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上驚秋
蘇颋
北風吹白云,萬里渡河汾。
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
據說蘇颋的文章寫得一級棒,他寫的公文,唐玄宗都要留一份放在身邊看,不是怕想不起公文的內容,而是作為范文欣賞,可見蘇颋的文章有多么好。
蘇颋文章好,官至宰相,不是沒有原因的。有記載的兩個故事可以說明他的聰明和勤奮。一個是過目不忘,千字之內的文章,他看一遍就能夠背出來。另一個是借著爐火的亮,馬棚苦讀。聰明人下了笨功夫,成績自然是不一般。
這首詩,初讀無味,只覺得有瑟瑟秋意而已。品讀過后,有些感想。
這是一首用白描的手法,借古諷今的詩。借的是哪個古呢?漢武帝時在汾水一代發(fā)現黃帝寶鼎,漢武帝去祭奠,唐玄宗也去祭奠過。這兩位帝王當時都處在由盛變弱的轉折點上,祈福不會使國運昌盛,怠政必然使國家走向滅亡。蘇颋正是看出了這些問題,才慨而作之,有了這樣一首詩。
知道了這些,再來品這首詩,就有些味道。第一句沒得說,白描;第二句夸張,用“萬里”訴說對國運的擔憂;第三句把心情形容成飄落的秋葉,凄慘無助;第四句以“不可聞”打住自己的感慨,卻激起讀者內心的千層浪。
說到這兒,我覺得這首詩寫得挺悲壯的,在其位而不能謀其政,這是老百姓不能理解的事情。這首詩寫得也挺智慧的,需要讀者去體會弦外之音。心緒是可以搖落的嗎?秋天是有聲音的嗎?答案是否定的,但這些東西出現在作者的詩作里,卻顯得很真實。
即便是蘇颋這樣聰明而位高的人,也有“驚秋”的時候,這是一種無奈,還是一種輪回和平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