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世上有這樣一個人,你為他可悲,為他可嘆,又為他可憐。幾千年前的垓下,這里到處是人,有一股說不出的壓抑,殷紅的鮮血映照暗沉的天空。遠處的旌旗在風(fēng)中飄揚,被固定在橫桿上,跟著怒吼的風(fēng)猛烈地掙脫,最后甩落在地,無人理會。
帥旗下的項羽,看著桌案上的地圖,再也無能為力。多年的戰(zhàn)爭,今天就要在此地終結(jié),曾經(jīng)和伙伴酒醉之后一起暢談的理想,那些為國、為天下、為黎民蒼生立下的壯志,從今不會有人再記得。都說成王敗寇,項羽雖然在這場楚漢之爭中戰(zhàn)敗了,但他依然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項羽的一生是短暫的,但是留給人的是漫長的思考,他死在了人生最好的年華。
公元前232年,項羽出生了,他家境優(yōu)渥,周身自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傲氣。其威名來源于他的傲氣,折敗于他自己的英雄主義。
當年,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明明是箭在弦上,只要一聲令下,這天下就是他一個人的了,可是他偏偏說不。他不屑別人幫他完成,這人,這么些年的征戰(zhàn)戎圖,不是傻的,但也不是個奸猾的。如果當時可以保持沉默,甚至不需要他多說一句話,后世的歷史對劉邦的評價將不過是寥寥幾言的,而項羽必定名傳青史,由他來結(jié)束這戰(zhàn)火紛亂的王朝。
只是世事沒有如果,如果可以有如果,選擇錯了還可以重新來過,那么就不會有那么多令人悲嘆的悲壯故事了,歷史也就是一攤死水。波瀾不驚,每個人都是英雄,一生風(fēng)光霽月,不曾錯過一回。
很多事,過去就過去了,假設(shè)也沒有意義,正如千年前的項羽,在烏江前躊躇不知該去何處,而如今的我們,端上一杯溫熱的咖啡,坐在搖椅中看陽光灑落,映射在《項羽本紀》上,刺眼得讓人看不清書面上的字,可是過后再去看,卻不記得當時的心情了。
喜歡一個人,很多時候都不是因為完美,天長地久相處后的喜歡,那是習(xí)慣不能分割、不能離舍,所以就成了喜歡;喜歡一件小玩意,可能就是那個花色、那個紋絡(luò)入了眼,其他的殘疵,就全都視而不見。
許多人喜歡項羽,其實就是因為一首詩。
項羽在窮途末路所作,他一生最后的一個作品,無法在言辭格律上來評判這首詩有多好,因為這首詩的作者,是真正地走了心,把臨死前一刻的心情用這樣的詩來表達。不看文采,不看韻律,確實真真正正地打動了心。
今人的許多作品,不能說不好,卻是一杯無味的茶,拂去了上面的殘葉,清淡到不會嘗出曾經(jīng)有茶葉在水里浸泡過。就是淡而無味,鮮嫩清透的淡黃色,給了視覺的艷麗,入口卻毫無回味。浮華列于表面,或許有一剎那的驚艷,可是過后卻一句一字都不記得,那到底是說了什么。
項羽,在人生的最后一刻,寥寥幾語,濃縮了他的一生,如平地驚雷般讓人震撼,這樣的一首詩,如此悲壯,如此無可奈何,又如此短暫,可是偏偏代表了一個英雄的一生。
力量,可以把大山拔起,這樣的豪氣世上無人能比,但時局不利,疲憊的烏騅馬已經(jīng)沒有力氣奔跑了,烏騅馬無法帶我離開這個險境,我該如何?虞姬,虞姬,我自身不保,又該把你怎么辦!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是歷史對項羽的評判,在垓下之戰(zhàn)無路可走的情況下,項羽可以預(yù)知到自己的后路,可是生命怎能由別人主宰?稱雄一世,怎能讓自己的生命成全了那些宵小的功就?所以他拿起了一生征戰(zhàn)、染過無數(shù)鮮血的武器,選擇在烏江自刎。
項羽為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自小在軍事上受過家傳的熏陶,似注定一生戎馬征途。在戰(zhàn)火硝煙中,一桿長槍遙指前方,那樣的一往直前,帥氣的面容上全是冷氣冰霜。
霸王當時的面容,我們今天無緣得見,但是可以想象得到,因為他是英雄,是頂天立地的英雄,自然是冷面銀槍才更顯霸氣,威震敵人使其不敢越雷池一步。
世人,不能因為垓下的那一次戰(zhàn)爭,就否定了項羽的軍事才能。秦末動亂,秦二世殘暴不仁,天下蒼生深陷水深火熱之中,這個時候,有些膽量的、愛國的,或者是看到了前路的,都紛紛舉起手中的武器,向昏庸的王朝開戰(zhàn)。
項羽是其中一人。最初,隨同叔父項梁于公元前209年于吳中(今天的江蘇蘇州)起義,不久,項梁去世,項羽接收了這支起義大軍,帶領(lǐng)江東子弟繼續(xù)攻克腐朽的王朝。巨鹿之戰(zhàn),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也算是項羽揚名的開始。
項羽的叔父項梁,被當時秦朝上將軍章邯殺死后,章邯認為楚地義軍首領(lǐng)已歿,剩下的人不足道爾,于是率領(lǐng)大軍渡黃河,與王離軍的20萬大軍會合,一起向趙國進攻。
而趙國的國王和大臣,都逃進了巨鹿城,章邯為了徹底消滅趙國,命部下包抄鉅鹿城,自己則在鉅鹿城南邊扎營,為部下軍隊供應(yīng)糧草。趙國將軍陳余,帶領(lǐng)幾萬軍士駐扎在鉅鹿城北側(cè),在當時被稱為河北軍。
趙國的軍隊后無退路,前有敵軍,只能在原地死守,可是糧草盡絕之日,也就是不戰(zhàn)而敗之時。彼時,趙王派遣使者去各諸侯國求援,當時情勢危急,而秦軍人多糧足,這時有一諸侯派了5000名士兵對秦軍進行試探,最后全軍覆沒,從此也無人再敢去管,各諸侯大多自掃門前雪。
或許,在高喊起義的時候,是為了擺脫這種壓迫,也可能是真的想帶黎民百姓走出水深火熱的生活,可一個人在有了權(quán)力之后,在自己的需求被滿足的時候,最開始被壓迫的日子,就被慢慢埋在記憶深處了。
這就是人的劣根性,一旦邁出了擁兵自立的那一步,沒有幾個能走到最后,其心神似乎迷于那巍峨皇城中,在那九十九步臺階之上金燦燦的寶座上了。這也是為何腐敗的王朝覆滅了,當初合作和有共同征戰(zhàn)目標的人,卻反手攻向曾經(jīng)合作的伙伴的緣由。天下,只是一家的天下,最后稱王成皇的,也僅此一人。
當時,項羽是在楚懷王營下,這是當時最強大的一個諸侯國。面對氣勢如虹、士兵如潮的秦軍,也只有楚懷王的軍事力量可與之相比。
公元前208年,楚懷王派兵,兵分兩路,其中一路是項羽一行,而另外一路主帥是劉邦。發(fā)兵前,楚懷王就曾說,誰先攻下關(guān)中,誰就是關(guān)中王。
項羽率領(lǐng)全軍渡過黃河,破釜沉舟,燒掉了所有糧草和帳篷,大有視死如歸之勢,如果此戰(zhàn)不能勝利,那么也沒有任何退路,所以在殺敵之后得以生存,還是自棄于此等死,只有一種可能。
項羽的舉動讓人不解,戰(zhàn)爭的結(jié)局卻出人意料,他的動作比劉邦慢,但他最后成了關(guān)中王。
對于這個關(guān)中王,歷史上的意見不盡相同,很多人認為,項羽不應(yīng)該做這個王,不應(yīng)該被劉邦蠱惑。可是,項羽本身就是驕傲的,在他的世界里,最好的是留給強者的,劉邦的弱小讓他不屑一顧。劉邦退讓得主動,項羽接受得怡然自得。
有人說,這是項羽的敗筆??烧蛉绱?,他才更顯英雄,更讓人敬佩,正是那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之勇,才更讓人覺得他英雄。
只是,這樣強大的人,自信到剛愎自用了。他是最強的將軍,所以他的命令所有人都應(yīng)執(zhí)行,不得反抗。他的自以為是,讓他輸了所有,不知道在自刎的那一刻他想到的是什么——是否在鴻門宴時殺掉這“小人”就好了,那樣就不會有如今的狼狽。也許,重來一次,他依然不會那么做。
因為他是驕傲的,為了一生的追求去征戰(zhàn),為了心愛的女人去拼搏,為的是心目中的英雄夢。殷殷的血液流入烏江,一縷一縷,最后顏色淡去,烏江還是那個烏江,只是,曾經(jīng)項羽死在了這里。
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項羽的悲壯成全了另一個小人,消滅了爭奪皇位的最大對手,劉邦黃袍加身,帶著一身華貴,回到曾經(jīng)的故鄉(xiāng),向這里的人炫耀——衣錦還鄉(xiāng)是功成名就后的最大榮耀。
只是江東子弟全部覆滅于垓下,曾經(jīng)一起喝酒吃肉的兄弟,闖蕩四方的人都已遠去,而項羽也不能獨活,可能無法面對戰(zhàn)敗后內(nèi)心的羞愧,他說他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所以選擇不再回去。
遠離了江東,沒有了皇位,只是在黃泉路上,虞姬一直相隨左右,不曾離棄。
曾經(jīng)的人走遠了,曾經(jīng)的事在記憶之中模糊了,某一時的思想,在某一刻于腦海中擂鼓般轟響,只是一個打岔,什么都過去了,什么都不記得了,那一句“過眼云煙”,是不記得得失輸贏,還是退一步就海闊天空?
項羽的一生,哪怕有一次退讓,可能就是另一種結(jié)局,可是往事當真如云煙,飄忽不可追,只能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