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

不銹時光 作者:任曙林 著


自序

我是任曙林,1954年出生于北京。父親是1949年進城的軍人,母親生長在北京,家庭有滿族正藍旗的血統(tǒng)。我算是北京人,不是原住民。

我在北京的三里河長大,那里緊靠著玉淵潭地區(qū),我小時候常常去那里玩。五六十年代的玉淵潭是一片真山真水。我很小就進了幼兒園,是全托,只有周末在家里睡覺。七歲上小學,每天要擠汽車好幾站,不記得有大人陪著。上中學不久,參與了學校的事情,就搬到學校住,時常周末也不回家。初中后當了工人,基本就是春夏秋冬都在工廠了。我算是離開家比較早的人吧。

父親是農(nóng)民出身,喜好大自然里的東西。在他的帶領(lǐng)下,我心中最早的一些意象就來自那山那水,那西天的云霞。由于“文化大革命”,父親的照相機很早就落在了我的手里,不知不覺中它成了我無言的伙伴,忠心耿耿,不離不棄。

拍照片對于我就像是增加了一只眼睛,看見了眼睛看不見的東西。在我看來,學生與礦工沒有區(qū)別,都能勾起我遙遠的遐想,至于798的房子就是生命的舞動。我身邊的女人與不相識的女人都是一面鏡子,可以看見不熟悉的自己,至于那個小孩兒簡直就是我前世的弟兄了。

我喜歡爬山,山里的一切勝過拍照片,那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不會有什么意義在眼前晃動。慢慢地,眼前的景與物恍惚成了自己,總想進入其中遨游馳騁,那是一個更廣闊的世界。照片是個幽靈,也像個黑洞,誘惑著我癡迷不返。

我有時會想到,如果有外太空的生命來造訪我們,也許只有照片可與他們溝通。在照片中,人們是沒有年齡的。

1984年8月,北京一七一中學操場。我去校園總是挽起褲腿兒,為的是隨時下蹲拍照方便。那時不興短褲,那裝束也不許進校園。我身后的軍挎包是隨身之物,拿取方便,不惹人注意。

2011年4月,北京映畫廊?!栋耸甏袑W生》展覽開幕在即,飽滿中有一片安靜。它來自墻上的照片,也來自這些課桌椅。原計劃請位當年的老師講上一課,后來覺得,有這些桌椅就足夠了。

2011年4月,北京映畫廊。這照片一旦上了墻就和我沒關(guān)系了,生老病死,由它去吧。你可以再去拍點兒什么,也可以坐在那兒,喝茶發(fā)呆。照片這事兒是想拍就拍,過去了再想拍,什么也沒有了。

開學了

《八十年代中學生》離我太遠了,有時想起那十年的拍攝狀態(tài),甚至會恍惚:那是我干的嗎?還真是我干的。但為什么會有恍如隔世的感覺?因為現(xiàn)今的校園,已經(jīng)不是我心中的校園了。阿城說過這么個意思:青春是本能的發(fā)散,甚至是很野的東西?;仡^尋找也是去感覺那時的氣息,只有感覺到的才接近所謂的青春,而不是依靠理性分析。七八年前,那日松說《八十年代中學生》是埋在土里的金子,當時我并不解其意,現(xiàn)在來看,他不僅是指傳播這部作品的復雜,而且也看到了時間對它的作用。

把《八十年代中學生》展示出來,自然是攝影上的交流,其實更大的愿望是把自己的感覺告訴大家。我從中學生身上獲取的那些,現(xiàn)在還給他們。至于如何評價,那是他們的事情。當年拍攝是自己過癮,很爽的過程,許多年過去了,攝影的這那淡如青煙,心中的校園日益遙遠。

能在北京的798辦個展覽是我的心愿,讓我想不到的是這個展覽分成了兩次舉行,前后隔了半年的時間。2010年12月19日,我與民謠歌手鐘立風同時出現(xiàn)在798的映畫廊,那日松把攝影與音樂組合在一起,讓現(xiàn)場的觀眾過了把癮。展場的布置將空間重新分割與組合,當年中學生寫的詩歌原稿與夏令營的影片,在現(xiàn)場的兩面墻上交相輝映,這是視覺部分。歌手鐘立風抱著吉他游走在觀眾之間,樂隊的伴奏與吟唱陣陣滾進耳鼓,這是聽覺部分。身處其中,兼顧不暇,加之燈光若明似暗,我站在人群邊上,如同走進八十年代的校園,想必坐在展場中間黑壓壓的一片,也已經(jīng)回到三十年前。就是在這次的音樂影像展上,照片中的中學生、已過不惑之年的王琳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我一直以為我們的青春沒有人在意,就那樣流走了,感謝作者那樣地記錄和珍藏。還是一位當年的中學生,我多年的朋友鄧群,他告訴我:看到一七一中學樓道盡頭的窗子,恍如穿過了時光隧道,這就是三十年。1985年前后,為了做一套賀年片,我在中學生里搜集了一些詩。賀年片沒有弄成,卻留下來一百多首詩,本以為也就是懷舊了,沒有想到,當把它們被大大地投映在墻上,映入人們眼簾的卻不僅是幾行文字,也不是一種浪漫。以前聽過幾首校園歌曲,如此現(xiàn)場的聽聞于我是第一次,特別是把吟唱的心境擴散在空氣中,它們對人的沖擊力又豈是回憶那么簡單。其實攝影在采集信息的階段就不是無聲的,只不過是不動聲色地影響著拍攝者而已。圖像從現(xiàn)實中抽出意味,音樂同理,二者交融會把人帶到神奇的地方。也是一位來到現(xiàn)場的照片中人,現(xiàn)在定居上海的王絢告訴我:你的《八十年代中學生》銘刻了一部分你的靈魂,也承載了很多人對青春的記憶,它們令原本灰色的回憶有了淡淡的色彩,很美。

2011年4月30日,《八十年代中學生》終于在北京798的映畫廊開幕了。對我來說,真有點兒陳年寶藏終見天日之感。拍了那么多年的膠片,第一次看到制作出來的效果,令我每每愛不釋手。阿城曾告訴我,以后制作照片,阿克發(fā)膠片的那種顏色不要弄沒了。制作展覽照片追尋的是拍攝時的氣息,PS色彩的生命力存在于電腦中。當然我不能把展品抱回家,我能做的也就是隔三岔五地去現(xiàn)場,用餐巾紙把觀眾留在展框玻璃上的指紋輕輕地擦掉。拍攝照片三十多年了,也就是這幾年才開始參加展覽,我一直覺得有機會在現(xiàn)場拍照,就很過癮了。時代的發(fā)展把我?guī)У秸故緜鞑サ呐d致中,墻上的照片使我再一次走進校園。真的,當小小的底片變成真人大小的照片時,你的感覺有些接近現(xiàn)場了。為什么這么多年來我一直在拍,因為攝影的快感多在現(xiàn)場,只是很快就過去了,為了更多過癮只好不停地拍攝。當然現(xiàn)場的氣息,展示的照片替代不了,但制作精良的照片,卻可以最大限度地傳達出拍攝者在現(xiàn)場感受到的東西,這些東西我在展場感受到了。我想這就是展覽的力量。

2010年12月,北京映畫廊。與我坐在一起的那幾位都是當年的少年,照片里都有他們的身影。彼此都老了,看上去就分不出彼此了。

音樂影像展之后,我以為圖片展會比較容易,沒有想到單單展覽照片的制作就花去了四個多月的時間?!栋耸甏袑W生》最后定稿的一百六十九張照片,我前前后后都做出過電子文件,哪知照片做出后,破綻連連,信息丟失很嚴重,需要全部重新處理。放棄好幾年的積累,我心里有些不適,但我明白必須這樣。想到三十年的拍攝與幾個月的制作時間,孰輕孰重,我釋然了。那次做展覽照片,我補上了缺失的一課。舉辦展覽,不僅是讓大家看到你拍的照片,如果能夠在現(xiàn)場傳達出更多的信息,感受到一些畫面外的東西,這個展覽應該就是上品,是真正意義上的現(xiàn)代傳播展示。

那次展覽總共掛出了六十張照片,只占全部作品的一半不到,這是效果的考慮??凑褂蟹e累的問題,也有“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道理。作為映畫廊的藝術(shù)總監(jiān),那日松考慮了整體結(jié)構(gòu)的展示效果。他把展場進行了分區(qū),音樂影像展上出現(xiàn)過的電影《夏日的回憶》,再一次回蕩在展區(qū)可供休息的一角,當年在山區(qū)夏令營的少年們穿越時空回到眼前。八十年代中學生們寫的小詩,赫然變身成一面高大的詩歌墻,如同紀念碑一樣,銘刻下一代人走過的路程。詩歌,總是同我們祖先的命運相關(guān)聯(lián),今天,它也成為一代中學生們的生命吟唱。原來設計在開幕式上,或重現(xiàn)一堂語文課,或請來童聲合唱。為此我們還專門去了一趟一七一中學,為實施計劃借些原來的課桌椅。就在開展的前一個星期,那日松告訴我,現(xiàn)場只擺放課桌椅,其他活動全部取消。這是關(guān)鍵的一步,看似退一步,實則進了幾步。一個多月時間里,擺放在畫廊展覽大廳中央的那二十套八十年代的課桌椅,變成了一道無法言說的風景,就像魔鬼的黑洞,任你男女老少,通通吸進去。展覽期間我常到畫廊去看攤兒,不時恍惚:這還是攝影展覽嗎?現(xiàn)場的桌椅,與空間發(fā)生沖擊,導致內(nèi)心在錯位中產(chǎn)生幻覺,人的心靈獲得釋放,許多念頭得以萌生。整個大廳里只有墻上的照片是實的,其他的安排布置都以虛來呼應,展場活了,在有序地旋轉(zhuǎn),人在其中會因人而異地被帶到不同的地方。這些課桌椅已成為現(xiàn)場空間里的有機組成部分,觀眾看過照片,幾乎都會到這里坐一坐,或休息思索,或留影游戲一番。這些桌椅發(fā)揮著多種角色的作用,滿足著各色人等的不同心理需求。

2010年12月,北京映畫廊。那天在現(xiàn)場大家都有座,靜靜地。耳朵里是聲音,從你周圍傳來;眼睛里是畫面,幾面墻上都在閃現(xiàn)。耳目不暇接,思想被擠壓的無處藏身。

2010年12月,北京映畫廊。那年收集了一百多首中學生寫的詩,連同他們使用的紙張和筆跡。那張張紙片兒,不僅是字面上的意思,還能讀出其他的東西,今天把這些意思展現(xiàn)給來到畫廊的各位。

六十幅收藏級打印照片,配上原木畫框,紅藍綠三色隨黑白彩色而變化著。舉目移動中,適度間距的中學生們,生動有序地進入瞳孔,不時會有課桌椅在眼角余光中閃入,耳邊傳來夏令營的喧囂。詩歌墻矗立在展廳中央,卻巧妙地隱在類似教室黑板的主體墻后面,把中學生的另一面呈現(xiàn)在你的面前。如果你還覺得不具體,不夠進入的話,近三米長的玻璃展柜里,當年的照片、信件、賀卡小樣、聽課筆記等,如同文物般證明著什么。

我在展場見過一位“老三屆”的觀者,看完一遍后,他站在課桌椅旁邊想事兒。我們聊了幾句,他說他想念中學時光,不后悔這幾十年的日子。有一天,我看見兩個穿校服的現(xiàn)任中學生,在展場靜靜游走,她們后來坐在課椅上,彼此無話,視線在遠處的影像上。她們沒有話語,我不知道她們在想些什么。一天,閉館時間已過,還有一位觀眾在移動,工作人員在等候著。我坐在課椅上,看她已經(jīng)轉(zhuǎn)了兩圈,還沒有走的意思。她斜背著書包,腳上的鞋是紅色的,一轉(zhuǎn)眼又轉(zhuǎn)到詩歌墻后面去了,半天不見動靜。我有些好奇,起身走了過去,發(fā)現(xiàn)她在視頻區(qū)看《夏日的回憶》,一動不動。大廳很靜,爬山游泳少年們的喧鬧像來自另一個世界。我問她喜歡這個展覽嗎,她“嗯”了一聲,深深地點了幾下頭,挺利索的發(fā)型。我陪她轉(zhuǎn)到原始資料展柜前,看到她的鞋上還有繡花呢。她說她是學電影的,大學畢業(yè)后在一家歐洲畫廊工作,已經(jīng)快兩年了。她說她真喜歡那個時代,那時的風,那時的云。她說:什么全球化,那是一場陰謀的噩夢;什么發(fā)展是硬道理,把國家弄成什么樣子。我愕然這個小女生,肅然之余,開始琢磨她反復在展廳轉(zhuǎn)悠的道理。她在感受,也在沉迷,她在尋找青春的密碼嗎?她的目光已經(jīng)越過那些八十年代的影像,射向一個她也不十分清晰的地方。我送她走出畫廊,紅日西墜,彩霞滿天,她的背影漸漸融入了798的暮色中。我想起藝術(shù)家關(guān)迺昕評論《八十年代中學生》的話:我們出賣了一個什么時代?我們殺死了一個什么時代?我們換來了一個什么時代?

2011年5月,北京映畫廊。展覽期間還是年輕人來的多,問題五花八門。我呢,不能都回答的滿意,就隨各位吧。

2011年6月,北京映畫廊。798是個活的工業(yè)遺產(chǎn),這個三角形屋頂里面還有工人在做著什么。幾年前我?guī)е鵁艟吆椭碓M去拍攝過生產(chǎn)的照片,今天我在他們對面辦攝影展覽,這確實就是798的特色。

在展覽開幕式上,我對前來看展的朋友們說:望著墻上的框子,心中有一份惆悵,因為它們不再屬于我了。它將屬于在座的各位和今天不在座的更多的人,這不也是自己當初的愿望嗎?想到此,我心中釋然。

映畫廊在798的一條街里,展覽期間在街口懸掛了一條橫幅,一個多月的風吹雨打,最后它已經(jīng)殘破了。我希望它再破碎一些,最好隨時光飄散,不留痕跡。

2011年5月,北京映畫廊。這就是用那一百多首詩稿制作的詩歌墻,墻上的照片是我當年手工放大的,都是老物件了。它們互相映襯著,給攝影展增添了許多空間。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