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千秋歲引

宋詞三百首 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編;凌楓 等 注


千秋歲引

別館寒砧,孤城畫角,一派秋聲入寥廓。東歸燕從海上去,南來雁向沙頭落。楚臺風,庾樓月,宛如昨。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他情擔閣,可惜風流總閑卻。當初漫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夢闌時,酒醒后,思量著。

【譯文】

客館外搗衣聲陣陣清凄,孤城上號角彼伏此起,一派秋聲匯入天際。燕子東歸從海上飛去,南來的大雁向沙灘宿息。楚臺的快風,庾樓的明月,宛然一如往昔。怎奈我受制于浮薄的名利,怎奈我不能從情海中拔起,以致我無從發(fā)揮風流的天習。當初我誤信了你重來的諾言,害我如今耽擱了秦樓的佳期。夢深時,酒醒后,我一直懷想不已。

【注釋】

⑴寒砧(zhēn):古時秋至制寒衣須搗,故稱寒砧。砧,搗衣石。

⑵楚臺風:宋玉《風賦》寫楚王游于蘭臺,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以當之曰:“快哉此風!”

⑶庾樓月:《世說新語·容止》載晉庾亮在武昌,與諸佐吏乘夜月共上南樓,據(jù)胡床詠謔。

⑷擔閣:延誤。

⑸華表語:《續(xù)搜神記》載,遼東人丁令威學仙得道后,仙鶴歸來,止于城門華表上,歌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來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累累!”歌畢飛去。

⑹秦樓:指佳人所居。

【品賞】

這首詞為詠秋感懷之作,一本詞牌下有后人所加“秋景”二字。詞的上片寫景,從秋聲寫起,寫主人公在客舍的所聞所見。別館孤城,寒砧畫角聲,無不帶有凄清的氛圍。燕子東歸,大雁南來,既點出季節(jié)特征,又引發(fā)鄉(xiāng)愁旅思。詞也由景入情,轉入回憶和感慨之中。這一段摹寫秋景,意致清迥,在景物描寫中流露出淡淡的愁緒。前人對此多有稱贊。明李于鱗評曰:“不著一愁語,而寂寂景色,隱隱在目,洵一幅秋光圖,最堪把玩?!保ㄞD引自唐圭璋《宋詞三百首箋注》)王安石作詩好用典故,作詞也不例外。眼前的清風明月,冠以“楚臺”、“庾樓”,便具有了豐富的意蘊。宋玉為楚王侍從,庾亮為晉朝大臣,用此兩人之典,似乎也暗合王安石的身份,他也曾為知制誥,并進而為宰執(zhí)。兩個典故凝煉了作者無窮的意味,“宛如昨”三字承上而來,既補足用典的目的,又抒發(fā)了今昔之感。下片緊承上片而來,進一步抒發(fā)感慨。由“宛如昨”,可知此詞為作者晚年罷政后所作。作者感慨平生為名利所縛,被感情延誤,丟棄了人生中許多快樂的事情。“華表語”、“秦樓約”兩句又用典,學仙也好,佳人之約也好,都喻指上文“風流”之事,可惜人生沒有回頭路,空留遺恨而已,這兩句補足上文之意。末三句為全詞作一終結,作者縈繞心頭、反復思量的就是對自己人生道路的回顧。歲逢秋天,一年將盡,正如同人生步入了晚年,所以感秋往往與人生回顧聯(lián)系在一起。

王安石詞作不多,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大多寫得素雅疏朗,風格上近于豪放疏曠。如清人劉熙載所云:“王半山詞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舊習?!保ā端嚫拧罚?/p>

【作者素描】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今屬江西)人。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進士。神宗朝為相,主持變法,后因新法遭受反對而出知江寧府。元豐年間再度拜相,封荊國公。卒謚文。詩文均為大家,筆力雄健。有《臨川集》。詞今存29首,自成一家面目。

(高克勤)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