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取義舍生欣所得,不顧人間喚奈何!
傳略
王國維(1877—1927),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浙江海寧人。近代中國著名學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學家,詩人,文藝理論學,哲學家,國學大師。
世代清寒,幼年為中秀才苦讀。早年屢應鄉(xiāng)試不中,遂于戊戌風氣變化之際棄絕科舉。22歲起,至上?!稌r務報》館充書記校對。利用公余,到羅振玉辦的“東文學社”研習外交與西方近代科學,結識主持人羅振玉,并在羅振玉資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學。
1902年因病從日本歸國。后又在羅振玉推薦下執(zhí)教于南通、江蘇師范學校,講授哲學、心理學、倫理學等,復埋頭文學研究,開始其“獨學”階段。1906年隨羅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學部總務司行走、圖書館編譯、名詞館協韻等。其間,著有《人間詞話》等名著。
1911年辛亥革命后,攜生平著述3種,跟隨兒女親家羅振玉逃居日本京都,從此以前清遺民處世。其時,在學術上窮究于甲骨文、金文、漢簡等研究。1916年,應上海著名猶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滬任倉圣明智大學教授,并繼續(xù)從事甲骨文、考古學研究。1922年受聘北京大學國學門通訊導師。翌年,由蒙古貴族、大學士升允舉薦,與羅振玉、楊宗羲、袁勵準等應召任清遜帝溥儀“南書房行走”,食五品祿。1924年,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驅逐溥儀出宮。他以此為奇恥大辱,憤而與羅振玉等前清遺老相約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
1925年,受聘任清華研究院導師,教授古史新證、尚書、說文等,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李濟被稱為“五星聚奎”的清華五大導師,桃李門生、私疏弟子遍充幾代中國史學界。1927年4、5月,北伐軍進抵河南,北洋軍閥即將崩潰,革命形勢空前高漲,于6月2日寫就遺書,說:“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投頤和園內昆明湖自沉而死。
王國維的學術著作,以史學為最多,文學為最深,文字學為最基本,并涉及其他許多方面。其殷周制度史、宋元戲曲史、古文字學等方面的研究成就,都超過了同時代的學者。主要著作:《哲學辨惑》、《宋元戲曲考》、《曲錄》、《人間詞話》、《殷周制度論》、《王國維詩詞全編》、《〈紅樓夢〉評論》、《靜安文集》、《王國維遺書》、《王觀堂先生全集》等。
大師
當王國維在北京招國學研究生的時候,全國各地的學生紛紛來到清華大學,都想看到日夜思慕的大導師王國維,因為王國維當時的名聲太大了!大家都在教室里盼望著……進來的將是什么樣的一個風流倜儻的人物?鈴聲響了,踏進門來的王國維使大家很吃驚!很失望!只見一個五短身材,蓄八字須,戴綴有紅帽結的瓜皮小帽,后面拖一根長辮子,著一件長袍,外套馬褂的人緩步走入教室。這就是我們的老師?這就是我們仰慕的偉大的國學大師?但是等到王國維一張口,一說話,一表述,一發(fā)表自己的學術見解,就把這些學生領到了一個從來沒有過的新境界、新學問、新天地!這時候,同學們都會由衷地佩服他。
在清華園兩年多時間里,王國維學術指導的范圍主要在經學:書、詩、禮;此外,尚有訓詁、古文字學、古韻;上古史;中國文學等。其授業(yè)弟子徐中舒對王國維當年學術指導的情形有過生動的描述:“研究院于公共課堂之外,每教授各設一研究室,各教授所指導范圍以內之重要書籍皆置其中,俾同學輩得隨時入室參考,且可隨時與教授接談問難。先生研究室中所置皆經學、小學及考古學書籍。此類書籍,其值甚昂,多余在滬時所不能見者,余以研究考古學故,與先生接談問難之時尤多,先生談話雅尚質樸,毫無華飾。非有所問,不輕發(fā)言;有時或至默坐相對,熱卷煙以自遣,片刻可盡數支;有時或欲有所發(fā)揮,亦僅略舉大意,數言而止;遇有疑難問題不能解決者,先生即稱不知,故先生談話,除與學術有關系者外,可記者絕少也。”
杰作
人們可以不知道王國維的皇皇巨著《觀堂集林》和《古史新證》,卻不能不知道《人間詞話》。
這是一部東西合璧的杰作,它將美國人祿爾克的《教育心理學》,康德、叔本華、尼采等人的哲學都融化在這本討論中國古典文學的論著中。王國維認為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要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贝说谝痪辰缫病!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氨娎飳にО俣龋嚾换厥?,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這是王國維對歷史上無數大事業(yè)家、大學問家成功的深刻反思、核心概括,并把這一反思和概括巧妙而形象地結晶在文學意象中。這同時也成了年輕的王國維,乃至他一生奮斗的目標與座右銘。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的心血之作,薄薄一本小冊子,凝聚了王國維畢生的才華和感悟。在書中,他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完全封閉的、主觀的、具有強烈個人審美情趣的唯我世界。使讀者在閱讀《人間詞話》時,仿佛如觀看杜鵑啼血、黛玉葬花一般,在感受絕美的同時也凝蘊了無盡的憂愁?!度碎g詞話》之所以不同于前朝詞話,就在于它融貫中西,在容納西方比較文學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典型的中式“境界”說。王國維不僅將“境界”說視為做人成事的標準,還將之視為詩詞創(chuàng)作的原則和批評的標準。書中,無論是研討詩詞的演變、評價詞人的得失、典論作品的優(yōu)劣和詞品的高低,均由“境界”入手,開創(chuàng)了中國詩話、詞話史的新篇章。
王國維是中國最早研究叔本華、尼采等人西方哲學的學者之一。他曾長期研究西方文化和哲學,在研讀了叔本華的大部分哲學和美學著作后與之產生了思想共鳴,并由此陷入唯意志論和悲觀主義的深淵而難以自拔。在《人間詞話》中,我們即可以看到諸多類似的痕跡,《人間詞話》雖名為詞話,實則是王國維哲學思想的載體。
揚鑣
王國維青年時考取了秀才,在父親望子成龍的強烈心愿下,他曾經兩次參加府試,因心思根本不在科舉考試上,落榜則是必然的結果,出于對八股文那種俗套的厭惡和對金石史學的喜愛,他下定決心不再參加科考。為了養(yǎng)家糊口,他在鄉(xiāng)間謀了一份教書先生的職務,后接替同鄉(xiāng)許家腥去上?!稌r務報》任文職書記。當時管理《時務報》的汪康年和汪詒年兄弟并沒有看重王國維的才華,給予王國維的薪水也要比許家腥任職時少得多,王國維因此較為苦悶,幾次想要離開《時務報》,由于要在羅振玉創(chuàng)辦的東文學社學習日文,不得已才繼續(xù)工作。
羅振玉(1866—1940),祖籍浙江省上虞縣,初字堅白,后改字叔蘊、式如、叔言,號雪堂、松翁、貞松老人。在甲骨文考釋和籌辦新學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著有《殷虛書契前編》、《殷虛書契后編》和《殷虛書契考釋》等書。在15歲時考取了秀才,但在鄉(xiāng)試中并沒有及第,然而他的志向也并不在那些陳腐的八股文、故紙堆里。與王國維一樣,也毅然決定從此不再參加科舉考試,選擇他喜愛的金石文史,并在這方面深有造詣,成為當時名震一時的年輕學者。甲午戰(zhàn)爭之后,羅振玉致力于新學,自籌資金創(chuàng)辦了學農社和《農學報》??吹疆敃r日本因明治維新擺脫了積貧積弱的狀態(tài)后,他認識到翻譯日文著作,把日本的成功經驗介紹到中國來是當務之急。于是,他自己出資聘請日本人藤田劍峰翻譯東洋的農學著作,并成立了學習日文的東文學社。當王國維看到羅振玉的東文學社在鄰近的新馬路梅里福開辦時,便產生了學習日文的想法,雖然留學的夢想因為家境貧窮的原因破滅了,但是學習日文也同樣可以接觸到很多新學的知識,于是在征得汪氏兄弟的同意下,他每天可以在東文學社學習三個小時的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