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
【漢】曹操
東臨碣石 以觀滄海
水何澹?!∩綅u竦峙
樹木叢生 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詠志
觀滄海
【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建安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烏桓,七月出盧龍塞,九月獲勝。班師途中經(jīng)過碣石山,登高望海,寫了這首詩。碣石山位于何處,也有爭議,有人以為已沉入大海,有人以為就是今河北昌黎的碣石山。這首詩看似寫景,實則借景抒懷,在雖然簡潔但卻氣象萬千的描述中,展現(xiàn)了一個偉大政治家包容宇宙的寬廣胸襟。詩歌前面八句寫詩人登山觀海時所見到的自然景物,山島巍然,樹木豐茂,無邊的大海水波激蕩……中間四句極寫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氣勢。而以一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收束全詩,好似一曲雄壯的樂曲,在最激越處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無盡回味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