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這些野史的時候,竟也忍不住羨慕起來。畢竟,能以虛無的才華,獲得上層社會女性的青睞,且她出手大方,直接就供養(yǎng)了這份才華,怎么也算得上是一份佳話。
很是不靠譜
藝術家都是很愛錢的。有一句據(jù)說是蕭伯納講的話,說商人在一起都在談政治,政客在一起都在談藝術,而藝術家在一起,幾乎都在談錢。中世紀歐洲的貴族婦女似乎深諳此道,于是每每用金錢召喚可愛的藝術家,成為其石榴裙下的騎士。去翻美術野史,不難查到相關資料,一些大師級的人物,都曾受到貴族婦女的資助———說得不雅些,也可以叫“包養(yǎng)”。我讀這些野史的時候,竟也忍不住羨慕起來。畢竟,能以虛無的才華,獲得上層社會女性的青睞,且她出手大方,直接就供養(yǎng)了這份才華,怎么也算得上是一份佳話。況且,我還會善意地想,彼“包養(yǎng)”非此“包養(yǎng)”,女士們要“上”的往往不是藝術家本人,而是他的藝術。藝術被“上”了,才有價值,才不會沾滿灰塵,被人遺忘在垂死角落。
然而,藝術家能有此等“幸運”的,畢竟少之又少。在中國,達官貴人,以個人之力,且純粹為藝術來包養(yǎng)藝術家的,我?guī)缀鯖]有聽說過。當然,古代的皇族是包養(yǎng)藝術家的,李白就是一個例子。李白的詩歌寫得好,有了一些名氣,許多達官貴人就想“包養(yǎng)”他?;噬弦蚕氚阉B(yǎng)在宮廷里,但他受不得那么多規(guī)矩,待了幾天就倉皇而出,閑云野鶴到社會上。而社會上有的是想包養(yǎng)他的人。孫二娘就想包了他,但詩歌與屠刀沒辦法黏糊到一起。汪倫也想包養(yǎng)他,把李白留在桃花潭,好吃好喝好風景,還使喚兩個丫頭陪著。李白快活得都寫不出詩了。據(jù)說汪倫留李白住了一日又一日,一月又一月,李白還是一個很有節(jié)制的人,覺得住久了,就真被“包養(yǎng)”了,一定要辭行。那首著名的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其實應該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留我情”?,F(xiàn)代“包養(yǎng)”藝術家的則是政府?;适液驼@兩種“包養(yǎng)”都是“體制包養(yǎng)”。這“體制包養(yǎng)”看起來要體面得多。這可能也是李白不肯留在桃花潭的原因。同樣,能被皇室和政府“上”了的藝術家,還是藝術家中的極少數(shù)。多數(shù)藝術家要依靠在他們看來是副業(yè)的一份職業(yè),比如在文化教育單位當差,以養(yǎng)家糊口。這些年出現(xiàn)了所謂的“藝術市場”,并有一種極其繁榮的假象,開始做“市場包養(yǎng)藝術”美夢的藝術家多了起來。我就認識幾位這樣的藝術家,我對他們的敬仰如東海揚波滔滔不絕。但我的敬仰并不干凈,因為這里面還夾帶著同情,現(xiàn)實是,幾乎所有完全靠市場生活的藝術家,都正掙扎在貧困線,我認識的這幾位無不例外地潦倒著。而那些真正有市場的藝術家,一應都在體制內,靠“包養(yǎng)”“半包養(yǎng)”,半推半就,一會兒滋潤一會兒苦逼地生活著,有的也忍不住時常高調地罵著“包養(yǎng)”他們的那些機構。是的,罵,才正常。哪有小三會發(fā)自內心地順從包養(yǎng)自己的土豪呢?
這讓我們陷入了一種困惑,怎么能為藝術家找到一條既體面又很來錢的路?這個問題拋出來,把我自己嚇懵了,這可是一個全人類探討的難題。
其實答案也很簡單,就是市場真正繁榮,各個層次的藝術作品都有各個層次的龐大消費群,藝術品自由買賣活躍。那么,新的難題產(chǎn)生了,怎么才有那么多活躍消費群呢?答案是讓全民普遍具備一定的藝術熱情和修養(yǎng)。可是,更大的難題來了,我們中國人奮斗了幾十年,好容易具備了一定的消費能力,可都是寧可在墻上貼千元一個平方的墻磚,也不愿意花千元買一個平方的書畫掛在那里的主兒啊!你怎么把他們變成虔誠的藝術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