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人間富貴花
非關(guān)癖愛輕模樣,冷處偏佳。
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
謝娘別后誰能惜,飄泊天涯。
寒月悲笳,萬里西風瀚海沙。
——納蘭容若《采桑子·塞外詠雪花》
提到雪花,就會想起白居易的那首《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白居易應該是喜歡雪的,因為在他的詩中,有一股濃濃的、溫暖的友情氤氳在漫天飛舞的雪中。我喜歡雪,因為每看到紛飛的雪花,就會想起親人溫柔的笑靨。那種紅泥小火爐般的暖意,會伴著你走過孤寂黑暗,讓你的整個冬天不再寒冷。
白居易筆下的雪,是他被貶謫到江州時所作。南方的雪,有著南方的秀氣,生活在黃海之濱的我,所見的雪花也應是南方秀氣的那一種吧。塞外的雪,我從沒見過,但從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的詩句中可知,塞外的雪是何等的瀟灑豪邁!
三百多年前,有一位多情的翩翩佳公子納蘭容若,他贊賞雪花“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初次讀到納蘭的這首《塞外詠雪花》,就被他這一句獨特的比喻吸引,千古只有納蘭一人,才會這樣贊譽雪花。
這首詞是納蘭在康熙十七年十月,護駕北巡塞上時所作。在塞外容若看見大雪紛紛,姿態(tài)肆揚。塞外雪花纏綿壯烈的肆意,在容若的內(nèi)心于剎那間光芒交觸,完成一次深入邂逅。
“非關(guān)癖愛輕模樣,冷處偏佳?!毖┗ň訜o定所,洋洋灑灑隨風飄落。春天,百花爭艷時,你見不到它的影子,只有在萬物蕭條的冬天,它才會在寒風中翩翩起舞。一般人不喜歡雪花的輕浮,而納蘭對雪花卻情有獨鐘,他認為雪花別有根芽!
不是雪花生性輕浮,不是雪花與百花不合群,而是雪花性情高潔、純凈。它的根芽不在人間泥土,而是來自遙遠的天上,它不是一朵生在凡塵,與牡丹、芍藥為伍的富貴花。
這雪花多像性情純真的納蘭呀!他一心向往山水林泉,渴望做一個風流倜儻的詩人詞客,而他卻偏偏出身于富貴之家;他一心想靠自己的才能建功立業(yè),可康熙皇帝偏偏讓他做自己的隨身侍衛(wèi)。他生于鐘鳴鼎食之家,出入宮廷金鑾,常伴君王之側(cè),這種生活在常人眼中也許令人羨慕,可對納蘭而言,卻是一種無法言說的痛苦。如果雪花沒有生在寒冷孤絕的天外,而是生在人見人羨的牡丹、芍藥的富貴世界里,這對它而言,又怎算得是幸福?
納蘭不屬于這個絢爛富貴的金粉世界,他的精神世界和他的生活境遇背道而馳;他的人生理想和他的職業(yè)無法統(tǒng)一。這樣的生活對于納蘭,是一場早已注定的悲劇,是憑己之力極難擺脫的悲劇,而生活又不得不在這個錯位的悲劇中繼續(xù)下去,這便是一種凄涼入骨的無奈。
“謝娘別后誰能惜,飄泊天涯。”謝娘是晉代才女謝道韞,她以柳絮喻雪花,因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而聞名于世,可謂是雪花的知己。可是謝娘早已香消玉殞,如今再也沒有人能夠憐惜雪花了,雪花孤寂地漂泊天涯。
這里的“謝娘”也暗指納蘭的結(jié)發(fā)妻子盧氏。納蘭心中感慨,自從盧氏去世后,再也沒有人能懂得自己,和自己一起“賭書消得潑茶香”;也沒有人能憐惜自己,在秋風起時“誰念西風獨自涼”。
納蘭與這個喧囂的紅塵格格不入,如今失去了盧氏這個靈魂知己,他又像一個孤獨的游魂漂泊在人間,找不到心靈的歸屬。錦衣玉食的生活,這對納蘭而言,不是自己理想的歸屬,反而是一種束縛,所以他有天涯漂泊無所依的感覺??蛇@樣的痛苦無奈,他不能說,也不敢講,只能自己一個人憋在心里,默默承受。
“寒月悲笳,萬里西風瀚海沙?!焙脱┗ㄗ霭榈模泻?,有悲笳,有西風,還有大漠的流沙。這一切蒼涼的物象,組成了一幕悲壯的場景,密密地灑滿了凄涼。自謝娘別后,雪花仍以不變的舞姿,飄灑在塞外,它可是在思念著千年前的知己謝娘?
容若在這荒涼的邊塞,看到飛舞的雪花,不由思念起曾給自己的生命帶來溫暖和明媚的結(jié)發(fā)妻子盧氏。雪花在寒冷的塞外,找到自己生命的天堂,容若可曾在注定的那個金粉世家里,找到了自己靈魂的歸屬?
就這樣,容若在矛盾中痛苦地忍耐著。他厭倦上層社會的虛偽,痛恨官場的爾虞我詐,可自己的父親卻在結(jié)黨營私、賣官鬻爵。他反感父親的所作所為,卻又不得不盡為人子的孝義。他一心向往江湖,想做一名落落狂生,命運卻安排他出入宮廷;他一心想憑自己的文韜武略,為國建功,卻被皇帝安排做一名隨時待命的侍衛(wèi)。
他一邊要陪康熙巡游打獵,一邊還要隨時與康熙吟詩賦對。他明白,御前侍衛(wèi)的榮銜只是御座前的花瓶?;实壑恍枰鲆粋€錦上添花、盛世才俊的標本,為天下男子做做樣子,不需要成為一個實干家。他所有的才華派不上用場,壯志蜷曲難伸。因此他將自己的苦悶寫信給朋友顧貞觀說,不愿意做東方朔那樣的弄臣,愿意做賀知章那樣的狂客。
其實,康熙皇帝是鐘愛這個小自己八個月的表弟納蘭的,所以他沒有安排納蘭去翰林院,也沒有安排納蘭去做地方官,而是安排他做自己的貼身侍衛(wèi)。御前侍衛(wèi)官階高、俸祿豐厚,還能隨時得到皇帝的賞賜,實在是旁人眼中的美差。事實上,康熙沒少嘉獎納蘭,每次巡游都指名納蘭陪同。因此,納蘭的工作是繁忙的,他鞍馬勞頓,拉弓射箭,還要著書立說,填詞賦詩。
納蘭作為皇帝身邊的紅人,令眾人羨慕不已,可這樣的生活過得越是長久,納蘭越是覺得郁悶難當。他明白,自己在皇帝身邊,看似站著,其實始終是跪著。難道一個男人對另一個男人的賞賜就是恩寵?在納蘭的眼里,有什么比自由更珍貴呢?盧氏活著的時候,她給予了納蘭情感上的慰藉,讓納蘭的靈魂找到了歸屬感。她死后,納蘭的心又一次掉進冰谷,靈魂又開始了流浪,他只能在自己清澈的小令里,抒寫著最純真的情。
納蘭就是那別有根芽的純凈雪花,他出身富貴,卻不是一朵人間富貴花。雪花清冷矜貴,而人卻做不到,即使心上別有根芽,也必須把自己偽裝成世人接受的富貴花。所以納蘭感慨:“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p>
輕輕翻過這一頁篇章,卻是已翻過三百多年的歷史。重讀納蘭這些溫潤的詞句,仿佛看見這樣一幕場景:在茫茫的邊塞大漠,納蘭仰望蒼穹,迎風捧接片片雪花,雪花落滿他的雙肩,他那雙迎著雪花的雙眸,冰雪明亮。
一尺華麗,三寸憂傷,雪花在白居易眼中是濃濃的友情,在納蘭眼中卻是“不是人間富貴花”!
今古河山無定據(jù)
今古河山無定據(jù)。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
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前幽怨應無數(shù)。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
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納蘭容若《蝶戀花·出塞》
都說我們?nèi)萑舻脑娫~只有兒女情長,然而這闋詞,卻盡顯了他的男兒豪情。自從豪放與婉約被人們當成劃分詞風的標志后,除了蘇軾、辛棄疾等人,能將豪放之情寄寓在婉約之形中的,也只有納蘭容若了。因此,王國維贊譽他是“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今古河山無定據(jù)”,第一句就顯示出納蘭的見識不同尋常。他似一位高深的哲人,站在歷史的至高點,冷眼指點江山。自古以來,權(quán)力紛爭不已。江山易主,朝代更替無常,這是無法改變的歷史發(fā)展必然規(guī)律。這句話既是納蘭的感嘆,同時也隱含他的憂慮。也許有朝一日,大清政權(quán)也會在歷史的滾滾車輪中,淪為舊朝過去。納蘭作為天子近臣,他有遠大的報國壯志和拳拳的愛國之心,但是他顯然不希望這樣的抱負通過戰(zhàn)爭流血來實現(xiàn)。因此,納蘭的內(nèi)心充滿了迷茫和痛苦。
康熙早年登基時,滿清政權(quán)并不穩(wěn)固。內(nèi)有顧命大臣鰲拜虎視眈眈、平西王吳三桂隨時會謀反、臺灣鄭氏政權(quán)企圖反清復明;外有四方夷狄騷擾邊境,特別是北方草原葛爾丹部落大有侵犯中原之意。這些都構(gòu)成了少年天子的心腹大患。但康熙大帝是歷史上屈指可數(shù)的有作為的皇帝,他平三藩、擒鰲拜,為康乾盛世奠定了堅實的政治、經(jīng)濟基礎(chǔ)。
納蘭和康熙同齡,作為康熙皇帝最鐘愛的貼身侍衛(wèi),每逢康熙外巡,納蘭必跟隨左右。因此,這一次,康熙又一次巡查北方邊境,納蘭隨行。他目睹了戰(zhàn)前的精密部署,親身感受了戰(zhàn)前的緊張氣氛,所以,他說“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
畫角是古代的一種樂器,一般在黎明和黃昏之時吹奏,相當于出操和休息的信號,發(fā)音哀厲高亢,古代軍中常用來警報昏曉、振奮士氣。在畫角高亢、凄厲的吹奏聲中,許多戰(zhàn)馬被牽著來回走著,進入戰(zhàn)備狀態(tài)。這一句納蘭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塞外緊張、蒼涼的戰(zhàn)備圖。
納蘭的心中既有報效國家的雄心壯志,又不愿意看到戰(zhàn)爭流血,犧牲無辜。可是,歷代江山政權(quán)都是建立在無數(shù)人的性命的基礎(chǔ)上的,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納蘭知道,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所面對的必定是眾多無辜生命的犧牲。戰(zhàn)爭是殘酷的,他內(nèi)心極不愿看到流血場面,但形勢逼迫他不得不面對。
草原大漠,北疆的丹楓樹在呼嘯的西風中哀鳴,曾經(jīng)的滿樹綠葉在怒吼的風中逐漸衰老枯萎,現(xiàn)在只得落寞地隨風狂舞,無奈地訴說著一樹的凄涼。看著眼前荒涼蕭瑟的情景,納蘭內(nèi)心的矛盾和痛苦無處訴說,也無法訴說,他只能在內(nèi)心深處嘆息一聲,“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前幽怨應無數(shù)。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辫F馬金戈指的是戰(zhàn)爭。青冢是漢代王昭君的墳墓,在今天呼和浩特市的市郊。納蘭隨同康熙北巡,路過昭君墓,心生感慨。當年王昭君因拒絕畫師毛延壽的勒索,縱然有落雁之絕世容顏,也不得見君王之面。
后世戎昱說:“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凈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為保國家安危,王昭君深明大義,甘愿出使匈奴和親。如果不是眼前身后逼仄到無路可退,誰愿意帶著未完成的愛情將自己放逐到萬里之外?人們都說塞外苦寒,匈奴人彪悍??墒?,與其在荒茫無盡的等待中終老一生,還不如遠走他鄉(xiāng),轟轟烈烈為國為民做一番事業(yè)。
她不僅是絕色傾城,而且沒有尋常女子的軟弱拖沓。她絕頂聰明,勇敢有主見。這樣一個清寒孤傲的少女,有著超越一般人的堅定果敢,上天亦賦予她機會和能力,她縱身撲入,因此成功,所以名垂青史。
因為不肯向畫師毛延壽的卑劣屈服,她只能在深宮中一年又一年,做毫無希望的等待。在漫長的等待中,她的內(nèi)心沒有幽怨嗎?應該有,除了怨毛延壽的卑鄙,也許還有對漢元帝的幽怨。只是她的倔強,令她硬生生地將這股幽怨憋在心底。
大殿之上,她朝他跪謝拜別,然而,自大殿一別,從此幽怨更多的應該是漢元帝。即使他怒殺毛延壽,也無法改變他與昭君有情無緣的事實。他為她從此六宮粉黛無顏色;而她卻為他,用自己的畢生心血擎起漢家江山。
自古以來,一向?qū)ε颂籼薜奈娜?,都愿意在思想上將王昭君視為同類,她的境遇映照了那些命運多舛的士子。她拒絕給毛延壽賄賂,一如清高之士所標榜的氣節(jié):“富貴只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她以女兒身做出一番千秋贊嘆的事業(yè),以身許國,亦是讀書人所稱許的。
百般蕭瑟,終于積聚力量綻放,昭君寄托了文人太多的理想。
只是這些為責任、理想所牽絆的男人們,是否真正地知道,昭君墳頭的青草到底因何而盛,又因何而衰?不,他們不知道。王昭君用她的女兒之身,讓另一個男人放棄稱霸天下的念頭,甘愿向大漢俯首稱臣。她換來了兩國六十余年的和平,盡管這樣的和平是短暫的,但她功在千秋!
王昭君用她的一生,做了兩國和平的使者,她的內(nèi)心所期待的是兩國長久的和平相處,百姓能安享太平。然而,自她死后,后世又為逐鹿中原而掀起戰(zhàn)爭。人們都以為,昭君為與漢元帝的有情無緣而幽怨,為無奈遠嫁匈奴而幽怨,為自己畢生不能回歸故土而幽怨。誰又能知道,昭君內(nèi)心更深的幽怨是,她耗盡一生心力卻不能喚醒后人對權(quán)力的執(zhí)迷、對戰(zhàn)爭的狂熱。
“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奔{蘭是王昭君的隔世知音,容若問她“一往情深深幾許”。千年以來,能懂王昭君幽怨的只有納蘭一人。在殘陽、秋雨、寂靜的深山中,我們聽得見容若內(nèi)心深處的那一聲深長的太息!此句,納蘭成功地將豪情、柔情,還有些許凄涼和失落糅合在一起,使人回味無窮。這也是多情公子容若悲天憫人情懷的體現(xiàn)。
不同于歷代詞家,容若此詞思想意境遠遠超越了他們,并且更熨貼昭君本心。貴族出身的容若,并非是一個吟風弄月的富貴閑人,他更有一股男兒的報國熱情和悲天憫人的慈悲胸懷,也許這就是無數(shù)人為納蘭傾倒的原因吧。
只是,納蘭能懂昭君,誰又能真正懂納蘭?
千古納蘭心事幾人知!
長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關(guān)那畔行,
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
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
故園無此聲。
——納蘭容若《長相思》
自古以來,最善言相思的當數(shù)李白,他在《長相思》中寫道:“長相思,在長安……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guān)山難。長相思,摧心肝?!彼摹肚镲L詞》中還寫道:“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情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相思,但相思的滋味卻是相同。后世善言相思,能摧人心肝的要數(shù)納蘭容若。每當想起他的這首《長相思》,眼前就會浮現(xiàn)這樣的場景: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塞外夜晚,馬頭琴伴著風雪聲在嗚咽,眾多營房的燈火在閃耀,如同天河灑落草原的繁星;營帳內(nèi),年輕的容若緊蹙眉頭,在伏案凝神思鄉(xiāng)。
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亂平定,翌年三月,康熙皇帝出山海關(guān)至盛京告祭祖陵,納蘭容若扈從。納蘭由京城(北京)赴關(guān)外盛京(沈陽),出關(guān)時冰雪未消,對于生于關(guān)內(nèi)、長于京城的容若而言,關(guān)外的一切都是那么荒涼、那么寂寞,于是不由得思念起北京什剎海后海的家,就填下這首《長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寫出了旅途的艱難曲折,漫長遙遠。可想而知,容若和康熙的大隊人馬,要冒著風雪翻山越嶺,跋山涉水,翻越山海關(guān)才能到達沈陽。一路上人馬困頓,餐風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身體離家越來越遙遠,而人的心,卻隨著距離的拉遠,越發(fā)思念家中的親人。
“身向榆關(guān)那畔行”告訴我們行軍的方向。榆關(guān)指的是山海關(guān)。皇帝的鑾駕和一群人馬,行色匆匆,浩浩蕩蕩地向山海關(guān)行進,直奔沈陽。納蘭在這里強調(diào)的是“身”向榆關(guān),暗示出“心”向京師,它使我們想到詞人留戀家園,頻頻回首,步履蹣跚的情況。“那畔”一詞頗含疏遠的感情色彩,表現(xiàn)了詞人這次奉命出行“榆關(guān)”是無可奈何的。
納蘭出身顯赫,二十幾歲風華正茂,又是皇帝身邊寵信的近臣,按理說有這樣令人艷羨的出身和職位,應該春風得意、躊躇滿志才是??汕『檬沁@樣的身份和處境,加上自身心思慎微的性格,導致納蘭不能夠享受男兒征戰(zhàn)似的生活。皇帝給他的嘉獎越多,他的內(nèi)心就越排斥、越不快樂,心靈的負擔也就越沉重。因此,在這樣的境地里,納蘭就顯得格外孤獨寂寞,常常會情不自禁地思念故土和家人。
“夜深千帳燈”用白描的手法,描繪了夜晚宿營于曠野的壯麗情景:蒼莽的天幕下,漆黑的曠野上,一座座營房燈火閃爍,就像滿天的繁星在閃耀,映照著夜不能眠的人。“千帳燈”是虛寫,寫出了巡行隨從的眾多,表現(xiàn)了皇家儀仗陣容的豪華與氣派。為什么夜深了,而仍然營火閃爍呢?這就為下片的“鄉(xiāng)心”作鋪墊。
“風一更,雪一更”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風、鋪天暴雪,雜錯交替撲打著帳篷的情況。李白曾形容塞外雪花“大如席”,可想而知塞外的風雪是多么的猛烈。詞中的“一更”二字重復出現(xiàn),更是讓人感受到暴風雪徹夜未停的苦寒。塞外如此荒涼,這怎能不使人發(fā)出哀怨之言:“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p>
越是夜深人靜,越是想家,更何況還是這塞外“風一更,雪一更”的天氣?風雪交加之夜,在家中可以和親人紅泥小火爐,還可以和親人賭書潑茶、飲酒賦詩作樂。在家里,再冷的天氣,可以有親人的溫情用來驅(qū)寒,可遠在塞外宿營,夜深人靜,風雪彌漫,一個人寂寞地獨守營帳,心情怎能不和這帳外風雪一樣寂寥惆悵?關(guān)山路遠,衷腸難訴,輾轉(zhuǎn)反側(cè),夜不成眠。
本想能做一個夢回家鄉(xiāng)的美夢,偏偏帳外風雪呼嘯刺人耳膜,聒噪得讓人心煩意亂,最后連做個美夢的愿望都實現(xiàn)不了,怎能不惆悵滿懷?“故園無此聲”,當真容若的家鄉(xiāng)北京就不刮風下雪嗎?不,應該是有風雪的,只不過人在家鄉(xiāng)可以和親人在一起,家的溫暖可以抵御一切風雪寒冷,再惡劣的天氣也不會覺得難熬,所以也就不會注意到窗外的風雪聲,因此納蘭說“故園無此聲”。
“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與前面的“夜深千帳燈”相呼應,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榜弊钟玫煤軅魃?,寫出了風狂雪驟的氣勢,表現(xiàn)了詞人對狂風暴雪極為厭惡的情感,“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的慧心妙語可謂是水到渠成。
納蘭容若的老師徐乾學說他的詞“清新雋秀,自然超逸”,況周頤說他的詞“純?nèi)涡造`,纖塵不染”(《蕙風詞話》),這都指出了納蘭詞的一個鮮明的特征:真——情真景真,意境天成。這首小令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它以壯觀的塞外景象來渲染柔婉的鄉(xiāng)思意緒,情意雋永;以白描手法繪景,造語樸素,自然真切。王國維稱贊納蘭是“北宋以來,一人而已”,一點也不為過。
也許此時此夜的納蘭,也和當年的李白一樣,正“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guān)山難”。只不過,李白思念長安是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負,而納蘭思念北京,是對故土的深深留戀和對親人的依依眷念。
甚是羨慕容若的親人,能與容若為親、為友實乃三生有幸。在那樣的年代,男子三妻四妾,頻繁出入章臺路的情景屢見不鮮,更不要說出差在外,能如此思念家人。我們的容若,雖出身于富貴之家,但他卻有一顆出塵不染的心,真情真性,重情重義。作為容若的親人,能得他如此厚重的情義,夫復何求?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世間如此情義男子當是容若,也唯有容若。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容若,我知你。
容若,我懂你。
長相思,摧心肝!
古今幽恨幾時平
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風吹斷馬嘶聲。
深秋遠塞若為情。
一抹晚煙荒戍壘,
半竿斜日舊關(guān)城。
古今幽恨幾時平。
——納蘭容若《浣溪沙》
讀塞外詩,莫過于唐詩的蒼莽豪邁,酣暢淋漓。如王維筆下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昌齡的“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李賀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后世作品之中,除了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能與之相媲美,再者就要數(shù)納蘭容若的塞外詞了。這首《浣溪沙》就是納蘭奉旨出使梭倫時,一路所見情景描寫。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納蘭受命與副都統(tǒng)郎談等出使索倫打虎山,十二月還京。索倫在哪?有人說在我國東北,也有人說在我國西北,我個人偏向于西北方位。
康熙派納蘭出使梭倫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他征服北方的葛爾丹做準備。當時,康熙忙著擒鰲拜、平三藩,北方大漠的準葛爾部經(jīng)常乘虛騷擾邊境??滴鯙榱朔€(wěn)住葛爾丹,不得不用和親的辦法,獲取邊境暫時的清寧。
康熙平定了三藩叛亂后,開始著手處理北邊邊疆問題。納蘭此次出使索倫目的是有所宣撫,要對索倫少數(shù)民族部落傳達康熙的旨意。西北要對抗準葛爾部,康熙先是和平宣撫,不成功再考慮用武力。這次納蘭去是宣撫他們,探探虛實,并且隨機應變,做了文武兩手準備。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點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讓人想起納蘭的《長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guān)那畔行”。納蘭一行人,一路不辭辛苦,馬不停蹄地奔赴關(guān)外,行色如此匆匆,是有要事在身。從小生長在繁華京城的納蘭,一路所見又是怎樣的景色呢?
“北風吹斷馬嘶聲”,一個“斷”字如神來之筆,什么樣的風能把聲音吹斷?每到冬天,西伯利亞寒流來的時候,北方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常常被西北風刮著跑,人與人面對面說話都聽不見。由這個“斷”字,可見風的猛烈強勁??梢韵胂螅趧C冽呼嘯的北風中,戰(zhàn)馬嘶鳴,人馬困頓,四周一片蕭瑟荒涼。在這樣遙遠的邊塞,人行走在其中,會是什么樣的心情呢?可想而知。難怪納蘭發(fā)出這樣的感慨:“深秋遠塞若為情?!?/p>
“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guān)城。”塞外苦寒,最荒涼莫過于黃昏時分。太陽就要下山了,它似乎被風沙吹得昏昏欲睡,無精打采地掛在天邊。城門就要關(guān)閉了,守城的士兵們點起了示警的狼煙,一切進入警備狀態(tài)?!盎氖鶋尽薄芭f關(guān)城”點明了邊關(guān)士兵們生活環(huán)境艱苦,卻又隨時警覺不忘自己的使命。
納蘭只是奉命出使塞外而已,眼前的情景讓他倍感荒涼,而那些被貶謫長期流放在這里的人,或者常年戍守邊關(guān)的士卒們,又會是怎樣的感想呢?范仲淹在《漁家傲》中寫道:“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范仲淹是江南人,五十多歲時還戍守邊關(guān),當他每天面對層巒疊嶂的崇山峻嶺,遙想故鄉(xiāng)時會是什么樣的心情?常年戍守邊關(guān),怎能不思念家鄉(xiāng),但范仲淹卻說“燕然未勒歸無計”,如果不打退敵人的侵犯,不立功,他是寧可“將軍白發(fā)征夫淚”,也絕不班師回朝。
范仲淹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可是,當年他曾經(jīng)守衛(wèi)過的邊關(guān),卻幾易其主。萬里長城萬里長,不見當年秦始皇。誰又能想到,當年秦國,多少代君王歷盡艱辛創(chuàng)立的所向披靡的強大帝國,會在頃刻間土崩瓦解?對此,納蘭在詞《一絡(luò)索》中評價:“看來費盡祖龍心,畢竟為、誰家筑?!?/p>
今古河山無定據(jù),山河易改,朝代更替,歷史的車輪,從未因為哪個人而停止過前進。盡管歷史是這樣循環(huán)書寫著朝代興亡,但從沒能磨滅過男人們逐鹿中原、碧血黃沙的沖天干云之志向。為此,納蘭眼見塞外情景,發(fā)出“古今幽恨幾時平”的感嘆。
這首詞抒發(fā)了納蘭奉旨出塞,一路所見的凄惘之情。全篇除結(jié)句外,皆出之以景語,描繪了深秋遠寒、荒煙落照的凄涼之景。而景中又無處不含悠悠蒼涼的今昔之感,可謂景情交融。最后“古今幽恨幾時平”則點明主旨。
納蘭這次出使歸來后,康熙對準葛爾部態(tài)度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之前是姑息,現(xiàn)在是變得強硬起來,康熙二十四年,處死了準葛爾部在北京的使臣。反過來,康熙對待索倫的態(tài)度卻是寬容的,甚至允許他們到黃河附近游牧。這就說明納蘭宣撫的使命成功完成了,這些部落誠心準備歸順清朝廷,孤立了準葛爾部。
兩年后,索倫派使團來清朝朝貢。安撫好準葛爾部周圍的少數(shù)民族后,康熙大膽地對葛爾丹進行反擊,御駕親征??滴醮髣俑馉柕ぃ瑥拇宋鞅睙o憂。從納蘭出色完成任務(wù)可以看出,納蘭有著非同尋常的政治軍事才能。康熙慧眼識人,沒有派他人,而是派了納蘭去,可以看出康熙對納蘭的信任非同一般。
倘若,納蘭能活得久一些;倘若,康熙能將納蘭放到他喜歡的崗位上去,給他自由發(fā)展的空間,也許納蘭在政治上,也能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業(yè)績。從“古今幽恨幾時平”中可以看出,納蘭的見解非同尋常,只可惜,御前侍衛(wèi)的身份束縛了他。這樣的身份,只能讓他侍奉康熙鞍前馬后,與他吟詩對賦,所以,在這個崗位上,康熙越是獎賞他,他的精神越是苦悶。
也許是因為父親明珠的權(quán)勢太大,康熙要掣肘納蘭家族勢力;也許康熙只是真的很欣賞納蘭,想把他放在身邊,所以沒有安排納蘭另外的實職崗位,而是安排他做御前侍衛(wèi)。雖然納蘭出身高門,卻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業(yè),愛情、婚姻又很失意,所以納蘭詞流露出的多是愁悶憂郁的情緒。
因此,納蘭這首塞外詞和唐朝塞外詩相比,沒有“萬里長征人未還”的悲壯,而是多了一分出塞遠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和范仲淹的《漁家傲》相比,沒有戍邊士卒萬里懷鄉(xiāng)的慨嘆,而是多了一分對浩渺宇宙、紛繁人生,以及無常世事的獨特感悟。雖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勝真誠,其感不勝真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