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李白[1]
秋來相顧尚飄蓬[2],未就丹砂愧葛洪[3]。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4]!
[1] 天寶四載(745)秋,杜甫在魯郡(今山東濟寧市兗州區(qū)),李白亦在魯郡。十年前,杜甫考進士未中;去年,李白得罪楊貴妃,詔許還山,賜金放歸。兩人均在政治上不得意,現(xiàn)在同是漫游齊魯,又都嗜飲工詩,豪放不羈,故同病相憐。詩雖然是為李白狂放失意而慨嘆,個中也不無自遣的成分。
[2] 相顧:猶見顧,來看望?!跋唷弊衷谶@里和表被動的“見”字作用相同。杜甫《雨》詩:“兵戈浩未息,虵虺(shé huǐ蛇悔)反相顧。”用法與此處一樣。李白和作者都在漫游中,行跡不定,歸宿尚無著落,所以用飄忽不定的飛蓬為喻。
[3] “未就”句:沒有煉成丹砂,有愧于葛洪。葛洪,東晉著名道教徒,曾以軍功賜爵,聞交趾產丹砂,求為勾漏令,于羅浮山煉丹(《晉書·葛洪傳》)。李白前曾從道士高如貴受道箓(道教的文牒),成為道教徒,但沒有煉成丹砂,更沒有得道成仙,所以說“愧葛洪”。杜甫也曾去王屋山訪道士華蓋君,由于其人已死,沒有成為道教徒,也可以說“愧葛洪”。然而,這里說“愧葛洪”,還另有深意,其中隱寓功名失意之感。
[4] “痛飲”二句:慨嘆懷才不遇。飛揚跋扈,指意氣風發(fā),狂放不羈,逸出常規(guī)。為誰雄,意思是空自才華橫溢,不為世所知、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