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永
做得一手好文章,未必能當一個好領導;但是,作為一個好領導,則應該具備做得一手好文章的本領。歷史上一些杰出的領導者多有杰出的文章傳世。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諸葛亮的《出師表》、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以及韓柳、“三蘇”、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等人和他們的文章,均是好領導與好文章相結合的典范。而毛澤東、周恩來等同志,更是這種典范中的杰出典范。
魏文帝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提出:“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睘槭裁茨??他認為人的一生匆促短暫,唯文章可以不朽。今天看來,這個理由當然不夠充分;但“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的命題,仍然能夠深入人心。封建時代的科舉制度,以一篇文章定乾坤,這倒并不錯在“以文章取仕”,而是錯在“唯文章取仕”和“取仕文章的八股化”。我們今天考察領導干部,以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yè)化為方針,這無疑是十分正確的。不過,在“知識化”這一條里面,會寫文章該是題中應有之義吧?強調領導干部寫文章,不僅可以克服那些在會上宣讀由秘書起草的講話稿的官僚主義作風,而且,以精練生動的文章來代替“會”無巨細均冗長拖沓的“八股腔”式的講話,本身就是一種積極的工作方法。
要求領導干部寫文章,是不是一種苛求呢?不僅不是,簡直可以說是一種起碼的要求?,F(xiàn)在的各級領導班子里極少有“大老粗”,而且好多人都具有大學學歷,在文化準備上已不存在太大的障礙。寫文章是在整理思想,無非把頭腦中的分析、綜合、歸納、演繹之類的思維活動搬到紙面上來,并加以形象化。只要想得清楚,就不難寫清楚;如果連想都想不清楚,豈不成了“頭腦可笑”的武大郎了嗎?還談什么當領導、寫文章呢?要而言之,寫文章最關鍵的是言之有物。俗話說,“無官一身輕”,可見這有“官”就難免“一身重”了。領導者全身心都裝著上自國計下至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寫起文章來還愁沒有“物”嗎?剩下來的托詞大概就是忙了。只是不知有誰敢站出來宣稱他比毛澤東、周恩來還要忙呢?而毛澤東、周恩來的文章卻并沒有少寫。
荀子說過:“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蔽臑檠凿?,這是自然成理的邏輯。當前,在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集中精力發(fā)展經(jīng)濟的形勢下,對領導干部必然要有更新更高的要求。因而,對于“口能言之,身能行之”的“國寶”式的干部的需要,就顯得愈加迫切、強烈。不能設想,一個領導干部對下情不熟悉,思想沒條理,講話乏趣味,卻能在群眾中成功地進行組織、宣傳工作;更不能設想,他能說服一班人,統(tǒng)一思想認識,順利決策并付諸實施。事實證明,堅持經(jīng)常寫文章,不僅可以促使領導干部認真看書學習,開動思想機器,鉆研實際問題,還可以加強領導藝術,改進思想作風,提高工作效率。似此一石數(shù)鳥之舉,何樂而不為呢?
你想做一個優(yōu)秀的領導者,那就請首先自己動手寫寫文章吧!
200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