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杰出的文學(xué)家、藝術(shù)家,宋初著名文學(xué)家蘇洵之子。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因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xué)士,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后第二年病死常州。蘇軾在詩、詞、散文、書、畫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詩文集《東坡七集》、詞集《東坡樂府》等傳世。
水調(diào)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dá)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①。
明月幾時有②,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zhuǎn)朱閣,低綺戶③,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④。
注釋
①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字子由。②明月幾時有:來自李白詩“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③綺戶:雕花的窗戶,多指女子居室。④嬋娟:姣好的月光。
賞析
這首詞是蘇軾最負(fù)盛名的作品,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這時他和弟弟蘇轍已有五年沒見面了。適逢中秋佳節(jié),蘇軾在密州超然臺上賞月飲酒時,作此篇以懷子由。
這首詞通篇都在詠月,然而字里行間中透露出的中心意旨則是抒寫作者在政治失意、親人久別的情況下,內(nèi)心深處的矛盾痛苦和為擺脫這矛盾痛苦而進行的自我寬解。由于作者把自己的人生哲學(xué)、思想情感全部融入了詞中,因此它體現(xiàn)出來的不僅是對親人的懷念,而且還充滿了對社會、人生、自然,以及生命本體的深刻感悟。上闋寫把酒問天的遐想,展現(xiàn)了蘇軾入世與出世思想的雙重矛盾心理及其解決?!鞍丫茊柷嗵臁笔撬枷肷蠘O度苦悶的表現(xiàn);把自己比作乘風(fēng)歸去的仙人,折射出他由于政治失意而產(chǎn)生的出世思想;欲“歸去”而感到天上清冷,不如留在人間,則反映出詞人盡管由于遭受到很多挫折而想要遠(yuǎn)離現(xiàn)實,但是終究舍不得他所熱愛的社會人生。在這樣的矛盾沖突中,占上風(fēng)的最終是堅定的入世思想,顯出蘇軾思想中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主導(dǎo)一面。
下片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在抒寫對酒懷人的思緒的同時,表現(xiàn)了深重的離別之苦及其自我寬解。對月傷離是人們經(jīng)常會抒發(fā)的感慨,而突出“長向別時圓”,則寫出對別離痛苦的獨特感受。陰晴圓缺自古難全,是面對現(xiàn)實而發(fā)的無可奈何的喟嘆。末二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沉思中陡然振起,言各自爭取美好生活,雖分處兩地,仍可共享這圓滿月光。在這誠摯的祝愿中,飽含著積極奮發(fā)、把握人生的進取精神,以樂觀豪邁的氣勢壓倒痛苦而得到寬解。全詞以月起頭又以月收結(jié),結(jié)構(gòu)奇妙而開闔自如,想象豐富而虛實交錯,說理通達(dá)而情味深厚,語言洗盡鉛華,脫去柔靡,自然清新。不假雕琢而舒卷自如,因此自問世以來就為人傳誦。
水龍吟
次韻章質(zhì)夫《楊花詞》①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②。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③??M損柔腸,困酣嬌眼④,欲開還閉。夢隨風(fēng)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⑤。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⑥。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xì)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注釋
①章質(zhì)夫:名粢,時與作者同官汴京。章有《楊花詞》,一時傳誦。次韻:依韻和作。
②從教墜:任憑它,讓它墜落飄零。③無情有思:雖無情意卻有余恨。④嬌眼:柳葉初生叫柳眼,這里是擬人手法。⑤難綴:難以連接。⑥萍碎:傳說楊花落水,化為浮萍。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的名作,作者借飄蕩無定的柳絮來形容被蹂躪、被拋棄的女子的身世之痛,將一種情已斷而余恨難了的情態(tài)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了出來。開篇兩句既準(zhǔn)確地把握住了楊花的特性,又以楊花的這種特性暗寓著人情的冷暖。說它“似花”,因為它其貌不揚,向來都不是人們關(guān)注、憐愛的對象;說它“非花”,它卻與百花同開同落,一起裝點著春光。“無人惜”,說明天下惜花者雖多,惜楊花者卻少。雖然還沒有提到一個“情”字,但是已經(jīng)能夠隱隱約約地感受到這楊花和人情之間有著某種相似性?!皰伡野贰比涑猩稀皦嫛弊?,寫楊花離枝墜地、飄落無歸情狀。不說“離枝”,而言“拋家”,貌似“無情”,實則“有思”。接下來作者大膽馳騁想象,將抽象的“有思”的楊花,化作了具體的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婦的形象。前文明寫楊花而暗指思婦,此處明寫思婦而暗賦楊花,花與人在精神的最高境界里統(tǒng)一了起來。“夢隨”數(shù)句妙筆天成,巧妙地寫出了思婦的心態(tài)和楊花的特性的共同之處:那種隨風(fēng)飄舞、欲起旋落、似去又還之態(tài),“似花還似非花”的寓意在此境界中得以心領(lǐng)神會。

下闋承上闋“惜”字意脈,借追蹤楊花,抒發(fā)了一片惜春深情。說“不恨”者,實即“有恨”,是典型的曲筆傳情。在春水中尋覓楊花遺蹤,可謂一往情深。不見楊花而唯見一池浮萍,進一步加深了人的春恨。末句“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是全篇的點睛之筆?!按荷本尤豢梢浴胺帧?,這是一種想象奇妙而兼以極度夸張的手法?!岸謮m土”遙應(yīng)“拋家傍路”,“一分流水”遙應(yīng)“一池萍碎”。詞由眼前的流水,聯(lián)想到思婦的淚水;又由思婦的點點淚珠,映帶出空中的紛紛楊花。是惜花還是惜人?是嘆物還是自嘆?至此,楊花的最終歸宿,和詞人的滿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將詠物抒情的題旨推向頂峰,使讀者但覺神光離合,一片渾茫。
洞仙歌①
【仆七歲時,見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歲。自言嘗隨其師入蜀主孟昶宮中,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夜納涼摩訶池上,作一詞。朱具能記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無知此詞者,但記其首兩句,暇日尋味,豈《洞仙歌》令乎?乃為足之云?!?/p>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fēng)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②。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③,玉繩低轉(zhuǎn)④。但屈指西風(fēng)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注釋
①洞仙歌:又名“羽仙歌”、“洞中仙”等,宋詞有令詞、慢詞兩種。令詞有82字至93字各體,慢詞有118字至126字各體,均為雙調(diào),仄韻。②河漢:即銀河。③金波:指月光。④玉繩:指北斗七星中之第五星(玉衡)北的兩顆星,見《文選》李善注。
賞析

蘇軾創(chuàng)作這首詞的主旨,在自序中已經(jīng)交代得很清楚。他在七歲時聽一位老尼誦蜀主孟昶納涼摩訶池上一詞,只記得其首二句,閑來尋味,知是洞仙歌韻,于是依調(diào)而補足全篇。盡管詞的題材是來自于這樣的記憶,而且是從別人口中所得,但蘇軾以高超的筆法,深婉的情思,將一個久遠(yuǎn)年代的回憶變成了一個美妙無比的藝術(shù)境界,蘊含著玩味不盡的情趣和思索不盡的人生哲理,才力之雄健令人拍案叫絕。上闋寫花蕊夫人納涼之情景。起首兩句“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點出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國色天香、玲瓏剔透的玉人,“水殿風(fēng)來”寫岀納涼之所,“暗香滿”發(fā)人深?。喊迪銥楹翁幩l(fā)?是殿外蓮荷之香?是殿里焚焙之香?抑或是玉人之體香?意境因一“暗”字而朦朧幽遠(yuǎn)?!袄C簾”數(shù)句寫天氣之熱,一個“窺”字襯托出環(huán)境之幽靜,“欹枕”、“釵橫”、“鬢亂”連用,將玉人形態(tài)寫得畢神畢肖。上闋至此全寫背景,到下闋方才轉(zhuǎn)入行止、感受和哲學(xué)思考。由于天熱難寐而攜手到庭中,見銀河星漢而覺夜深,由夜深而感時光流逝,由時光流逝而感悟人生。在此大熱之際,誰不希望涼爽的秋天早日來到呢?然而當(dāng)秋天來到的時候,又有誰想到夏隨年逝,人逐秋老呢?當(dāng)年老尼追憶幼年之事的時候,孟昶和花蕊夫人已經(jīng)不在人世;如今蘇東坡在作詞的時候,老尼又在哪里呢?這種深沉的人生感慨正是蘇詞最打動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