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絮
無風才到地,有風還滿空。
緣渠偏似雪,莫近鬢毛生。
這是一首詠物(柳絮)詩,兼抒人生感喟。較之《江邊柳》,此詩更具獨創(chuàng)性,而堪稱神品。
“無風才到地”二句,描寫柳絮因風的情態(tài),極為傳神。柳絮又稱楊花,其實不是花,而是柳樹的種子,上面有白色絨毛,隨風飛散如飄絮,所以稱柳絮。所以柳絮的特點,是輕盈,而風則是柳絮飛舞的動力。以“無風”“有風”相排比,正是如有神助:“無風才到地”,是說風歇下來時,柳絮慢慢落到地面,像舞者正擬休息;“有風還滿空”,是說大風一起,柳絮立刻飛滿天空,像群舞者得到指令,真是聞風而動?!安拧薄斑€”二字的勾勒,隱有擬人的意味,卻不挑明,極具神理。而且從來沒人說過,不像折柳、系船之類,說的人多了,就有審美疲勞。
“緣渠偏似雪”二句,借題發(fā)揮,抒寫人生感喟。三句語意一轉,說了個半截話,“緣”字是因為的意思。其實這個字是不妨商量的,若改作有感情色彩的“憐”字似更好,不但可以獨立成句,而且使下句轉折之意更明。柳絮因風而似雪花飄飄,是有出處的。東晉謝安在家中搞“詩詞大會”,出題道“白雪紛紛何所似?”其侄胡兒搶答:“撒鹽空中差可擬”。其侄女謝道蘊更正:“未若柳絮因飛起”,遂成千古名句。事見《世說新語》。前面說了“因為”(緣),若把末句遮住,叫人去猜“所以”,十之八九是填不出的。怎么想得到是“莫近鬢毛生”呢?!傲酢焙汀棒W毛”的關系很遠,它們連在一起,全是因為“似雪”這一點。柳絮起風似雪,給人以美妙的感覺,而人的鬢毛呢,“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還是不要像雪的好。難怪詩人要說:“莫近鬢毛生?!边@個想法,也許產生自郊游,滿空的飛絮,難免不掉到人的頭發(fā)上,看上去老了不少。也許正是這一瞬間,激發(fā)了詩人的靈感。
此詩前三句都貼著題面,即詠“柳絮”,末句反迭出一意,為讀者想不到。在結構上別具一格,所以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