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不管后人對她進行怎樣地贊美、褒揚抑或是詆毀、謾罵,她都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一個性格復雜多樣的人物,一個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人物。晚清近五十年的歷史都繞不開她,中國近代所經(jīng)歷的重大事件如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中法戰(zhàn)爭、甲午中日戰(zhàn)爭、戊戌變法、清末新政都與她有關,她似乎天生就注定要改寫歷史:她就是慈禧,一個16歲就能深得君王寵愛的后宮佼佼者,一個26歲時就能登上大清帝國政權(quán)之巔的女強人,一個以自己獨特手腕執(zhí)掌大清最高政權(quán)長達47年并能穩(wěn)如泰山的西太后。
慈禧似乎從小就長著一副貴人之相,除了一臉花容月貌和一身詩書氣息之外,她還有著一雙攝人心魄的眼睛。風流多情的咸豐帝唯獨對她專寵的時間最長,文武雙全又炙手可熱的恭親王也心甘情愿地對她俯首稱臣,初戀情人榮祿也能鞍前馬后、赴湯蹈火地為她效勞大半生,手握重兵又德高望重的曾國藩之輩都不敢貿(mào)然稱帝而與她分庭抗禮……無數(shù)風云人物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無數(shù)宮闈秘事都被傳到尋常百姓家,更是有無數(shù)后人對此感興趣并潛心探析慈禧的駕馭之術(shù)。
慈禧一生之中共經(jīng)歷過三次垂簾聽政,第一次是與清心寡欲的慈安太后合作,朝中的事基本上都是慈禧說了算;第二次是她的兒子同治帝載淳表面上“親政”近兩年后去世,她擁立侄子載湉稱帝后,又宣布聽政;第三次是光緒帝進行維新變法失敗,在戊戌政變中勝出的慈禧囚禁光緒后,第三次垂簾聽政。在這三次垂簾聽政的過程中,幾乎每一次都有波譎云詭、風險重重的危機,但在慈禧的精心策劃之下,卻又每一次都能夠化險為夷而牢牢地把持住最高政權(quán),這不得不讓人嘆服慈禧深謀遠慮的政治手腕的確不一般。
她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綜合體:有人說她頑固保守,經(jīng)常將祖制抬出來壓制別人,但她卻能違背祖制,力排眾議地重用漢族大臣并為他們裂土封侯;有人說她盲目排外,與所有洋人宣戰(zhàn),但她卻能力挺恭親王奕訢等人來大興洋務之風;有人說她刻薄嚴肅,一個威嚴的眼神就能讓人不自主地后退三步,但她又經(jīng)常因為聽到趣事而哈哈大笑,高興起來還對身邊的人大加封賞;有人說她心狠手辣、殺人如麻,稍有不順心就將身邊的侍女、太監(jiān)給殺害,但她對安德海、李蓮英卻疼愛有加,對同治帝、光緒帝的病情都非常關懷;有人說她強硬霸道,即使在桀驁不馴的高官大吏面前她都能控制住場面,但她在自己所愛人的面前卻柔情萬種甚至還有些嬌羞。
慈禧與生俱來就有著極其強烈的權(quán)力欲望:為了緊緊握住大清最高權(quán)柄,她不惜與一度親密合作而又有著扯不清關系的恭親王翻臉;為了自己能夠親自裁決大清的一切軍國政務,對其親生兒子同治不止一次地采取高壓政策,一直將同治逼到尋花問柳而染病不治身亡;由于擔心自己偷情的事被慈安拿出來逼宮,她竟然毫不手軟地將她心中的好姐姐給害死;為了再次借機打壓德高望重的恭親王,她卻肯犧牲與法國作戰(zhàn)得勝的機會,而將“戰(zhàn)敗”的罪責嫁禍于恭親王和他領銜的軍機處,并將他們?nèi)繐Q成自己的心腹大臣。在戊戌政變之后,慈禧不顧國內(nèi)輿論和西方列強的壓力,硬是將不太聽話的光緒囚禁于瀛臺,一關就是整整十年。
猛虎出山,百獸震惶。慈禧在政壇上剛一露面就嶄露頭角,在“辛酉政變”中,她氣定神閑地與慈安太后以及恭親王合作,游刃有余地將一手遮天的八大輔臣統(tǒng)統(tǒng)拿下。但就在慈禧剛剛登上中國歷史政治舞臺時,她面對的卻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大清朝:國內(nèi)的太平天國運動已經(jīng)以狂風掃落葉般的態(tài)勢橫掃南部中國大半,而國都北京城被英法聯(lián)軍肆虐蹂躪的殘垣斷壁仍然映入眼簾,就在此內(nèi)憂外患非常嚴重之際,年輕的慈禧就以其剛?cè)岵氖侄务{馭群臣,一方面讓重臣恭親王奕訢開辦洋務運動以“自強”、“求富”,一方面又大力提拔漢人重臣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之輩來督辦地方團練以剿滅太平軍、捻軍,而且這一切都還做得風風火火、有聲有色。沒過多久,垂垂日暮的晚清好似回光返照一般出現(xiàn)了“同治中興”的局面。
在牢牢把持最高政權(quán)以及國內(nèi)局勢稍微和緩之后,慈禧仍能大刀闊斧地大有作為一番:她不遺余力地提拔重用自己的親信大臣,又放手讓漢族大臣去接手地方的軍政大權(quán);為了鞏固自己的權(quán)位,她還非常巧妙地借助罷黜炙手可熱的恭親王“議政王”的頭銜,以此來抬高和加強自身的威望。在政壇上縱橫捭闔的慈禧是天生就有從政的細胞,還是后天學習《資治通鑒》之類的書籍而得來的從政經(jīng)驗呢?
同治親政后也想要勵精圖治,他不甘心當傀儡皇帝,面對非常強勢的母后,他無力與之作正面的對抗,于是他也采取懷柔的手段,為慈禧重修圓明園,一方面以討好慈禧,一方面讓慈禧在那里被架空??上蔚倪@一切手段在老到的慈禧面前頗顯稚嫩,慈禧在權(quán)力之巔穩(wěn)坐釣魚臺,毫不放權(quán),以至于同治索性不理政事,尋花問柳以“贏得青樓薄幸名”,最后終于倒在牡丹花下。
親兒子同治駕崩,慈禧又別出心裁地擁立4歲的侄子做皇帝,以方便自己再度垂簾聽政。光緒從小就體弱多病,而且膽子很小,在慈禧看來,這個老實羸弱的侄子是她把持權(quán)柄的最好傀儡,可是光緒長大后并沒有完全屈從于慈禧的權(quán)威,他還要進行全面的維新變法以防止亡國滅種的危機。慈禧的權(quán)威受到帝黨的嚴重沖擊,等到帝黨維新派揚言要圍住頤和園攻擊慈禧時,慈禧大發(fā)雷霆,在談笑間,就將維新派的幾位主干捉拿并問斬于菜市口。當然,光緒也為這次維新變法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被囚禁于瀛臺整整十年。
義和團運動在華北一帶風起云涌,慈禧見拳民們勢大而且還極力排外,于是便打起自己的如意算盤,她想借助義和團拳民的力量來攻擊西方列強,并向各國宣戰(zhàn),但戰(zhàn)爭慘敗,慈禧西逃。沒過幾年她便派遣大臣出洋考察,預備立憲以圖自強。在慈禧最后幾年的歲月里,她也想為大清政權(quán)永固和國家強盛而施行新政,但新政的內(nèi)容幾乎和維新派如出一轍,于是就有人分析,慈禧并不是極力排外,也不是頑固拒新,只是一心想要鞏固自己的權(quán)位而已,如果當年維新派擁護慈禧來變法,或許歷史就會重寫。
慈禧在國內(nèi)政壇上屹立47年而不倒,但在對外國侵略者的戰(zhàn)爭中卻屢屢敗北,為什么會這樣呢?其實也不難分析,中法戰(zhàn)爭之中,慈禧根本就沒有認真對待,甚至還想趁著戰(zhàn)敗之機來加罪于恭親王一伙。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慈禧更關心的是她自己的60歲大壽,把國家的大筆錢都用來修筑頤和園和準備慶壽大典中,而且還讓一個一開戰(zhàn)就準備求和、還下令“主動出擊、雖勝必斬”的李鴻章來主持中方戰(zhàn)局。在八國聯(lián)軍侵華之際,是她主動宣戰(zhàn),但真正打起來又戰(zhàn)和不定,一有敗勢就想打退堂鼓,直到西逃時還心有余悸地宣稱“量中華之物力,結(jié)與國之歡心”,就因為這樣的話才被認定是賣國賊,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除了政治之外,慈禧還是一個非常愛美、愛享受的精致女人。她的養(yǎng)生美容之道到現(xiàn)在都受人追捧,她在洗澡、睡覺、散步乃至飲食各方面都非常講究,她居住的宮殿總是大加裝飾,她游玩的園林不惜耗費軍資來建造。她也喜愛看書、聽戲、散步、抽水煙、聽人講各種故事和趣聞;她在書法、繪畫方面也有些小成就;她對于新奇的事物也很感興趣,比如照相、乘坐汽車、火車……她的一生不管是非成敗,都沒有白過。
圍繞著慈禧一人,總是給后人留下許多耐人尋味的謎團:葉赫那拉是不是真的就是愛新覺羅的掘墓者?同治到底是不是慈禧與咸豐所生?同治之死、慈安之死、珍妃之死以及光緒之死是不是都與她脫離不了干系?慈禧是不是真的就寵愛假太監(jiān)安德海和李蓮英并與他們雙宿雙棲?恭親王、榮祿、巴克斯以及琴師、戲子和酒店伙計等人是不是跟慈禧有密切的男女關系?就讓我們隨著此書,來打開種種疑團,來認識一個全面真實的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