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間詞話·手稿本· 拾陸

人間詞話:精裝 作者:王國維 著,; 張浴兮 譯注


人間詞話·手稿本· 拾陸

◤◤原文

世人但知雙聲之不拘四聲,不知疊韻亦不拘平、上、去三聲。凡字之同母者,雖平仄有殊,皆疊韻也。(這一則在手定稿中刪去)

◤◤譯文

世人只知道雙聲可以不拘泥于四聲,卻不知道疊韻也可以不拘泥于平、上、去三聲。凡是同母的字,即使平仄有不一樣的地方,都是疊韻。

◤◤賞析

“雙聲疊韻”初起時,本為游戲之作,無非是熟悉詩詞韻腳的一種方法。因為有些難度,對于文人來說是個很好玩、又能借此顯示自己才學的方法。因此,盛行一時,不論當用不當用,都用,生生把這種藝術手段弄得庸俗不堪,難以忍受。弄到最后大家都惡心了、煩了,還是不得不弄,正好有人出來說“雙聲疊韻為詩中八病之二”,大家借著這個臺階,都不用了。這就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中國古代的四聲指平、上、去、入四聲,由于語音的發(fā)展變化,我們現(xiàn)在的普通話里已經(jīng)只剩下三聲了,就是平聲(陰平,通常說的第一聲;陽平,通常說的第二聲)、上聲(通常說的第三聲)和去聲(通常說的第四聲)。入聲在大多數(shù)北方方言中已經(jīng)消失了六七百年,以前應該讀入聲的字被分別派入了平、上、去三聲中。整個北方方言除江淮方言以及西北、西南少數(shù)地區(qū)還保存有入聲外,大部分地區(qū)已經(jīng)沒有入聲,北方方言以外的六大方言倒是都還保留有入聲。即便如此,我們也無法根據(jù)現(xiàn)在保留下來的入聲去推斷古代入聲的調值,更無法通過分析派入平、上、去三聲中的入聲來推求古代入聲的讀音,更進一步來說,也許我們可以利用音韻學的知識對古代韻文中字詞的調類(屬于四聲的哪一聲)進行大概的分析,但是古代四聲的調值(不僅是入聲),我們已經(jīng)無從得知。

疊韻連綿詞中兩個字平仄不同的不多,像從容、迤邐、齷齪、葳蕤、彷徨、琢磨、蜿蜒等都是平仄相同,而只有洶涌、淅瀝、莽蒼、崔嵬等少數(shù)疊韻連綿詞是平仄不同。至于合成詞疊韻而平仄不同的例子就多了?,F(xiàn)代所說的疊韻已經(jīng)是不限平仄了。因此,如果不是出于學術上的考慮,我們完全可以按照現(xiàn)在普通話的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去區(qū)別平仄,以指導我們進行近體詩和詞曲的寫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