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自去年暑假從廣東單騎至北京后,我便愛上“邊讀萬卷書,邊行萬里路”,也深感只有邊學邊用方能將所學的知識深化于心,真正為己所用。我在校雖成績優(yōu)異,卻嚴重缺乏動手實踐能力,所學知識不僅忘得快,而且不會應用。或許這就是人們說的“高分低能”吧!我認為這主要是學校教育不注重應用造成的。除此之外,自己懶惰和請教老師非常方便也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為改變這種狀況,同時,讓自己學到真東西,我決定在高二時休學一年,利用這段時間在家自學和外出旅行,以增強自學能力,豐富人生閱歷。
2012年4月。萬事俱備,我踏上了新的文化之旅。暫時逃脫傳統(tǒng)教育的牢籠后,我對學習的熱情空前高漲。毫無疑問,書是必須要讀的。如果我們不讀書學習,旅行便會像流浪般蒼白和空洞。有人說,身體和大腦,必須有一個在路上。但我認為僅有一者上路,是絕對不夠的。我們應該像《徐霞客游記》里所描述的那樣,不僅人在路上,思想亦在路上。二者的辯證關系應是:讀萬卷書是為行萬里路做知識準備,而行萬里路則是對所讀萬卷書的深化和補充。你在旅行時必須帶上知識——如果你想帶回知識的話。著名詩人薩阿迪曾說過“沒有知識的旅行者是一只沒有翅膀的鳥”便是此意。
我并不是一個很好的記錄者,但我比任何人都喜歡回首自己來時的路。獨自感嘆水樣年華悄無聲息地從我顫抖的指間滑落,獨自感受它落地時散落的悲傷與歡樂,獨自聆聽它恣意地開謝又一季的彼岸花的聲音,獨自回味它隨我一道思念光陰深處的青澀往事——的確是一件始終讓我執(zhí)著的愜意之事。
愚以為,在一篇游記里如果作者只敘述今天去了哪里做了什么,文字就會流于膚淺。所以,在這本書中,你不僅能看到我的旅行故事,更能從中看見一個掙脫出傳統(tǒng)教育束縛的16歲孩子在旅行路上自由學習和思考后,他眼中的社會、人生和世界是怎樣的。在附傳里,你還能了解到我是如何從一位被派出所抓過的小混混轉變成今天這樣子的。
想了解路上的精彩故事嗎?那就隨著我的文字一起出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