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知己知君何事淚縱橫
“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p>
康熙十五年丙辰。
這一年,納蘭容若認識了他一生之中的知己至交——顧貞觀。
一首《金縷曲》,“德也狂生耳”,納蘭容若詞名從此流傳天下。
納蘭容若在十九歲那年因為急病而錯失殿試機會,在外人看來,究竟是惋惜還是惆悵,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事實上,納蘭容若似乎并沒有因為這一次的失利而一蹶不振,相反,這幾年的空閑,他反倒是能夠?qū)⒆约捍蟛糠值男乃级蓟ㄔ诹怂矏鄣脑娫~上,從而認識了自己一生之中視為至交的好友們。
第一節(jié) 秋水軒唱和
疏影臨書卷。帶霜華、高高在下,粉脂都遣。別是幽情嫌嫵媚,紅燭啼痕休泫。趁皓月、光浮冰繭。恰與花神供寫照,任潑來、淡墨無深淺。持素障,夜中展。
殘釭掩過看逾顯。相對處、芙蓉玉綻,鶴翎銀扁。但得白衣時慰藉,一任浮云蒼犬。塵土隔、軟紅偷免。簾幕西風人不寐,恁清光、肯惜鹴裘典。休便把,落英剪。(《金縷曲》)
就在納蘭容若十七歲這一年,在京師孫承澤的別墅秋水軒,發(fā)生了一件聲勢越來越浩大的文壇盛事——
秋水軒唱和。
秋水軒唱和不光是當時的一大話題事件,也是中國詩詞史上的一件盛事。
起因,則是周在浚來到京城拜訪世交好友孫承澤,住在孫承澤的秋水軒別墅里面。周在浚也頗擅長填詞,有不小的名氣,因而周圍的一些名流聞聽消息,都紛紛前去拜訪,“一時名公賢士無日不來,相與飲酒嘯詠為樂”,頗為熱鬧。
這天,一名訪客曹爾堪見墻壁上寫著不少酬唱的詩詞,一時心血來潮,便在旁邊寫了一首《金縷曲》。
哪知他一寫,其他來訪的文人名士們紛紛響應,用《金縷曲》這個詞牌,寫出不少詞來。
要注意的是,這些唱和的詞,每處韻腳都和最初填詞的曹爾堪一樣,這叫作“步韻”,難度十分大,但正因為難度大,所以這些文人名士們紛紛技癢,彼此間也隱隱有了較量的意思。
周在浚、紀映鐘、徐倬等詞人也都加入了唱和的隊伍,接連舉行了多次唱和活動,一直持續(xù)到了年末。
這場熱鬧的盛事影響力越來越大,乃至于天南地北的文人騷客們得知消息之后,也紛紛表示要參加,秋水軒唱和波及全國,一時間投書如云。
當時一時興起寫了《金縷曲》的曹爾堪,也完全沒有料到,他寫這首詞,竟然會成為改變整個康熙初年文壇風氣的導火索!
在秋水軒唱和之后,“稼軒風”便從京師推往了南北詞壇。
參加了秋水軒唱和的詞人大多數(shù)都是社會上的名流,身份也復雜。有的是朝中新貴,有的是仕途坎坷的失意之人,有的曾經(jīng)是明朝的舊臣,后來又在清廷出仕,而有的又是堅持著不肯與清廷新朝合作的。他們各懷心事,而詞歷來是抒發(fā)作者情感的載體之一,所以在秋水軒唱和的這些詞里面,雖然“詞非一題,成非一境”,但都表達了作者當時的心境,流露出各自的心聲。
后來,周在浚把這些詞都集成《秋水軒唱和詞》,一共二十六卷,共收錄二十六位詞人的一百七十六首詞,其中,有納蘭容若。
納蘭容若的這首《金縷曲》,便是他參與秋水軒唱和的作品。
這首詞的韻腳,分別是“卷、遣、泫、繭、淺、展、顯、扁、犬、免、典、剪”。
“疏影臨書卷”,疏朗的花影高低不齊地映在了半掩的書卷上。開篇,納蘭容若便描寫出一幅清幽的畫面。
十七歲的少年,已經(jīng)能寫出這樣成熟的、風格清麗哀婉的詞來,也難怪當時徐文元等大儒都稱贊他才氣逼人了。

書卷上映著扶疏的花影,月光照在花枝上,仿佛照在潔白的冰繭上一樣。把燈光遮掩起來,那花影就更加明顯了,瑩白色的花瓣仿若白玉一般。
納蘭容若用他一貫清新的字句,寫出了這番幽靜的畫面,字里行間仿佛帶著淡淡的清香。
而下闋,他卻筆鋒一轉,寫道:“但得白衣時慰藉,一任浮云蒼犬。”白衣,這里是酒的意思,浮云蒼犬,則出自唐時詩人杜甫的詩《可嘆》:“天上浮云如白衣,須臾改變?nèi)缟n狗。”這兩句便是說,只要有酒在手,又何必去管世事滄桑變化如何?
其實納蘭容若,在當時所寫的詞里,已經(jīng)隱隱地流露出了不愿參入俗世事務的內(nèi)心意愿。只是那時還年少的納蘭容若,并未完全意識到這一點,而是和全天下的乖孩子一樣,默默地、毫無異議地按照父親的安排,走向那注定鋪滿鮮花與榮耀的道路。
第二節(jié) 一見如故
如果對清代的文化史稍微了解一點的人,大概都聽過顧貞觀的名字。
顧貞觀,清代著名的詞人,字華峰,號梁汾,著有《彈指詞》。

他的名字,很多時候都是和納蘭容若聯(lián)系在一起,作為納蘭容若一生之中最好的朋友,同時也是在康熙年間詞壇上并駕齊驅(qū)的人物,兩人的關系十分密切。康熙十五年的時候,明珠仰慕顧貞觀的才氣,聘請他做自己兒子納蘭容若的授課師傅??梢赃@樣說,顧貞觀與納蘭容若,是半師半友的忘年之交。
顧貞觀出生名門望族,他的曾祖父顧憲成,是晚明時期東林黨人的領袖,前朝大儒。
說起顧憲成,很多人可能不甚了解,但要是說起他寫的名句“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想必是耳熟能詳了。
康熙十年的時候,顧貞觀因為受同僚排擠,不得不辭職回家鄉(xiāng)去,在臨走之際,他憤而寫下一首《風流子》,詞序中自稱“自此不復夢如春明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寫著,反正自己在京城也待不下去,干脆回老家好了!文人的脾氣一犯,倒是頗有一派“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氣勢。
不過五年之后,顧貞觀再度來到了京城。
他并不是為了自己前途而再來京城的,是為了營救一位好朋友——吳兆騫。
這次,顧貞觀在奔走營救好友之際,還得以認識了權相明珠之子——納蘭容若。
很難說顧貞觀在得知徐乾學、嚴繩孫要介紹納蘭容若與自己認識的時候,腦中第一個想到的,究竟是文人間惺惺相惜,還是可以借此營救吳兆騫,當時的顧貞觀是初識納蘭容若,而對方,卻對他早已聞名已久,心存敬仰。
淥水亭,在徐乾學、嚴繩孫的相互介紹之后,顧貞觀與納蘭容若算是正式見面了。
嚴繩孫與姜宸英甚至這樣對顧貞觀說過,這位年輕公子,雖然出身豪門,但是頗有古人之風,絲毫不輸江湖游俠的俠骨丹心,以詩詞會友,謙和清落,渾不似權相豪門的公子,反倒像世外高雅之士。
顧貞觀在四處營救吳兆騫無果之際,也曾想到利用納蘭容若,讓如今皇帝面前最當紅的權臣明珠去求情,想必讓吳兆騫重返中原,不過是幾句話的工夫,所以,才在徐乾學、嚴繩孫等人說介紹他們認識的時候,沒有絲毫猶豫就答應了。
但是當兩人見了面,對著納蘭容若那張純真的、帶著敬仰的面孔,顧貞觀卻未把吳兆騫之事說出口,那天,他們只是在談論著詩詞,談論著文學,互為知音。
如同俞伯牙終于遇到了鐘子期,顧貞觀也終于發(fā)現(xiàn),這位比自己小很大一截的納蘭容若,大概才是自己真正的知音!
相見恨晚。
道別之后,年少的納蘭容若哪里能按捺得住自己的興奮與激動之情?
他自然不可能保持沉默,滿腔的激動必須得找到個渠道發(fā)泄出來,于是,便在一幅命名為《側帽投壺圖》的畫上,寫下了這首《金縷曲》,送給了顧貞觀。
德也狂生耳。偶然間、緇塵京國,烏衣門第。有酒惟澆趙州土,誰會成生此意。不信道、竟逢知己。青眼高歌懼未老,向尊前、拭盡英雄淚。君不見,月如水。
共君此夜須沈醉。且由他、娥眉謠諑,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尋思起、從頭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緣、恐結他生里。然諾重,君須記。
這首詞完全不似平時人們印象里納蘭詞的清婉哀麗、纏綿悱惻,而是一氣呵成,頗有豪氣,以至于此詞一出,頓時傳遍京城,轟動一時,人人爭相傳頌。
也因為這首詞,納蘭容若正式在清代的文學史上留下了屬于他的位置。
《詞苑叢談》中曾這樣稱贊這首《金縷曲》:“詞旨嵚奇磊落,不啻坡老、稼軒。都下競相傳寫,于是教坊歌曲無不知有《側帽詞》者”。言下之意,是把這首詞看成不輸給蘇東坡、辛棄疾等豪放派詞人的作品了,對納蘭容若此詞評價之高,可見一斑。
而顧貞觀收到了這幅畫,看到了畫旁的詞,他又是怎么想的呢?
讀著這首《金縷曲·贈梁汾》,顧貞觀心中,又是欣慰,又是愧疚。
他愧疚的是,一開始,他不過是想借納蘭容若明珠之子的身份,來營救好友吳兆騫,如今納蘭容若全無保留地信任著自己,把自己當作知音,更用這首《金縷曲》來表白自己的心跡,回想起自己并非抱著完全單純的目的來結識納蘭容若的,顧貞觀突然覺得臉上有些火辣辣地燙了起來。
但欣慰的,是自己終于尋到了知音。
人生得一知音足矣!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像他這般幸運,尋找到自己的鐘子期呢?
我們?nèi)缃褚徽f起納蘭詞,腦子里出現(xiàn)的第一個詞語就是“纏綿悱惻”。
確實,長久以來,納蘭容若的詞作,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大多是清雅哀婉的,無論是“一生一代一雙人”也好,“人生若只如初見”也好,還是“當時只道是尋?!?,那字里行間不輸給后主詞的清麗,怎么也是和“豪放”或者“狂生”等詞語沾不上邊兒的。
但在這首讓他享譽滿京城的《金縷曲》中,納蘭容若劈頭第一句,便是“德也狂生耳”。
“德”是誰?自然是納蘭容若。
他在與朋友的交往中,都是仿效漢人的習俗,自稱“成容若”,儼然是名喚成德,字容若,與漢人的姓氏一樣,所以他才會自稱“德”。
“德也狂生耳”,納蘭容若這里是說自己其實也是狂放不羈的人,只是因為天意,無可抗拒,才生在了烏衣門第,富貴之家。
開篇,納蘭容若便介紹了自己的一些相關情況,接下來,他在詞中很是用了幾個典故。
“有酒惟澆趙州土。”出自唐代詩人李賀的《浩歌》:“買絲繡作平原君,有酒惟澆趙州土?!币馑际钦f后世既無好養(yǎng)門客士人的趙國公子平原君,惟當買來絲線,繡出平原君的形象來供奉,取酒澆其墳墓,即趙州土,來憑吊。平原君乃是戰(zhàn)國時期的“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是趙國人,他性喜結交朋友,也是出名的仗義好客之人,大名鼎鼎的自薦的毛遂,也曾是他門下的門客。而納蘭容若是當時權相明珠的長子,出身豪門,身份尊貴,以平原君自比,倒也說的過去。而下一句“誰會成生此意”中,“成生”也是納蘭容若的自指,乃詢問其他人,誰能了解我的這一片心意。其實也是在暗指,自己就和平原君一樣,并不在意朋友的出身,只要性情相投,自然互為知己,傾蓋如故。
而“青眼高歌懼未老”中,“青眼”代表著敬重的意思,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短歌行·贈王郎司直》:“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我老矣?!鼻嘌鄣牡涔?,來自于昔日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中的阮籍,此人出名的放浪形骸,據(jù)說能作青白眼,對討厭的人就翻白眼,對高人雅士就露出眼珠,作青眼,后來人們就用“青眼”來表示對其他人的敬重。當時納蘭容若與顧貞觀都還年輕,要是按照現(xiàn)在的年齡劃分,顧貞觀不到四十歲,納蘭容若二十二歲,一位壯年,一位青年,都正是最風華正茂的時候,所以,納蘭容若才言道“懼未老”,勸慰顧貞觀,我們都還不算老,能得到知己,又有多少人能和我們一樣幸運呢?
下半闕中的“娥眉謠諑”“古今同忌”,則是納蘭容若在清清楚楚地告訴顧貞觀,我知道你才學高博,卻招來了小人的嫉妒,這種嫉賢妒能的事情,古往今來都是如此,又何必介意呢?
這世上,有人白首相知猶按劍,有人朱門先達笑彈冠,就有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有人傾蓋如故,互為知己。
納蘭容若在這首詞中毫不掩飾地寫出了自己那一腔的澎湃熾熱之情,是如此的激烈,都不像他素來的清婉哀怨的風格了。
倒是正應了他開篇的第一句“德也狂生耳”。
他在詞中告訴顧貞觀,我納蘭容若也不過是一介狂生,只不過生長在京城權貴之家,別把我當成是皇族貴胄,其實我也想像自己所傾慕的平原君那樣,與性情相投之人成為朋友,成為知己,不論出身,不論貴賤。
但是我這樣的心意,又有誰能了解呢?好在終于遇到了梁汾兄你,一見投機,一見如故,不妨今夜就一起痛飲一番,不醉不歸吧!我知道梁汾兄才學高博,也知道你以前遇到的那些不公正的待遇,不過世事向來如此,嫉賢妒能,造謠中傷,向來就是那些宵小之徒的卑鄙手段,梁汾兄也沒必要放在心上,冷笑置之便好,更何況去徒勞的解釋呢?我與你相見如故,結為知音,即使是橫遭千劫,友誼也定然會永恒長存的,即使來世,這信義,也定然永遠不會忘記。

顧貞觀看著這首詞,突然間覺得,自己苦苦找尋而不得的知音,如今可不就是天賜一般,突然出現(xiàn)在了自己的面前?
于是他提起筆,和著納蘭容若的韻腳,也寫了一首《金縷曲·酬容若贈次原韻》:
且住為佳耳。任相猜、馳箋紫閣,曳裙朱第。不是世人皆欲殺,爭顯憐才真意。容易得、一人知己。慚愧王孫圖報薄,只千金、當灑平生淚。曾不直,一杯水。
歌殘擊筑心愈醉。憶當年、侯生垂老,始逢無忌。親在許身猶未得,俠烈今生已已。但結記、來生休悔。俄頃重投膠在漆,似舊曾、相識屠沽里。名預藉,石函記。
文人之間的交往,總是那么文縐縐的,透著一股子高雅的味道,那是屬于文人之間特有的文雅,顧貞觀與納蘭容若也不例外,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用詞來互相唱和,傾述心意。
不過出乎他們意料的是,在這之后,用詞來唱和互訴心意,竟成了一時的流行風尚,只是東施效顰,后來無數(shù)人效仿這一題材,但是都平鋪直敘,再無顧貞觀、納蘭容若二人之詞的一氣呵成,激情澎湃。
顧貞觀一生恃才傲物,以至于招來宵小之輩猜忌,處處被打壓,仕途不順,所以,他才在這首贈還納蘭容若的《金縷曲》里面,寫了這樣一句:“不是世人皆欲殺,爭顯憐才真意?!?/p>
這一句,化自杜甫的詩句“世人皆欲殺,我獨憐其才”。
也許是想到自己前半生的坎坷遭遇吧,顧貞觀這里不無自嘆之意。在這樣“世人皆殺”的環(huán)境下,納蘭容若卻能如此真心真意地對待自己,叫他如何不感動呢?
顧貞觀一時之間,既是感動又是歡喜,還有著一種“棋逢對手,將遇良才”的惺惺相惜,兩詞不光是詞韻相同,顧貞觀更是同樣用了戰(zhàn)國時期的典故,來應對納蘭容若《金縷曲》中的自況平原君。
那便是侯嬴。
納蘭容若本出身豪門,自比“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也并無不妥之處,但顧貞觀卻不能,他此時只是一介白丁,當然不可能自比其他的幾位信陵君或者春申君,于是,他以信陵君的門客侯嬴自比。
信陵君魏公子無忌,也是戰(zhàn)國時候的四公子之一,與平原君齊名。與平原君一樣,他也是喜好結交朋友之人,從不以門第取人,禮賢下士,為當時的人們所津津樂道。
侯嬴當時只是魏國都城大梁的一位守門人,信陵君聽說他是個賢士,于是便準備了厚禮要去拜訪,丟下滿大廳的賓客,自己親自駕車去迎接侯嬴。
當時周圍的人見到信陵君親自駕車前來,都十分驚訝,想要見是哪位賢者如此厲害。卻見侯嬴一點也不客氣地,毫不推辭地就坐上了信陵君的車,任由信陵君駕車,他卻泰然自若,坦然受之,等車子到了中途,他又說要去見一位叫朱亥的朋友,乃是市集上賣肉的。信陵君就半途改道去了集市,侯嬴與朱亥聊了多久,他就在旁邊等了多久,周圍的人都紛紛指責侯嬴,信陵君卻阻止了大家對侯嬴的責備。
而信陵君的禮賢下士也終有回報,后來長平之戰(zhàn),趙國都城邯鄲被圍得水泄不通,平原君便向信陵君求助,于是,在侯嬴的幫助下,信陵君竊符救趙,成就一段千古佳話。
只是侯嬴在事成之后,卻是刎頸自盡,以死來報答信陵君的知遇之恩。
君以國士之禮待之,吾自以國士之禮回報。
“憶當年、侯生垂老,始逢無忌?!?/p>
顧貞觀與侯嬴是多么的相似啊,在一大把年紀的時候,才得遇知己,要報答對方的這番真情,只怕是當真也得如侯嬴一般,以國士之禮回報了吧?
顧貞觀再度來到京城,其實是為了營救自己的好友吳兆騫。
吳兆騫,字漢槎,江蘇吳江人。據(jù)說為人頗為高傲。本來才子輕狂,也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但是在順治十四年的時候,發(fā)生了著名的“丁酉科場案”,吳兆騫被人誣告也給牽連了進去。第二年,他赴京接受檢查和復試,哪知這人脾氣確實執(zhí)拗,居然在復試中負氣交了白卷,這下子,不但被革除了舉人的名號,更是全家人都被流放發(fā)配到了寧古塔,那個冰天雪地的地方,長達二十三年之久。
后來,他從戍邊給顧貞觀寄了一封信,信中這樣寫道:

塞外苦寒,四時冰雪,鳴鏑呼風,哀笳帶血,一身飄寄,雙鬢漸星。婦復多病,一男兩女,藜藿不充,回念老母,煢然在堂,迢遞關河,歸省無日……
此時,顧貞觀才知道好友在那冰天雪地之處,過得有多么辛苦,回想起當初發(fā)誓要解救好友的諾言,當下就馬不停蹄趕往京城,四處奔走,營救吳兆騫。
但這個案子畢竟是順治皇帝親自定的案,康熙并沒有翻案的念頭,顧貞觀奔走多時,依舊毫無辦法。
人情冷暖,他這時徹徹底底地知道了是什么滋味兒!
好在這時,徐乾學、嚴繩孫介紹他認識了納蘭容若。
顧貞觀與吳兆騫是至交好友,而納蘭容若與這位吳兆騫,可以說是素昧平生,完完全全的毫不相識。
順治十四年,“丁酉科場案”發(fā)生的時候,納蘭容若也就才三歲而已。
兩人之間,根本是毫無交集的。
可是后來,吳兆騫被營救出來,卻正是納蘭容若的功勞。
納蘭容若雖然不喜俗務,卻并非就完完全全地待在象牙塔之中,兩耳不聞窗外事,對世事一無所知,事實上,以他的聰慧,大概從認識顧貞觀開始,就隱隱地覺得,這件事,自己是定然免不了要攪和進去了。
這件充滿俠義之風的營救之舉后來轟動了整座京城,納蘭容若在此事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輸江湖豪俠的君子之義,也讓無數(shù)人為之感慨,更應了以前嚴繩孫、姜宸英對顧貞觀說過的話。
這位出身豪門的貴公子,有著一顆真真正正的俠骨丹心!
謝章鋌后來更在《賭棋山莊詞話》中這樣贊嘆道:“今之人,總角之友,長大忘之。貧賤之友,富貴忘之。相勉以道義,而相失以世情,相憐以文章,而相妒以功利。吾友吾且負之矣,能愛友人之友如容若哉!”
其實你我皆凡人,整天為了生計奔波在這碌碌的人世間,有多少人,能在長大成人之后,還能記得幼時的發(fā)小呢?又有多少人,是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的呢?“友情”兩字,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歲月磨礪中,逐漸地變了味道。
什么時候開始,一切的交往,都是以“利益”為目的了呢?
什么時候開始,所謂的“交際”,早已變成是在為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前途而去構建的“人脈”了呢?
又是什么時候開始,兒時玩伴,患難之交,早已在記憶被拋到了腦后了呢?
人情冷暖,不過是人走茶涼而已。
而就在這樣的世態(tài)炎涼之中,卻還有一個人,能夠用一顆赤子之心來對待自己的朋友,甚至朋友的朋友!
那便是納蘭容若。
本來,吳兆騫與納蘭容若無關,只因是顧貞觀的朋友,所以,把顧貞觀當成了此生唯一知己的納蘭容若,也就把吳兆騫當成了自己的朋友。
那時候,吳兆騫還遠在寧古塔,冰天雪地,與京城一樣,同樣大雪紛飛,千里冰封,一片雪白的世界。
看著庭院里厚厚的積雪,納蘭容若想到,吳兆騫一介書生,早已習慣了江南的四季如春,還能忍受寧古塔的冰雪多久?他殘破不堪的病體,還能不能撐得過這一年去?又還能撐得了多少年?
桌上,是顧貞觀剛剛寫就的兩首詞,依舊還是《金縷曲》,只是,這一次的讀者,卻并不只自己一人。
或者說,這兩首《金縷曲》,本來不是寫給他的,是顧貞觀寫給遠在萬里之外吳兆騫的。
那時候,顧貞觀借住在京城的千佛寺里面,見到漫天冰雪,有感而發(fā),于是一揮而就,寫出這兩首情真意切的《金縷曲》。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誰慰藉,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云手。冰與雪,周旋久。
淚痕莫滴牛衣透。數(shù)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彀?比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只絕塞、苦寒難受。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置此札,君懷袖。
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宿昔齊名非忝竊,試看杜陵消瘦,曾不減、夜郎潺愁。薄命長辭知己別,問人生、到此凄涼否?千萬恨,從君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時、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詩賦從今須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壽。歸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后。言不盡,觀頓首。

詞謄抄了兩份,一份裝在信封里送往了寧古塔,另外一份,則送到了納蘭容若的手中。
也許顧貞觀把這兩首《金縷曲》送往納蘭容若那兒的時候,并未想過要以此來感動那位年少的知己,只是單純地,把自己的詞作給他看而已。
但是納蘭容若卻回了顧貞觀一首詞。
還是《金縷曲》。
還是那熟悉的清秀飄逸的字跡。
灑盡無端淚。莫因他、瓊樓寂寞,誤來人世。信道癡兒多厚福,誰遣偏生明慧。莫更著、浮名相累。仕宦何妨如斷梗,只那將、聲影供群吠。天欲問,且休矣。
情深我自拼憔悴。轉丁寧、香憐易爇,玉憐輕碎。羨煞軟紅塵里客,一味醉生夢死。歌與哭、任猜何意。絕塞生還吳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閑事。知我者,梁汾耳。
也許在看到顧貞觀那兩首寫給吳兆騫的詞的時候,被其中飽含的深情所感動,納蘭容若流淚了。
他突然發(fā)覺,自己與顧貞觀原來都是同樣至情至性之人。
情之一物,矢志不渝,又何妨去管它是愛情,抑或友情呢?
于是,納蘭容若便借這首《金縷曲》,向憂愁不已的顧貞觀表白了心意。
你的朋友也就是我的朋友,如今朋友有難,我又豈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絕塞生還吳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閑事。”
直白得不能再直白。
納蘭容若清楚地告訴了顧貞觀,如今營救吳兆騫就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其他都是閑事,完全可以丟在腦后不管。
這首《金縷曲》,還有一個副標題,叫作“簡梁汾”,全稱是“簡梁汾時方為吳漢槎作歸計”。簡,書信的意思;而漢槎,則是吳兆騫的字,所以這里又稱作吳漢槎;作歸計,思考救回吳兆騫的辦法??傊?,在標題上,納蘭容若就寫出了自己的心意。
“五載為期”,我一定會想辦法營救回來吳兆騫的!
這是納蘭容若對顧貞觀的承諾。
五年之后,吳兆騫終于被營救,從寧古塔安全地回到了中原。
顧貞觀與納蘭容若合力營救吳兆騫一事,不但轟動了整個京城,更是轟動了大江南北。
史載納蘭容若“不干”政事,雖然是權相明珠的長子,但向來與政事無緣,即使后來成為康熙皇帝跟前的御前侍衛(wèi),深為康熙信任,也從未見他對政事有任何嘰嘰咕咕的地方,只有這一次,為了營救吳兆騫,他破例了。
不但是為了顧貞觀,也是為了那無辜被牽連的名士吳兆騫!
在這一年,大學士明珠仰慕顧貞觀的才學,于是禮賢下士,聘請顧貞觀為兒子納蘭容若授課。
于是,這對忘年交在情投意合,一見如故之外,還有了一層師生之誼!
“知我者,梁汾耳?!?/p>
納蘭容若曾經(jīng)這樣說過。
在他的心目中,亦師亦友的顧貞觀,儼然就是世界上另一個自己了吧?
第三節(jié) 滔滔天下,知己是誰
康熙十五年,顧貞觀與納蘭容若做了兩件事情。
一是在顧貞觀的建議下,編輯納蘭容若的詞作,刻板印刷,取名為《側帽集》。
二是顧貞觀與納蘭容若兩人一起,開始匯編《今初詞集》。
顧貞觀與納蘭容若一樣,都主張寫詞是“抒寫性靈”。填詞不是游戲,更非交際,而是直抒胸臆,真真切切地用筆表達出自己內(nèi)心最真切的想法。
在這部詞集中,收錄了納蘭容若十七首,顧貞觀二十四首,陳子龍詞作二十九首,龔鼎孽二十七首,朱彝尊二十二首。
除開算是明朝人的陳子龍,被選錄詞作次數(shù)最多的,就是龔鼎孽與朱彝尊了。
對納蘭容若來說,與朱彝尊的相識,是在顧貞觀之前。
那是在他十八歲的時候,一位四十多歲的、落魄的江南文人,帶著他的《江湖載酒集》,蹣跚地踏進了京城。
落拓江湖載酒行,杜牧的這句詩,當真是淋漓盡致地寫出了朱彝尊的一生。
十年磨劍,五陵結客,把平生、涕淚都飄盡。老去填詞,一半是空中傳恨。幾曾圍、燕釵蟬鬢。
不師秦七,不師黃九,倚新聲、玉田差近。落拓江湖,且分付歌筵紅粉。料封侯、白頭無分。
這首《解佩令》,便是朱彝尊為自己的《江湖載酒集》寫的綱領之詞。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同樣,有人的地方就有八卦。
那時候,朱彝尊被人們津津樂道,除了他的詞確實寫得好之外,還有他的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