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一

管德傳 作者:師元光,等 著


序一

顧誦芬

在管徳同志80華誕,也是他從事航空事業(yè)60周年之際,中航工業(yè)科技委和601所為他編寫了這本傳記,這是很有意義的事。

管德同志一向謙虛,半個多世紀以來,他在自己所從事的學術專業(yè)領域靜下心來默默耕耘,不求名、不求利,從不張揚,所以他的事跡很少有人知道。但他為我國航空科研和飛機設計事業(yè)做出的貢獻和取得的業(yè)績,應該為我們的青年一代科學工作者所了解,他為航空事業(yè)的奉獻精神以及他的為人和品德,非常值得每一個人學習,也是我們當前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所必需的。

我同管徳同志共事了30年,交往了60年,在與編寫組同志交談的過程中,我回憶了與管德同志交往的經(jīng)歷和情誼。編寫組邀我為傳記作序,自忖筆拙,怕寫不好,但為了讓年輕同志更多一些了解管德——這位新中國自己培養(yǎng)造就的科學技術專家的成長歷程,所以還是勉力而為,寫就此序。

我同管德同志共事始于1956年冬,當時正是黨中央號召向科學進軍,航空工業(yè)也要從仿制走向自行設計的時期。1956年8月,按照上級決定,在沈陽112廠成立以徐舜壽同志為首的飛機設計室。當時,在北京二機部四局(航空工業(yè)局)機關的很多科技人員聞訊后,都急切希望到沈陽來參加飛機設計工作。當時的管德已是局黨組關鍵部門的一名科級干部,按現(xiàn)在某些人的觀念,這應該是一個很值得留戀的職位,可是他放棄了官運仕途,來到沈陽從頭做起。

管德剛進入飛機設計室時,徐舜壽同志對他是否能干得長還有些懷疑。徐舜壽與管德約法三章,要他做好“六分業(yè)務、四分秘書工作”的思想準備。管德一來,徐舜壽沒有讓他從事飛機總體設計或氣動方面的工作,而是安排他畫飛機外形模線,即用二次曲線將飛機布置好的固定點連起來。求解二次曲線的各項系數(shù)是非常繁雜的,當時沒有電子計算機,只能靠手搖計算機,一算就是一整天,甚至于晚上還要加班。大約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才將殲教1飛機的外形基本確定。此時,徐舜壽已經(jīng)在考慮殲教1這種亞聲速飛機必須考慮的顫振問題。我當時擔任設計室氣動組組長,徐舜壽的意見是把管德調到氣動組,專攻氣動彈性。

那時國內大專院校都還沒有設置氣動彈性專業(yè)課程,更沒有做過實際工程工作的人,所以飛機設計室建立氣動彈性專業(yè)只能靠自己努力。徐舜壽拿出兩本剛出版的英文氣動彈性專著,要管德和他一起看,每周六下午同他一起討論。以后凡有國內外氣動彈性專家來沈陽,他都要讓管德去見。他們不僅做計算,同時也注重試驗。當時飛機設計室別的試驗手段還沒有,卻買了地面共振試驗用的傳感器。通過徐舜壽和管德近兩年時間的努力,最終保證了殲教1飛機的顫振安全。

1958年后,管德同志又轉向超聲速殲擊機氣動彈性問題的研究,他不僅帶領團隊進行繁瑣的數(shù)值計算,同時也開始了高低速風洞試驗研究。

管德非常注重專業(yè)知識的積累,密切關注著國際氣動彈性專業(yè)前沿技術的發(fā)展。他有一個破筆記本,大概是從1959年困難時期開始用的,筆記本活頁紙都是灰色的再生紙。那時候沈陽能看到的技術資料很少,他每次經(jīng)過北京,總要去科技情報所和國防科技情報所查找資料,然后分門別類把文獻目錄摘抄在筆記本上。他自己曾說過,那個本子上收集了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的氣動彈性領域的文獻目錄,他感到獲益匪淺。我最后一次看到他那個破本是在80年代,已有一寸多厚了。從民航局退休后,他還經(jīng)常到628所借文獻、看期刊,特別是美國航空航天學會的AIAA Journal(美國航空航天學會學報)。

他的刻苦鉆研使他領導的飛機氣動彈性設計研究工作總能跟上技術發(fā)展的前沿。20世紀80年代初,他為殲8Ⅱ建立了檢查氣動伺服彈性穩(wěn)定性的阻抗試驗設備;90年代,他開始應用芯片傳感器研究顫振的主動抑制;21世紀初,他又開展了變體飛行器的研究。

在他擔任112廠總工程師期間,盡管工作繁雜,日理萬機,但他還是盡量安排好工作,爭取到3個月的時間去西德宇航院學習和研究國外顫振研究領域的新方法。

在離開沈陽后,他始終與總裝氣動協(xié)作辦公室保持聯(lián)系,在當時航空工業(yè)系統(tǒng)內沒有人牽頭的情況下,主動承擔了多個顫振研究課題。

1985年,他擔任了北航兼職教授。一直到他擔任民航局副局長后,即使工作再忙,他每周一定要抽一個晚上,給北航氣動彈性專業(yè)研究生講課。

總之,他對飛機氣動彈性專業(yè)真正做到了鍥而不舍、孜孜以求。正是由于有了豐厚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積淀,才使得管德在解決新飛行器氣動彈性問題方面做出突出貢獻。

在殲8飛機設計中,他基于對殲7機翼顫振特性的“摸透”,果斷決策殲8機翼剛度無須成比例增加,最終使機翼重量沒有成倍增加,保證了殲8飛機得到優(yōu)異的高空高速性能。

1971年,殲8飛機試飛中,在排除了馬赫數(shù)0.86抖振、準備超聲速時,發(fā)生了馬赫數(shù)為1.24的橫側劇烈振動,一時間大家有些茫然失措。關鍵時刻,管德冷靜思考,憑著豐富的氣動彈性知識,提出該現(xiàn)象是方向舵嗡鳴所致。果真如他所料,按照他的建議,馬赫數(shù)為1.24時的振動問題很快得到初步解決,殲8飛機得以順利進行試飛。殲8飛機設計定型前的大表速顫振試飛也是他親自參與完成的,所以他在新機氣動彈性設計和試驗方面走了一個全過程。以后國內其他重點飛機型號的氣動彈性關鍵性難題的解決,也都有他的參與和貢獻。

他在飛機氣動彈性專業(yè)方面不僅是學術研究,更重要的是應用于解決工程設計、試驗的實際問題。在航空工業(yè)某型空空導彈的最終定型中,他為研制單位解決了氣動伺服彈性問題。他還曾擔任航天系統(tǒng)某型導彈研制的咨詢顧問。他在20世紀80年代開發(fā)了我國自己的氣動彈性分析軟件,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

氣動彈性專業(yè)在整個飛機設計工作中雖是很小的一部分,但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然而對型號研制成功后的獎勵中,往往由于獲獎人數(shù)有限,所以名單中常??床坏綇氖職鈩訌椥詫I(yè)的同志的名字。管德甘當無名英雄,對此毫無怨言,始終如一地對技術精益求精,為我國新飛機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這是尤其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管德同志不僅自己對氣動彈性專業(yè)知識深入鉆研,而且非常重視教書育人,為祖國飛機氣動彈性專業(yè)帶出了一支人才隊伍。如601所氣動彈性組的技術人員是他在工作實踐中傳幫帶出來的;沈飛公司副總經(jīng)理鹿道發(fā),在他的直接指導下,解決了殲教6帶副油箱的顫振問題。他指導的研究生中,唐長紅同志已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管德同志天資聰穎,思路敏銳、有條理,不僅在氣動彈性專業(yè)方面術業(yè)專精,而且在型號研制的管理方面也成績卓著。1982年,他被任命為112廠總工程師時,我為他捏把汗,很擔心他長期在研究所工作,對大型企業(yè)管理缺乏經(jīng)驗??墒撬ズ蟛痪茫芸炀桶?12廠研制殲8Ⅱ飛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他還改善了技術人員的住房條件;建立了主管工程師辦公室;在工廠繪圖機不能滿足要求的情況下,采用將在沈陽算出的模線數(shù)據(jù)送北京625所繪成模線帶回沈陽的辦法,大大縮短了殲8Ⅱ生產(chǎn)準備時間。對殲8Ⅱ研制關鍵的大鍛件,他多次親自去北京催辦,晚上從沈陽走,第二天白天在部機關辦事,第三天早上直接回到沈陽工廠后立即召開生產(chǎn)會。他以精湛的管理藝術和忘我的拼搏精神,帶領廠所聯(lián)合殲8Ⅱ飛機研制團隊,比計劃提前3個月實現(xiàn)了首飛。

20世紀80年代,他服從中央組織部的決定,去民航局擔任副局長。當時民航系統(tǒng)接連發(fā)生飛行事故,他去后參與了整頓工作,很快就從源頭遏制了事故多發(fā)趨勢。

管德是一位具有崇高信仰和堅定原則的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在“四清”和“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很大沖擊,但他坦然以對。被“解放”后不久,他又被派去帶知青到農(nóng)村插隊,他都能盡心盡責,處置很好。

他生活一貫簡樸,從不向組織提出任何特殊要求。在擔任112廠總工程師以后,他還住在601所宿舍,每天一早騎車約半個小時去工廠上班,當時工廠已安排汽車接送,但他沒有享受這個待遇。

1984年,管德剛就任三機部科技局局長時,機關行政部門沒有安排住房,他還是住在位于小經(jīng)廠的112廠駐京辦事處。有時下班晚了,食堂已關門,他經(jīng)常就買兩個月餅充饑。他幾十年如一日,就這樣無怨無悔地努力工作著。

他還能針對群眾的具體問題開展思想工作,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我任112廠飛機設計室氣動組組長期間,不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組里的同志有不少意見。他來到氣動組并擔任黨小組長后,幫助我協(xié)調各方面矛盾,很快就使設計室的精神面貌發(fā)生了變化。在我擔任601所總師期間,也存在很多人際關系問題,當時他任副所長,問題只要到他手里,很快就會得到妥善處理。應該說,殲8、殲8Ⅱ的研制成功,他都起到了決定作用。

管德不僅具有很強的領導能力,而且非常關心同志、愛護群眾。

20世紀60年代初是生活最困難的時期。設計室主任徐舜壽生病住院,葉正大帶領設計室大部分同志去112廠參加質量整頓,幫助重新發(fā)殲6飛機的生產(chǎn)圖樣。黨支部要他負責管理40~50名設計室留守人員。當時去參加發(fā)圖的同志的生活和工作條件都很好,而留在設計室的同志則生活條件很差,辦公室窗戶玻璃破碎了都得不到修理,大家每天就在陰冷潮濕的辦公室中工作。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是糧食供應量低,副食、蔬菜幾乎沒有供應,大家都吃不飽。在這種情況下,管德同志挺身而出,與工廠領導和有關部門交涉,修繕辦公室門窗。缺少窗戶玻璃,就用層板釘上。為解決大家吃飯問題,哈軍工的同志捐贈了一些糧票,管德除認真、仔細地將這些糧票在同志們中進行調劑分配外,還組織大家培育小球藻等代食品……總之,盡管條件十分困難,在管德的領導下,留守設計人員不僅生活安定,而且還開展了一些研究工作。

管德同志一貫淡泊名利。

1992年底,中國科學院遴選學部委員時,他被民航局推薦為學部委員候選人。此事他從未向我提及,所以我事先一點也不知道,一直到召開評議會時,學部要我介紹他的情況,我才看到中國民航局報送的推薦材料。其中主要談到了管德在民航局改革發(fā)展中的貢獻,科技方面談的不多。我在介紹中主要講了他在氣動彈性專業(yè)學術和工程應用方面取得的成就。在以后的學部大會上,有人提問,既然在學術方面這樣有成就,為什么要去民航局任副局長?這個問題影響很大,因為學部委員們對社會上存在的學術上略有建樹就放棄科研而去當“官”“學而優(yōu)則仕”的現(xiàn)象非常厭惡。面對如此發(fā)問,當然不是我能回答得了的。應該就是由于這一原因,管德沒有能夠當選,但他坦然處之,毫不介意。

管德的態(tài)度與今天某些人為謀取院士地位,不僅在所在單位到處游說,而且本人也四下找關系、托人情的做法形成了鮮明對比。

1994年,組建中國工程院時,民航局推薦管德為籌備組專家。在遴選首批院士時,他細致深入、實事求是、堅持原則、不徇私情,為保證工程院首批院士遴選工作的順利進行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籌備組成員并非都能成為院士,在這次評選中,管德沒有任何爭議地被大家一致通過,當選為中國工程院的首批院士。

作為一名技術專家,他敢于講真話,敢于堅持原則,決不隨風倒。

20世紀70年代末,在討論是否仿制米格-23飛機時,他敢于向副總理一級的領導人陳述不同意見。90年代,在政府高層研究確定干線飛機型別時,他根據(jù)民航發(fā)展實際情況,直言不諱,當面向主管該項工作的國務委員提出了不同意見。

管德是新中國自己培養(yǎng)的飛機氣動彈性專家,在他身上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在與他共事的40年中,我深感得到了他的有力幫助,在此表示感謝。

祝管德同志健康長壽,合府安康,繼續(xù)為國家的航空事業(yè)做出新貢獻!

2012年6月

(顧誦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航工業(yè)科技委副主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