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郵局、郵筒、圖書館

遭遇異質(zhì)文化:哈佛訪學二 作者:焦小婷


郵局、郵筒、圖書館

昨天,我依然是4點半醒來,翻看到微信里的學生留言,幸福滿滿。能被學生惦念著,怎么說也是做老師的一點榮光。

6點半我起床做飯吃:煎雞蛋、烤面包、牛奶加麥片。飯后首次在手機上Google了離住處最近的聯(lián)邦郵局,步行去寄郵件。那里的服務(wù)人員又是幫忙復印材料,又是幫忙貼照片,熱情、周到、耐心、健談,還禮節(jié)性地送了很多祝福。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她的快樂大概不會小于我的快樂,這樣的蝴蝶效應可以給一個民族平添不少的歡聲笑語吧。

我在郵局門前的路上徘徊了很久,才確定該站在對面等前往Harvard Squre的73路車。我站在十字路口玩自拍打發(fā)時間,發(fā)現(xiàn)身邊總有車停下來,這才注意到前方不遠處路邊有個透明的存報箱,大多是老人開車來拿報紙的。報箱一米多高,沒有上鎖,其實路人隨意掀開蓋都可以任意拿取,誰也可以多拿幾張的。這大概也是西方國家的道德習俗,以最大的信任來換取你最高的自覺,而“自覺”的蝴蝶效應大概影響到的是一個民族的文明吧。

我直接坐車回學校的Widner圖書館,在二樓資料室里翻看了一會兒學術(shù)現(xiàn)刊,極少收獲,最多算是適應吧。期刊室大概有二三百平方米,書架沿墻體一圈放著,中間是排列整齊的桌子,每個桌子上有個臺燈。靠近窗戶一邊,放著一排看上去都很舒服的沙發(fā),供讀書累了的人小憩。這里的讀者基本人手一臺蘋果電腦,不全是讀書做筆記,大部分也就是做作業(yè)。這個閱覽室里聚集了全世界社科類各種語種、各種專題、各大著名學術(shù)期刊上千種。撲面而來這么多的精神食糧,能把人對知識的渴求刺激到最高點!會有不讀書會發(fā)瘋的感覺,只恨生命有限,什么時候才能啃完這么多的“山珍海味”?。?/p>

我隨后走進一個自習室,《紅樓夢》里劉姥姥對大觀園啥感覺我就啥感覺!不同年齡、膚色、性別的書蟲們蜷縮在書窩里自顧自地啃著,周圍仿佛只有空氣,大部分在放著臺燈的桌子上獵取,小部分坐在地上查尋。周圍書架上放著厚、重、老、笨的參考書籍,大概連秦始皇后花園里有幾只蝴蝶都可以查得出來。最直觀的感覺是:高,大,上,美,亮,寬敞,舒適,安靜,豪華,渴望讀書,好好珍惜。我最后去書庫借了三本書。要是在此繼續(xù)說這里的藏書如何豐富有點多余,盡情發(fā)揮你的想象力吧!一周來沒讀任何書,忽然翻看眼前的書頁,讀幾行字,心里略過一種興奮。

午餐同前幾天一樣。

下午4點半坐車直接到終點站的超市買了些日用品,回“家”。

晚飯后出去散步,涼風習習中看到悄悄爬上來的月亮,我想到了即將到來的中秋佳節(jié),還有與這個節(jié)日相關(guān)的所有人!

親愛的,你那里月亮升起來了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