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 漫漫趕考路

山之巍峨:林則徐傳 作者:郭雪波 著


四 漫漫趕考路

福建地靈人杰,人文薈萃。

清朝承襲科舉制后,先后共錄取進士三萬余人,其中閩籍人士就占了一千三百七十七人,占總數(shù)的百分之四點四。一族五代登進士、一家三進士,都不新鮮,福建真乃藏龍臥虎之地也。

二十歲時,林則徐終于結束了長達七年的鰲峰書院讀書生活。

當年(1804)秋天,他心氣兒很足地參加了鄉(xiāng)試。

一考便中第,獲第二十九名舉人。

這個年輕才俊,十四歲中秀才,二十歲中舉人,可是一步一個飛躍?!皩W而優(yōu)則仕”,是當時社會為讀書人提供的唯一階梯,也只有這條獨木橋了。飽學之士要想一生有所作為,建功立業(yè)光宗耀祖,必須沿著這條獨木橋往前行,順著這個階梯往上爬,掉下來就回家老婆孩子熱炕頭,該干嗎干嗎了。

考試中第后,接著便迎來洞房花燭夜。

人生兩件幸事,林則徐都趕在這年秋季的同一天給辦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曾經(jīng)的縣太爺鄭大謨的千金自十歲便與他訂婚,已苦等七年整,據(jù)說就是選在發(fā)榜揭曉的“鹿鳴宴”這一天,他們拜了天地。

老秀才林賓日,還真會選日子。發(fā)榜日,必然是朝廷選的黃道吉日。

娶完媳婦,林則徐一心準備第二年的會考。舉人,可不是他的句號。憑舉人還進不了仕宦階層,必須考取進士才行。這個路數(shù),志存高遠的老爺子林賓日早已為他選定好了。養(yǎng)鶴的目的,就是為了放鶴。

進京趕考,是個多么充滿誘惑的詞兒。

可又是充滿了荊棘艱辛和悲酸故事的詞兒。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為此奮斗一生,到頭來還是一場空,不是客死他鄉(xiāng)就是窮困潦倒,人生再也不能振作起來。這條獨木橋,太擁擠,太殘酷,走通者成功者畢竟古來太少數(shù)。

嘉慶十年(1805)初,林則徐離開新婚妻子,遠赴數(shù)千里外的京城趕考,邁開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步。

這一次,他名落孫山。

第一次赴京趕考,便以失敗告終。長這么大,也許還是頭一次嘗到失敗的滋味。這些年,路子走得基本順利,一直在眾人夸贊中成長,這下對他的打擊不小。不過,失望還是暫時的,畢竟年輕,日子還長著呢。

滿腹經(jīng)綸,才高八斗,為何會失敗呢?

史家書籍里,未詳細提到他這次落榜的具體緣故。

毋庸置疑,自然是命題八股文章沒作好。主考判卷老師的思想,與他沒有對上路數(shù)。這會兒的林則徐,基本建立了以“經(jīng)世致用”為核心的先進思想理念,深受父親和恩師鄭光策等人影響,對儒家理學思想則持改革和批判的態(tài)度?;蛟S主考官是個老學究,儒家理學畢竟是朝廷官方認可的主流思想,也許他從這年輕人文章里看到了離經(jīng)叛道的味道。一個二十歲乳臭未干的學子考生,不可能被允許對正統(tǒng)思想抱有些許的不敬和質(zhì)疑。

失敗沒關系,年方二十,從頭再來就是。林則徐的心是堅定的。

現(xiàn)實中,他依然我行我素,活來自得。

或約學友梁章鉅等吟詩作畫,游覽山野,縱論天下事,或常隨父親,參加一個效仿白居易“香山洛社”的“真率會”文學團體活動。那會兒,福州的這一文學小沙龍頗有意思,主要由林賓日和當?shù)仉q竺挹w在田、謝曦、陳烺、林芳春、林雨化等人為骨干組成,幾乎“月必數(shù)集,集必竟日,討論文字,上下古今”。據(jù)記載,討論的主要內(nèi)容還都是圍繞反對古板、庸俗、守舊,主張“縱談不講之乎者也”“說家常不及男婚女嫁”、相見“主客一揖作罷”。這些老者,居然談論的是這樣的內(nèi)容!他們的思想還如此開明、解放、不守舊,真令人意想不到。在當時的福建,理學盛行之地,他們還能如此地樹立清氣之風,追求淡雅簡約格調(diào),這是何等的難能可貴,思想又是何等的活躍、開放、講究實際!當然,這也基本吻合了當時正在興起的“經(jīng)世致用”這一先進的社會思潮。

這個文學沙龍的活動地點,平常選在當?shù)孛蘖钟昊恼 ?/p>

此翁,字希五,乾隆末年因揭發(fā)貪官福建按察使錢史椿而含冤入獄,錢某逼他認罪,他慷慨直言“利害吾不敢知,所知者道義而已”,拒絕屈膝,最后被流放新疆。他秉性耿直,敢言時弊,不畏權貴,晚年從邊疆回歸故里,依然故我,絲毫沒有泯滅了性情,仍舊保持著當年的銳氣。青年林則徐從小聽說過此前輩的事跡,心里一直十分仰慕,如今隨父親與其相識,聆聽教誨縱論,耳濡目染,對林則徐的激勵和人生啟迪是無法用語言表述的。他仔細拜讀林希五所贈《林希五文集》,感慨萬千,欣然命筆寫下激情洋溢的一篇文章,稱頌他人格如司馬遷,文風似受貶謫的柳宗元,同時慷慨抨擊官場污濁和惡勢橫行:“先生梗直獨操”“身處冷官,觸怒權貴,至于文致周內(nèi),下獄投荒,垂白在堂,孤身萬里,士君子固有遇人不淑,守正被害如先生者乎?此固見者之所怒目,而聞之者之所扼腕也!”“讀圣賢書,所學何事?古今人不平則鳴,大率類此?!?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5/07/11324491592329.png" />

在當時,林氏父子相攜參加“真率會”文學活動,也算是一樁美談。也可想象,當時的福州文化氣氛何等濃厚而自由。

讀書,自然是林則徐那時候的最重要事情。他嗜書如命。

人,迷茫的原因,往往是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

現(xiàn)在有人曾說的這句話,也許,林則徐那時就明白了它的含義。

從其讀書札記《云左山房雜錄》中,人們可窺視到林則徐知識積累的大致過程。通讀《老子》《莊子》《韓非子》《史記》《漢書》等典籍,再讀朱熹、陸九淵、王陽明,又涉獵歷代詩文、筆記、醫(yī)術,還有佛經(jīng)、書法、碑帖等等,讀得不可不謂廣泛而龐雜,包羅儒法道佛,兼收并蓄。從《云左山房雜錄》中,也可看出他做學問追求實際效用,不跟風,言行一致,反對人云亦云,與時風的開口程朱考據(jù)漢學不同,具有自己的獨立學風。他雜記抄錄前人名句警言,都有其獨到之處和思想上的追求,如求知方面“博見為饋貧之糧,貫一為拯亂之藥”(劉勰)、“勿茍且雷同,勿偏執(zhí)臆見”“崇實行而不事虛名,秉公衷而不持偏見”,又如對現(xiàn)實表露批評方面“世盡思居奇之居,人競為染指之望,徇私求索,借端凌踐”等。尤其他摘錄“豈為功名始讀書”“以立志為先”,更是可以看出他心中立下的遠大抱負和志向。也許,正是這一遠大抱負志向,才是激勵他崇拜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的諸葛亮、岳飛、李白、白居易、柳宗元、文天祥等人的動力。

有一次,他約好友一起去越王山麓,為抗金英雄李綱修祭墓陵,心懷崇拜英雄情結,敬仰前朝名士而面對現(xiàn)世。

濟時救世,正是他一生追求的抱負。

他在鰲峰書院讀書的晚期,已經(jīng)在閩縣知縣房永清處兼任書廩(書記員)之職,除了掙錢補貼清貧之家外,更注重的是借此早些了解官場和社會,以做人生歷練的積累。自會試失敗當年七月落寞回鄉(xiāng)之后,林則徐因家境困難生活拮據(jù),曾一度不得不步老父后塵,出門去當私塾先生,“以謀食故馳四方”。福州北庫巷“補梅書屋”,便是林則徐最初教書的地方,屋內(nèi)墻上有一聯(lián):屋小朋儕客膝久,家貧著作等身多。

后來,他又投房永清。這位識才的老知縣房某,依然聘他為書記員,此時的房公已今非昔比,官升調(diào)任廈門海防同知職位。

這次履任,為林則徐終于打開了世界的另一扇大門。

廈門,當時是清朝海外貿(mào)易的一個窗口。自明朝時開放港口,清初曾一度海禁后解除,到了乾隆時期很興盛,逐漸發(fā)展成為一個重要港口和商貿(mào)城市。從這里出發(fā)的商船,北上去寧波、上海、天津、錦州等港口,南下可抵臺灣、呂宋及南洋諸國,貿(mào)易往來非常繁忙。同時,這里的紙醉金迷也招來內(nèi)外三教九流,社會風氣日漸變壞。金錢的原罪,不小心就會引發(fā)物欲橫流,娼妓、賭場、盜竊、搶劫肆行,其中尤為堪憂的是煙毒泛濫和走私猖獗,而且當時不少文武官員士子兵丁都沾染上大煙毒癮,雷瑨的書《蓉城閑話》里稱“皆有嗜鴉片之癖”。

海防同知房永清,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爛攤子。他的職責管轄就是,監(jiān)理??谏特湣⒀蟠鋈攵愂铡⑴_運米糧、監(jiān)收兵餉、斷判官司詞訟等務。

出任書記一席的林則徐,跟隨房大人出行各處,記錄和參與各項處理此類問題的公務活動,果然是一段人生不可多得的歷練機會。尤其當時鴉片煙毒在福建沿海逐漸泛濫,使得社會上下頗受其害,不少戶室已傾家蕩產(chǎn),引發(fā)了諸多社會問題,由此他內(nèi)心里便開始對鴉片煙毒深惡痛絕。也許,后來他在禁鴉片問題上態(tài)度鮮明而堅決,正是從這里打下的基礎。

那會兒,林則徐工作勤奮而機靈。書廩文牘,就是書寫抄錄文件、書信、案牘等,似如當今官場的秘書。他很快深得房公和各方青睞。曾任汀漳龍道道員的百齡御史都對他賞識曰:“目為大器,廣為延譽?!卑冽g,姓張,字子頤,號菊溪,漢軍正黃旗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后督山西學政時被掌院阿桂重之曰“公輔器也”,后被乾隆提為御史。此人一貫負才自守,不輕易夸人,顯然,他是最早辨識出林則徐乃“非池中之物”的慧眼之人。

其實,他還不是真正伯樂,只是識才而已。

真正發(fā)現(xiàn)千里馬并起用林則徐的伯樂,是于第二年(1807)出現(xiàn)的福建巡撫張師誠也。這是他真正的命中貴人。據(jù)說,新上任的張巡撫,在一堆大小官職新年賀詞類削牘文函中,發(fā)現(xiàn)了一篇行文流暢而頗有見地的詞文,愛不釋手,即刻派人查尋此文的寫者是何人,并傳令邀他一見。正趕上新年除夕,被查到的青年林則徐,以為出了什么事,匆匆趕赴巡撫官邸拜見張大人。

一生命運,由此改變。

緣分是“修”來的,修了一篇好文字。也證明了,是才必有用。至今無史料提供當時林則徐寫了什么,無論如何,肯定是招張師誠心悅誠服了。一場深談,又做些必要的重新測試,然后新年伊始便招入巡撫幕賓,司筆札。對于林則徐這段受張師誠知遇之德,林氏家族傳說和閩士筆記等都有大同小異的記載。

張師誠何許人也,他可名頭不小。當朝重臣,封疆大吏。

此人,字心友,號蘭渚,浙江歸安(今湖州)人,乾隆中南巡時召試賜舉人,后授內(nèi)閣中書、軍機章京、吏部主事等,因得罪和珅降為中書。嘉慶元年(1796)重出,出任山西蒲州知府,歷任雁平道,河南、江蘇按察使,及山西布政使、江西巡撫提督等要職。曾參與平息陜甘諸省的白蓮教動亂有功,深受嘉慶皇帝信賴。正值福建東南沿海海盜猖獗,以蔡牽、朱為首的匪賊禍亂海上,攻取臺灣府城后稱王形成勢頭,一再騷擾漳州等地,而福建軍備廢弛,官吏無能相互攻訐,便委任張師誠為福建巡撫,以期振興地方吏治。他到任后,聯(lián)手閩浙總督阿林保,親督水師造船練兵,嚴防??冢方撕7?,又加強整肅官吏,嚴治地方,取締暗中勾結和接濟海上賊匪的各小團體,如“刀槍會”“三點會”等具有反清色彩的民間組織。不久阿林保進京,張師誠被提升為閩浙總督,更是心無旁騖全力剿匪,坐鎮(zhèn)廈門海防第一線,調(diào)度閩浙水師,合圍幾股相互配合的海盜團隊,終于在廣東黑水洋剿滅匪首蔡牽,令余匪朱渥、張保仔等投降歸順,以此徹底蕩平東南沿海亂局,保證一方水土安寧,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

林則徐一直跟隨在張師誠身邊,親歷了這些驚心動魄的沿海剿匪軍事活動和官場爭斗,年輕的他幾乎是經(jīng)歷著血與火的歷練。他隨張師誠移駐廈門,忙于文牘,同門好友梁章鉅正好也在張府做事,對此見證說“張中丞籌海文移,皆出君手”,林則徐寫下詩句:“回首閩南躡時,行藏曾費幾籌思?!睆垘熣\十分認可林則徐做事,有一次天亮時回到書房,看到林一夜未睡端坐桌旁正完成奏折,深為感動,見他工作干練,書寫文牘到位及時,曾言“是役也,僚屬睹余督剿之勞,僉謂非余先得賊蹤,飛檄催戰(zhàn),未必能如斯神速”。足見,林則徐的能力和工作成效十分顯著。

現(xiàn)在,有人總是以“農(nóng)民起義”“漁民起義”的所謂“階級斗爭”觀念來看待這些歷史事件,而且以狹義的思路定論“只要反清就對”。竊以為,中華民族的這塊版圖上的各個朝代,性質(zhì)上都是一樣的,不能說唐宋是正確清朝是錯誤,也不能一概定論只要反官府反朝廷就是正確的“革命”行動,就要肯定它,然后又以此詬病林則徐幫助張師誠鎮(zhèn)壓了“農(nóng)漁民起義”等等就是錯誤的,這都是拿今人的理念標準來套歷史人物,顯得幼稚而簡單化了,不足取。

能夠在一個有魄力有水平的長官手下做事,這是林則徐的運氣。

張師誠是個十分愛惜人才的長者。他器重林則徐,如弟子般相待,平時用心栽培,林則徐在他手下也很是得心應手。金安清在《林文忠公傳》里如是說:“臥閣挑燈,擔毫削牘,鄭亞改義山之序,昌黎定黃甫之詞,經(jīng)匠石之磨礱,斧如修月,奉篇之衣缽,斤亦成風?!睆拇硕挝淖种锌煽闯觯謩t徐當時是何等的兢兢業(yè)業(yè),書寫文牘何等認真刻苦,猶如晚唐桂州刺史鄭亞給幕僚詩人李商隱(字義山)改序文,又如唐大詩人自稱昌黎的韓愈,酌定門生皇甫寫的詞一樣用心。這種評價顯然不低。林則徐心里十分珍惜這份差事,跟隨恩公出巡轄地,處理繁雜的官府事宜,“盡識先朝掌故及兵刑諸大政,益以經(jīng)世自勵”(金安清語),由此熟悉官場內(nèi)幕套路,對他的從政能力和觀察社會,都具有很大的價值。

當然,林則徐當幕賓后,受益最大的是他的家庭。

他一年薪俸可得二百兩銀子,這下全部還清其祖父欠下的劉氏老債,又湊錢買下了父親林賓日現(xiàn)在租住的左營司那棟房屋。接著,在張巡撫舉薦下,父親林賓日攜他弟弟霈霖赴將樂縣主持正學書院講席,年薪也達二百兩。從此林家的家庭經(jīng)濟大有改觀,生活也變得其樂融融,家里一幫丫頭們的歡聲笑語充滿了左營司那座小宅子。

忙碌的文牘工作,跟隨張巡撫的日日夜夜,并沒有讓林則徐忘了一件事,那就是趕考。上次的失敗,一直使他耿耿于懷,想起來便睡不著覺,心中燃起躍躍欲試的希望之火。可恩公這里公務繁多,離不開人手,怎么好意思甩手走開。張師誠是一位善解人意的長者,豈能不知這年輕人的心思。其實他也不想把這樣一個才俊,長期拴在自己身邊,耽誤了前程。于是,在一次飲茶閑聊中,提議林則徐再次赴京趕考。對此,林則徐內(nèi)心的感動是無法言表的。受到恩公的放行和鼓勵,他打點行囊再次出發(fā),翻山越嶺奔赴路途遙遠的北方京都。

這是一八〇八年的十一月,當他一路辛苦第二年元月底才抵達京師時,那里正是冰天雪地,北風呼嘯,天氣嘎嘣嘎嘣的冷。他如上次又借住前福建學政恩譜家里,做功課準備。

四月會試,如期開始。正如北方糟糕的天氣,林則徐這次考試又很糟糕。

再次遭遇失敗。盡管閱卷房師陳希祖盡力呈薦,還是沒有被錄取為進士。

會試的大鐵門,再次向他關閉。黯然神傷,心情陰暗透頂,只好仰天長嘆。

無心再逗留京師,匆匆離去。也沒有像上次進京那般,沿途蘇杭等地一路游山觀水,拜謁名勝古跡,而乘上通州大運河的客船,順水而下,直掛云帆回福建。五月底離京,七月中便回到福州,順水下行畢竟比逆水上行快了很多日子。

無顏見父老妻小,羞愧心境唯自知。但畢竟已是二十五歲的男人,必須有勇氣面對失敗。老父親林賓日自然知道朝廷禮部會試的難度,幾乎是萬里挑一的競爭,哪有那么容易。他安撫和鼓勵兒子,來日方長。

歇息幾日后,林則徐又投恩公張師誠帳下。顯然,張公有言在先,不成則再回來,接著為他當幕僚。

忙忙碌碌又一年,轉眼到了第二年十一月,皇上下旨召見張師誠。林則徐的機會又來了。

張師誠再次鼓動這位手下,隨他一同進京,勉勵他去準備參加來年的會試。為此,還為林則徐準備了盤纏,攜他一同北上。

與當今秘書行多出官員相同,那會兒的書記員也容易走上此道。

張師誠相信自己的眼光,篤信不會看錯。欣賞林則徐的才華,視他為“非池中之物”。

盡管兩次受挫,青年林則徐還是再次鼓起勇氣,背著行囊隨恩公出發(fā)。韌勁十足,信心滿滿,去完成第三次赴京趕考。其實他人生的拼搏,剛剛啟幕。

俗話說,事不過三。這次,終于成功了。

  1. 《唐詩紀事》:白樂天以刑部尚書致仕,集年高七旬以上者,飲于履道宅,為九老會。時游香山之龍門寺,各有歌詩。僧如滿亦其一也。時秘書監(jiān)狄兼謨、河南尹祿貞以年未七十,雖在會而不及列。又《霏雪錄》:文璐公以太尉留守西京,直富韓公致仕,慕樂天香山之會,乃集洛中年德高者,為耄英會,就資圣院建耄英堂,命閩人鄭奐圖像堂中,共一十二人。時司馬溫公,年未七十,璐公素重之,用香山狄兼謨故事,請溫公入會。道光三年(1823),道光帝為恒山大帝頒授“洛社耆英”古牌匾。

  2. 林則徐《林希五文集后序》。

  3. 梁章鉅《送少穆攜眷入都》。

  4. 林聰彝《文忠公年譜草稿》。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