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猴王拜師求道
美猴王享受眾星捧月的快樂。《西游記》喜歡將動物世界擬人化,讓動物模仿人類活動。猴群居然有宴會,猴王“享樂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載。一日與群猴喜宴之間,忽然憂惱,墜下淚來”。原來猴王憂慮死亡,想求長生不老之術。部下通背猿猴告訴他:天下唯三等人不服閻羅王管束:佛、仙、神圣,而他們住在“閻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內(nèi)”。美猴王決定云游天涯海角,尋仙訪道。
美猴王尋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jīng)過艱苦尋找過程。在吳承恩那個時代,人們相信天圓地方,但吳承恩描寫石猴尋仙問道,經(jīng)過兩大洲、兩大海,又似乎寫亞洲、美洲、大西洋、太平洋,暗合地球是圓的概念,好玩!
美猴王扎了個木筏在大海上漂漂蕩蕩,從東勝神洲來到南贍部洲,棄掉木筏,跳上岸來,看到有人捕魚、打雁、淘鹽,這是人類求生存的活動,不是猴兒摘果子、捧山泉式求生存。此前美猴王還不知道宇宙間有“人”存在,他一見人,立即見賢思齊,弄個把戲,把人嚇跑,然后拿住個跑不動的,剝掉其衣裳,“學人穿在身上,搖搖擺擺,穿州入府,在市廛中,學人禮,學人話。朝餐夜宿,一心里訪問佛仙神圣之道,覓個長生不老之方”。他考察出,“世人都是為名為利之徒,更無一個為身命者”:
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
騎著驢騾思駿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勞碌,何怕閻君就取勾。
繼子蔭孫圖富貴,更無一個肯回頭!
吳承恩借“世人都是為名為利之徒”,罵倒南贍部洲世人,南贍部洲是哪里?一個有長城的“洲”。除了中國哪兒還有長城呢?所以說,《西游記》像半空飄蕩的風箏,它的“線”卻拴在“中國”這塊巨石上。不管什么“洲”都是神州,正如后來孫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經(jīng),不管什么國仍然是大唐一樣。
《紅樓夢》中的《好了歌》“世人都曉神仙好……”,以及《好了歌解》“……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與《西游記》“爭名爭利幾時休”何其相似乃爾!學者常研究《金瓶梅》對《紅樓夢》的深刻影響,其實,《西游記》對《紅樓夢》影響更深。筆者曾在《趣話王熙鳳》一書詳盡剖析過:《紅樓夢》核心人物王熙鳳“是孫悟空的妹妹”;賈母常拿“猴兒”說王熙鳳;賈府觀戲常點西游戲……
美猴王在南贍部洲串長城、游小縣,待了八九年,宛如現(xiàn)今干部在基層“掛職鍛煉”。不要小看這八九年,這是石頭縫蹦出的美猴王徹底“中國化”或“封建化”的八九年,是花果山出身的美猴王在西天取經(jīng)過程中能對明代社會現(xiàn)象洞若觀火的前提。
然后,美猴王漂過西洋大海,到達西牛賀洲??吹阶致从纳畹男沱惛呱剑婊ㄈ鸩?,修竹喬松,聽樵夫在唱“觀棋柯爛,伐木丁丁……不會機謀巧算,沒榮辱,恬淡延和生。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樵夫唱詞中用的是六朝小說“爛柯”典故,頌揚影響中國千年的《黃庭經(jīng)》,歌詞作者是須菩提。樵夫指點美猴王到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找須菩提祖師拜師。
須菩提是如來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就是佛陀對須菩提所提問題做的解答。須菩提對“空”“般若”的理解最精深,佛陀稱其為“解空第一”。而《黃庭經(jīng)》是道家經(jīng)典,須菩提開壇講課,講的則是“三教合一”,“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有論者認為《西游記》“混同三教”,將儒釋道一鍋煮了。其實不管什么教,關鍵在于經(jīng)世致用,在于靈感匯于心,靈感聚于方寸之間。所以,須菩提住的地方必須得叫個“靈臺方寸山”?!办`臺”“方寸”都是“心”的別稱,這又和王陽明的“心學”掛上了鉤。
美猴王尋到靈臺山,看到的是:老柏修篁、奇花瑤草、仙鶴鳳凰、玄猿白鹿、金獅玉象。全部是祥瑞象征,既像世外桃源,又象征法力無邊。須菩提給美猴王就身上取姓氏曰“孫”,生氣時仍叫他“猢猻”,因是第十輩小徒,正當“悟”字,起法號“悟空”。從此美猴王有了在全世界流傳至今的名字:孫悟空。
須菩提的門徒排列有禪機:“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個輩分連到一起是三句話:“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边@正是孫悟空求仙學道的基本方針,也是孫悟空為人處世,不,該說“為猴處世”的基本法則。
其實歷史上有位真實的“悟空大師”,只是不姓孫,姓車?!秳⑹a柏說西游》引用《宋高僧傳·唐上都章敬寺悟空傳》,唐玄宗天寶年間左衛(wèi)涇州四門府別將車奉朝出家,后來唐德宗賜名“悟空”,曾往天竺求學,在那爛陀寺進修三年。如此算來,歷史上的車悟空大師是玄奘法師的師弟。
“悟空”二字有玄機,“孫悟空”是中國古代小說主角最有哲理性、帶反諷意味的命名。曹雪芹把孫悟空的名字引進《紅樓夢》,說過十六字,被看作《紅樓夢》創(chuàng)作宗旨:“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贝笠馐牵悍鸾贪熏F(xiàn)實事物看成虛幻假象,謂“因空見色”;對假象產(chǎn)生感情謂“由色生情”;用喜怒哀樂對待世界萬物的“色”即假象,謂“傳情入色”;對各種假象透徹了悟,知道世界歸根到底萬物皆空,謂“自色悟空”?;剡^頭來看《西游記》:自從有“孫悟空”名字后,美猴王先鬧龍宮、冥府、天宮,后西天取經(jīng),他哪一次遵守“萬物皆空”?一次也沒有!孫悟空面對的是先神后魔的血淋淋磨難,信奉的是金猴奮起千鈞棒、斗則生存的哲學。確實悟空未曾“空”。我懷疑曹雪芹用“賈寶玉”暗示“假寶玉”的反諷式命名,也是從《西游記》學的。
孫悟空跟須菩提進修的課程開始時跟寺院小和尚相似,前六七年學的是:灑掃應對、進退周旋、言語禮貌、講經(jīng)論道、習字焚香、掃地鋤園、養(yǎng)花修樹、尋柴燃火、挑水運漿,一言以蔽之:學習從凡人到修行者。后三年學“盤中暗謎”,所謂長生不老法和七十二變化等??偣矊W十年多。如果說,美猴王在南贍部洲的八九年可以對應九年義務教育,那么,靈臺方寸山十年苦讀簡直可算從本科到碩博連讀啦。這個刻苦認真的學習過程符合美猴王拜見須菩提時的話:“弟子志心朝禮、志心朝禮!”
孫悟空好學深思且觸類旁通,須菩提講座,講得“天花亂墜,地涌金蓮”,孫悟空聽得眉花眼笑,抓耳撓腮,忍不住手舞足蹈。
當師父問他要學什么道時,孫悟空卻挑剔起來:
請仙扶鸞、趨吉避兇等“術道”?不學不學!
看經(jīng)念佛的儒釋道等“流道”?不學不學!
休糧守谷、參禪打坐等“靜道”?不學不學!
采陰補陽、進鉛煉石等“動道”?不學不學!
結(jié)果“惹惱”了師父:
祖師聞言,“咄”的一聲,跳下高臺,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這猢猻,這般不學,那般不學,卻待怎么?”走上前,將悟空頭上打了三下,倒背著手,走入里面,將中門關了,撇下大眾而去。
接著是那段著名情節(jié):孫悟空悟出師父啞謎,子時進入師父臥室,跪在師父榻前,聽到師父渴望將真本事傳真徒弟的吟詩:
難!難!難!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閑。
不遇至人傳妙訣,空言口困舌頭干!
金庸小說創(chuàng)造個“獨孤求敗”,《西游記》早就有個“獨孤求徒”。祖師傳授孫悟空“長生妙道”,其口訣簡言之曰“月藏玉兔日藏烏,自有龜蛇相盤結(jié)。相盤結(jié),性命堅。卻能火中種金蓮”。這口訣真能長生不老?不能,看孫悟空斗冥府就知道了。
祖師向悟空傳授躲避三災利害之法,師徒關于猴兒形體的對話尤其搞笑:祖師說孫悟空“雖然像人,卻比人少腮”;孫悟空妙答“我雖少腮,卻比人多這個素袋,亦可準折過也”。于是,祖師向?qū)O悟空傳授“地煞數(shù)”七十二變化和“筋斗云”,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
當孫悟空向師兄們賣弄變化時,受到師父訓斥,告訴他: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不是學本領,而是知道韜光養(yǎng)晦、趨利避害:
悟空,過來!我問你弄甚么精神?變甚么松樹?這個工夫,可好在人前賣弄?假如你見別人有,不要求他?別人見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禍,卻要傳他;若不傳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林庚先生在《西游記漫話》中提出:菩提祖師用市井智慧教育孫悟空。林先生剖析:“這些話聽起來既無神仙家氣味,也少佛家的色彩,說的正是市井江湖上復雜的人際關系和江湖上的防身的手段。這修行學道之所,因此實際上就正是闖蕩江湖的預科班?!贝嗽捰幸欢ǖ览怼N魈烊〗?jīng)路上,孫悟空表現(xiàn)出來的有時甚至老謀深算的處世智慧,正是從這里來的。
孫悟空的同學們并不像他那樣是來求長生不老之計的,他們只是要向師父學些本事,在江湖上混碗飯吃。當他們聽到孫悟空要向師父學習筋斗云,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時,一個一個向?qū)O悟空表示祝賀:“若會這個法兒,與人家當鋪兵、送文書,遞報單,不管那里都尋了飯吃!”看來孫悟空求師問道沒有那么空靈,沒有那么神秘,倒可對應到《紅樓夢》那副對聯(lián):
世事通明皆學問
人情練達即文章
看到孫悟空不知道收斂,菩提祖師就要他“你從那里來,便從那里去就是了”。菩提斷定孫悟空“你這去,定生不良”,宣布“憑你怎么惹禍行兇,卻不許說是我的徒弟。你說出半個字來,我就知之,把你這猢猻剝皮銼骨,將神魂貶在九幽之處,教你萬劫不得翻身”。孫悟空發(fā)誓“決不敢提起師父一字,只說是我自家會的便罷”。
孫悟空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無父母,無兄弟姐妹,無親戚,好不容易找個師父,該是他在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了。但須菩提并不擔當孫悟空未來的保障神,更不“一朝為師終身為父”,像許多師父一樣先抱著徒弟走,再扶著徒弟走,然后牽著徒弟走,最后跟著徒弟走,他堅信“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這樣安排自然有其道理,須菩提知道孫悟空不安分,倘若須菩提心心念念想著這個弟子,他就成了三界主宰的對立面;倘若孫悟空總惦記自己的師父,他遇到困難,就不會找觀世音而找須菩提了。所以孫悟空跟師父一朝分手,永不相見。
《西游記》中須菩提是靈光一閃的人物,睿智明斷的人物,孫悟空的靈魂多半是須菩提塑造的。須菩提欣賞孫悟空的聰明好學、不斷進取。孫悟空從猴到人,從人到神,都依賴須菩提。
其實很多人在人生中都遇到過自己的“須菩提”,在關鍵時刻狠狠推了你一把,然后,相忘于江湖。須菩提是個優(yōu)雅角色,只管耕耘,不問收獲;只知道付出,不要求回報。
孫悟空從靈臺山修行歸來,花果山小猴向他匯報:有位混世魔王常來欺負花果山小猴。孫悟空前往問罪,水臟洞魔王問手下小妖:水簾洞主怎生打扮、有甚兵器?小妖形容:
他也沒甚么器械,光著個頭,穿一領紅色衣,勒一條黃絲絳,足下踏一對烏靴,不僧不俗,又不像道士神仙,赤手空拳。
孫悟空這副形象,讀者大概記不住,但這是他求師問道成功后的亮相。頭戴盔、身披甲、身高三丈、手執(zhí)鋼刀、“雄如上將”的混世魔王瞧不起孫悟空“身不滿四尺”,“手內(nèi)無兵器”。而孫悟空自吹,雖然赤手空拳卻“兩只手夠著天邊月”。魔王也講好漢作風,放下刀與孫悟空使拳。哪想到孫悟空“華山論劍”毫不講章法,玩的全是偷襲戰(zhàn)術,掏短肋、撞丫襠,幾下將魔王打重。魔王揮起大刀砍,孫悟空拔一把毫毛,丟在口中嚼碎,望空噴去,叫一聲“變”,即變作三二百個小猴,將魔王抱的抱,扯的扯,鉆襠的鉆襠,扳腳的扳腳,踢打挦毛、摳眼睛、捻鼻子、抬屁股,“直打做一個攢盤”。孫悟空這才奪過刀來,將魔王一刀劈死,救回被擄的花果山小猴,搶回花果山石盆、石碗等“財產(chǎn)”,得勝還朝。
孫悟空得意地告訴小猴:我們現(xiàn)在有姓氏啦。我姓孫,法名悟空。小猴們說:“大王是老孫,我們都是二孫、三孫、細孫、小孫、一家孫、一國孫、一窩孫矣!”
孫悟空初出茅廬第一戰(zhàn),玩的是什么戰(zhàn)術?大概只能稱“胡亂混打戰(zhàn)”,玩的是“空手道+毫毛戰(zhàn)”,不是多么光明正大,但充滿諧趣。
“毫毛戰(zhàn)”再次采用,是孫悟空為花果山群猴配備武器。孫悟空是個天生的軍事家,有統(tǒng)帥癖。他剿了混世魔王,奪口大刀,然后就教小猴砍竹為標,削木為刀,扯起旗子,安營扎寨,儼然人世綠林好漢。又擔心禽王獸王來伐,遂采取老猴的建議,到傲來國搞兵器。他念動咒語,飛沙走石,慌得三街六市關門閉戶。孫悟空到傲來國武庫中,拔毫毛變出千百小猴,將刀、槍、劍、戟等十八般兵器“盡數(shù)搬個罄凈”。然后“徑踏云頭,弄個攝法,喚轉(zhuǎn)狂風,帶領小猴,俱回本處”。
孫悟空這套作為,除了念咒語、刮狂風、毫毛變“戰(zhàn)士”的神奇外,像極了《水滸傳》水泊梁山好漢安營扎寨、攻城略縣、打家劫舍,怪不得有論者說后來孫悟空被天宮收編,是“農(nóng)民起義被招安”了。
孫悟空未得金箍棒之前,似乎只有“猴毛”可使用。程咬金三斧子之后就沒了法術,孫悟空如果第三次還用毫毛,大概讀者就沒了看下去的興致,孫悟空必須龍宮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