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民族主義的淪沒
文字獄
國父說:“民族主義這個東西,是國家圖發(fā)達(dá)和種族圖生存的寶貝。中國到今日已經(jīng)失去了這個寶貝。……并且不只失去了一天,已經(jīng)失去了幾百年?!边@是說我們的民族主義被清政府消滅了的痛史。其所用以消滅的方法不一,有軟的,有硬的。前者市恩,如開博學(xué)鴻辭科之類以牢籠士人;后者示威,如屢興文字獄、焚書及刪改古書之類以毀壞歷史。茲僅將后者三項,分節(jié)略述:
文字獄的案件甚多,不僅由于譏刺清朝,所謂“反動”而已。亦有出有隔膜,或鄉(xiāng)曲迂儒,不識忌諱,或草野愚民,關(guān)心皇室,然其運(yùn)命大抵悲慘?,F(xiàn)在此類檔案,已由故宮博物院陸續(xù)刊布。這里僅就上節(jié)述及的關(guān)系民族思想的莊廷等九人之獄,略敘述如左:
(一)莊廷明史之獄
廷浙江人,編《明史輯略》,于清廷的事概施直筆,為歸安知縣吳之榮所揭發(fā),時廷
已卒,乃戮其尸,株連死者七十余人。
(二)戴名世《南山集》之獄
名世安徽人,《南山集》多采取方孝標(biāo)所記,并用永歷年號,遂處以極刑,族皆棄市。
(三)呂留良選文之獄
留良浙江人,評選時文,內(nèi)有論夷夏之防。國亡著書,多種族之感。雍正時,以曾靜獄牽涉;至于戮尸,株連甚眾。
(四)查嗣庭試題之獄
嗣庭浙江人,為江西正考官。試題曰“維民所止”。訐者謂此“維止”二字,是取“雍正”二字而去其頭。胤禛帝竟謂其逆天負(fù)恩,并且遷怒于浙江全省的士子,謂恐其效尤,乃停鄉(xiāng)會試若干年。此亦一段清代考試的史料。嗣庭死于獄,仍被戮尸。
(五)陸生楠論史之獄
生楠廣西人,著《通鑒論》十七篇,胤禛謂其借古誹今,淆亂國事,乃被殺于軍前。
呂留良
(六)汪景祺作詩之獄
景祺浙江人,隨年羹堯為記室,作《西征隨筆》,胤禛謂其作詩譏訕圣祖,大逆不道,立斬梟示,其妻子發(fā)往黑龍江,給窮披甲為奴。
(七)齊周華刻書之獄
周華浙江人,好游覽,有《五岳游草》,足跡遍天下,以保呂留良,刻其書,磔于市。
(八)王錫侯字書之獄
錫侯江西人,作《字貫》一書,于《康熙字典》多所糾正,胤禛以其凡例內(nèi)將廟諱及御名開列,就算不敬,治以大逆之罪。
(九)胡中藻詩鈔之獄
中藻廣西人,鄂爾泰門生。鄂與張廷玉二人互相齟齬,朝官依榜門戶者,彼此攻訐,傾軋不已。弘歷帝深惡之,因欲借文字獄以示懲儆。中藻所刻詩曰《堅磨生詩鈔》,弘歷乃指中藻以此自號,為有心謀逆,且尋摘詩詞中疑似的字句,指為謗訕詆毀,遂被棄市。
焚書
焚書亦是十四大罪之一。國父說:“所有關(guān)于記載滿洲、匈奴、韃靼的書,一概定為禁書,通通把它消滅,不準(zhǔn)人藏,不準(zhǔn)人看。”因為弘歷假獎勵文化的美名,行察勘禁書的私意,所以章先生揭發(fā)其隱,并列舉書名及著者甚詳,今摘錄一段如下:
……自滿洲乾隆三十九年,既開四庫館,下詔求書,命有觸忌諱者毀之。四十一年,江西巡撫海成獻(xiàn)應(yīng)毀禁書八千余通,傳旨褒美,督他省摧燒益急。自爾獻(xiàn)媚者蜂起。初下詔時,切齒于明季野史。(諭曰:“明季末造,野史甚多,其間毀譽(yù)任意,傳聞異辭,必有詆觸本朝之語。正當(dāng)及此一番查辦,盡行銷毀,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風(fēng)俗”。)其后四庫館議:“雖宋人言遼、金、元,明人言元,其議論偏繆尤甚者一切擬毀?!奔懊髀c以后,諸將相獻(xiàn)臣所著奏議、文錄,若高拱(《邊略》)、張居正(《太岳集》)、申時行(《綸扉簡牘》)、葉向高(《四夷考》《籧編》《蒼霞草》《蒼霞余草》《蒼霞續(xù)草》《蒼霞奏草》《蒼霞尺牘》)、高攀龍(《高子遺書》)、鄒元標(biāo)(《鄒忠介奏疏》)、楊漣(《楊忠烈文集》)、左光斗(《左忠毅集》)、繆昌期(《從野堂存稿》)、熊廷弼(《按遼疏稿》《書牘》《熊芝岡詩稿》)、孫承宗(《孫高陽集》)、倪元璐(《倪文正遺稿》《奏牘》)、盧象昇(《宣云奏議》)、孫傳庭(《省罪錄》)、姚希孟(《清全集》《沆瀣集》《文遠(yuǎn)集》《公槐集》,《公槐集》中有《建夷授官始末》一篇)、馬世奇(《澹寧居集》)諸家,絲帙寸札,靡不燃爇。雖茅元儀《武備志》,不免于火(原注:《武備志》今存者,終以詆斥尚少,故弛之耳)。厥在晚明,當(dāng)弘光、隆武,則袁繼咸(《六柳堂集》)、黃道周(《廣百將傳注》)、金聲(《金太史集》),當(dāng)永歷及魯王監(jiān)國,則錢肅樂(《偶吟》)、張肯堂(《寓農(nóng)初議》)、國維(《撫吳疏草》)、煌言(《北征紀(jì)略》);自明之亡,一二大儒,孫氏則《夏峰集》,顧氏則《亭林集》《日知錄》,黃氏則《行朝錄》《南雷文定》,及諸文士侯、魏、丘、彭所纂述,皆以詆觸見燼。其后紀(jì)昀等作《提要》,孫、顧諸家稍復(fù)入錄,而頗去其貶文?;蛟恢臁⑸蹟?shù)君子實左右之。然隆慶以后,至于晚明,將相獻(xiàn)臣所箸,僅有孑遺矣!其他遺聞軼事,皆前代逋臣所錄,非得于口耳傳述,而被焚毀者不可勝數(shù)也?!》贂鵁o慮二千種,畸重記事,而奏議、文獻(xiàn)次之?!ā稒z論》卷四——《哀焚書》)
刪改古書
國父說:“到了乾隆時代,連滿、漢兩個字都不準(zhǔn)提起了,把史書都要改過,凡是當(dāng)中關(guān)于宋、元?dú)v史的關(guān)系和明、清歷史的關(guān)系,通通刪去?!蓖T魯迅也說:“乾隆朝的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為一代之盛業(yè)的。但他們卻不但搗亂了古書的格式,還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內(nèi)廷,還頒之文風(fēng)頗盛之處。”魯迅因為手頭沒有《四庫全書》可查,而《四部叢刊續(xù)編》中,多系影宋刊本或舊鈔本,還保存著清朝暗殺中國著作的案卷,所以他舉出兩部書:(一)宋洪邁的《容齋隨筆》至五筆。(二)宋晁說之的《嵩山文集》。洪氏書,據(jù)張元濟(jì)跋,其中有三條就為清代刻本所沒有。例如《容齋三筆》卷三里的《北狄俘虜之苦》——
元魏破江陵,盡以所俘士民為奴,無分貴賤,蓋北方夷俗皆然也。自靖康之后,陷于金虜者,帝子王孫,官門仕族之家,盡沒為奴婢,使供作務(wù)。每人一月支稗子五斗,令自舂為米,得一斗八升,用為糇糧;歲支麻五把,令緝?yōu)轸?。此外更無一錢一帛之入。男子不能緝者,則終歲裸體。虜或哀之,則使執(zhí)爨,雖時負(fù)火得暖氣,然才出外取柴歸,再坐火邊,皮肉即脫落,不日輒死。唯喜有手藝,如醫(yī)人繡工之類,尋常只團(tuán)坐地上,以敗席或蘆藉襯之,遇客至開筵,引能樂者使奏技,酒闌客散,各復(fù)其初,依舊環(huán)坐刺繡,任其生死,視如草芥。……
至于《嵩山文集》,卷末就有單將《負(fù)薪對》一篇和四庫本相對比,以見一斑的實證,現(xiàn)在摘錄幾條在下面,大抵非刪則改,語意全非——
【舊鈔本】
金賊以我疆場之臣無狀,斥堠不明,遂豕突河北,蛇結(jié)河?xùn)|。
犯孔子春秋之大禁。
以百騎卻虜梟將。
彼金賊雖非人類,而犬豕亦有掉瓦恐怖之號,顧弗之懼哉!
我取而殲焉可也。
太宗時,女真困于契丹之三柵,控告乞援,亦卑恭甚矣。不謂敢睥睨中國之地于今日也。
忍棄上皇之子于胡虜乎?
何則?夷狄喜相吞并斗爭,是其犬羊狺吠咋嚙之性也。唯其富者最先亡。古今夷狄族帳,大小見于史冊者百十,今其存者一二,皆以其財富而自底滅亡者也。今此小丑不指日而滅亡,是無天道也。
褫中國之衣冠,復(fù)夷狄之態(tài)度。
取故相家孫女姊妹,縛馬上而去,執(zhí)侍帳中,遠(yuǎn)近膽落,不暇寒心。
【四庫本】
金人擾我疆場之地,邊城斥堠不明,遂長驅(qū)河北,盤結(jié)河?xùn)|。
為上下臣民之大恥。以百騎卻遼梟將。彼金人雖甚強(qiáng)盛,而赫然示之以威令之森嚴(yán),顧弗之懼哉!
我因而取之可也。
太宗時,女真困于契丹之三柵,控告乞援,亦和好甚矣。不謂竟釀患滋禍一至于今日也。
忍棄上皇之子于異地乎?
(無)
遂其報復(fù)之心,肆其陵侮之意。
故相家皆攜老襁幼,棄其籍而去,禁掠之余,遠(yuǎn)近膽落,不暇寒心。
魯迅說:“即此數(shù)條,己可見‘賊’、‘虜’、‘犬羊’是諱的;說金人的淫掠是諱的;‘夷狄’當(dāng)然要諱,但也不許看見‘中國’兩個字,因為這是和‘夷狄’對立的字眼,很容易引起種族思想來的。但是這《嵩山文集》的鈔者不自改,讀者不自改,尚存舊文,使我們至今能夠看見晁氏的真面目?!保ā遏斞溉罚骸肚医橥るs文——病后雜談之余》)
綜觀以上三節(jié),都是清政府用來消滅漢人的民族意識,使對于歷史文化,不致發(fā)觀生感;也使后世對于滿洲的穢德,無從知道。其藏身之固,防漢之術(shù),可謂周密!哪里知道一到晚清,他們的陰謀完全暴露,我們民族意識的潛力也重新發(fā)芽了。
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