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先秦詩

中華好詩詞:第2季 作者:河北電視臺《中華好詩詞》項目組 編


中華好詩

先秦詩

先秦詩指秦朝統(tǒng)一各國前的詩歌,包括《詩經(jīng)》、《楚辭》、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些漢族民歌和部分原始社會歌謠。

西周春秋時期黃河流域文化的發(fā)展和成熟孕育了《詩經(jīng)》?!对娊?jīng)》是中國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源頭,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的詩歌305首,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冻o》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屈原的作品代表著楚辭的最高成就。西漢末,劉向?qū)⑶?、宋玉和賈誼以及漢代人們模仿屈、宋的作品集成《楚辭》。

刪述六經(jīng)圖

【題目】孔子在《論語·為政》中評價一部作品集時寫道“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請問這是對哪部作品集的評價?

【選項】A.《詩經(jīng)》 B.《楚辭》 C.《山海經(jīng)》

【題解】《詩經(jīng)》,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本只稱《詩》,漢代以后被儒家奉為經(jīng)典,故名。

孔子對《詩》的評價很多,《論語·陽貨》中就有:“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睂W詩有很多好處,從小處說可以學到孝順父母的道理,從大處講可以學到治理天下的本領(lǐng)。最起碼可以認識很多草木鳥獸的名字。

【答案】A.《詩經(jīng)》

【題目】《毛詩·大序》中說“《詩》有六義焉”。請問,《詩經(jīng)》的“六義”指的是什么?

【題解】《毛詩·大序》:“《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憋L、雅、頌是按音樂劃分的三種詩歌類型?!帮L”有教化諷刺的意思,一般指各地方的民歌;“雅”是正的意思,指周王朝直轄地區(qū)的樂歌;“頌”形容盛德,一般為王室宗廟的樂歌。賦、比、興是《詩經(jīng)》的三種表現(xiàn)手法,“賦”為鋪陳,敘物言情,直歌其事;“比”即比喻,借物托情,意在言外;“興”是聯(lián)想,觸景生情,因物以興。

【答案】風、雅、頌、賦、比、興。

【題目】《詩經(jīng)》是中國漢族文學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其中有六篇有題目無內(nèi)容,請問這六篇被稱為什么?

【選項】A.毛詩 B.無題 C.笙詩

【題解】《詩經(jīng)·小雅》中《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六篇僅有篇名,沒有文辭。南宋朱熹在《詩集傳》中稱這六首詩為“笙詩”,認為古代宴饗賓客時,按照禮制吹笙與歌唱交替進行,笙詩是專門用于吹奏笙樂的。

【答案】C.笙詩

【題目】我國有一副結(jié)婚時用的傳統(tǒng)喜聯(lián),上聯(lián)是“詩歌杜甫其三句”,下聯(lián)是“樂奏《周南》第一章”,請問下聯(lián)指的《詩經(jīng)》中的哪個篇目?

【選項】A.《關(guān)雎(jū)》 B.《蒹葭》 C.《桃夭》

【題解】《關(guān)雎》,《詩經(jīng)·周南》篇名。為《詩經(jīng)》首篇,也是十五國風的第一篇。原詩為:“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p>

這首詩共三章,首章四句以雎鳥相向和鳴、相依相戀,興起淑女陪伴君子的聯(lián)想。其余二章各八句,以采摘荇菜這一行為,興起主人公對女子日夜思慕、輾轉(zhuǎn)反側(cè)的相思與彈奏琴瑟、敲鐘擊鼓的追求。據(jù)說,我國中南部很多地方,現(xiàn)在還流傳著在婚禮時演唱這首詩歌的傳統(tǒng)。

題目中所說的“杜甫詩歌其三句”指的是托名杜甫的《四喜》詩。原文為:“久旱逢甘雨,他鄉(xiāng)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p>

【答案】A.《關(guān)雎》

【題目】我們經(jīng)常用“逃之夭夭”形容一個人跑得無影無蹤。這個詞出自《詩經(jīng)·桃夭》篇:“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闭垎栠@首詩描繪的是什么場景?

【選項】A.女子出嫁 B.長輩過壽 C.喜得貴子

【注釋】夭夭:美盛的樣子。

【題解】《桃夭》,《詩經(jīng)·周南》篇名。原詩為:“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灼灼:鮮明的樣子。華(hu?。夯āS跉w:出嫁。歸,古代謂女子出嫁。之子:這個人。宜:使和順。室家:夫婦。

這首詩共三章,每章四句,每章首句以滿樹桃花為起興,一章寫“花”,二章寫“實”,三章寫“葉”,利用桃樹的三變,勾勒出男婚女嫁一派興旺的景象。

古代女子出嫁稱“于歸”或者“歸”,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則稱為“歸寧”,這種說法的源頭,就出自于《桃夭》。古人對女子的審美要求,不僅要容貌艷麗、燦如桃花,還要品德賢良、宜其室家。用桃花比喻美人,也從《桃夭》開始。

【答案】A.女子出嫁

【題目】我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而《詩經(jīng)》中也不乏關(guān)于禮儀的詩篇,請問下列哪篇是《詩經(jīng)》中諷刺無禮的詩?

【選項】A.《碩鼠》 B.《有狐》 C.《相鼠》

【題解】《相鼠》,《詩經(jīng)·鄘(yōng)風》篇名。原詩為:“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這首詩從外表、內(nèi)心、行為三個方面諷刺在位者不守禮法。

老鼠在詩詞里多是以反面形象出現(xiàn),除了現(xiàn)實中的原因之外,《詩經(jīng)》里的《相鼠》和《碩鼠》等詠鼠詩,也奠定了譏諷的基礎(chǔ)。

【答案】C.《相鼠》

【題目】請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這句描寫東方女子之美的千古名句,最早描寫的是哪位美女?

【選項】A.莊姜 B.褒姒 C.湘靈

【注釋】巧笑:美好的笑容。倩(qiàn):笑容美好的樣子。盼:眼睛黑白分明的樣子。

【題解】《碩人》,《詩經(jīng)·衛(wèi)風》篇名。原詩為:“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侯之子,衛(wèi)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lǐng)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碩人敖敖,說于農(nóng)郊。四牡有驕,朱鑣鑣,翟茀以朝。大夫夙退,無使君勞。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鳣鮪發(fā)發(fā),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笔琴澝佬l(wèi)莊公夫人齊莊公女兒莊姜美麗容貌的詩。

杏壇禮樂圖(明人作)

這首詩共四章,每章七句。詩中用“柔荑(tí)”形容美女的手柔軟白嫩,用“凝脂”形容皮膚潔白柔潤,用“蝤(qiú)蠐(qí)”形容脖子白皙而長,用“瓠(hù)犀(xī)”形容牙齒方正潔白,用“螓(qín)首蛾眉”形容額廣而眉彎,用“敖敖”形容身材修長,所以“碩人”在后世詩作中就成了美女的代稱。

【答案】A.莊姜

【題目】“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出自《詩經(jīng)·竹竿》,請問詩中的女子為何遠離兄弟父母?

【選項】A.出嫁 B.游學 C.戰(zhàn)爭

【注釋】泉源:指百泉,在衛(wèi)國西北,東南流入淇水。淇(qí)水:在今河南北部。古為黃河支流,南流至今汲縣東北淇門鎮(zhèn)入黃河。

【題解】《竹竿》,《詩經(jīng)·衛(wèi)風》篇名。原詩為:“籊籊竹竿,以釣于淇。豈不爾思?遠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淇水滺滺,檜楫松舟。駕言出游,以寫我憂。”

這首詩共四章,每章四句,分別從回憶與推想兩個不同角度,寫出了一位衛(wèi)國女子遠嫁他鄉(xiāng)后思念家人、乘船出游的憂傷。

竹子因為高大挺拔、枝干修長、四季青翠、凌霜傲雪,倍受人們喜愛,古有“梅花、蘭花、竹子、菊花”四君子之一,以及“梅松竹”歲寒三友之一等美稱?!对娊?jīng)》中的《竹竿》開其首后,文人墨客,嗜竹詠竹者眾多,而以唐代居多。其中清朝鄭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最為膾炙人口。

兩周時期的玉牌飾(陜西韓城梁帶村出土)

【答案】A.出嫁

【題目】臺灣著名作家瓊瑤原名陳喆,筆名“瓊瑤”二字出自《詩經(jīng)·木瓜》中“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一句,請問《木瓜》出自十五《國風》的哪篇?

【選項】A.《衛(wèi)風》 B.《王風》 C.《鄭風》

【注釋】瓊瑤:美玉。

【題解】《木瓜》,《詩經(jīng)·衛(wèi)風》篇名。原詩為:“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毛詩序》認為,該詩為酬謝齊桓公拯救被狄人所敗的衛(wèi)國而作;南宋朱熹《詩集傳》認為,是男女相贈答之辭;今人一般認為是愛情詩。這首詩共三章,每章四句,通過他送我木瓜、木桃、木李等水果,我送出瓊琚、瓊瑤、瓊玖等美玉,深刻地揭示了愛情的實質(zhì)不是索取而是給予。

【答案】A.《衛(wèi)風》

【題目】電影《畫皮2》中的一首插曲歌詞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請問這句歌詞出自《詩經(jīng)·王風》中的哪一首?

【選項】A.《黍(shǔ)離》 B.《君子于役》 C.《采葛》

【注釋】知我者:深切了解我的人。心憂:心里憂愁。

【題解】《黍離》,《詩經(jīng)·王風》篇名。原詩為:“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毛詩序》認為該詩是周大夫行役,經(jīng)過西周鎬京,看到從前的宗廟宮室全部變?yōu)閰采淌?,悲憫故國破敗,彷徨不忍離去而作。后遂用“黍離之悲”作感慨亡國之詞。

《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了一首《麥秀歌》。箕子朝見周天子,路過殷墟,看到宮室毀壞,長滿禾黍,箕子非常傷心,長歌當哭,作了一首《麥秀歌》:“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與我好兮!”詩中所說狡僮,就是指的紂王。殷朝的遺民聽到后,皆為流涕。此后,黍離麥秀連用,成為成語,指亡國之痛。

【答案】A.《黍離》

【題目】“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常用來形容男女相思之苦,請問這句話最早出自哪里?

【選項】A.《山海經(jīng)》 B.《詩經(jīng)》 C.《楚辭》

【注釋】三秋:謂九個月。一秋三個月,三秋,代指三年,古代意指時間長。

【題解】《采葛》,《詩經(jīng)·王風》篇名。原詩為:“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毛詩序》認為該詩是懼讒而作,后世因用為畏懼或避免讒言的典故。朱熹《詩集傳》認為,該詩是男女私奔之詩。今人多認為它是一首戀歌。

這首詩共三章,每章三句,每章采摘的對象換成“葛”“蕭”“艾”,相思的感觸換成“月”“秋”“歲”,把熱戀中如膠似漆、難分難舍情人的相思之苦,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為《詩經(jīng)》重章疊唱藝術(shù)手法的重要體現(xiàn)。

【答案】B.《詩經(jīng)》

【題目】《詩經(jīng)·碩鼠》中用碩鼠比喻不勞而獲的當政者,詩中寫道:“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結(jié)合全詩,請問下面哪種農(nóng)作物在詩中沒有提到?

【選項】A.麥 B.黍 C.粟

【注釋】碩鼠:大老鼠,比喻橫征暴斂的貪婪官吏。女:通“汝”,你。

【題解】《碩鼠》,《詩經(jīng)·魏風》篇名。原詩為:“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毛詩序》認為,該詩是魏人諷刺國君橫征暴斂,不修明政教,貪而畏人,如同大鼠。后遂用作重斂之下、民不聊生的典實。

這首詩共三章,每章八句。全詩純用比體,以大老鼠喻剝削者,發(fā)誓要離開他們,尋找安樂的地方,寓意較直。

【答案】C.粟

【題目】王國維曾經(jīng)在《人間詞話》中贊譽《詩經(jīng)》中某一首詩“最得風人深致”,請問是下列哪一首呢?

【選項】A.《關(guān)雎》 B.《蒹葭》 C.《靜女》

【題解】《蒹(jiān)葭(ji?。?,《詩經(jīng)·秦風》篇名。原詩為:“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p>

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該詩是在水邊懷念故人,泛指思念異地友人。這首詩共三章,每章八句,通過寫蒹葭、白露、伊人、秋水情景交融的意境,構(gòu)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表達了對美好情誼的追求和求而不得的惆悵心情。

【答案】B.《蒹葭》

【題目】《無衣》是《詩經(jīng)》中最著名的愛國詩篇,“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請問這首詩蘊含著下面哪個成語?

【選項】A.袍澤之誼 B.生死之交 C.情同手足

【注釋】袍:長衣。王:周天子。興師:舉兵,起兵。戈矛:泛指兵器。同仇:謂共同赴敵。

【題解】《無衣》,《詩經(jīng)·秦風》篇名。原詩為:“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p>

這首詩共三章,每章五句,歌頌了秦人崇尚勇武、修治兵器、踴躍參軍、團結(jié)互助、誓死如歸、共御外侮、保家衛(wèi)國的慷慨激昂精神。

后世用“袍澤”指代戰(zhàn)友、軍中同事,成語“袍澤之誼”指軍中戰(zhàn)友們的友誼,“敵愾同仇”或“同仇敵愾”指共同一致對敵。

【答案】A.袍澤之誼

【題目】“嘉賓”一詞大家都不陌生,最早出自于《詩經(jīng)》,請問是《詩經(jīng)》的哪一首?

【選項】A.《小雅·鶴鳴》 B.《小雅·鹿鳴》 C.《鄭風·子衿》

【注釋】嘉賓:貴客。

【題解】《鹿鳴》,《詩經(jīng)·小雅》篇名。原詩為:“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p>

《毛詩序》認為,該詩是宴請群臣嘉賓所用的樂歌。詩共三章,每章八句,開頭都以鹿鳴起興,自始至終洋溢著歡快的氣氛,體現(xiàn)了宴會上琴瑟和鳴、賓主盡歡的場面。

【答案】A.《小雅·鹿鳴》

【題目】電影《畫皮2》中,周迅唱了一首歌,請問歌詞中提到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出自哪里?

【選項】A.《詩經(jīng)·鴻雁》 B.《詩經(jīng)·采薇》 C.《詩經(jīng)·鹿鳴》

【注釋】楊柳:泛指柳樹。依依:輕柔披拂的樣子。

【題解】《采薇》,《詩經(jīng)·小雅》篇名。原詩為:“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yè)業(yè)。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獫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詩經(jīng)·采薇》圖

這首詩共六章,每章八句,一至三章描寫士兵征戰(zhàn)艱苦和思念家鄉(xiāng)親人的凄苦心情,四五章寫嚴格緊張的軍旅生活和勇于征戰(zhàn)的豪邁情感,第六章表達士兵歸家途中撫今追昔的復(fù)雜心情,其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四句歷來為人所稱道,是借景抒情的典范。后世借柳樹表達離別情意,就始自于這首詩。

【答案】B.《詩經(jīng)·采薇》

【題目】請問著名現(xiàn)代詩人鄭愁予先生的筆名“愁予”二字出自哪?

【選項】A.《楚辭》 B.《詩經(jīng)》 C.《樂府詩集》

【注釋】愁予:使我發(fā)愁。出自于《楚辭·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題解】《楚辭》,本為楚地歌謠。戰(zhàn)國楚屈原吸收其營養(yǎng),創(chuàng)作出《離騷》等巨制鴻篇,后人仿效,名篇繼出,成為一種有特點的文學作品,通稱楚辭。西漢劉向編輯成《楚辭》集,東漢王逸又有所增益,分章加注成《楚辭章句》。

【答案】A.《楚辭》

【題目】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稱贊一位詩人的作品說:“逸響偉辭,卓絕一世?!薄捌溆绊懹诤笫牢恼?,乃甚至在《三百篇》以上”。請問他稱贊的是誰?

【選項】A.屈原 B.司馬相如 C.宋玉

【注釋】逸響:指雄渾奔放的詩文。偉辭:壯美瑰麗的文詞。卓絕:超過一切,無與倫比。一世:一個時代?!度倨罚褐浮对娊?jīng)》。

屈原畫像(元 張渥)

【題解】屈原(前339——約前276),戰(zhàn)國時楚國人,名平,字原;又名正則,字靈均,楚國貴族。楚懷王時期任左徒、三閭大夫。博聞強識,嫻于辭令,奉命草擬憲令,深得懷王信任。因上官大夫進讒,被懷王疏遠,憂愁幽思而作《離騷》。楚襄王時又被謫放江南。后因感傷楚都被秦攻陷,投汨(mì)羅江而死。所作《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詩篇,吸收民間文學素材,融合神話傳說,創(chuàng)造出騷體詩的新形式,對后世文學影響很大。

《湘君夫人圖》(明 文徵明)

【答案】A.屈原

【題目】南北朝詩人王褒在《渡河北》一詩中寫道:“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這句詩巧妙地化用了《楚辭·九歌》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一句,請問這是《九歌》中哪一篇里的句子?

【選項】A.《湘君》 B.《湘夫人》 C.《少司命》

【注釋】裊(niǎo)裊:吹拂的樣子。洞庭:洞庭湖。木葉:樹葉。

【題解】《湘夫人》,《楚辭·九歌》篇名。原詩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登白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鳥何萃兮中,罾何為兮木上?!?/p>

《湘夫人》和《九歌》的另一篇《湘君》是姊妹篇。歷代關(guān)于湘夫人和湘君為誰,多有爭論,但二人為湘水之神,則無疑?!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認為,湘君為堯之二女即舜之二妃;《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認為,湘君是天帝二女;唐韓愈《黃陵廟碑》認為,湘君指舜正妃娥皇、湘夫人指舜次妃女英;清趙翼《陔馀叢考·湘君湘夫人非堯女》則認為,湘夫人和湘君是楚俗所祀湘山神夫妻二人;今人多認為湘君即舜,湘夫人即舜之二妃娥皇、女英。

【答案】B.《湘夫人》

【題目】屈原的《國殤》是一篇祭歌,它是用于祭奠什么人的?

【題解】《國殤(shāng)》,《楚辭·九歌》篇名。原詩為:“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桴兮擊鳴鼓。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p>

這首追悼陣亡將士的挽歌分為二節(jié),先是禮贊楚國將士浴血奮戰(zhàn)的英勇精神,繼而追悼那些為國捐軀的亡者靈魂。全詩節(jié)奏激昂,風格悲壯,敬意深摯,流露出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懷。殤指未滿二十歲的青壯年為國犧牲,所以稱為國殤。詩中所描寫的戰(zhàn)爭場面,是屈原流放以后,對楚國多年爭霸歷史的典型概括。該詩是根據(jù)民間祭祀樂歌改作的。

【答案】為國捐軀的將士

【題目】屈原被放逐以后,在澤畔行吟,認為自己的遭遇源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誰勸告屈原隨波逐流,與大家做相同的事情?

【選項】A.湘靈 B.漁父 C.女媭

【注釋】舉世:整個天下。獨清:清白自處。醉:昏聵。獨醒:獨自清醒,喻不同流俗。

【題解】《漁父》,《楚辭》篇名。原詩為:“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瘽O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fù)與言?!?/p>

屈原與漁夫(范曾)

這篇散文詩,以屈原開頭,以漁父結(jié)尾,中間兩段則是兩人的問答,采用對比的手法,表現(xiàn)了屈原和漁父兩種對立的人生態(tài)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答案】B.漁父

【題目】“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這首《越人歌》,是中國最早的譯詩,請問對于這首詩的描述,下面哪種說法不正確?

【選項】A.由越語翻譯成楚語 B.出自《詩經(jīng)》 C.后世學者認為是楚辭源頭之一。

【注釋】今夕:今晚。搴(qiān)舟:猶言蕩舟。中流:江河中央,水中。王子:楚共王的兒子子皙(?——前529),一名公子黑肱,封為鄂城君。

【題解】《越人歌》,出自于《說苑》卷十一《善說》篇。原詩為:“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

公元前529年的一天傍晚,楚共王之子令尹子皙舉行劃船游樂盛會,鐘鼓音樂結(jié)束后,越國船夫抱著船槳唱起了歌,但大家都聽不懂。一位懂楚語的越人,用楚語給子皙翻譯了歌辭,就是這首《越人歌》。子皙被歌中表達的擁戴之情所感動,按照楚人的禮節(jié),上前雙手擁抱船夫,并把繡被披在他身上。據(jù)專家研究,這首歌謠是使用上古壯語民族的古老民歌,在民族歷史、民族語言及文學史的研究中,具有一定價值。

【答案】B.出自《詩經(jīng)》

【題目】唐代詩人李白晚年的作品《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一詩:“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痹娭刑岬降镍P歌是下面那首詩?

【選項】A.鳳兮鳳兮!何德之衰? B.鳳凰于飛,翙翙其羽。 C.鳳凰鳴啾啾,一母將九雛。

【注釋】楚狂人:也作“楚狂”“楚狂士”“楚狂子”,春秋時楚國隱士,因迎孔丘之車而歌,故名楚狂接輿,后即用為狂士的通稱。鳳歌:據(jù)《論語·微子》載,孔丘到楚國去,楚狂接輿唱著“鳳兮”之歌諷刺孔丘,走過孔丘車前。后即用以指狂人之歌。

【題解】《楚狂接輿歌》,最早見于《論語·微子》。后來司馬遷寫《史記》,將其錄入《孔子世家》中。另外,在《莊子·人間世》中,也有一首同名的歌,系敷衍《論語》中的這首而成。原詩為:“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這首民歌借楚狂接輿批評孔子的話,反映了時局不穩(wěn)和孔子“道不得行”的冷落境遇。其中“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兩句,成為后世的名言。李白在《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中化用了《楚狂接輿歌》一詩,表現(xiàn)了詩人狂放不羈的性格以及政治理想破滅后欲要寄情山水、求仙學道的心境。

【答案】A.鳳兮鳳兮!何德之衰?

【題目】蘇州現(xiàn)存最早的古代園林“滄浪亭”,是宋代詩人蘇舜欽所建,名字出自“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根據(jù)《滄浪歌》的記載,滄浪之水渾濁的時候,可以洗什么?

【選項】A.珮 B.足 C.手

【注釋】滄浪:古水名。濯:洗滌。纓:系冠的帶子。

《接輿狂歌圖》(清人繪)

【題解】《孺子歌》,又名《滄浪歌》《漁父歌》,始見于《孟子·離婁(lóu)上》。原詩為:“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p>

這首民歌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流傳在漢水以北。詩中提到水的“清濁”變化,水清就能洗纓,水濁就能洗腳。

北宋文人蘇舜欽仕途遇阻后定居蘇州,以四萬貫錢買下五代吳越國廣陵王錢元鐐的廢棄池館,修葺整飭,于近水處修建亭子,取這首《滄浪歌》之意,題名“滄浪亭”,自號“滄浪翁”。還寫了《滄浪亭記》專門描繪滄浪亭幽靜美妙的景物和自己悠游舒適的隱居生活。

【答案】B.足

【題目】如果在單位里沒有得到預(yù)期的待遇大家會怎么辦?辭職、發(fā)牢騷、磨洋工,我們來看看馮諼的做法,他自己編了一首歌,每天彈著劍唱:“長鋏歸來乎!食無魚”“長鋏歸來乎!出無車”“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結(jié)果這些待遇都得到了。請問馮諼的上司是誰?

【選項】A.信陵君 B.平原君 C.孟嘗君

【注釋】長鋏(jiá):指長劍。鋏,劍柄。歸來:回去。

【題解】《長鋏歌》,始見于《戰(zhàn)國策·齊策四》,后來司馬遷寫《史記》,將其錄入《孟嘗君列傳》中。結(jié)合二書的記載,孟嘗君門下的食客分三等,下等客人吃粗食,居“傳舍”;中等客人食魚,居“幸舍”;上等客人坐車,居“代舍”。馮諼通過三次彈劍而歌,提高了待遇,不再發(fā)牢騷,開始踏上了一條義無反顧地為孟嘗君效力的道路。

這首民歌分三段,是馮諼不滿其生活待遇用唱歌形式所發(fā)的三次牢騷,顯示了其光明磊落、直言無諱、自尊自信卻又令人莫測高深的形象。

馮諼(xuān),一作馮煖(xuān)、馮(huān),戰(zhàn)國時齊國人。家貧無以為生,寄于孟嘗君門下為食客。曾為孟嘗君收債于薛(今屬山東滕州),得息錢十萬,矯命燒毀無力償還的債券,為孟嘗君沽名釣譽。后齊?。╩ǐn)王信讒言,罷孟嘗君相,薛民扶老攜幼迎于道中。他又替孟嘗君游說于魏,使魏王禮聘孟嘗君。齊湣王恐孟嘗君背齊赴魏,恢復(fù)其相位。

【答案】C.孟嘗君

【題目】駱賓王《于易水送人》:“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闭垎栐娭械摹皦咽俊敝傅氖钦l?

【選項】A.刺殺秦王的荊軻 B.刺殺趙襄子的豫讓 C.刺殺吳王僚的專諸

【題解】荊軻(?——前227),又稱荊卿、慶卿,戰(zhàn)國時衛(wèi)國人。好讀書擊劍,游說至燕,與擊筑者高漸離、處士田光友善。被田光薦為燕太子丹上卿,與丹共謀劫刺秦王。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他攜帶秦將軍樊於(wū)期(jī)首級,以獻燕督亢(gāng,今屬河北涿州)地圖為名,以浸毒匕首行刺秦王不中,反被殺。

【答案】A.刺殺秦王的荊軻

【題目】荊軻在去刺秦之前,悲壯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請問據(jù)《史記》記載,當時是誰為荊軻擊筑伴奏?

【選項】A.太子丹 B.秦舞陽 C.高漸離

【注釋】蕭蕭:象聲詞,形容草木搖落聲。

【題解】《易水歌》,又名《荊軻歌》,始見于《戰(zhàn)國策·燕策三》,后來司馬遷寫《史記》,將其錄入《刺客列傳》中。原詩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

荊軻刺秦圖(漢畫像石拓片)

當時,燕太子丹請荊軻去刺殺秦王,太子丹和荊軻好友送他到易水岸邊。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著筑聲歌唱,蒼涼凄婉,送行的人無不落淚。荊軻不僅留下了這首歌,還留下了與他相關(guān)的切齒拊心、悲歌擊筑、變徵之聲、發(fā)怒沖冠、圖窮匕見、無可奈何等成語。戰(zhàn)國以后,荊軻的事跡長期流傳,西晉左思的《荊軻飲燕市》、東晉陶淵明的《詠荊軻》、唐代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柳宗元的《詠荊軻》等,都是歌詠荊軻之作。

【答案】C.高漸離

漢魏六朝詩

漢魏六朝包括從西漢建立到隋朝統(tǒng)一前后八百多年的歷史時期,主要特征是五七言古體詩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文人創(chuàng)作經(jīng)歷了從現(xiàn)實主義向形式主義、唯美主義發(fā)展的歷程。漢代五言詩歌發(fā)展成型,出現(xiàn)了《古詩十九首》等名作。漢末建安時期,曹氏父子倡導建安風骨。東晉末年,陶淵明的田園詩使枯燥的詩壇煥發(fā)生機。南北朝時期,詩歌創(chuàng)作追求形式,講究格律,出現(xiàn)謝靈運、謝朓等優(yōu)秀詩人。南朝齊武帝永明年間,提倡“新體詩”,對“近體詩”的形成產(chǎn)生重大影響。梁、陳時代,宮體詩流行,北朝庾信獨領(lǐng)風騷。

此時,民間作者仍保持著現(xiàn)實主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以及清新活潑的藝術(shù)風格,代表作品有《戰(zhàn)城南》、《十五從軍征》、《孔雀東南飛》等。

【題目】名將配寶馬,三國時代戰(zhàn)將呂布的座騎是赤兔馬,隋唐時期英雄秦瓊騎的是黃驃馬。請問根據(jù)名詩《垓下歌》描述,西楚霸王項羽的座騎是什么馬?

【選項】A.汗血寶馬 B.烏騅馬 C.白龍駒

《鴻門宴》壁畫(摹本,西漢,原畫1953年河南洛陽燒溝漢墓出土)

【題解】《垓下歌》作于漢高帝五年(前202)。原詩為:“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據(jù)《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當時項羽被漢軍重重包圍于垓下,夜聞漢軍四面高唱楚歌,認為楚地已經(jīng)全部被漢軍占領(lǐng),對著虞姬和戰(zhàn)馬吟唱了這首壯歌。后率部突圍,逃到烏江岸邊。烏江亭長勸他過江東山再起,項羽認為當初追隨自己的八千江東子弟如今無一人生還,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于是引頸自殺了。項羽的做法,得到宋代奇女子李清照的稱贊,并吟就《夏日絕句》:“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北磉_了不肯忍辱偷生的愛國熱情。

項羽(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屬江蘇宿遷)人,名籍,字羽。秦朝末年,隨項梁起兵反秦,領(lǐng)導反秦武裝主力,擁立楚懷王孫熊心為楚懷王。公元前206年,自立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屬江蘇徐州)。因楚漢戰(zhàn)爭戰(zhàn)敗,于公元前202年自刎而死?!妒酚洝分写嫫湓娨皇?。

【答案】B.烏騅馬

【題目】漢高祖劉邦平定淮南王叛亂后,回鄉(xiāng)省親,高唱《大風歌》,請問,根據(jù)記載,劉邦唱這首歌時,擊打的是什么樂器?

【選項】A.筑 B.缶 C.鼓

【題解】《大風歌》,又名《大風起》,作于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原詩為:“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據(jù)《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漢高祖劉邦在平定淮南王黥(qíng)布的叛亂之后,返回家鄉(xiāng)沛,邀集故人飲酒。酒酣時,劉邦擊筑唱歌,歌中充滿著一種王霸之氣。前兩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表達了創(chuàng)業(yè)成功、衣錦還鄉(xiāng)的沖天豪邁;最后一句則抒發(fā)了對國家尚不安定的擔心與惆悵。

【答案】A.筑

【題目】劉邦傳世的詩作共有二首,其中一首是《大風歌》,另一首是什么?

【選項】A.《秋風辭》 B.《鴻鵠歌》 C.《越人歌》

【題解】《鴻鵠歌》,作于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原詩為:“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hé)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zēng)繳(jiǎo),尚安所施?”

據(jù)《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劉邦平定黥布回朝后,病勢沉重,想廢掉皇后呂雉所生太子劉盈,改立寵姬戚夫人所生的趙王如意為太子。但呂后用張良計謀,請來商山四皓輔佐太子,改立之事已不能。劉邦無奈,讓戚夫人跳楚舞,自己擊筑高歌,遂成此文。詩中,劉邦用天鵝暗喻太子劉盈羽翼已經(jīng)豐滿,可以翱翔四海,即使擁有利箭,也無可奈何?表明自己對換太子一事的無能為力。劉邦死后,呂后大肆報復(fù),毒死了趙王如意,將美麗的戚夫人砍去手腳、灼爛耳朵、挖掉眼珠、灌了啞藥,扔到廁所里,稱為“人彘(zhì)”。

【答案】B.《鴻鵠歌》

【題目】我們常用“傾國傾城”形容絕代佳人的美,請問這個詞出自下面哪首詩作?

【選項】A.杜甫的《佳人》 B.曹植的《美女篇》 C.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

【題解】《北方有佳人》,又名《佳人曲》《李延年歌》。原詩為:“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據(jù)《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記載,李延年曾在一次宴會唱了這首歌。漢武帝聽后嘆息說:世間哪有這樣的美人?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因而推薦李夫人給漢武帝。李延年兄妹因此而受到寵幸。成語“傾城傾國”,也作“傾國傾城”,就出于這首詩。

李延年,西漢中山(今屬河北定州)人。父母兄弟皆為樂師。后坐法腐刑,給事狗監(jiān)。因上《佳人曲》,使自己的妹妹得幸于武帝。當時漢武帝耽于祠祀,他承意依詩為新聲曲,任為協(xié)律都尉,與武帝同臥起。李夫人卒后,失寵被誅。

李夫人畫像

【答案】C.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

【題目】“姍姍來遲”現(xiàn)在形容慢騰騰地很晚才到來,原形容女子走路緩慢從容的姿態(tài)。這個詞出自一首小詩:“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闭垎栠@首小詩出自哪位帝王之手?

【注釋】姍姍:形容女子走路緩慢從容的姿態(tài)。

【選項】A.漢武帝 B.唐玄宗 C.漢元帝

【題解】《李夫人歌》,出自于《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原詩為:“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p>

據(jù)《漢書》記載,李夫人病重,漢武帝劉徹去探望,李夫人以容顏憔悴為由謝之不見。李夫人解釋說“以色事人者,色衰則愛弛,愛弛則恩絕”,這樣做是為了更好地托付兄弟之事。李夫人死后,漢武帝命方士為李夫人招魂,在帷帳里隱約看到其身影,寫下此詩。唐代白居易據(jù)此寫了諷諭詩《李夫人》:“夫人病時不肯別,死后留得生前恩。君恩不盡念不已,甘泉殿里令寫真。丹青畫出竟何益,不言不笑愁殺人。又令方士合靈藥,玉釜煎煉金爐焚。九華帳中夜悄悄,反魂香降夫人魂?!?/p>

【答案】A.漢武帝

【題目】班固的《詠史》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文人五言詩,請問這首詩寫到了下面哪件事?

【選項】A.秦統(tǒng)一六國 B.緹縈救父 C.楚漢之爭

【題解】《詠史》,是班固以緹縈救父史事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詩。原詩為:“三王德彌薄,惟后用肉刑。太蒼令有罪,就遞長安城。自恨身無子,困急獨煢煢。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書詣闕下,思古歌雞鳴。憂心摧折裂,晨風揚激聲。圣漢孝文帝,惻然感至情。百男何憒憒,不如一緹縈。”

據(jù)《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漢文帝四年(前176),太蒼令淳于意觸犯刑法,被押解至長安。淳于意的五個女兒跟著囚車哭,淳于意生氣道:“生孩子不生男孩,危急時沒有人能幫忙?!毙∨畠壕熆M跟隨父親到了長安,上書皇帝,自己愿意沒入官府做奴婢以贖父罪。文帝被打動,隨即下詔廢除肉刑。緹縈救父的故事還留下一個成語——改過自新。

班固(32——92),東漢扶風安陵(今屬陜西咸陽)人,字孟堅。史學上,撰成《漢書》,與司馬遷并稱“班馬”。文學上,與司馬相如、揚雄、張衡,合稱“漢賦四大家”。

【答案】B.緹縈救父

【題目】代表“漢代文人五言詩”最高成就的是以下哪部作品?

【選項】A.《楚辭》 B.《樂府詩集》 C.《古詩十九首》

【題解】《古詩十九首》,是一組五言詩的統(tǒng)稱,東漢時期的作品,因作者的名字不傳,風格又比較接近,所以南朝梁人蕭統(tǒng)從中選錄十九首編入《昭明文選》而成,習慣上以句首標題,依次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會》《西北有高樓》《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迢迢牽牛星》《回車駕言邁》《東城高且長》《驅(qū)車上東門》《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滿百》《凜凜歲云暮》《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明月何皎皎》。

《古詩十九首》,內(nèi)容多寫夫婦朋友間的離別相思和文人士大夫階層的失意郁悶心情,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志。南朝梁人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中稱譽它為“五言之冠冕”,鐘嶸的《詩品》卷上也贊頌它“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答案】C.《古詩十九首》

【題目】成語“北風之戀”是用來形容對故土的懷念之情,出自詩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這句詩出自哪里?

【注釋】胡馬:泛指產(chǎn)在西北民族地區(qū)的馬。越鳥:南方的鳥。南枝:朝南的樹枝,因以指故土、故國。

【題解】《行行重行行》,《古詩十九首》的第一首。原詩為:“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fù)道,努力加餐飯?!?/p>

這首詩寫的是思婦的離愁別恨,前六句追敘離別之情,著重描寫路遠相見之難;中間八句寫相思之意,著重刻畫思婦相思之苦;末二句以寬慰期待作結(jié)?!跋嗳ト找堰h,衣帶日已緩”,后世被經(jīng)?;茫钅捴巳丝诘氖橇赖摹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答案】《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題目】牛郎織女的故事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也是古詩詞中經(jīng)常吟詠的故事。請問根據(jù)詩中的描寫,下面哪首詩認為隔開牛郎織女的銀河是很淺的?

【選項】A.杜牧《秋夕》 B.《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C.曹丕《燕歌行》

牛郎織女、龍虎戲璧圖(東漢畫像石拓片,四川出土)

【題解】A只有“臥看牽??椗恰本洌珻只有“牽??椗b相望”,兩者都沒提到銀河。B《迢迢牽牛星》,是《古詩十九首》的第十首。原詩為:“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fù)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p>

這首詩通過寫神話中牛郎織女被清又淺的銀河阻隔、不得相見的故事,借以比喻愛情遭到挫折時的痛苦憂傷心情。

在《詩經(jīng)·大東》中,就有了對“牽牛星”和“織女星”的描寫。到了漢末,詩詞中“牽?!焙汀翱椗币呀?jīng)發(fā)展成為被迫分開的夫妻(如上文提到的《迢迢牽牛星》與《燕歌行》)。魏晉南北朝時,殷蕓的《小說》等筆記故事中,已經(jīng)有了關(guān)于“牛郎織女”的完整故事。織女是天帝孫女,長年織造云錦,自嫁河西牛郎后,不復(fù)織。天帝令兩人分離,只準每年于七月七日在天河相會一次。經(jīng)過不斷演化,唐朝時,牛郎織女的故事趨于定型,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

【答案】B.《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題目】最早總括中國古代樂府詩歌的總集是哪一部?

【選項】A.《詩經(jīng)》 B.《楚辭》 C.《樂府詩集》

【題解】《樂府詩集》一百卷,是最早收集歷代樂府歌辭的詩歌總集,由北宋東平須城(今屬山東東平)人郭茂倩(qiàn,1041——1099)編。

樂府初設(shè)于秦,漢武帝時,在定郊祭禮樂時重建樂府,掌管宮廷、巡行、祭祀所用的音樂,兼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搜集整理出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樂府詩是繼《詩經(jīng)》、《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

《樂府詩集》匯集上古至五代樂府歌詞五千余首,分為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和新樂府辭等十二大類,每大類又分若干小類,各類有總序,每曲有解題,征引浩博精審,是收羅樂府歌辭最完備的一部總集。

【答案】C.《樂府詩集》

【題目】“當山峰沒有棱角的時候,當河水不再流……”動力火車的這首《當》,用各種不可能出現(xiàn)的自然現(xiàn)象表明自己對愛情的忠貞。這樣類似的排比,在漢樂府《上邪》中也有。請問下面哪種情況不屬于該女子“乃敢與君絕”的情形?

【選項】A.天地合二為一 B.夏天下雪 C.日月失輝

【題解】《上邪(yé)》,《樂府詩集》卷十六《鼓吹曲辭一·漢鐃歌》篇名。原詩為:“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女主人公連續(xù)用五種不可能的離奇自然現(xiàn)象,向所愛男子發(fā)誓,表明自己至死不渝的愛。

【答案】C.日月失輝

北魏時期武人和從者畫像磚

【題目】漢樂府《十五從軍征》,描繪了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xiāng)途中與到家之后的情景。請問老兵十五歲去從軍,什么時候回家的?

【選項】A .六十歲 B.七十歲 C.八十歲

【題解】《十五從軍征》,《樂府詩集》卷二十五《橫吹曲辭五·紫騮馬歌辭》篇名。原詩為:“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p>

這首詩描寫了一個在外征戰(zhàn)的老兵返鄉(xiāng)途中與到家之后看到的荒涼景象,不僅抒發(fā)了這一老兵的凄楚情感,也反映了兵役制度給老兵帶來的悲慘遭遇和連年戰(zhàn)爭給百姓造成的災(zāi)難。

【答案】C.八十歲

【題目】電視劇《甄嬛傳》中,安陵容憑借一曲《江南可采蓮》贏得皇上的眷顧,請問這首詩出自何處?

【選項】A.《詩經(jīng)》 B.《樂府詩集》 C.《古詩十九首》

【題解】《江南》,《樂府詩集》卷二十六《相和歌辭一·相和曲》篇名。原詩為:“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边@首采蓮歌,勾勒了一幅明麗美妙的水鄉(xiāng)圖畫。

《樂府詩集》中還有一首《西洲曲》,也是描寫采蓮的民歌。“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欄桿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痹撛娛悄铣瘶犯窀柚凶铋L的抒情詩篇。

【答案】B.《樂府詩集》

【題目】請從下面五個成語中各取一字,組成一句詩:無以復(fù)加、殊途同歸、何足掛齒、東倒西歪、生不逢時。

【題解】組成的詩句是“何時復(fù)西歸”,語出漢樂府《長歌行》。原詩為:“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智锕?jié)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fù)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薄堕L歌行》,《樂府詩集》卷三十《相和歌辭五·平調(diào)曲》篇名?!伴L歌”是就歌詞音節(jié)長而言,“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

這首詩從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園中葵起興,用朝露易逝、春去秋來、流水不歸作比喻,說明時間一去不再回,人們應(yīng)該珍惜時光。

【答案】何時復(fù)西歸

【題目】曹操長期經(jīng)歷戰(zhàn)亂,古人形容他的詩“古直悲涼”,請問下面詩句中哪一句不是出自曹操之手?

曹操割須棄袍圖(木版年畫)

【選項】A.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B.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 C.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題解】《蒿里行》,是樂府《相和歌·相和曲》的挽歌名。曹操原詩為:“關(guān)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茨系芊Q號,刻璽于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p>

這首詩描述了漢獻帝初年,關(guān)東州郡起兵討伐董卓,然后因爭權(quán)奪利而自相殘殺,兵禍連年造成滿目瘡痍的史實。前四句寫詩人起初的愿望,中間六句寫作者的失望,最后六句寫作者的哀傷,體現(xiàn)了作者的豪邁氣魄和憂患意識,被后人譽為漢末“實錄”與“詩史”。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東漢末沛國譙(今屬安徽亳州)人。其子曹丕代漢稱帝后,追贈其為魏武帝。善詩文,格調(diào)慷慨悲涼,開建安新風。又全用樂府詩體,開以樂府寫時事之傳統(tǒng),影響深遠。

【答案】B.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

【題目】曹操創(chuàng)作的組詩《步出夏門行》共有四章,這四章除了《龜雖壽》《土不同》《冬十月》,還有一章是什么?

【題解】《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是曹操用樂府舊題創(chuàng)作的組詩,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夏秋之際,是作者行軍途中觸景生情、慷慨抒懷的作品。當時,曹操北征烏桓,至無終(今屬河北玉田)遇大水,海邊道路不通,因出盧龍塞(今屬河北遷安),直指柳城(今屬遼寧遼陽),一戰(zhàn)告捷,勝利回師,途經(jīng)碣石(今屬河北昌黎)等地,借樂府《步出夏門行》舊題,寫下了這首組詩。

這組詩收于《樂府詩集》卷五十四《舞曲歌辭三》,共分五部分,開頭是序曲“艷”,即前奏曲,接著是正曲,有《觀滄?!贰抖隆贰锻敛煌贰洱旊m壽》四章,全詩描寫河朔一帶的風土景物,抒發(fā)個人的雄心壯志,反映了作者躊躇滿志、叱咤風云的英雄氣概。作品意境開闊,氣勢雄渾。

【答案】《觀滄?!?/p>

【題目】毛澤東《浪淘沙·北戴河》中寫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痹~中提到的“遺篇”是指下面哪個作品?

【選項】A.曹操《觀滄?!?B.曹操《龜雖壽》 C.曹操《蒿里行》

【題解】《觀滄海》,為《步出夏門行》組詩的第一章。原詩為:“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首詩作于曹操屯軍無終之時。詩中描寫登山所見海上雄渾壯觀的景色,是古詩中寫景的四言名篇。

1954年,毛澤東兩次來到北戴河,這是他在北戴河辦公、休息時間最長的一年。7月26日,北戴河大雨,毛澤東觸景生情,寫下雄壯渾厚的詞《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鄙鷦用枥L了海濱夏秋之交的壯麗景色,反映了一代偉人前無古人的雄偉氣概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懷。其中“東臨碣石有遺篇”一句,即指曹操的《觀滄?!贰?/p>

【答案】A.曹操《觀滄?!?/p>

【題目】成語“老驥伏櫪”出自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句詩出自哪部作品?

【選項】A.王粲《從軍樂》 B.曹操《龜雖壽》 C.孔融《雜詩》

【注釋】老驥:年老的駿馬。伏櫪:指蓄養(yǎng)在廄中的馬匹。櫪:馬槽。烈士:有氣節(jié)有壯志的人。

【題解】《龜雖壽》,為《步出夏門行》組詩的第四章。原詩為:“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p>

當時,曹操剛擊敗袁紹、袁術(shù)兄弟二人,充滿建功立業(yè)的豪情壯志。詩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藝術(shù)形象于一爐,抒發(fā)了作者不服老、不信天、奮發(fā)有為、老當益壯的雄心壯志。

【答案】B.曹操《龜雖壽》

王粲畫像

【題目】《七哀詩》是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一種體裁,起自漢末,以反映戰(zhàn)亂、瘟疫、死亡、離別、失意等為主要內(nèi)容。以下哪位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七哀詩》作者?

【選項】A.張載 B.曹植 C.王粲

【題解】最早的《七哀詩》出自王粲。王粲的《七哀詩》共有三首,第一首最為著名:“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fù)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粗硭捞?,何能兩相完’?驅(qū)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p>

這首詩是王粲離開長安南赴荊州路上的見聞。概括了漢末軍閥混戰(zhàn)給人民帶來的災(zāi)難,刻畫了一幅悲慘的流民圖。

王粲(177——217),漢末山陽高平(今屬山東鄒城)人,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間(196——220)七位文學家的合稱,有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yīng)玚、劉楨。他們和曹氏父子一起,代表了建安時期的文學水平。

【答案】C.王粲

【題目】這是我國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文人七言詩。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曾評價這首詩為“傾情,傾度,傾色,傾聲,古今無兩”,請問這首詩的作者與詩名分別是什么呢?

【選項】A.曹丕《燕歌行》 B.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C.李頎《古從軍行》

【題解】《樂府詩集》卷三十二《相和歌辭七》載曹丕《燕歌行》共二首,得到如此評價的是第一首。原詩為:“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xiāng),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fā)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p>

《燕歌行》,是樂府《相和歌·平調(diào)曲》名。燕是古代北方邊地,燕歌用以泛指悲壯的燕地歌謠。后人多用這個曲調(diào),寫邊塞征戍之事和離別。

魏文帝曹丕畫像(唐 閻立本,美國波士頓美術(shù)館藏)

這首詩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詩,以思婦的口吻,敘述對遠在他鄉(xiāng)的丈夫的思念。用《燕歌行》寫婦女秋思,由曹丕首創(chuàng)。后人多學他用這個曲調(diào)創(chuàng)作“閨怨”“宮怨”詩。

曹丕(187——226),沛國譙(今屬安徽亳州)人,字子桓。曹操次子。延康元年(220),代漢稱帝,建國號為魏。卒謚“文帝”。與操、植并稱“三曹”,為建安文學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典論》及詩賦百余篇。

【答案】A.曹丕《燕歌行》

【題目】有這樣一位文人,他不但用詩歌謳歌“馬戲”,而且還身體力行,是一位出色的馬戲藝術(shù)家。其著作中更有“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的名句,這位文人是下列哪位?

【選項】A.李白 B.曹植 C.元稹

【注釋】接:迎射。飛猱(náo):善于攀援騰躍的猿。俯身:低身彎腰。

【題解】雜技起源于古代的“角牴戲”,到了曹魏時期,雜技被加入了“馬戲”的色彩。曹植的《名都篇》有“斗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飛鳶”、“連翩擊鞠壤,巧捷惟萬端”等句,《白馬篇》中有“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的句子,描寫的都是馬戲場景。《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裴松之注引邯鄲淳說,曹植在邯鄲淳面前“遂科頭拍袒,胡舞五椎鍛、跳丸擊劍、誦俳優(yōu)小說數(shù)千言訖”,說明曹植不僅在詩中寫馬戲,還身體力行做一些雜耍。1951年,曹植墓發(fā)掘出1個蒜頭形五花石球,據(jù)考證就是曹植玩馬戲使用的道具“跳丸”。

曹植(192——232),三國時沛國譙(今屬安徽亳州)人,字子建。曹操第三子。終封陳王,卒謚“思”,世稱“陳思王”。有詩賦多篇,以筆力雄健與辭采華美見長,為建安文學中成就最高者。原有詩文集五十卷,已散佚,宋人輯有《曹子建集》。

【答案】B.曹植

【題目】曹植的名作《白馬篇》,描寫和歌頌了邊疆地區(qū)一位武藝高強、富有愛國精神的青年英雄,詩中描寫這位愛國青年征戰(zhàn)了哪兩個民族?

【選項】A.匈奴和女真 B.女真和鮮卑 C.匈奴和鮮卑

【題解】《白馬篇》,屬于樂府《雜曲歌·齊瑟行》,又名《游俠篇》,以開頭二字名篇,是曹植創(chuàng)作的樂府新題,收入《樂府詩集》卷六十三《雜曲歌辭三》。原詩為:“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并游俠兒。少小去鄉(xiāng)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控弦破左的,右發(fā)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胡虜數(shù)遷移。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qū)蹈匈奴,左顧凌鮮卑。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這首詩以曲折動人的情節(jié),描寫游俠少年捐軀赴難、奮不顧身的英勇行為,塑造了邊疆地區(qū)一位武藝高超、渴望衛(wèi)國立功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的英雄形象,表達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是作者前期的代表作品。成語“視死如歸”即出自此詩。

【答案】C.匈奴和鮮卑

【題目】山水派開山祖師謝靈運特別推崇曹植,說天下有才一擔,曹植獨得八斗,他自己得一斗,其余天下人共分一斗。據(jù)說,曹植曾經(jīng)快速成詩一首,不僅才驚眾人,還救了自己的命,請問這是哪首詩?

【選項】A.《七步詩》 B.《游俠篇》 C.《五步詩》

【題解】《七步詩》,出自于《世說新語·文學》。原詩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世說新語·文學》中記載:曹丕命令曹植走七步作出一首詩來,否則就要處以極刑。曹植才華出眾,不僅作出了詩,還間接地諷喻哥哥不要骨肉相殘。后人常用“七步成詩”,形容詩人才思敏捷。

曹植畫像

【答案】A.《七步詩》

【題目】金庸的《倚天屠龍記》中有一個人物“孤鴻子”,性格孤峭、清高。符合“孤鴻”在詩詞中的意象,像“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等等,請問“鴻”是指什么動物?

【選項】A.天鵝 B.大雁 C.鵬鳥

【注釋】孤鴻:孤單的大雁。

【題解】《詠懷》,是用詩歌抒發(fā)情懷、寄托抱負?!对亼选肥侨罴桨耸自娮鞯目傤},不是一時一地所作。集中表達了自己的抱負和苦悶,也流露出遠害全身的消極思想。原詩為:“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這首詩是阮籍《詠懷》的第一首,寫詩人夜不能寐時的苦悶和憂慮。

阮籍(210——263),三國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字嗣宗。與嵇康、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并稱為“竹林七賢”。因慕步兵營的美酒而求做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吧茷榍喟籽邸保瑢Υ憛挼娜耍冒籽?;對待喜歡的人,用青眼。后世常用“青睞”“青眼有加”,形容自己喜歡的人或事。常做“窮途之哭”,經(jīng)常自己駕車,不走正路,車沒法走了,便痛哭返回。唐人王勃《滕王閣序》有:“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答案】B.大雁

【題目】根據(jù)描述猜一位詩人:他出身于沒落的仕宦家庭,懷有“兼濟天下”的壯志。但仕途不暢,二十九歲才出仕做了一些芝麻小官。后辭官隱居。他對菊花情有獨鐘,并在作品中多有提及。這位葛巾漉酒、彈無弦琴、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晉代田園詩人是誰呢?

【題解】陶淵明(365——427),東晉潯陽柴桑(今屬江西九江)人,字元亮。東晉滅亡后更名潛,字淵明,謚號“靖節(jié)先生”。曾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也稱“五柳先生”。因親老家貧,起為江州祭酒。不堪吏職,旋自解歸,躬耕自資。后為彭澤令,在官八十一日,以“不能為五斗米折腰”解印去職,賦《歸去來辭》明志。隱居鄉(xiāng)里,以田園詩著稱于世。因“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成為菊花的代言人。有《陶淵明集》。

《宋書·陶潛傳》還記載:陶淵明經(jīng)常用頭巾濾酒,濾后又照舊戴上,即為后世說的葛巾漉酒。他不通音律,但藏有一張琴,沒有琴弦,每次喝酒的時候,就用手假裝撥彈,以寄其意。要是有客人來,不管身份高低,他都會設(shè)酒招待,如果自己先喝醉了就說:“我醉欲眠,卿可去?!碧迫死畎装阉倪@些做法寫入《山中與幽人對酌》中:“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p>

【答案】陶淵明

【題目】下面哪項不是陶淵明對自己退隱后生活的描述?

【選項】A.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B.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C.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題解】C出自劉禹錫的《陋室銘》。A、B出自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原詩為:“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p>

陶淵明畫像

《歸園田居》是陶潛創(chuàng)作的組詩,一共五首,作于義熙二年(406),即辭官歸隱的第二年。詩歌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nóng)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cè)面,展現(xiàn)了作者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

據(jù)《晉書·隱逸列傳·陶潛傳》記載:陶淵明曾任彭澤令,上任的第八十一天,就碰到了潯陽郡的督郵來檢查公務(wù)。陶淵明對官場的無聊和官吏的無能已忍耐多時,不愿再鞠躬侍奉,長嘆:“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后掛印而去,作《歸去來兮辭》明志。

【答案】C.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題目】“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是陶淵明《歸園田居》中的名句,請問“南山”指的是哪座山?

【選項】A.廬山 B.黃山 C.嵩山

【注釋】南山:指廬山。

【題解】語出《歸園田居》(其三)。原詩為:“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边@首詩寫出了詩人在田間勞動的體驗感受,蘊含著對躬耕自給生活的贊美。

據(jù)《漢書·楊惲傳》記載,西漢司馬遷外孫楊惲的《報孫會宗書》中有首歌辭:“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這原是楊惲得罪漢宣帝免官后發(fā)泄牢騷之作。但有人進讒言說,南山為“人君之象”,蕪穢不治言“朝廷之荒亂”,一頃百畝“喻百官”,豆實零落在野“喻己見放棄”。宣帝看后將楊惲處以腰斬。陶潛的這首詩不易察覺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相比之下,陶潛詩勞作生活中,忙時種植收獲,閑來杯酒自娛,所包含的人生樂趣,才是真正的“人生行樂”。

【答案】A.廬山

【題目】流行歌手馮翰銘的歌曲《飲酒》中有一句歌詞是“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句歌詞出自陶淵明的哪首作品?

【選項】A.《飲酒》 B.《歸園田居》 C.《歸去來兮辭》

【注釋】結(jié)廬:構(gòu)筑房舍。人境:人間。

【題解】《飲酒》(其五)?!讹嬀啤饭捕?,是陶淵明所作篇幅最多的組詩,都是酒后的題詠,寫一時的感觸。原詩為:“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據(jù)逯欽立在《關(guān)于陶淵明》中的統(tǒng)計,陶淵明現(xiàn)存詩文142篇,提到酒的有56篇,約占他現(xiàn)存詩文的40%。陶淵明在自傳《五柳先生傳》中也說過自己“性嗜酒”,可見他愛酒名不虛傳。陶淵明當彭澤令時,有公田,他要求公田必須種秫,就是一種黏高粱,可以釀酒。在妻子的堅持下,他才答應(yīng)用其中的五十畝種稻米,其余一頃五十畝種秫。在他眼里,喝酒比吃飯重要。后詩文中常見的“淵明種秫”“陶令種黍”“公田種秫”,就來源于這件事情。因此事遺韻,詩文中還經(jīng)常用“秫田”“元亮田”“潯陽田”,指代隱居之地或者隱居所種之田,用“陶令秫”“淵明黍”指代高粱。

【答案】A.《飲酒》

【題目】我們常說時間是不等人的,要趁年輕努力奮進,用一句詩來說就是“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這句詩出自哪位詩人之手?

【選項】A.陶淵明 B.顏真卿 C.曹植

【注釋】及時:抓緊時間。勉勵:努力。

【題解】《雜詩》(其一)?!峨s詩》共十二首,是陶淵明所做的一組詠懷詩,大約寫于晉安帝隆安至義熙年間(397——418)。原詩為:“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zhuǎn),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p>

古詩中不乏警誡大家惜時奮進的佳作,最有名的當屬明朝畫家文嘉的《三日歌》?!睹魅崭琛罚骸懊魅諒?fù)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無窮老將至。晨昏滾滾水東流,今古悠悠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薄蹲蛉崭琛罚骸白蛉召庾蛉?,昨日何其好!昨日過去了,今日徒煩惱。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覺今日又過了。水去汩汩流,花落日日少。萬事立業(yè)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今日歌》:“今日復(fù)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為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

【答案】A.陶淵明

【題目】“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形容時光流逝而壯志未酬,請問這是哪位詩人發(fā)出的感慨?

【選項】A.孟浩然 B.蘇軾 C.陶淵明

【注釋】擲:拋棄。騁:施展。

【題解】《雜詩》(其二)。原詩為:“白日淪西河,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p>

這首詩起筆四句展現(xiàn)出一幅無限擴大的時空境界,接下來四句寫夏去秋來時節(jié)變化給人帶來的感覺,再下面四句寫孤獨寂寞、借酒澆愁下的壯志難酬,最后二句抒發(fā)了情景交融下的憂患情懷。

【答案】C.陶淵明

【題目】“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是陶淵明在讀什么書的時候發(fā)出的感慨?

【選項】A.《論語》 B.《山海經(jīng)》 C.《左傳》

【注釋】精衛(wèi):古代神話中的鳥。滄海:大海。刑天:神話人物。干戚:盾與斧。猛志:猶壯志。

【題解】《讀〈山海經(jīng)〉》(其十)。原詩為:“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fù)悔。徒設(shè)在昔心,良辰詎可待?!?/p>

《讀〈山海經(jīng)〉》共十三首,是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組詩,為作者讀記述古代山川異物和神話傳說的《山海經(jīng)》及圖和《穆天子傳》,根據(jù)書中記載的夸父追日、精衛(wèi)填海、大禹治水、穆王西游、西王母使青鳥等神話故事有感而發(fā)、借古詠今的作品。

陶淵明故事圖(明 陳洪綬)

這首詩運用了“精衛(wèi)填?!迸c“刑天舞干戚”兩個典故。精衛(wèi)填海:據(jù)《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記載,炎帝的小女兒女娃,游于東海被淹死,化為精衛(wèi)鳥,常銜西山的樹木和山石,發(fā)誓要把東海填平。刑天舞干戚:據(jù)《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記載,刑天與天帝爭位,被砍頭,但他并不屈服,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答案】B.《山海經(jīng)》

【題目】“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是詩詞方面以動襯靜、以鳴顯幽的典范,據(jù)說就連梁簡文帝、梁元帝都反復(fù)吟詠此聯(lián),認為不可復(fù)得,請問作者王籍描寫的是哪里的美景?

【選項】A.破山寺 B.若耶溪 C.富春江

【注釋】蟬噪:蟬聲嘈雜刺耳。

【題解】《入若耶溪》。原詩為:“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游?!边@首詩寫作者泛舟若耶溪的所見所聞,并寓含長久羈留他鄉(xiāng)的思歸之念。

若耶溪發(fā)源于今浙江紹興市南若耶山下,沿途納三十六溪溪水,北入鏡湖,上游流經(jīng)群山,下游兩岸竹木豐茂,是一處非常幽雅的旅游勝地。溪旁有浣紗石,相傳為西施浣紗處,故一名浣紗溪。

王籍,南朝梁瑯邪臨沂(今屬山東臨沂)人,字文海。博學有文才。《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輯得其詩二首。

【答案】B.若耶溪

【題目】《木蘭辭》中花木蘭回家后“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請問詩中的“花黃”指的是什么?

【選項】A.面飾 B.頭飾 C.衣飾

【注釋】云鬢(bìn):形容婦女濃黑而柔美的鬢發(fā)?;S:古時婦女的面飾。

【題解】《木蘭詩》,最早著錄于陳釋智匠所撰的《古今樂錄》,后收錄于《樂府詩集》卷二十五《橫吹曲辭五》,是北朝樂府民歌中最杰出的敘事詩名篇。原詩為:“唧唧復(fù)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伙伴,伙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花木蘭的氣節(jié)情操和忠孝兩全的事跡,得到了后世詩人的贊頌。其中白居易的《戲題木蘭花》一詩:“紫房日照胭脂拆,素艷風吹膩粉開。怪得獨饒脂粉態(tài),木蘭曾作女郎來?!卑涯咎m花和人巧妙結(jié)合起來,可謂匠心獨運、耐人吟味。

【答案】A.面飾

【題目】金代文學評論家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第七首中寫道:“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稱贊的是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歌最早是從哪種語言翻譯成漢語的?

【選項】A.突厥語 B.鮮卑語 C.阿拉伯語

【注釋】中州:古豫州(今河南一帶)地處九州之中,稱為“中州”,后用以泛指中原地區(qū)。陰山:即今橫亙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部和河北北部的山脈。敕勒:我國古代北方民族名,北魏時也稱鐵勒、高車部。

【題解】《敕勒歌》,樂府雜歌篇名,北朝民歌,收錄于《樂府詩集》卷八十六《雜歌謠辭四》。歌詞本是鮮卑語,譯成漢語就是這首《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p>

這首民歌寥寥幾筆,便形象展現(xiàn)了西北遼闊蒼茫的草原景色,意境壯闊,氣勢雄渾,烘托出北方游牧民族樂觀豪邁的胸懷和氣質(zhì),堪稱千古絕唱。

【答案】B.鮮卑語

隋唐五代詩

隋唐五代包括從隋朝建立到北宋統(tǒng)一前近四百年的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其主體唐詩更標志著中國古典詩歌成就的高峰。唐詩篇章繁富、詩人眾多,僅清代彭定求等人編纂的《全唐詩》,就錄存作品近五萬首,收錄詩人二千二百多人。其中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等具有世界影響的偉大詩人的出現(xiàn),更是給時代增添了不少光輝。唐詩題材風格豐富多樣,各類詩歌體制全面定型,顯示出古典詩歌的發(fā)展已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隋煬帝游幸江都圖

【題目】傳說由于“暗牖懸蛛網(wǎng),空梁落燕泥”這兩句詩寫得太好,隋煬帝因嫉妒而殺其作者,請問詩的作者是誰?

【選項】A.薛道衡 B.張若虛 C.宋之問

【題解】這兩句詩出自薛道衡的《昔昔鹽》。原詩為:“垂柳覆金堤,蘼蕪葉復(fù)齊。水溢芙蓉沼,花飛桃李蹊。采桑秦氏女,織錦竇家妻。關(guān)山別蕩子,風月守空閨。恒斂千金笑,長垂雙玉啼。盤龍隨鏡隱,彩鳳逐帷低。飛魂同夜鵲,倦寢憶晨雞。暗牖懸蛛網(wǎng),空梁落燕泥。前年過代北,今歲往遼西。一去無消息,那能惜馬蹄?!?/p>

薛道衡(540——609),隋河東汾陰(今屬山西萬榮)人,字玄卿。在隋代詩人中藝術(shù)成就最高。現(xiàn)存明人輯《薛司隸集》一卷。

據(jù)《隋唐嘉話》記載,隋煬帝楊廣在一次朝廷聚會上,作了首押“泥”韻的詩,眾大臣嘆服。薛道衡依其韻再作一首,“空梁落燕泥”句眾人皆驚。煬帝遂起嫉妒之心,加之其他不滿,將其賜死。據(jù)說臨刑前,煬帝問薛道衡:“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

【答案】A、薛道衡

【題目】古代自正月初一之后的每一日都有專門的稱呼,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豬日。隋代詩人薛道衡筆下“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中的“七日”也就是正月初七是什么日?

【選項】A.馬日 B.人日 C.牛日

【題解】這兩句詩出自《人日思歸》。原詩為:“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p>

傳說女媧創(chuàng)世時,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之后,于第七天造出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稱“人日”。從漢代開始,就有“人日節(jié)”占卜除病、繁衍祝安的習俗。魏晉南北朝民俗,已將春節(jié)開始的七日與人畜一一對應(yīng)。唐代的人日,又衍生出思親念友的意味。高適的《人日寄杜二拾遺》中,就有“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xiāng)”、“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的感懷之句。

【答案】B.人日

【題目】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有“孤篇壓倒全唐”之美譽。但其將“月”“江”“花”融合一起的寫法,明顯受到另一首《春江花月夜》的啟發(fā),該詩為:“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彼淖髡呤钦l?

【選項】A.隋煬帝楊廣 B.陳后主陳叔寶 C.唐太宗李世民

【題解】《春江花月夜》屬樂府《吳聲歌曲》,據(jù)《舊唐書·音樂志》記載,是陳后主所創(chuàng)的艷曲之一。《樂府詩集》收錄《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煬帝楊廣的兩篇,題目中的是第一首。

楊廣(569——618),即隋煬帝,一名英,小字阿嫲(má)?!昂脤W,善屬文”。《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輯得其詩四十三首。

這首《春江花月夜》中,楊廣描繪出一幅江月勝景?!澳航讲粍?,春花滿正開”,寫出了黃昏下的江面水波不興,江邊春花開得如火如荼?!傲鞑▽⒃氯ィ彼畮莵怼?,“將”字與“帶”字借勢發(fā)生,描摹出了月明星稀的美感。整個畫面清新明快,是絕好的春江花月夜美景。

【答案】A.隋煬帝楊廣

【題目】“有人笑我詩,我詩合典雅”,是我國唐代一位著名白話詩人的詩句,他的詩具有“信手拈弄”“機趣橫溢”的藝術(shù)風格,這位詩人是誰?

【選項】A.寒山 B.白居易 C.王梵志

【注釋】典雅:謂文章、言辭有典據(jù),高雅而不淺俗。

【題解】《有人笑我詩》出自《詩三百三首》,是寒山的白話詩之一。原詩為:“有人笑我詩,我詩合典雅。不煩鄭氏箋,豈用毛公解。不恨會人稀,只為知音寡。若遣趁宮商,余病莫能罷。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p>

寒山,唐長安(今屬陜西西安)詩僧。生活在太宗貞觀年間(627——649),一說生活在代宗大歷年間(766——779)。隱居在唐興(今屬浙江天臺)寒巖,因自號“寒山子”。清雍正年間,寒山、拾得被封為“和合二圣”,又與豐干合稱“國清三賢”。其詩通俗自然,不拘聲律。《四庫全書總目》譽其詩作“信手拈弄”“機趣橫溢”。2001年,中華書局出版《寒山詩注(附拾得詩注)》。

【答案】A.寒山

【題目】詩僧寒山的《詩三百三首·杳杳寒山道》中提到的寒山在今天的哪里?

寒山拾得畫像(明 蔣貴)

【選項】A.陜西終南山 B.浙江天臺山 C.北京香山

【題解】《杳杳寒山道》,原詩為:“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淅淅風吹面,紛紛雪積身。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边@首詩主要寫作者居住在天臺山寒巖時親眼所見的山路及其周圍的景致。

“寒山詩”被稱為通俗詩、白話詩。但并非淺顯易懂,實際上另有奧旨。寒山詩長期流傳于禪宗叢林,宋以后受到詩人文士的喜愛和摹擬,號稱“寒山體”。

寒山作為唐代少有的幾位白話詩人之一,20世紀以來一直受到日本學者的推崇。日本著名小說家森鷗外(1862——1922),寫了名為《寒山拾得》的短篇小說,被評論家認為是日本近代最好的作品之一。

【答案】B.浙江天臺山

【題目】我們都知道田園詩源于東晉的陶淵明,在唐代以王維和孟浩然為代表,請問下面哪首詩是唐代最早的田園詩?

【選項】A.王維《渭川田家》 B.孟浩然《過故人莊》 C.王績《野望》

【題解】現(xiàn)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野望》,是王績的代表作。原詩為:“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p>

王績(585——644),唐絳州龍門(今屬山西河津)人,字無功。嗜酒,能飲五斗,作《五斗先生傳》,自稱“五斗先生”。后歸隱東皋,自號“東皋子”。其詩多寫飲酒及田園閑適情趣。明人輯有《東皋子集》。

【答案】C.王績《野望》

【題目】女性詩作的情感往往更為細膩,“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這句清麗凄婉的詩句,出自一位對詩歌發(fā)展有極大貢獻的歷史人物,請問她是誰?

【選項】A.上官婉兒 B.武則天 C.薛濤

【注釋】憔悴:黃瘦,瘦損。支離:憔悴,衰疲。

武則天畫像

【題解】《如意娘》,商調(diào)曲,為武則天在感業(yè)寺出家時寫給唐高宗的情詩。原詩為:“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武則天(624——705),唐并州文水(今屬山西文水)人。天授元年(690),改唐為“周”,稱“圣神皇帝”。她對詩歌的繁榮做出很多貢獻,如鼓勵詩人、獎勵佳作;不因詩歌諷刺朝政獲罪等。

據(jù)《柳亭詩話》記載:李白夫人看到李白的《長相思》中有“昔日橫波目,今成流淚泉。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之句,對李白說:“君不聞武后詩乎?‘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崩畎茁牶髳澣?。孟郊也有詩:“試妾與君淚,兩處滴池水??慈≤饺鼗?,今年為誰死!”溯其本源,都承襲了武則天的創(chuàng)意。

【答案】B.武則天

【題目】根據(jù)描述猜一位詩人:出身望族,少年多才。原本深受賞識,官運亨通。卻因感染風疾退出官場,由神醫(yī)孫思邈悉心診治。但終因憂愁憂慮、服食丹藥,導致手足殘廢。他擅長詩歌駢文,位列“初唐四杰”之一,他是誰?

【題解】盧照鄰(約636——約695),唐幽州范陽(今屬河北涿州)人,出身士族,字升之,號“幽憂子”。博學善屬文,初授鄧王李元恪府典簽,后出任新都尉。因病辭官,漫游京洛。曾臥病長安光祿坊官舍,坐事入獄。曾患風痹病,幸得孫思邈醫(yī)治。后不堪病痛,自沉潁水,年約六十。長于詩賦,與王勃、楊炯、駱賓王齊名,合稱“初唐四杰”。今存輯本《幽憂子集》七卷。

【答案】盧照鄰

【題目】盧照鄰在詩作《長安古意》中,用鴛鴦和什么動物來比喻男女相愛、情誼深長?

【選項】A.比目魚 B.比翼鳥 C.鳳凰

【題解】《長安古意》,盧照鄰的代表作,也是初唐七言歌行的代表作之一。節(jié)選原詩為:“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luò)繹向侯家。龍銜寶蓋承朝日,鳳吐流蘇帶晚霞。百尺游絲爭繞樹,一群嬌鳥共啼花。游蜂戲蝶千門側(cè),碧樹銀臺萬種色。復(fù)道交窗作合歡,雙闕連甍垂鳳翼。梁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云外直。樓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詎相識?借問吹簫向紫煙,曾經(jīng)學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比目鴛鴦?wù)婵闪w,雙去雙來君不見。生憎帳額繡孤鸞,好取門簾帖雙燕。雙燕雙飛繞畫梁,羅帷翠被郁金香。片片行云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鴉黃。鴉黃粉白車中出,含嬌含態(tài)情非一。妖童寶馬鐵連錢,娼婦盤龍金屈膝?!?/p>

這首詩描繪了長安繁華的生活場景,寫到了權(quán)貴階層驕奢淫逸的豪華生活及內(nèi)部傾軋的情況,深寓諷喻之旨。也揭示了世事無常、榮華難久的生活哲理。

【答案】A.比目魚

【題目】根據(jù)描述猜一位詩人:出身寒門,有“神童”之稱。雖然才高八斗,位列“初唐四杰”之一,但為人謙虛,以自夸為恥。他曾經(jīng)撰寫檄文羅列當朝皇帝多條罪狀。他是誰呢?

【題解】駱賓王(約640——約684),唐婺(wù)州義烏(今屬浙江)人。七歲所作《詠鵝》詩名滿天下,被譽為“神童”。曾隨徐敬業(yè)在揚州(今屬江蘇)反武則天,代作《討武曌(zhào)檄》,被武則天賞識,認為有宰相之才。兵敗后自殺,一說投江而死,一說落發(fā)為僧。名列“初唐四杰”,長于七言歌行,又善駢文,風骨凝練,代表作為《帝京篇》。《全唐詩》收入其詩一百多首。

【答案】駱賓王

【題目】唐代文壇的“詠蟬三絕”,分別為李商隱的《蟬》、虞世南的《蟬》和哪位詩人的《在獄詠蟬》?

【選項】A.駱賓王 B.王勃 C.盧照鄰

【題解】《在獄詠蟬》,為駱賓王唐高宗儀鳳三年(678)的作品。原詩為:“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駱賓王墓

據(jù)《舊唐書》記載,駱賓王在擔任長安主簿時,被人告發(fā)有貪污行為下獄。真實原因是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后,遭誣陷。聞一多在《宮體詩的自贖》中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閑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癡心女子打負心漢”。這些話道出了駱賓王下獄的根本原因。

關(guān)于“詠蟬三絕”,清人施補華在《峴傭說詩》中說:虞世南的“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的“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的“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

【答案】A.駱賓王

【題目】唐代詩人喬知之有個寵愛的婢女叫窈娘,后被豪強武承嗣奪走。詩人以歷史上一位美女為題寫了一首詩贈與窈娘,詩名是什么?

【選項】A.《綠珠篇》 B.《明妃曲》 C.《息夫人》

綠珠畫像(清 改琦)

【題解】喬知之所作為《綠珠篇》。原詩為:“石家金谷重新聲,明珠十斛買娉婷。此日可憐君自許,此時可喜得人情。君家閨閣不曾關(guān),常將歌舞借人看。意氣雄豪非分理,驕矜勢力橫相干。辭君去君終不忍,徒勞掩袂傷鉛粉。百年離別在高樓,一代紅顏為君盡。”

喬知之(?——697),唐同州馮翊人。他的侍婢窈娘美麗善歌舞,為武則天侄子武承嗣所奪。詩人悲憤難當,作《綠珠篇》送與窈娘以寄深情。窈娘讀后投井自殺。承嗣于衣帶中見其詩,大怒,羅織罪名,將喬知之誅殺。

據(jù)《晉書·石崇傳》記載,晉豪族石崇有寵妓綠珠,美艷善吹笛,權(quán)臣孫秀索求不得,假借詔書搜捕石崇,綠珠跳樓自盡。歷代以綠珠為題所作歌詠甚多,或詠贊石崇重情,或惋嘆綠珠命薄。喬知之這首詩卻有切身體會,因為自己和窈娘重演了綠珠和石崇的悲劇。

【答案】A.《綠珠篇》

【題目】唐詩“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描寫了哪種自然現(xiàn)象?

【選項】A.風 B.雨 C.雪

【題解】《風》是李嶠的詠物詩。原詩為:“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p>

歷代詠風佳作很多,如梁元帝的“入鏡先飄粉,翻衫好染香”;唐初虞世南的“逐舞飄輕袖,傳歌共繞梁”;唐太宗的“披云羅影散,泛水織文生”。這些詩里所寫的風,大都比較柔美,李嶠的詩卻讓人看到了風的氣勢。

李嶠(645——714),唐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字巨山。與杜審言、崔融、蘇味道并稱“文章四友”。

【答案】A.風

【題目】畢業(yè)時,我們常用“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勉勵好友,意思是說:四海之內(nèi)都有知心朋友,遠在天邊也好像近在眼前一樣。請問這句詩出自誰的哪首詩?

【選項】A.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C.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注釋】海內(nèi):國境之內(nèi),古謂我國疆土四面臨海,故稱。

【題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詩為:“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p>

這是王勃初仕于長安(今屬陜西西安)時期的作品。詩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tài),情感濃烈,態(tài)度積極。

王勃(649——676),唐絳州龍門(今屬山西河津)人,字子安。六歲即能寫文章,被譽為“神童”。初為沛王府修撰,因做《斗雞檄》被趕出沛王府。后為虢州參軍,因私殺官奴被革職。南下探望父親時,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為“初唐四杰”之首。明人輯有《王子安集》。

【答案】A.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題目】王勃所作《滕王閣序》和詩,描寫了滕王閣的風光景色,讓這座樓名聞天下,請問這里的“滕王”指的是誰?

《落霞孤鶩圖》(明 唐寅)

【選項】A.李淵 B.李元嬰 C.李元懿

【題解】《滕王閣詩》,是《滕王閣序》結(jié)尾所附的詩。原詩為:“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p>

滕王閣是唐高祖李淵幼子滕王李元嬰在今江西南昌市贛江邊建造的,號稱“江南第一閣”。

據(jù)五代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記載,序與詩作于永徽四年(653),二十六歲的王勃探親時經(jīng)過洪州(今屬江西南昌),遇上都督閻伯嶼在滕王閣上宴請賓客。閻有意讓女婿吳子章作序揚名,不料假意謙讓時,王勃卻提筆就作。閻憤然離席,聽人傳報“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句時驚呼:“此真天才,當垂不朽?!?/p>

【答案】B.李元嬰

【題目】初唐哪一位詩人寫

下“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豪言壯語,抒發(fā)了希望投筆從戎、保家衛(wèi)國的壯志豪情?

【注釋】百夫長:泛指下級軍官。

【題解】《從軍行》,是楊炯邊塞詩的代表作。原詩為:“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p>

楊炯(650——692),唐華州華陰(今屬陜西)人。因卒于盈川令任上,世稱“楊盈川”。工文及五言詩,詩頗雄渾,時號“王楊盧駱”,但他自稱“恥在王后,愧在盧前”。有《盈川集》。

據(jù)唐人張(zhuó)的《朝野僉載》記載,楊炯恃才傲物,把那些虛有其表沒有真才的官僚比作“麒麟楦”,即演戲時裝假麒麟的驢子。認為這些為官無德的人,好比是驢子身上覆蓋了一張假麒麟皮,因此受到朝臣中無才者的忌恨。

【答案】楊炯

【題目】傳說一位詩人夜宿靈隱寺,寫詩吟詠時卡了殼,駱賓王用“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一聯(lián)為他解圍,讓他得以終篇,這位詩人是誰?

【選項】A.宋之問 B.王勃 C.沈佺期

【題解】這兩句出自宋之問的《靈隱寺》。原詩為:“鷲嶺郁岧峣,龍宮鎖寂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fā),冰輕葉未凋。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待入天臺路,看余度石橋?!?/p>

唐人孟棨的《本事詩》記載:宋之問流放途中,來靈隱寺游覽。他在月下吟詩,吟出“鷲嶺郁岧峣,龍宮鎖寂寥”開了個頭,就接不下去了。這時一位老僧對了句極為大氣的“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宋之問得此才能吟到終篇。后來才知道,這位僧人是大難不死、隱居在此的駱賓王。

宋之問(約656——約712),唐汾州(今屬山西汾陽)人,一說虢州弘農(nóng)(今屬河南靈寶)人,名少連,字連清。對律詩定型頗有影響,與沈佺期并稱“沈宋”。

【答案】A.宋之問

【題目】“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是唐詩中寫鄉(xiāng)思的名句,請問這首詩是詩人宋之問渡哪條江時所寫?

【選項】A.長江 B.漢江 C.珠江

【題解】這句出自《渡漢江》。原詩為:“嶺外音書斷,經(jīng)冬復(fù)歷春。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p>

宋之問一生曾經(jīng)歷兩次流放,第一次流放是在神龍元年(705)春被貶為瀧州(今屬廣東羅定)參軍。但他第二年就逃回洛陽,匿居在友人張仲之家中。這首詩就是回歸洛陽途經(jīng)漢江(今湖北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所作。

詩的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外時音訊隔絕的情況,后兩句抒寫接近家鄉(xiāng)時不安的心情。李商隱《無題》中的“樓響將登怯,簾烘欲過難”句,抒發(fā)了相同的心情,都把欲聽、盼聽而又怕聽,欲見、急見而又怕見的微妙心情,表現(xiàn)得很出色。

【答案】B.漢江

【題目】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中寫道:“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痹娭械摹瓣栐隆笔侵笌自??

【選項】A.八月 B.九月 C.十月

【注釋】陽月:農(nóng)歷十月的別稱。

【題解】《題大庾嶺北驛》,是宋之問在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流放欽州途經(jīng)大庾嶺時所作。原詩為:“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fù)歸來。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xiāng)處,應(yīng)見隴頭梅?!边@首以情布景,又以景襯情,未見一“愁”字,讀起來卻愁緒滿懷,表現(xiàn)出作者極強的表現(xiàn)力。

宋之問有很高的詩作藝術(shù)成就,但因人品低劣而遭人唾棄。據(jù)唐人劉肅的《大唐新語》及韋絢的《劉賓客嘉話錄》記載,宋的外甥劉希夷寫了《代悲白頭翁吟》,宋之問聽到其中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句,極為賞識,知其未傳于人,懇求據(jù)為己有。劉希夷不從,宋之問便指使家奴用裝土的袋子將劉希夷壓死。

【答案】C.十月

【題目】“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出自沈佺期的《雜詩》,請問“良人”指的是詩中女子的什么人?

【選項】A.兄弟 B.恩人 C.丈夫

【注釋】良人:古時女子對丈夫的稱呼。龍城:漢時匈奴地名,為匈奴祭天及大會諸部之處,在今蒙古國鄂爾渾河西側(cè)和碩柴達木湖附近。

【題解】沈佺期類似“無題”的《雜詩》有三首,寫的都是閨中怨情,流露出反戰(zhàn)情緒。這是第三首。原詩為:“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蓱z閨里月,長在漢家營。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p>

沈佺期(約656——714),唐相州內(nèi)黃(今屬河南)人,字云卿。長于五、七言律詩,與宋之問齊名,時稱“沈宋”。其詩注重音調(diào)諧和、對偶整齊,對律詩體制的定型頗有貢獻。

【答案】C.丈夫

【題目】根據(jù)描述猜一位詩人:據(jù)說,他是浙江歷史上第一位有記載的狀元;他是李白的鐵桿粉絲,曾經(jīng)以“金龜換酒”與李白對飲;素有“詩狂”之稱的他,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回鄉(xiāng)偶書》。這位唐代詩人是誰呢?

【題解】賀知章(659——744),唐越州永興(今屬浙江蕭山)人,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又號“五總龜”。少以文辭知名,與包融、張旭、張若虛號“吳中四士”。其詩今存二十首,有輯本《賀秘監(jiān)集》一卷。

賀知章馬上畫像

李白在《對酒憶賀監(jiān)詩序》中說:“太子賓客賀公,于長安紫極宮一見余,呼余為‘謫仙人’,因解金龜,換酒為樂?!边@件事也體現(xiàn)了賀知章豪放、率性的一面,是真名士自風流。

【答案】賀知章

【題目】“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中的“客”指的是誰?

【選項】A.宋之問 B.賀知章 C.孟浩然

【題解】《回鄉(xiāng)偶書》原作二首,這是第一首。原詩為:“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迸紩?,指因偶有所感而即興寫下來的文字。

天寶二年(743),因不滿李林甫專權(quán),八十五歲的賀知章辭去官職,請度為道士還鄉(xiāng)。第二年,他回到闊別五十多年的故鄉(xiāng),寫了這首抒懷詩。據(jù)說賀知章返鄉(xiāng)啟程時,唐玄宗親率太子以下百官設(shè)宴餞行,還親自作詩送別。此前,唐玄宗還下詔允許其宅為“千秋觀”,還賜鑒湖剡川一曲為其隱逸之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