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李益/寫情——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邂逅最美古詩詞 作者:木棲 著


8.李益/寫情——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古人的失戀是怎樣的?思緒至此,不禁隱隱發(fā)笑。時間過去千年,時過境遷,在我們眼中,古代遍地皆圣人,尤其是文人,仿佛呼吸著與常人不同的空氣,他們有離別、有思念,縱然有各種男女之情,但時至今日仍膾炙人口的失戀之詩并無幾篇。而這首語言如此簡練,著實別具一格。

人生在世,總逃不過兒女情長,愛情始終是個聊不完的話題??椗疄榱伺c董永長相廝守,不惜破壞天條,下界與他相戀;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備受阻撓,兩人至死都不離不棄,雙雙化為蝴蝶比翼雙飛;劉蘭芝與焦仲卿經(jīng)歷了悲歡離合,仲卿最終自掛東南枝追隨心愛的蘭芝去了。

翻開泛黃的書頁,為人稱頌傳誦至今的,大多都是凄美的愛情故事。正印證了那句話:“幸福都是相同的,不幸卻各有各的不同?!毙腋]有給戀人設(shè)置考驗,只有在遭遇困苦時,在面對所有人的阻撓時,才能讓相戀的人用行動做出證明。

有些殘酷,也有些諷刺。

李益所經(jīng)歷的愛情故事,并不足以令世人稱頌。女主角的名字叫霍小玉,而李益在這段故事中,并不是個為愛至死不渝的角色,甚至在蔣防的《霍小玉傳》中,對李益持以了批判的態(tài)度。

雖時至今日,本詩作于何情何景已無從考證,但每首詩背后,總會有一個故事。李益生平僅有過兩個女人,唯一深愛過的,就是霍小玉。

當年李益奔赴長安趕考,仿佛是上天安排,發(fā)生了戲劇性的一幕:進京的少年半路偶遇傾國傾城的女子,與其相戀。簡直是劇本中的劇情。

而這位女子,也如大多數(shù)故事中的身份一樣,恰巧,是個青樓女子。

這是段不可能被承認的,甚至見不得光的愛情,注定沒有結(jié)果。然而霍小玉卻在這段感情中投入了所有的力氣與勇氣。她毅然決然地立下誓言,與李益終身為伴、白頭偕老。自然當時的李益也愛霍小玉愛得死去活來,發(fā)誓非她不娶。

此時的兩人,兩情相悅,恨不得馬上比翼雙飛。

若此刻兩人喜結(jié)連理,也許就不會有這首悲苦的詩,更不會有結(jié)局悲慘的故事。

可以揣摩一下當時李益的心思,他或許是想,等自己高中后取得功名利祿,有了男人該有的一切,有能力與束縛自己的封建禮教對抗,再來與霍小玉長相廝守;也或許是不知未來該如何面對,沉醉于當下的歡愉。

然后,也許是堅定地,也許是猶豫著,李益選擇了暫別霍小玉,進京考試,繼續(xù)自己接下來的人生。

依然如戲劇中一樣巧,李益中了舉,踏上仕途。此時的李益,依然是深愛著他的姑娘。

霍小玉出身卑微,自知無法與郎君相配,并沒有指望李益將自己明媒正娶進門,便在心中暗暗許下八年之期——我與郎君相伴八年,許給你我最好的青春年華,當我老去,你也該與門當戶對的姑娘喜結(jié)連理,而我將歸去空門,不問世事。

這個姑娘,將所有的賭注都壓在了這個男人身上,卻不求回報,只求在自己最珍貴的歲月與他相伴。

她或許是認了自己的卑微,所以不求回報,能夠得到對方的愛已經(jīng)是實現(xiàn)了莫大的奢望,認為這份感情本身就是上天的恩賜,便不再奢求更多,甚至不求一個名分。

她真的是完完全全的付出。雖然是青樓女子,無法像大家閨秀那樣風風光光地出嫁,但她還是有機會為自己贖身,將自己的下半生安頓妥當?shù)?。但她偏偏選擇了李益,一個本該是過客,卻墜入愛河的人。他給她的,只有空口無憑的誓言,她在他那里沒有得到任何的保障。但霍小玉無怨無悔,寧可賭上自己的下半生,也要與李益相守。

實在是個癡情的女子。常言道“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而她所做的,全都不是為了自己。愛一個人竟然可以到這種程度。

故事至此,兩人真是天作之合,都在為彼此付出,悉心呵護著這段感情。

悲劇總是產(chǎn)生于無數(shù)個巧合。

李益回家探望雙親,回到家中才得知,母親為他許下了婚事。姑娘是李家的表妹盧氏,兩人門當戶對,這是一份家人都十分滿意的婚事。

然而李益不滿意,他滿心憤怒無處發(fā)泄,每日沉浸在抑郁之中。他心中只有霍小玉,兩人在花前月下無數(shù)次發(fā)過誓,李益非她不娶。這門婚事無疑是給了李益當頭一棒,這豈止是對霍小玉的失信,更是對她的不忠和背叛。

李益極力要推掉這門婚事,母親日日夜夜苦口婆心勸說。當母親得知李益之所以拒婚是為了一名風塵女子,不禁勃然大怒,甚至施以家法,教育這個“不孝子”。

悲劇發(fā)生的根源是男人的軟弱。最終,李益屈服了,接受了這門婚事。

這首詩,大概就是作于此時。

李益幻想出一個與霍小玉相約,小玉卻沒有赴約的場景,表達內(nèi)心離別的痛苦,無法再見到自己心尖上的人,一生無法見到,這是多么無法排遣的愁苦!這虛構(gòu)的場景,也許包含著對小玉的歉意吧。

這首詩的場景仿佛是一個夢,夢中李益再次與霍小玉相約,他早早地等在橋邊,想象著小玉到來時的樣子,她會穿什么顏色的衣服,梳什么樣式的發(fā)型?許久未能相見,她是否消瘦了?她還會為自己彈奏自己最愛的那首曲子嗎?

然而月已升至樹梢,仍未見小玉的身影。這時李益意識到,她怕是不來了。

最終在自己編織的夢里,也沒能見到自己的心上人。

這興許是他為自己設(shè)定的故事吧,只有給自己這樣的結(jié)局,讓自己深切地體會失戀的感覺,才能與心上的姑娘共同承擔永別的痛苦,稍微彌補一點心中的愧疚吧。

回到住所,臥于床榻,夜已深,卻輾轉(zhuǎn)反側(cè)夜不能寐。自己對這場約會期待已久,卻在一夕之間全部落空,今夜沒能見到她,今后,也許也見不到她了。從此所有美景與他無關(guān),撩人的月色與他無關(guān),再無心思去看世間繁華。

失去一個人的感覺就像被抽走了一縷靈魂,整個人沒有了力氣,渾渾噩噩、魂不守舍地度日。每天都會念叨兩人在一起時常有的對話,常常獨自坐在鏡子前,回想為她描眉畫眼的場景,然而對面已無人應(yīng)。

失去一個人的感覺就像生了一場大病,失去的那一刻難受得猶如山崩地裂,回過神來的時候,還帶著這場大病的尾巴,茶不思飯不想,病好了,留下的病根還要讓人難受好一陣子。

能讓一個堂堂男子痛徹心扉至此的感情,可以算得上是刻骨銘心了吧。

此詩或許是作于離別之后,對舊人的思念、愧疚,一齊涌上心頭,寧愿給自己營造一個自己失戀的故事來痛苦。

也或許是作于兩人相戀之時,有那么一次約會,姑娘遲遲未到,這件小事情,讓他難受了一整夜。

不論處于哪種情況,詩中的李益都稱得上癡情?!痘粜∮駛鳌分惺Y防對李益加以批判譴責,稱其負心,而霍小玉,是為悲苦被拋棄女子的典型。

今日看來,李益的選擇是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原諒吧,他在父母和戀人之間,選擇了孝道。封建禮教有著殘酷的一面,使很多人忠孝不能兩全。要么無法忠于戀人,要么無法遵循父母的意愿。他只不過是沒能掙脫開枷鎖的普通男人而已,他對霍小玉的情真意切、渴望永遠不離不棄的感情,在詩中,已經(jīng)令人充分的感受到了。

若他最終做到了與戀人相守到白頭,那么他是敢于沖破一切的英雄,但與此同時,他也違逆了生養(yǎng)自己的父母的意愿。

而最終他與心上人分離,另為他人夫,他心中的愁苦又有誰能體會?

李益離開后,霍小玉最終含恨而死。至死她都在怨恨,自己沒有強行奪取他一生,僅僅想陪伴他八年的愿望都無法實現(xiàn),當年的那些誓言,都算什么?

小玉走了,李益沒有隨她而去,他們的故事中沒有同生共死,黃泉下相見,而是陰陽兩隔。所以最終,他們的愛情,沒能成為忠貞愛情的范本,而是成為了一個失戀的故事。

李益是霍小玉一生的摯愛,是她至死都全心全意掛念著的男人。愛情不一定有結(jié)果,對于一個青樓女子,可以說愛情一定沒有結(jié)果。男人可以給她愛可是無法給她家。出身,是自小就消除不掉的烙印,霍小玉身上的烙印,甚至剝奪了她獲得長久愛情的權(quán)利。

霍小玉是李益心中一生的掛念,他離開小玉時到底在想什么,我們不得而知,但從詩中可以確定,這份深沉的愛,會成為他一輩子的懷念。

詩中的李益在等,千里佳期,相約的女子是他終生的等待,他想要看到她窈窕的身姿、輕盈的腳步、如畫的眉眼,在空氣中無數(shù)次勾勒出女子的樣子,想象她笑著走來,輕拈起手帕,掩在唇邊,笑出聲來,嬌嗔他太早等在這里,惹人矚目。他牽起她的手,她笑著輕輕掙脫開來,害羞地躲開,就在兩人嬉笑歡鬧中,時光不知不覺地溜走。

李益回過神來,眼前依然是沉靜的夜色,清冷的石板路,偶爾路過的行人。他忽然發(fā)覺,她不會來赴約了,今夜,以至今后,都不會來赴約了。

這便是古人的失戀場景吧,安靜的失戀。沒有爭吵,沒有打罵,僅僅是一個人在安靜地等,隨著時間流逝,另一個人遲遲沒有赴約,他就明白,她離開他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