色套印。每半葉九行,行十九字,音注小字雙行,字數(shù)同。前有萬歷壬子曹學佺序,劉舍人本傳,閔繩初引,凡例,校讎姓氏,及楊升庵與張禺山書。
(二)□《文致》不分卷 劉士鏻原選 閔無頗、閔昭明集評 沈圣歧、閔元衢正定
朱墨套印。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前有沈圣歧序,閔元衢序,及劉士《文致》原序。
(三)○《文選尤》十四卷 蕭統(tǒng)撰 鄒思明評閱鄒德延校
朱墨套印。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前有明萬歷二年鄒思明序,韓敬序,凡例,及梁昭明《文選》序。
(四)△《王摩詰詩集》七卷 王維撰 劉辰翁評(附顧璘評)
朱墨套印。每半葉八行,行十九字。前有王縉表,劉昫《舊唐書?文苑傳》,宋祁《新唐書?文藝傳》,及凌濛初跋。
(五)□《史記鈔》九十一卷 茅坤評選
朱墨套印。每半葉九行,行十九字。前有陳繼儒序,茅坤引,閔正業(yè)引,凡例,續(xù)凡例,《讀史記法》,諸家總評,及《史記鈔》批評姓氏。
(六)△《史記纂》二十四卷 凌稚隆評纂
朱墨套印。每半葉九行,行十九字。前有明萬歷已卯王世貞序,及凌稚隆序。
(七)△《世說新語》八卷 劉應(yīng)登、劉辰翁、王世貞評點
黃藍朱墨四色套印。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前有王世懋序,劉應(yīng)登舊序,明嘉靖乙未袁褧序,明萬歷辛巳喬懋敬序,無姓氏舊題,宋紹興八年董弅舊跋,宋淳熙戊申陸游舊跋,凌瀛初識語,及《世說》名字異稱。
(八)□《考工記》二卷 郭正域評點
朱墨套印,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前有郭正域序。
(九)□《老子》一卷 閔齊伋校
朱墨套印。有圈點,無批評。每半葉九行,行十九字。前有葛玄序,后有閔齊伋識語。末卷附音義。
(十)□《列子沖虛真經(jīng)》一卷附音義 閔齊伋評校朱墨套印。竹紙。每半葉九行,行十九字。前有漢永始三年劉向序,后有閔齊伋識語。
(十一)△《西廂記》五本附元人增《對弈》及《會真記》 王實甫填詞
朱墨套印。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前有即空觀主人(即凌濛初)凡例十則,《西廂記》舊目,及精圖二十面。每卷末附解證。
(十二)△《呂覽》(即《呂氏春秋》)二十六卷 陸游評 凌稚隆批
朱墨套印。每半葉九行,行十八字。前有明萬歷己丑凌稚隆序,王世貞序,方孝孺序,高誘序,后有凌稚隆跋。
(十三)△《李詩選》五卷《杜詩選》六卷 楊慎考訂劉辰翁批點 凌濛初案評
朱墨套印。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前有楊慎序,及凌濛初凡例
(十四)△《李長吉歌詩》四卷附外集 李賀撰 劉辰翁評
朱墨套印。每半葉八行,行十九字。前有杜牧序,李商隱《李長吉小傳》,宋祁《李長吉本傳》,及凌濛初跋。
(十五)□《杜子美七言律》一卷 郭正域評點附劉辰翁評
藍朱墨三色套印。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前有郭正域序,后有閔齊伋識語。
(十六)△《周禮》二十卷 吳興潛齋先生訓(xùn)箋
朱墨套印,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前有凌杜若序。
(十七)□《武經(jīng)七書》七卷 王守仁批評
朱墨套印,每半葉八行,行十七字。前有明天啟元年徐光啟序,同年孫元化序,明嘉靖二十二年胡宗憲序,及茅震東小引。
(十八)□《孟子》二卷 蘇洵批點
藍朱墨三色套印。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前有明嘉靖元年朱得之序。后有閔齊伋跋。
(十九)△《孟浩然詩集》二卷 孟浩然撰 劉辰翁評 李夢陽參閱
朱墨套印。每半葉八行,行十九字。前有王士源序,又有劉辰翁,李夢陽,李克嗣識語,及凌濛初跋。
(二十)△《孟東野詩集》 國材評附劉辰翁評
朱墨套印。每半葉九行,行十九字。前有宋景定壬戌國材序,同年舒岳祥《和韓昌黎贈詩》,宋敏求序,韓愈《貞曜先生墓志銘》,及凌濛初識語。
(二十一)△《東坡書傳》二十卷 凌濛初集評
朱墨套印。每半葉九行,行十九字,前有凌濛初序。
(二十二)□《東坡文選》十卷 鐘惺評選 徐亮、閔振業(yè)、振聲參閱
朱墨套印。每半葉九行,行二十字。前有明萬歷庚申鐘惺序。
(二十三)△《東坡禪喜集》十四卷 馮夢禎批點凌濛初輯增
朱墨套印。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前有陸樹聲序,陳繼儒序,天啟辛酉凌濛初跋,馮夢禎跋,及凌濛初識語,后有唐文獻跋。
(二十四)□《空同詩選》一卷 冒宗起選
朱墨套印。每半葉九行,行十九字。前有楊慎題詞,后有閔齊伋跋。
(二十五)□《花間集》四卷 趙崇祚集 湯顯祖評朱墨套印。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前有唐廣政三年歐陽炯序,明萬歷乙卯湯顯祖序,后有明萬歷庚申無瑕道人跋。每卷末附音釋。
(二十六)○《約述》三十卷 陳有元輯
朱藍套印,每半葉九行,行二十字,前有黃立極序。
(二十七)□《春秋左傳》十五卷 孫鑛批點
朱墨套印。每半葉九行,行十九字。前有明萬歷丙辰韓敬序,及閔齊伋《家刻分次春秋左傳凡例》
(二十八)□《春秋公羊傳》十二卷 閔齊伋裁注
竹紙墨印。每半葉九行,行十九字,小字雙行,字數(shù)同。前有齊伋《公羊傳考》,及漢何休序。
(二十九)□《春秋榖梁傳》十二卷 閔齊伋裁注
竹紙墨印。每半葉九行,行十九字,小字雙行,字數(shù)同。前有齊伋《榖梁傳考》,及晉范寧序。
(三十)○《南華經(jīng)》十六卷 王世貞評點附陳明卿批注
朱紫藍墨四色套印。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前有明萬歷乙巳馮夢禎序,徐常吉序,沈汝紳序,郭象舊序,司馬長卿《莊子列傳》。
(三十一)○《韋蘇州集》十卷附拾遺
朱墨套印。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前有宋嘉祐元年王欽臣序,及《古賦》一首,后有總論。
(三十二)□《柳文》七卷 茅坤評選
朱墨套印。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前有茅坤序。
(三十三)△《晏子春秋》六卷 凌稚隆批評
朱墨套印。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前有劉向舊序,總評,凡例,《晏子列傳》,后有凌澄初跋。
(三十四)□《秦漢文鈔》五卷 楊融博批點
朱墨套印。每半葉九行,行十九字。前有萬歷上章涒灘之歲臧懋循序。
(三十五)○《悅?cè)菥帯芬痪?長水天放生輯 東明屠赤水評
朱墨套印。每半葉七行,行十七字。前有梁溪一書生序,長水天放生引,及無姓氏跋。
(三十六)□《草堂詩余》五卷 楊慎批點 閔暎璧校訂朱墨套印。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前有楊慎序。
(三十七)○《唐駱先生集》八卷又補遺 王衡批釋朱墨套印。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前有明萬歷辛卯汪道昆序,后有《駱集論》、《駱傳》,王衡跋,湯賓尹序。
(三十八)□《莊子南華經(jīng)》四卷 閔齊伋評校
朱墨套印。每半葉九行,行十九字。前有郭象舊序,后有閔齊伋識語。每卷末附音義。
(三十九)△《淮南鴻烈解》二十卷 茅坤集評
朱墨套印。每半葉九行,行二十字。前有王宗沐序。
(四十)△《琵琶記》四卷四十四折又附錄 高東嘉填詞朱墨套印。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小字雙行,字數(shù)同。前有即空觀主人(即凌濛初)凡例十則,西湖三珠生跋,及精圖二十面。后有明弘治戊午白云散仙序。
(四十一)○《圓覺經(jīng)》二卷
朱墨套印。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
(四十二)○《解莊》十二卷 郭正域評 陶望齡解朱墨套印。每半葉九行,行十九字。前有焦竑序,韓敬序,郭象序,司馬遷《列傳》,阮籍《莊論》,蘇軾《祠堂記》,林希逸《莊子口義》發(fā)題,后有茅兆河引。每卷末附音釋。
(四十三)△《楞嚴經(jīng)》十卷 楊起元評釋
朱墨套印。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前有錢榖繪像,蘇軾《釋迦文佛頌》,及凌毓枬跋。每卷末附音義。
(四十四)□《楚辭》二卷 閔齊伋集評并校
藍朱墨三色套印。每半葉九行,行十五字。卷末有閔齊伋識語。
(四十五)△《會稽三賦》三卷 王十朋撰 南逢吉注 尹壇補注 陶望齡評
朱墨套印。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前有凌弘憲序,陶望齡序;訂閱姓氏,《王十朋傳略》及圖說。
(四十六)□《戰(zhàn)國策》十二卷 閔齊伋裁注
藍朱墨三色套印。每半葉九行,行十九字,小字雙行,字數(shù)同。前有劉向舊序,及閔齊伋識語。
(四十七)△《選詩》七卷 蕭統(tǒng)選 郭正域批點凌濛初輯評
朱墨套印。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前有凌濛初序,凡例,批評名公姓氏,詩人世次爵里,每卷末附訂注。
(四十八)○《選賦》六卷
朱墨套印。每半葉八行,行八字。前有《梁昭明傳》,梁昭明序,唐李學士《行略》,李善《上注表》,后有選賦名人世次爵里。
(四十九)□《檀弓》一卷 閔齊伋集評
朱墨套印。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前有閔齊伋序。后有齊伋識語。
(五十)△《韓子》二十卷 門無子評
朱墨套印。每半葉九行,行十字。前有明萬歷六年陳深序,后有門無子序。門無子,俞姓,吳郡人。
(五十一)□《韓文》一卷 郭正域評選
朱墨套印。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前有郭正域序,后有閔齊伋識語。
(五十二)○《韓文公文鈔》十六卷 茅坤評選
朱墨套印。每半葉九行,行二十字。前有茅坤引,及《昌黎集說》。
(五十三)○《繡襦記》四卷四十一出 不著撰人
朱墨套印。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前有《汧國夫人傳》,并精圖十六面。
(五十四)○《癖顛小史》一卷 聞道人撰 袁宏道評朱墨套印。每半葉七行,行十七字。前有石公袁宏道題辭,及睡庵湯賓尹小引。后有聞修居士華淑跋。
(五十五)□《蘇文》六卷 錢豐寰、茅坤評點
朱墨藍三色套印。每半葉九行,行十九字。前有沈闇章序,及凡例。
(五十六)△《蘇長公小品》四卷 王圣俞評選
朱墨套印。每半葉八行,行十九字。前有施扆序,凌啟康序,王納諫序,章萬椿題辭,黃庭堅像贊,及旦庵主人凡例,后有附評名家。
(五十七)△《蘇長公合作》八卷補二卷 高啟、李贄批點 鄭之惠評選
朱墨藍三色套印。每半葉八行,行十九字。前有明萬歷庚申錢一清序,同年凌啟康小引,鄭孔肩引,及苕水跂晟閣凡例。后有附錄五種。
(五十八)△《蘇長公表》三卷啟二卷 錢槚評選
朱墨套印。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前有錢槚序,及凌濛初序。
除上列五十八種外,凌、閔二氏所刻之書,尚有《管子》《墨子》《兵垣四編》《艷異編》(有圖),《拍案驚奇》初刻,二刻(有圖),《陶靖節(jié)詩集》《王右丞詩集》《李文饒集》《崌崍集》《古詩歸》《唐詩歸》等。然此皆據(jù)他人之言,余未收得,且未得見。故未列入上目。收藏家之藏有二氏之書者,除上目之外,如有所得,幸以書名及其行格開示,俾他日成一較完美之書目。以供后之好事者參考焉。
原載一九三一年七月《小說月報》第二十二卷第七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