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阿教馬援相馬
陳寶全
據(jù)《史記·秦本紀五》記載:“非子居犬丘,為周孝王主馬于汧、渭之間,馬大蕃息。孝王封為附庸,邑之秦,為秦侯?!边@是說秦的先祖非子在汧、渭之間為周孝王養(yǎng)馬的事。汧渭間,指汧水和渭水之間,今靜寧莊浪一帶是渭水的主要支流葫蘆河(古代謂之瓦亭水)流域的中游地區(qū),正處于汧渭間,自然是周王朝的主要養(yǎng)馬基地之一。
據(jù)明代《平?jīng)龈尽酚涊d,靜寧在元朝時“山川綿曠,水泉通利,饒畜牧,善養(yǎng)馬,便騎射,尚氣力,亦好音樂歌謠,飲阿剌吉燒酒,婚嫁以牛馬為禮”。這些記載充分說明靜寧古代人的生活,與畜牧息息相關(guān)。距今靜寧縣城西五公里半山坡處的唐代圈馬所用城堡,至今保存較為完整。其山至今名為馬圈山。靜寧山川河流村莊,亦多以馬命名。
到漢代,靜寧境內(nèi)以養(yǎng)馬為主的畜牧業(yè)不但得到大發(fā)展,而且出了許多專門養(yǎng)馬相馬的人才,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的成紀(今靜寧西南)人楊子阿(生卒不詳)就是一個杰出代表。據(jù)《后漢書·馬援傳》記載,楊子阿“經(jīng)術(shù)該博”“尤通相馬術(shù)”。他師承子輿、西河儀長孺,學(xué)有成就,名聞當時。楊子阿不只自己精于馬術(shù),而且?guī)С隽嗽S多有名的高足,其中有一個弟子叫馬援,好騎馬,也善于鑒別名馬。
馬援(前14—49),字文淵,扶風茂陵(今陜西省興平市)人,新莽末曾為新城大尹,后來依附成紀人隗囂。馬援與楊子阿交厚,師從楊子阿學(xué)得相馬骨法真?zhèn)鳌W詈笥謿w依光武帝劉秀,為東漢政權(quán)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建武十一年任隴西太守,建武十七年被授伏波將軍。在任將軍期間,他把從楊子阿處學(xué)得的相馬骨法“考之于行事,輒有效”。
馬援在南征交趾時,獲得了駱越地方的銅鼓,便把它融鑄成像生馬一樣的模型,其“高三尺五寸、圍四尺四寸”。還京時,獻給皇帝。光武帝下詔立于洛陽宣德殿下,以為名馬式。他在表章中說:在天上走莫如龍,在地上走莫如馬。馬是兵甲戰(zhàn)爭的根本,國家的大用。國家太平時可用以識別尊卑順序,國家有變亂時可以克服遠近的患難。過去有麒麟,一日可行千里,伯樂見了,明白不疑。近代有西河子輿,也明相法。子輿傳給了西河儀長孺,長孺?zhèn)鹘o了茂陵丁君都,君都傳給了成紀楊子阿,我曾經(jīng)拜子阿為師,接受了相馬骨法,在實踐中時見功效。我以為傳聞不如親見,視影不如察形。今想以活馬為形,則骨法難備于一馬之身,又不可傳于后世。孝武皇帝時,善相馬者東門京,鑄作銅馬法獻上,皇帝下詔把此馬立于魯班門外,并把魯班門改名為金馬門。我現(xiàn)在嚴格依據(jù)儀氏的馬絡(luò)頭,中帛氏的口齒,謝氏的嘴唇馬鬣,丁氏的身中,把這數(shù)家骨相集中在一個模型上以為法度。
參考資料:
1.高世祥《楊子阿及靜寧古代牧馬業(yè)》(2002年《靜寧文史資料》第四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