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晏殊

圖說天下·典藏中國系列:圖說宋詞三百首 作者:徐峙 著


晏殊

晏殊(991~1055),字同叔,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著名的婉約派詞人。14歲時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歷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樞密使、刑部尚書等要職。死后謚元獻,世稱晏元獻。晏殊一生顯貴,在政治上無多建樹,但是以善于獎掖后進而出名,范仲淹、歐陽修等著名人物都出自他門下。今存《珠玉詞》,并編有類書《類要》。

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注釋

①舊亭臺:亭臺依舊。亭臺,泛指景物。②香徑:飄著花香的小路。徘徊:流連的樣子。

賞析

這首詞是晏殊《珠玉詞》的代表作,它語言圓轉流利,明白如話,卻能在平淡如水的閑情逸致中蘊含著深遠的意境,因而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傳頌不衰。

上闋寫詞人對酒聽歌的場景和感受?!耙磺略~酒一杯”,詞人起初是懷著輕松、喜悅的心態(tài)來賞樂、飲酒的。然而,由于這邊聽邊飲的場景,喚起了詞人記憶中“去年天氣舊亭臺”的感受,因此,他原本平靜、愉悅的心情悄悄地起了變化,開始追憶起過去來:一樣的清歌美酒,一樣的亭臺樓閣,似乎一切都如同從前,可是這表面的相似背后所隱藏的,卻是歲月不可逆轉的流逝以及與此相關的種種人事。于是,詞人不由得發(fā)出“夕陽西下幾時回”的感慨。這西下的夕陽,既是作為眼前景的夕陽,又是作者對世間一切美好事物隨著時光而消逝的留戀和感傷,寓含著深沉的人生感慨。

下闋進一步表現(xiàn)了作者對春殘景象的惋惜之情?!盁o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聯(lián)對仗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音調婉諧而情致纏綿,可謂千古絕唱?;ǖ牡蚵?、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即使再怎么留戀也無濟于事,因此說是“無可奈何”。然而那梁間穿梭的燕子,卻是如此的熟悉,像是一個舊時相識一樣。如果說“無可奈何”顯示出一種對于時光消逝的痛惜和傷感的話,那么“似曾相識”則流露出一種對于現(xiàn)有景象的珍惜和把握,因此有隱隱透露著向上的內涵。在這樣一種矛盾而迷惘的心態(tài)中,作者在這落滿了鮮花的小徑上獨自徘徊著、沉思著,整首詞的境界,也在這樣的徘徊、沉思中走向了升華。

清平樂

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紫薇朱槿花殘,斜陽卻照闌干。雙燕欲歸時節(jié),銀屏昨夜微寒。

注釋

①金風:秋風。古人以五行配四季,秋天屬金,故稱秋風為金風。②紫薇:又名百日紅,一種落葉小喬木,花為紫紅色。朱槿:木槿,花有紅、白、紫諸色。③銀屏:屏風上鑲嵌云母等物,潔白如銀,故稱銀屏。白居易《長恨歌》中有“珠箔銀屏邐迤開”。

賞析

晏殊一生仕途順利,過著富貴宰相的平靜生活,因此他的詞中總有一種閑雅的情調,反映出北宋升平時期士族階級的從容、閑適氣質。這首詞既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只寫對秋的某種感受,娓娓道來,平淡無奇而清新自然,很好地反映了這種氣質。

起句“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點明時間,并渲染了環(huán)境。細細的秋風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吹過,片片梧桐飄然而墜,它們仿佛也理解詞人此刻平淡、幽靜的心態(tài),悠閑而有節(jié)奏地依次飄落。以“細細”來形容秋風,完全洗凈了以往詩人筆下的秋風那種蕭瑟、悲涼的感覺,而代之以一種平靜的狀態(tài)?!叭~葉”連用,則賦予了梧桐落葉一種節(jié)奏感,一種從容不迫的次序感。這兩句奠定了全詞平淡幽細、閑適恬然的基調,與過去的秋色截然不同?!熬G酒初嘗”一句,顯示出作者的酒量不大,淺嘗輒醉,也是淡淡的一筆勾勒。連續(xù)三句淡語之后,才以濃墨“一枕小窗濃睡”寫出上闋主旨。既然是小飲,為何卻“易醉”?既然是淺醉,為何卻又引來“濃睡”?這些作者并沒有明言,而是通過眼中所見的景物予以揭示。殘花滿地、斜陽滿院,顯示出心情的悠閑和神態(tài)的慵懶。而此時雙燕歸巢的景象,不禁觸動了詞人昨夜獨居無聊的感嘆,一種淡淡的哀愁頓時洋溢在紙上。整首詞融華貴氣象于閑雅的格調中,意境清幽而聲調自然,承花間詞余緒而又能自成一格,體現(xiàn)了典型的晏詞特點。

踏莎行

祖席離歌,長亭別宴,香塵已隔猶回面。居人匹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轉。畫閣魂消,離樓目斷,斜陽只送平波遠。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

注釋

①祖席:為人送行的宴席。古人出行時要祭祀路神,因此把餞別宴會稱為“祖席”。②居人:前來送行的人。③去棹:離去的船。

賞析

這首詞是晏殊為送別友人而作。它沒有如怨如慕的纏綿,也沒有如泣如訴的悲傷,但仍能讓人感受到兩情繾綣、不忍離別的依依深情。上闋寫送別的場景?!跋銐m已隔猶回面”是說人已遠行,彼此看不見蹤影,卻依然一再含情回顧。這默默無語的頻頻回望中,蘊含著多少曲折不盡的深情啊?!熬尤恕眱删鋸乃驼吆托姓叩慕嵌确謩e寫來,兩相對照,令人尤其難以忘懷。送行者的視線被樹林所擋,以至于馬兒也仰首長嘶;出行者的船漸行漸遠,終于隨著江流的曲折而隱沒不見。詞人沒有直接寫人,而是通過“馬嘶”與“棹轉”,來襯托人內心的情感,含蓄委婉而情真意長。下闋從送行者的視線敘寫離愁。離人已經(jīng)消失在天邊,“居人”登樓遠眺,唯見落日的余暉照著粼粼的江波,恰似離人心頭無窮無盡的離愁,隨之流向天邊,不禁黯然傷神。“只送”二字看似平淡卻深婉曲折。結尾二句由“平波遠”化出,寫別后的思量。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和想象都被充分地釋放出來,他的思緒隨著江上的平波而去,繞遍天涯。由眼前的浩渺平波,引出心頭無窮無盡的離愁,意境已經(jīng)足夠深遠,再加上“天涯地角”的強調,更顯得相思相望之情深厚濃郁,無所不在。

踏莎行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競逐游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注釋

①紅稀:指花少。②陰陰見:暗暗地顯露出來。③游絲:指香燃后上升的煙氣。

賞析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初夏景象,抒發(fā)時光流逝輕愁的作品,具有典型的晏殊詞的特點?!凹t稀”、“綠遍”、“樹色陰陰見”顯示著春天已經(jīng)逝去,夏天的氣息已經(jīng)很濃。這三句雖然是寫靜態(tài)的自然景色,但是“稀”、“遍”、“見”三個詞語,卻無疑揭示著一個動態(tài)的自然變換過程?!皸罨ā笔堑湫偷哪捍壕吧?,詞人沒有停留在表面的描寫上,而是賦予它主觀情感色彩,把楊花的漫天飛舞,寫成是因為春風不懂得約束楊花,以至讓它亂撲行人之面,這種寫法既暗示著春光的消逝已經(jīng)無可挽回,只好任由楊花送春歸去,又突出了楊花活潑自在、無拘無束的特點。雖然是暮春的景色,但是卻沒有頹廢哀傷的情調,而是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按淙~”與“朱簾”分寫室內與室外的景象,“藏”、“隔”二字則描繪出了初夏嘉樹繁蔭之景與永晝清閑之狀,營造出靜謐的氛圍。而爐香之“逐”,游絲之“轉”,則在對動態(tài)景物的描述中襯托出了室內的寂靜。那裊裊上升的爐煙,和來去不定的游絲,都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主人公的情思和閑愁。結句點出主人公的行動:午間小飲,酒困入睡,直到日暮時分才醒來。而酒醒、夢醒之后,唯見斜陽映照下的深深院落,更加烘托出人物內心世界深深的百無聊賴。全詞的意境至此升華到了一種虛無、空靈的境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