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與安生與套路
拿了壓歲錢,爸媽說,“來,幫你存起來”;電話結(jié)尾,隨口一句,“有空一起吃飯”;室友新做的頭發(fā),一眼,“精神多了”,這些,都是套路。套路就是人生的棋譜,不走套路的,或者奇人,或者人渣。電影也是這樣,套路玩得好,皆大歡喜;逸出套路的,就是神作。
暑假過去,電影市場倒是回暖了,不過網(wǎng)上很多評論都在聲討套路,《諜影重重5》是套路,《星際迷航3》是套路,《釜山行》滿滿當(dāng)當(dāng)僵尸災(zāi)難列車套路,《七月與安生》不就是兩女一男紅白玫瑰,《追兇者也》也是,科恩兄弟套蓋里奇套昆汀。中國電影跟中國足球一樣讓人胸悶,但中國絕對有世界超一流影迷,比如說到《追兇者也》,網(wǎng)上有人飆套路,一路從《心迷宮》《無人區(qū)》《冰血暴》分析到《搖滾幫》,這還只是三個字頭的電影部分,反正,套中套連環(huán)套,江湖高人總結(jié)出的各種套路,足夠勒死這些電影。
可我倒是在最近的套路中看到了中國電影的零星希望,一言以蔽之,無論是《七月與安生》還是《追兇者也》,都讓人覺得光套路就足夠撐起未來十年的電影綱領(lǐng)。
《七月與安生》的故事很簡單,兩個姑娘,一靜一動,如影相隨,男人的出現(xiàn)撕開了友情的口子,最后是,安靜的七月接手不羈人生,漂泊的安生回歸中產(chǎn)生活。電影征用了青春片的所有套路,安靜女戀家庭,漂泊女到處睡,她們關(guān)于自由、流浪、愛情、婚姻的概念都非常套路相當(dāng)庸俗,類似“二十五歲之前是流浪,二十五歲之后就是浪”,祖師奶奶張愛玲要是聽到,肯定出手痛打,二十五歲以前才叫浪叫矯情好不好。
而《七月與安生》讓人舒服的地方是,演員的所有電影表現(xiàn),沒有一點點逸出套路,也因此,套路反而陳倉暗度似的隱形了。七月撞破安生劈腿,她甚至都沒有像原著小說中那樣,一個耳光上去,這就像,王文娟唱到黛玉臨終的“寶玉,寶玉你好……”,她的聲音降低一度反而增強(qiáng)了表現(xiàn)力,但這句“寶玉你好……”依然是王派唱腔。大套隱于套,以往青春劇千篇一律的毛病就是,各種方式撐破套路,可以用一朵玫瑰的地方用了一千多,可以用一個眼神的地方用了十把鼻涕,一句臺詞可以解決的過節(jié)用了五分鐘你嘶我吼,導(dǎo)致所有人物成了套中人。但《七月與安生》給了人物套中的空間,而就是這一點點空間成就了電影,說到底,去看青春片的,都是有大把一手的青春經(jīng)驗,編導(dǎo)留下的這點空間,觀眾自己填上去了,潘金蓮的竹竿才叫打到了西門慶。
一樣的方式,《追兇者也》也使用了隱形套路方法論,無論是劉燁、張譯還是段博文,三人的戲各有類型各有源頭,環(huán)狀結(jié)構(gòu)可以追溯出很多黑色橋段。但三段故事都沒漲破敘事,劉燁、張譯和小段因此還能在一個社會層面聚頭,否則三個空間里的刺頭、殺手和古惑仔聚在一起會很牽強(qiáng)。曹保平從《烈日灼心》的飽和高音里退回一步,我覺得是好事。
中國電影先把套路做穩(wěn)了,再出發(fā)也不遲。沒有阮玲玉,就按套路拍神女;沒有張國榮,《霸王別姬》就走老套路。就像所有的套子一樣,套路是構(gòu)筑電影安全的一個方程式,大神匱乏的年代,讓我們先像《釜山行》結(jié)尾那樣,按套路解救孕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