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及評者簡介
喬伊·威廉姆斯(Joy Williams,1944—),美國作家,著有四部長篇小說、五部短篇小說集、一部散文集和一部旅游指南。她最近一部長篇小說《生者和死者》(The Quick and the Dead)于2001年獲得普利策小說獎提名。2016年她獲得了美國筆會/馬拉默德獎。
丹尼爾·阿拉爾孔(Daniel Alarcón,1977—),秘魯裔美國作家、記者。他的長篇小說《迷失城市電臺》(Lost City Radio)于2007年入圍了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金融時報》等多家國際媒體評選的“年度最佳小說”名單。
克雷格·諾瓦(Craig Nova,1945—),美國作家、學者,著有一部回憶錄和十四部長篇小說,包括《好兒子》(The Good Son)、《巡警》(Cruisers)和《告密者》(The Informer)。他于1984年獲得美國藝術與文學院文學獎,也曾獲得古根海姆獎金。
安·比蒂(Ann Beattie,1947—),美國小說家,著有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多部。她還寫過一部中篇小說《與男人同行》(Walks with Men)。她于2000年同另一名美國小說家內(nèi)森·英格蘭德(Nathan Englander)分享了美國筆會/馬拉默德獎。
倫納德·邁克爾斯(Leonard Michaels,1933—2003),美國作家,曾于1970年獲得古根海姆獎金。他著有《前途無量》(Going Places)等短篇小說集和《男人俱樂部》(The Men’s Club)等長篇小說。
大衛(wèi)·貝澤摩吉斯(David Bezmozgis,1973—),加拿大電影導演、小說家。2010年,他入選《紐約客》雜志評出的“二十位四十歲以下最佳作家”。他著有獲獎短篇小說集《娜塔莎》(Natasha:And Other Stories)和長篇小說《自由世界》(The Free World)。
簡·鮑爾斯(Jane Bowles,1917—1973),美國作家、劇作家,著有《兩位嚴肅女士》(Two Serious Ladies)和劇本《在避暑別墅中》(In the Summer House)等。
莉迪亞·戴維斯(Lydia Davis,1947—),深受好評的美國小說家和翻譯家。2005年,她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她的短篇小說集《各種干擾》(Varieties of Disturbance)進入2007年美國國家圖書獎候選名單。
詹姆斯·索特(James Salter,1925—2015),美國小說家,著有許多電影劇本、隨筆、長短篇小說,其中短篇小說集《黃昏》(Dusk and Other Stories)獲得1989年美國筆會/??思{獎。2000年,他當選美國藝術與文學院院士。
戴夫·艾格斯(Dave Eggers,1970—)是暢銷書《國王的全息圖》(A Hologram for the King)和《怪才的荒誕與憂傷》(A Heartbreaking Work of Staggering Genius)的作者。他的長篇小說《什么是什么》(What Is the What)入圍2006年美國全國書評人協(xié)會獎。他也是《麥克斯維尼》雜志和《信仰者》雜志的創(chuàng)始人。
丹尼斯·約翰遜(Denis Johnson,1949—2017),美國作家、詩人、記者,著有十部長篇小說、五部詩集和一部紀實報道集。他的長篇小說《煙樹》(Tree of Smoke)獲得2007年度美國國家圖書獎。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Jeffrey Eugenides,1960—),美國小說家,其長篇小說《中性》(Middlesex)獲得2003年度普利策小說獎。他最近一部長篇小說是《婚變》(The Marriage Plot)。
瑪麗—貝絲·休斯(Mary-Beth Hughes),美國小說家,著有長篇小說《二號造浪者》(Wavemaker II)和短篇小說集《雙重幸?!罚―ouble Happiness)等。
瑪麗·蓋茨基爾(Mary Gaitskill,1954—),美國小說家,著有三部小說,其中包括入圍2005年度美國國家圖書獎的《維羅妮卡》(Veronica)、《兩個女孩一胖一瘦》(Two Girls, Fat and Thin)和短篇小說集《壞行為》(Bad Behavior)等。她也是古根海姆獎金獲得者。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阿根廷小說家、詩人、散文家、翻譯家。他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西班牙語文學作家之一,也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短篇小說家之一。
亞歷山大·黑蒙(Aleksandar Hemon,1964—),波黑裔美國小說作家,文學批評家。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小說《無處之人》(Nowhere Man)和《拉薩魯斯計劃》(The Lazarus Project),這兩本書分別于2003年和2008年入選美國國家書評人協(xié)會獎最終入圍名單。
伯納德·庫珀(Bernard Cooper,1951—),美國作家,著有散文集《去任何地方的地圖》(Maps to Anywhere)、回憶錄《誘供麻醉藥》(Truth Serum)、自傳性長篇小說《歌謠中的一年》(A Year of Rhymes)以及短篇小說集《再猜》(Guess Again)等。曾經(jīng)獲得許多獎項的伯納德·庫珀目前在艾奧瓦大學教授寫作。
艾米·亨佩爾(Amy Hempel,1951—),美國短篇小說作家、記者,目前在本寧頓學院和佛羅里達大學教授創(chuàng)意寫作。她著有《活著的理由》(Reasons to Live)和《婚姻與狗》(The Dog of the Marriage)等小說集。2009年,她與阿利斯泰爾·麥克勞德(Alistair MacLeod)分享了美國筆會/馬拉默德獎。
托馬斯·格林(Thomas Glynn,1935—),美國作家,創(chuàng)作有多部長篇小說,包括《看著身體燃燒》(Watching the Body Burn)。他最新的作品是《錘子。指甲。木頭?!罚℉ammer.Nail.Wood.)。
喬納森·勒瑟姆(Jonathan Lethem,1964—),美國小說家、散文家,曾發(fā)表過十一部長篇小說和多部非虛構作品,包括《布魯克林孤兒》(Motherless Brooklyn)等。
瑪麗·羅比森(Mary Robison,1949—),美國小說家、短篇小說作家。她出版了四部短篇小說集和四部長篇小說,其中《我曾何必》(Why Did I Ever)獲得了2001年《洛杉磯時報》評選的年度最佳小說獎。
山姆·利普斯特(Sam Lipsyte,1968—),美國小說家、短篇小說作家。他的小說《故土》(Home Land)于2005年獲評《紐約時報》年度最有價值圖書獎。他目前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小說寫作。
唐納德·巴塞爾姆(Donald Barthelme,1931—1989),美國短篇小說作家、小說家、記者,以其短篇小說中游戲般的后現(xiàn)代主義風格著稱。1982年他的《六十篇故事》(Sixty Stories)同時獲得了美國全國書評人協(xié)會獎提名和美國筆會/??思{獎提名。
本·馬庫斯(Ben Marcus,1967—),美國小說家、短篇小說作家、評論家和文學編輯,目前任教于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學院。他出版過兩部小說和一些短篇小說集、散文集等。他曾于2013年獲得古根海姆獎金。
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1938—1988),美國著名詩人、作家,曾創(chuàng)作過包括《大教堂》(Cathedral)在內(nèi)的多部詩集和短篇小說集。
大衛(wèi)·米恩斯(David Means,1961—),美國作家,其短篇小說集《污點》(The Spot)曾獲得《紐約時報書評》的“2010年度最受關注獎”。他的作品出現(xiàn)在《巴黎評論》《紐約客》《哈潑斯雜志》《君子》等雜志刊物上。
伊森·卡寧(Ethan Canin,1960—),美國物理學家、作家,他著有五部長篇小說和兩本短篇小說集,包括《竊國賊》,并且在艾奧瓦寫作工坊授課。
洛麗·摩爾(Lorrie Moore,1957—),美國著名作家,創(chuàng)作有包括《美國鳥人》(Birds of America)在內(nèi)的多部暢銷短篇小說集和三部長篇小說。她獲得過多項文學大獎及獎金,作品曾被收錄在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與卡特琳娜·肯尼森(Katrina Kenison)共同主編的《20世紀最佳美國短篇小說選》(The Best American Short Stories of the Century)中。
斯蒂芬·米爾豪瑟(Steven Millhauser,1943—),美國小說家、短篇小說作家,代表作包括獲得了1997年普利策獎的《馬丁·德塞勒》(Martin Dressler)。
丹尼爾·奧羅斯科(Daniel Orozco),美國作家,獲獎短篇小說集《方向》(Orientation:And Other Stories)的作者。他的短篇小說被廣泛收錄于各類作品選中。
居伊·達文波特(Guy Davenport,1927—2005),美國虛構短篇作品作家、散文家、翻譯家、教師和藝術家。
諾曼·拉什(Norman Rush,1933—),美國作家,創(chuàng)作過三部小說。他的處女作《白人們》(Whites)曾于1987年入圍了普利策獎候選名單,代表作《凡人》(Mortals)獲得了1991年的美國國家圖書獎。
莫娜·辛普森(Mona Simpson,1957—),美國作家、編輯,她曾是《巴黎評論》的文學編輯,也著有多部獲獎的長篇小說,包括《除此之外一切地方》(Anywhere But Here)和《我的好萊塢》(My Hollywood)。
阿莉·史密斯(Ali Smith,1962—),英國小說家、短篇小說家、劇作家,她2011年的作品《縱橫交錯的世界》(There But for The)被《衛(wèi)報書評》選為年度最佳小說之一。她的作品曾兩次獲得英國布克獎和橘子小說獎的提名。
威爾斯·陶爾(Wells Tower,1973—),美國短篇小說家、記者,他的短篇小說和新聞報道評論經(jīng)常發(fā)表在《紐約客》《哈潑斯雜志》《麥克斯維尼》《巴黎評論》上。他也是短篇小說集《一切破碎,一切成灰》(Everything Ravaged, Everything Burned)的作者,曾經(jīng)被《紐約客》評為“二十位四十歲以下最佳作家”。
伊凡·S.康奈爾(Evan S.Connell,1924—2013),美國作家、詩人,作有多部詩歌、短篇小說集和長篇小說,包括《漫長的欲望》(A Long Desire)。他為喬治·卡斯特(George Custer)而作的暢銷傳記《晨星之子》(Son of the Morning Star)被改編成獲得了艾美獎的迷你劇。他還曾在2009年入圍了國際布克獎“終身成就獎”的名單。
達拉斯·韋伯(Dallas Wiebe,1930—2008),美國詩人、作家、英語教授,著有多部短篇集、散文和詩歌。他也是辛辛那提大學創(chuàng)意寫作項目的創(chuàng)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