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里寫下的文字是我在讀《千家詩》的時候,因為各種機緣產(chǎn)生的所思所想。當初選擇讀《千家詩》,是尋思著學(xué)習(xí)中國文化,沒有讀過“三百千千”(《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應(yīng)該是一種遺憾。培根亦有言“讀詩使人智慧”,于是便開始了這智慧之旅。
讀詩的過程中,有些熟悉的作品總是能把我牽回過往,想起以前的人與事和那時的感想。時過境遷,再次讀到這些作品,也會產(chǎn)生新的聯(lián)想和感悟,這種時空產(chǎn)生的碰撞,我覺得很有意思。同時,那些不怎么熟悉的作品,讀來增長知識,開闊眼界,像一串珍珠,把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點點滴滴串在一起,通過品讀這些作品,猶如徜徉在中國文化的大海之中,每有所得,都覺酣暢淋漓。
所記錄的所思所想,我把握兩個原則:一是隨緣,何時讀到哪首詩,結(jié)合當時自己的學(xué)習(xí)情況,想到哪里寫到哪里,信馬由韁,真實記錄自己的體會和感想。二是結(jié)合所學(xué),挖掘中國文化中或散落、或誤解、或有關(guān)聯(lián)的東西,以增加其知識性、趣味性,其中有不少引人深思的東西。
回過頭算算時間,一本《千家詩》品讀下來,我居然花了四年多的時間。當然,時間也不能這樣簡單計算,我有自己的工作,工作占用了我很多時間,不折不扣地認真工作,才能維系生活,讓我有了學(xué)習(xí)的經(jīng)濟基礎(chǔ)。同時,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哪個角色都需要花時間去盡責任。工作、生活兩不誤的同時,留給自己學(xué)習(xí)的時間就少之又少,我是把別人休閑娛樂的時間拿出來,通過“品詩話緣”這種方式打發(fā)自己的閑暇時間,說來只能算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
走過這樣一個歷程之后,我做到的是把書讀厚了。歷史不再遙遠,現(xiàn)實更加清晰,看重了該看重的,放下了該放下的。在生命中的這段時間里,我沒有竹籃打水一場空,其收獲的不僅是這些文字,更重要的是打水的過程中,不斷滌洗,使自己日趨干凈。
這些文字中記錄的感想和觀點不是標準,更說不上是真理。所以,如果您覺得哪些東西不合適,大可不必太認真。我想做好的,和能不能做得好是兩回事。變易且具有包容性,本來就是中國文化的特色。
如果有一天,有誰看到這些文字,對其生活有一點點積極的影響,那將是我的榮幸和理想。
寫本書的過程中,我也拿出來和親朋好友們分享。大家沒覺得我嘚瑟,還給了我很多鼓勵,這樣,我才有勇氣堅持寫下來。感謝那些給我鼓勵的親朋好友,感謝作家出版社姜琳大姐,如果沒有你們的鼓勵,怕是不會有這樣一個善果,這都是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