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禪的金錢禮法
心懷喜舍,輕松生活
“喜舍”還包含著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舍棄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執(zhí)著心念。
以足夠的狀態(tài),過輕松的生活
自知滿足,內(nèi)心便可輕松而自由
在禪語中,“知足”是一個非常著名的詞匯。所謂“知足”,即“自知滿足”。禪借用這個詞向每個人的內(nèi)心發(fā)問:你是否清晰地知曉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對于已經(jīng)擁有的一切,你是否覺得足夠,是否感到滿意。人的內(nèi)心狀態(tài),常常因知足心的有無而發(fā)生很大的變化。
然而,由于欲望的存在,想要的東西哪有足夠的時候呢?生活過得穩(wěn)當順心,不知為何總覺得缺點什么;明明已經(jīng)足夠了,卻總是想要越多越好;甚至根本不需要的,也希望有則更好。
欲望就是這么麻煩的東西。我們經(jīng)常會忘記已經(jīng)足夠的狀態(tài),只把目光投向尚顯不足的事物。未達到滿足狀態(tài)的東西只消在眼前一閃,就會勾起人的欲望。不足而求之,求之卻不得。小小的不滿漸漸積累起來,最終會像洪水一般決堤而出。這些不滿除了會滋生欲望,沒有任何積極作用。
打個比方,假如你每個月有二十萬日元的工資收入。如果你是一個人生活,那么每月十萬應該足夠。也許無法生活得太過奢侈,但是也絕對不至于為錢所困。也就是說,你已經(jīng)處在一種“足夠”的狀態(tài)。而這種足夠的狀態(tài),會讓你的生活變得輕松、自由。
可是,當你習慣了二十萬的金額,就會開始覺得不滿足。你也許會想,如果可能的話,最好再多五萬日元。不,如果有三十萬的話,就能夠生活得更加富足。當你有了三十萬的欲望,二十萬便顯得不再夠用,你也會漸漸發(fā)現(xiàn),以前的那種輕松感慢慢在消失,自己陷入了一種糾結的生活狀態(tài)。
何不問問自己,想將增加出來的五萬日元用于何處?“想去高級餐廳享受一下”“想買個新手袋”“想買一件昂貴的衣服”……對這五萬日元,你會考慮很多種用途吧?在考慮的同時,想必也是能感覺到快樂的。
那么再請問,用五萬日元去高級餐廳吃飯,可以為你帶來幸福嗎?新的手袋中會裝著幸福帶給你嗎?穿上昂貴的衣服,就可以獲得漂亮的人生嗎?
少許奢侈有時確實可以帶來滿足和快樂。但是請不要忘記,它們都只是暫時的。
不可否認,第一次踏進高級餐廳,是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滿足感的。但是如果它成為日常,那種新鮮的幸福感就會蕩然無存,你只會想著去更加高級的餐廳;新買的手袋,不出三個月就會變成舊貨。不是說手袋本身變舊,而是你對手袋的喜愛之情會變得陳舊;即便再貴的衣服,一旦過時,或不喜歡了,就擺脫不了收進衣柜暗無天日的命運。當新鮮感消失,人會渴求新的東西。盡管你曾努力填補過“不足”的缺憾,但是更多新的“不足”又涌現(xiàn)出來。如果這種情況不斷反復,心靈將永遠得不到滿足。
多余的欲望是輕松生活的大敵。二十萬日元就足夠了的生活,多出來的五萬便是“不必要的金錢”。金錢是一種有用的東西,但是,只有在你覺得知足的時候,它才會帶給你快樂,否則的話,除了給你煩惱和妒忌,它毫無任何積極的意義。
珍惜善用,生活方能豐富而充實
人需常懷一種知足心態(tài),生活才會變得輕松。
好想再多五萬日元;再多十萬日元就好了……如果這種話說出來就能得到,那盡管說就是。但是你要知道,愿望不是嘴上說說就能實現(xiàn)的東西。而經(jīng)常把這些不能實現(xiàn)的愿望掛在嘴邊,人的內(nèi)心會越發(fā)變得貧窮乏味。
“我很窮,我沒錢”,這句話已經(jīng)成了當下一些人的口頭禪。這樣的話其實只是對自己并不富裕的生活的一種調(diào)侃,若真要說窮到什么程度,那也未必。往往,這些人的生活并不貧窮,沒有借款也沒有債務,可是每次見面都會嚷嚷著“沒錢”,聽得多了,也不免覺得厭煩。
我想,把“沒錢”“窮”常掛嘴邊的人,即便是得到了足夠多的錢財,也不會感到滿足吧。相反,只會胃口更大,想得到更多,欲望像無底洞一樣擴張,這樣的人究竟有多少錢才會滿意呢?
不是去追求不足之物,而是善用自己身邊所擁有的一切,珍惜它們。
花森安治先生說:美好之物與金錢和閑暇無關。創(chuàng)造出最美之物的,總是那些經(jīng)過打磨的感知力,注視日常生活的慧眼,還有不懈努力的雙手。
所擁有的東西,運用你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將其發(fā)揮到最好的狀態(tài)。在物盡其用的同時,生活也會因為不用奢求太多而備感輕松,心中也不再縈繞“這個不夠,那個不足”的多余情緒,徒生不滿和煩惱。比起追求無有之物,將現(xiàn)有之物用到極致,才是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式,不是嗎?
這樣的生活方式才稱得上美妙多姿,不是嗎?
一直在身邊,融入日常生活的事物,最美。
知足,滿足,珍惜,善用。
心懷喜舍過生活
舍棄內(nèi)心深處的執(zhí)著心念
我擔任住持的建功寺,從兩年前開始實施正殿的重建工程。建功寺?lián)碛兴陌傥迨甑臍v史,在這四百五十年當中,正殿曾經(jīng)有過一次重建經(jīng)歷。如今又因為關東大地震的摧殘,損壞相當嚴重。我想盡力去實現(xiàn)重建正殿的愿望。這也是我的曾祖父,即上溯三代時就開始有的愿望。
重建正殿,并非是為寺院自身考慮,不是為了能驕傲地炫耀而特為將正殿修建得豪華氣派。我們寺院有義務守護世人與其先祖之間的親緣。世人之先祖長眠于寺院的墓地中,如果寺院消失不再,那么人們與先祖之間的緣分也將隨之消失。我們不會讓這樣的情況發(fā)生。將先祖與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的人們之間延續(xù)至今的親緣繼續(xù)下去,是寺院肩負著的一個很重要的使命。
重建正殿的愿望,從三代之前的住持就開始有,作為第十八代住持,我終于決定實現(xiàn)它。但是,實現(xiàn)這個愿望并非易事。
建功寺的正殿建在一座小高丘上,那里林木四合,蔥蘢蓊郁。雖然上佳的環(huán)境深得大家贊賞,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也為建筑工程增加了不少難度。周圍很多樹木如果不移植的話,重型機械就無法運進來。與那些位于平地上的正殿相比,這里的重建要耗費多出數(shù)倍的時間以及勞力。
而最令人感到為難的是重建所需的資金問題。因為數(shù)額龐大,遠非寺院自身的積蓄所能承擔。而且,也不能從各位檀越那里強制征收。最后,我們只有采取募捐的方法,仰賴有心捐助之人的奉納·喜舍(捐贈)。從決定重建那年起,在建功寺里也開始了請求捐贈的活動,還貼出了告示,懇請大家為了正殿的重建給予協(xié)助。
在這里,“奉納”或“喜舍”這些看起來比較難懂的詞匯自會出現(xiàn)。“奉納”是指向供奉自家祖靈的菩提寺舍獻凈財,“喜舍”是指雖然并無自家祖靈供奉,但是因為有緣參拜而向該佛寺舍獻凈財。
向寺廟奉香資,在佛教中被稱為“喜舍”,意為“歡喜舍棄”,這就是香資的意義所在。它是與人們常說的“寄付”捐贈略有區(qū)別的一種行為。
香資要投入功德箱。為什么呢?當然是懷有“請給有困難的人使用”“請用來修繕寺廟”“請拿去為僧侶們添些生活必需品”等想法。
某位施主看到了告示。
那是一位年長的女士,每個月都會到寺中掃墓祭祖。她找到我,誠懇地表達捐款意愿。
“聽說你們要重建正殿,我想奉納一些錢款。”
這位女施主提出的金額,對個人來說絕對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那一刻,我以為她一定是個有錢人。但是她接著說道:“不過,我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錢,所以請允許我分期奉納。從現(xiàn)在開始,兩年的時間里,我會每個月都帶一筆錢過來。”
聽聞此言,我馬上對她說:“不,請千萬不要勉強。如果為了奉納而影響到您本人的生活,對我來說將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您沒有義務這樣做。本寺在此鄭重接受您的一番心意,僅此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