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徐霞客游記選譯(修訂版) 作者:周曉薇 等譯注


前言

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數(shù)不盡的名山大川;我國悠久的文化,孕育了數(shù)不盡的風流人物。古人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鄙酱ㄐ蝿僖挥行娜税l(fā)現(xiàn)賞識才得以成其名,顯其大。古代的文人在讀書之余,多心馳神往于山水,把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當做孜孜追求的事情。但讀萬卷書不易,行萬里路更難,足跡不局限于已成為游覽勝地的名山大川,而能真正不畏艱險做開創(chuàng)性的萬里之行,則更是難上加難。通西域的張騫、求佛法的玄奘、下西洋的鄭和,才說得上是這類人選。然而有一點是很明顯的,那就是他們的萬里之行或是出于政治的需要,或是出于宗教的熱忱,甚至于是奉國家之命而揚威,仰政府之資以施惠。不為這些目的,而專心致志于地理探索,棄絕百事,一筇一笠,萬里孤行,無所畏懼,百折不回,最后留下一大本高水平的游記,以“奇人異書”著稱一時,流芳千古,就只有我們在這里要給讀者介紹的徐霞客了,他的游記就是要給讀者選譯的《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原名弘祖,字振之,別號霞客,明代南直隸常州府江陰縣、也就是今天的江蘇省江陰市人。生于萬歷十四年(1586),卒于崇禎十四年(1641),享年五十六歲。因為他以所著《徐霞客游記》聞名于世,所以人們還常用他的別號稱他為徐霞客。

徐霞客出身于江陰的世族大家。天資聰穎。童年上私塾時,即能背經(jīng)書,做八股文。做好八股文就可以考科舉,考上了可以做官,這是當時念書人最好的出路。但徐霞客偏偏不感興趣,有興趣的是看古今史書,尤其是看地方志。常常在經(jīng)書底下藏了本地方志偷偷地閱讀,從而立下了遍游名山大川的志愿。十九歲時,父親去世,家里常受地方豪族欺凌,更使他厭棄世俗,決心出游。二十二歲時他結了婚,同年就出游離家鄉(xiāng)不遠的太湖。

徐霞客的母親王氏是一位好媽媽。她勤儉持家,同時又理解兒子的志愿,支持兒子的行動。她表示:“志在四方,男子事也?!辈⒂H手給兒子縫制了一頂帽子稱之為“遠游冠”,這對徐霞客更是莫大的鼓舞。當然,徐霞客是按著古人所說的“父母在,不遠游”來要求自己的。前十幾年出游,每次最多不過二三個月時間,并且出游前總要先征得母親同意,說明什么時候回來。母親則要親自為兒子整理行裝。每逢徐霞客有點戀戀不舍時,母親便安慰他說:我身體很好,吃得下飯,你不必多掛念。徐霞客在旅途中仍惦念著母親,在游太和山時,還曾特意弄來八枚珍奇的榔梅果實,帶回家中給母親祝八十大壽。每次出游歸來,也總要給母親講述各地的風土人情和山川奇景。他三十九歲時還侍奉八十高齡的母親游歷了鄰近宜興縣的善卷洞、張公洞。第二年母親去世,他守孝期滿后,慨然說:“昔人以母在,此身未可許人也;今不可許之山水乎?”從此就更無顧慮,一心出游。

最后一次也是行程最遠、時間最長的出游,是崇禎九年(1636)他五十一歲時的“西南萬里行”。這時他已相繼為長子、次子完婚,就帶了本鄉(xiāng)的一位法名叫靜聞的和尚,還有一個姓顧的仆人,先去浙江、江西,再到湖南、廣西、貴州、云南。廣西和貴州、云南在當時被人們認為是邊遠荒僻的地方,交通極不方便。靜聞和尚就不幸病死在廣西。姓顧的仆人吃不了苦,最后到云南后逃了回去。徐霞客自己也因勞累腳有了毛病,不得已于崇禎十三年(1640)返回江陰。第二年正月,在家里病逝。他的故居和墳墓都在現(xiàn)江陰市馬鎮(zhèn)南旸歧村?,F(xiàn)已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xiàn)存《徐霞客游記》約六十萬字,以日記體裁精詳而忠實地記錄了他大半生跋山涉水的見聞心得。《游記》所涉及的廣闊的科學領域,所包括的豐富的科學內(nèi)容,所具有的多方面的科學價值,在我國古代的地理著作中幾乎是無與倫比的。

《游記》的最大貢獻是在地理方面,其中又以西南地理占據(jù)了十之七八。徐霞客萬里遠游,首先留心于地形地貌的千變?nèi)f化。如山間盆地,是云南很有特色的地貌,當?shù)胤Q做“壩子”?!队斡洝穼Ω鱾€壩子不僅詳實地描繪其形狀,用里距說明其大小,還準確地抓住了各個壩子的特點。右甸壩子屬于典型的山間盆地,順寧壩子是呈傾斜狀的長塢順寧:舊縣名。今為云南省鳳慶縣。,枯柯壩子則是南北帶坳的低熱河谷等等。再如《游記》對粵西、滇南、黔南山水特征也考察得很清楚?!盎浳髦剑屑兪?,有間石者,各自分行獨挺,不相混雜。滇南之山,皆土峰繚繞,間有綴石,亦十不一二,故環(huán)洼為多。黔南之山,則界于二者之間,獨以逼聳見奇。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渾濁?;浬轿┦识啻┭ㄖ?,而水悉澄清。而黔流亦界于二者之間?!边@些和現(xiàn)代地質學的考察分類相對照,幾乎完全符合。

巖溶地貌,又叫喀斯特地形,是西南地理的突出特征。而對這一地貌作系統(tǒng)研究考察的,徐霞客無疑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的第一位。石灰?guī)r溶蝕地貌從湖南到滇東,綿延數(shù)千里。徐霞客則親自踏勘過一百多個巖洞。《游記》不僅從分布狀況、形成原因以及由于發(fā)育不同而出現(xiàn)的地區(qū)差異等作了科學的說明,而且還對峰林、巖洞、天生橋、天池、地穴、石梁等各種巖溶現(xiàn)象加以定名,并作出詳細記錄。如對桂林勝景七星巖的觀察和描述,其大小、深淺、洞內(nèi)結構、洞外情況,與近代科學技術實測的結果竟是相差無幾。如果說“巖洞學”是一門日漸興起的新學科的話,《游記》便是這門學科當之無愧的最早、最豐富的文獻。西方最早研究這一地形的是愛士培爾,他比徐霞客晚了一個半世紀。

對江河水域窮源探流,是徐霞客做出重大發(fā)見的又一方面。通過身經(jīng)目睹的實踐,徐霞客對古人的某些說法給以大膽的否定,并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如雁宕山的雁湖之水“與大龍湫風馬牛無及”;湖南的三分石系石分三岐,雖水分三方流,但都入湘江,和兩廣沒有關系。金沙江才是長江的正源,并非《禹貢》所說的“岷山導江”;潞江、瀾滄江、元江都是單獨入海,而非潞江入于瀾滄、瀾滄又是元江支流。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溫泉與火山是徐霞客在云南的重點觀察對象。《游記》中對溫泉名稱、位置、水溫、水質和特點,對罕見的沸泉、氣泉,對云南騰沖火山群的分布和外貌,對明代某次火山爆發(fā)的經(jīng)過和影響,都作出了詳盡的記錄。為研究我國近期溫泉分布和火山活動,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

作為游記,每天的氣象情況是不可缺少的一項記錄。《游記》對當時氣象的詳細記載,也為研究當時的歷史氣候留下了大量的寶貴資料。在游歷太華、太和與嵩山之后,霞客得出了“山谷川原,候同氣異”的正確結論。在天臺山太白峰頂,他觀察到“嶺角山花盛開,頂上反不吐色,蓋為高寒所勒耳”。在滇東,徐霞客記錄了這樣一種氣象規(guī)律:羅平“蓋與師宗隔一山羅平:州名。即今云南省羅平縣。師宗:州名。即今云南省師宗縣。,而山之西今始雨,山之東雨已久甚。乃此地之常,非偶然也”。此外,他還注意到“冬夏寒暑之候,南北不分,而兩廣之燠燠(ào奧):暖。,皆以近日故也。試觀一雨即寒,深夜即寒,豈非以無日耶?其非關地氣可知”。這些觀察都是相當精審的,結論也是相當科學的。

對山水石質以外的現(xiàn)象,徐霞客也處處留心。如在物產(chǎn)方面,他記載了云南大理的蛺蝶樹,云南的山茶、山鵑,云南“鶴慶以北多牦牛牦(máo毛)牛:牛的一種,多毛,生長于寒冷的青藏高原。,順寧以南多象”等等。在交通方面,記載了西南的馱騎,南盤江的航運,瀾滄江的鐵索橋等等。另外,對政區(qū)中轄境的交錯、界線的伸縮,對地名的含義,也作了大量的實地考察和明確的記錄。

《游記》的價值是多方面的,除了為地理學研究開辟出新的道路外,還記載了許多有用的歷史資料。如記載各個地區(qū)經(jīng)濟作物的分布,生產(chǎn)工具的特點,以及水利設施的情況。記載云南東川的銅礦,云南安寧的鹽井,以及各地造紙、碾碓、榨油等手工業(yè)生產(chǎn)的情況碓(duì對):舂谷的設備。。記載云南大理的三月街,貴州興義的黃草壩,以及湘江出售魚苗、貴州以鹽易物等商業(yè)和貿(mào)易情況。《游記》還記載了瑤、壯、苗、彝、白、回、傣、布依、仡佬以及茶山彝、古宗、吐蕃等西南邊疆眾多的少數(shù)民族的風土人情和他們所受的苦難仡佬(ɡē lǎo哥老):我國西南地區(qū)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徐霞客出游時,常借宿佛寺,和僧侶往來,因而《游記》對宗教方面的記載,尤其是貴州、云南佛教的記載特別詳盡,受到研究宗教的學者重視。如陳垣先生就說過:“今欲考滇黔靜室及僧徒生活,霞客游記為最佳史料?!?/p>

《游記》最初以文學價值而見稱于世,被推為“古今游記之最”。每一處山水游記,都是一幅精美的圖畫。描寫景物,往往寥寥數(shù)語,神情畢肖。如以“屼出云表”、“芙蓉片片”來概括華山的高峻;以“流者噴雪,停者毓黛”來形容廬山綠水潭的綺麗;以“高者不盈丈,低僅數(shù)寸,平頂短鬣,盤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來勾勒黃山怪松的形象;以“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鋪峰下。諸峰朵朵,僅露一頂,日光映之,如冰壺瑤界,不辨海陸。然海中玉環(huán)一抹,若可俯而拾也”來描寫雁蕩峰頂上所見的景色。再如麻葉洞探險、湘江遇盜、訣別靜聞、顧仆逃跑等記載,也都可稱生動感人?!队斡洝返恼麄€格調(diào)是樂觀的、充實的,不像柳宗元的《永州八記》以及與徐霞客同時期的張岱山水小品中多少夾雜了惆悵和頹放。至于一般文人游記中的陳詞濫調(diào),在這里更不會看到。

因為《徐霞客游記》原書分量大,我們這次只能從其中選一小部分來注譯。在徐霞客去西南遠游以前的游山日記中,我們選了嵩山、華山和恒山,再加上《楚游日記》中的衡山,所謂“五岳”已有了四個。游泰山的日記本來就沒有保存下來。此外,選了天臺、雁蕩、黃山、廬山、五臺山幾篇。今天中外人士向往的名山已大體齊全。進入廣西、貴州,尤其是云南的日記,分量超過了全書的一半,但不是集中寫某座山、某條河,而多數(shù)是對沿路所見所聞作日記體的記述,只能從其中選一點較有趣味的片斷,使讀者得以“窺豹一斑”。至于如前所說在地學上以及其他學術上作出貢獻的大量游記,在這里就無法一一照顧選入。好在這方面的專家學者們自己有能力通讀《游記》原書,不需要這本篇幅有限的《選譯》來滿足他們的需要。

我們選譯時所用的《徐霞客游記》,是以季會明鈔本和乾隆本為底本,適當參考了褚紹唐先生、吳應壽先生以及丁文江先生整理的本子。特此說明。

周曉薇(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馬雪芹(杭州師范大學古代文學與文獻研究中心)焦 杰(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