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涼 州 詞 〔唐〕 王 之 渙
注釋
涼州詞:樂府詩題,為《涼州曲》的唱詞。涼州,唐州名,治所在姑臧(今甘肅武威)。萬仞山:極言山勢高峻。仞:古代長度單位,七尺或八尺為一仞。羌笛:相傳笛為古代西北的羌人創(chuàng)制,故名。度:經過,這里有“到”的意思。玉門關:漢武帝時置,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古代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故名。
簡繁對照
題解和大意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唐代晉陽(今山西太原)人,遷居絳郡(今山西新絳)。曾任衡水主簿、文安縣尉。詩歌善寫邊塞風光,為當時樂工傳唱。
《涼州詞》一題《出塞》,作年不詳。前兩句以“孤城”為中心,描寫西北邊塞雄闊蒼涼之景;后兩句感念塞外的荒寒和守邊的艱苦,以婉曲的手法抒寫了遠戍征人的別怨離愁,表達了對朝廷恩澤不及于邊塞的抱怨。
吟誦說明
《涼州詞》由于曉鵬朗誦,陳少松、林庚吟誦,陳岳琴吟唱。下面對吟誦、吟唱做分析說明。
陳少松對這首詩的吟誦體會如下:本詩的情調可用“悲壯”二字概括,行腔使調時須注意并處理好詩中情調的轉換。詩的前兩句描繪西北邊地的景象,雄闊蒼涼,吟誦時宜吐字有力,音調高昂,語速稍快些。后兩句轉到抒寫遠戍征人的怨情,含蓄雋永,吟誦時音調宜適當壓得低沉些,語速放緩些。第三句須突出“何須”二字,重讀“怨”字,吟完“楊柳”后宜作稍長的停頓,以讓人思索:羌笛“怨楊柳”什么呢?詩人為什么說羌笛何必“怨楊柳”、何必吹出哀怨的《折楊柳》曲呢?詩的結句對此作了回答,原來羌笛在怨邊地楊柳遲遲不發(fā)青;原因是“春風不度玉門關”。“春風”隱喻朝廷恩澤,兩字都吟得較長;重讀“不度”后,再輕吟出“玉門關”,“關”為韻腳,拖得較長。三、四兩句如此吟誦,方能在徐徐詠嘆之中細細玩味遠戍征人深深的離愁別怨、詩人對他們的深切同情以及對朝廷不恤遠戍征人的委婉抱怨。(撰稿:陳少松)
林庚先生的吟誦是跟他父親林宰平先生學的,用的是福州方言。這個吟誦調曾經劉東升記錄成五線譜,編入《中國古代歌曲》。整個唱腔雄渾質樸,把邊城的空闊曠遠之感形象地表現(xiàn)了出來。他采用了“二四四二”的格式,但是,三個韻字“間”、“山”、“關”都未拖長。首句“上”字表現(xiàn)出一定的弧度,把“黃河”與“白云”的意象自然隔開,使人想見黃河綿延直上,與白云相交的景象。二句“一片”音高直下,突出了“孤城”空而大的特征,表現(xiàn)出邊塞的荒涼空曠?!叭f仞”極言山脈高峻,但吟誦者并沒有刻意強調它,而是留有一點距離感,顯得山既高且遠,既符合西北盆地的特征,又把孤城限定在群山包圍的遼闊盆地的環(huán)境當中。第三句 “羌笛”吟得比較低沉,“楊柳”的“柳”字回環(huán)反復,吟得略顯苦悶,表現(xiàn)出士兵們因懷鄉(xiāng)情緒不得排解而產生的抑郁感。末句的吟誦節(jié)奏是平緩的,“玉門關”三個字作為全詩的結尾,節(jié)奏放緩,給讀者留下一定的遐想空間。
陳岳琴的吟唱遵從“二二二一”的格式,只是在韻字方面,如“間”、“山”、“關”拖得更長。前兩句寫景,陳氏吟唱得很有氣勢,尤其是首句“黃河遠上”的“上”是上揚的腔調,顯示出邊塞風光遼闊壯麗;第二句的“山”字尾音作波浪式的處理,和“萬仞山”的延綿起伏相一致;三四兩句抒情,略顯低沉,進入沉思狀態(tài)。“楊柳”是雙關,吟唱者既要表現(xiàn)出這是羌笛吹奏出的楊柳曲,又要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中婀娜多姿的楊柳,吟唱者做了有益的探索。最后一句“春風不度玉門關”,吟唱者在“門”字的拖音上運用了一些裝飾音的唱腔,反映出遠戍征人的離愁別緒,使人回味。(撰稿:王恩保、劉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