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本書代序 采訪周作人

都是可憐的人間 作者:周作人


本書代序 采訪周作人

井上紅梅 著

董炳月 譯

周作人乃魯迅之弟,1885年生于浙江紹興。曾就讀于南京水師學堂,后被作為建筑學研修生派來日本留學。明治三十八年到東京,改變目的轉入法政大學,后來從事文學研究。明治四十四年因辛亥××回國,在浙江擔任視學一年,執(zhí)教紹興中學四年,大正六年入北京大學國史編纂處,不久被聘為同校教授,并一度擔任燕京大學教授。后來在北京大學設立外國文學科,講授日本文學,致力于中國新文學建設的指導,以至于今。有《域外小說集》(外國文學讀本)、《過去的生命》(詩集)、《看云集》(隨筆集)等著作。大正八年曾經(jīng)來東京,這次是相隔十六年的訪日。

問:您這次是為什么來日本?

答:我在北京大學外國文學科(英、德、法、日文學)講授日本文學,很久沒來日本了,這次是利用暑假來搜集資料。

問:日本文學的課程是怎樣劃分的?

答:從現(xiàn)代日語回溯到《萬葉集》。《萬葉集》每周兩課時,一年講完,所以只能講個大概。講授這門課的是這次一起來日本的徐祖正先生。

問:《萬葉集》與苗族的山歌等等好像有類似之處。您怎么看?

答:是嗎?這個問題我不太清楚。不過,《萬葉集》與《詩經(jīng)》倒是有類似之處。在率真地表達感情這方面,古人的共通點很多吧。

問:據(jù)說日語中的“漢音”是一種特殊的東西。先生對此有何高見?

答:有人說日語中保留著許多唐代的發(fā)音,對于唐音研究頗有參考價值。學習日語最初兩年會覺得很容易,但越是深入就越難。法語、德語倒是讓人覺得簡單。

問:中國有沒有和謠曲、能樂類似的東西?

答:昆曲很相似,但昆曲是近代的東西。

問:昆曲里也有佛教的厭世思想嗎?

答:昆曲是雖然也有《思凡》《白蛇傳》等吸收了佛教思想的作品,但大部分還是有所不同。這或許是因為受到了道教的現(xiàn)世思想的浸染。

問:現(xiàn)代日語的教材是哪些作品?

答:基本是明治文學。大部分尚未被譯成漢語。例如幸田露伴、夏目漱石、高濱虛子、田山花袋、志賀直哉、佐藤春大、長冢節(jié)等等。長冢節(jié)先生的《土》等作品很受學生歡迎。

問:被翻譯成中文的一般是什么樣的作品?

答:最初武者小路實篤先生的作品頗受歡迎。那是因為五四運動時期有很多人對托爾斯泰的人道主義產生共鳴。文學理論方面,當時也是托爾斯泰的文學理論受重視。島崎藤村、國木田獨步、芥川龍之介、有島武郎等人的作品也有翻譯。菊池寬的作品被翻譯過去的都是通俗小說,其中包括《再與我接個吻吧》等等?,F(xiàn)在左派正在大量翻譯普羅文學,例如林房雄、小林多喜二、藤森成吉、德永直等人的作品。

問:尾崎紅葉、泉鏡花、永井荷風、谷崎潤一郎等,您覺得這類作家的作品怎么樣?

答:不受歡迎。

問:我覺得純粹日本風格的東西在中國并不受歡迎,中國歡迎的是外國化了的日本。是這樣嗎?

答:也許是那樣。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精通日語的人,讀不懂。

問:先生的《域外小說集》開了介紹外國文學的先河。據(jù)說那時候還沒有白話體,是使用古文忠實地進行翻譯。

答:是的。那是明治四十二三年和家兄一起翻譯的。第一集印了五百本,結果只賣出去十本,實在可憐。出乎意料的是現(xiàn)在反而暢銷。現(xiàn)在那本書由上海的群益書社出版了第一集和第二集。

問:在那之前林琴南大量翻譯了外國小說。據(jù)說那是一種特殊的東西,稱之為“改寫”也未嘗不可。

答:確實如此。我們并非沒有受過林琴南的影響,但是,從比他的古文更古的章炳麟的古文中接受的東西多。不過,我們是打算在盡量不違背原意的前提下下功夫翻譯。

問:被收錄的是哪些作家?

答:王爾德、莫泊桑、愛倫·坡、安特萊夫、顯克維支等。

問:據(jù)說中國的歐美文學研究者如果不學日語的話,翻譯的時候在表達上就會遇到困難。實際情形是那樣嗎?

答:外國文學作品都是直接從原文翻譯。中國沒有新詞匯,所以從日語中借用。不懂日語的人也到《德日辭典》中去找詞匯。不過那不稱“日語”,而是稱“新成語”。但是,俄語著作的翻譯幾乎全部以日語譯文為依據(jù)。左派作家中留學日本的多,討論熱烈,知識豐富,但其理論并不能與創(chuàng)作實踐統(tǒng)一起來。

問:關于魯迅的文學理論和文學創(chuàng)作,您怎么看?

答:家兄加入左翼作家聯(lián)盟之后,在文學理論研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是,創(chuàng)作方面基本上沒有拿出什么東西。理論搞過了頭,對作品的要求也就更加嚴格,小說之類也就寫不出來了。關于最近的魯迅,您怎么看呢?

問:是的。在《文學》上讀到了他的《我的種痘》。和《吶喊》《彷徨》時代相比,風格基本上沒有變化。魯迅的小說揭露了舊社會的痼疾,展示了中世紀的社會形態(tài)在新文化沖擊下急劇變化、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同樣在半信半疑中徘徊的景象。這一點好像是最受一般人歡迎的。不過,實際上,魯迅小說耐人尋味的地方是對舊社會作富于同情的描寫,在揭露社會痼疾的同時對社會懷有深切的關懷。我覺得,也許正是因為如此,他才沒有流于其他作家的干癟與枯燥,而能寫出藝術蘊含豐富的作品。您以為如何?

答:是的,也有人試圖把文藝作為政治運動和民族運動的手段來使用。

問:郁達夫的《遲桂花》等作品即日本所謂“心境小說”,您覺得那類東西怎么樣?

答:受到了左派大規(guī)模的批判和貶損??傊?,撞上左派的槍口誰都不是對手。在日本,經(jīng)過明治、大正,各種外國文學都被消化過了,但是在中國,是一抬腳就飛向普羅文學。什么前提、根據(jù)都不要,只有“革命”是他們關心的。

問:德田秋聲、宇野浩二的作品,中國有翻譯嗎?

答:宇野浩二的情況不清楚。德田秋聲的作品連一篇都沒有被翻譯。

問:橫光利一的作品也有了翻譯。去年在《文學》上刊載的《拿破侖與金錢癬》似乎是橫光作品中最初被翻譯為中文的。

答:好像是。那種作品翻譯起來很困難。

問:通俗小說是怎樣的東西?

答:有討論,但作品還沒有出現(xiàn)。中國的章回小說里有一種特殊的類型,隨便虛構一個人物使故事繼續(xù)下去,即所謂“連續(xù)小說”。也許可以算作通俗小說吧。那也被政治或者訓導所利用。

問:據(jù)說上海的一位名叫張恨水的作家寫了很多。

答:是的。藝術價值低,但很受大眾歡迎。而且,那種作品的暢銷構成了一個矛盾。一般說來,以革命為題材、以貧民為朋友的作品是受歡迎的。不過,左派對他的作品不滿意,說他的作品里只有黑暗沒有光明。

問:據(jù)說您的弟子中在文壇嶄露頭角的很多。

答:不,沒有那種事。來學校聽我講課的人很多,但關系密切的只有兩三位。俞平伯現(xiàn)有擔任清華大學教授,他是俞曲園的曾孫,在中國文學研究方面自成一家,他經(jīng)常寫些評論。作家里有馮文炳和冰心女士。馮文炳筆名“廢名”,現(xiàn)在擔任北京大學英文科教授。他的《桃園》、《棗》、《橋》(上卷)以及《莫須有先生傳》等作品已經(jīng)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前三個集子中的作品與鈴木三重吉的風格類似?!赌氂邢壬鷤鳌肥且环N特殊的作品,受到莊子的文章和李義山詩的影響,大量吸收了支那固有的思想。象征手法的運用甚至會使讀者在最初閱讀的時候不易理解,但我覺得那種作品很好。社會改革家們如果把過去的、傳統(tǒng)的東西徹底破壞,“中國”這種特色也就消失了。

問:這次來日本,有沒有什么特別引起您注意的事情?

答:丸之內的變化讓我吃驚。還有交通事業(yè)的發(fā)達。

問:日本飯菜合先生的口味嗎?

答:沒問題,日本的東西我什么都喜歡。

——譯自改造社《文藝》1934年9月第2卷第9號。

 

譯者附記

1934年暑假,周作人攜妻羽太信子往東京。7月11日離開北京到天津,乘大阪商船長城丸出發(fā),l4日上午到門司,l5日到東京,停留約一個半月,8月28日離東京,30日自門司乘船離開日本回國。此間的日記中關于井上紅梅的記載有兩處:7月28日項下:“下午井上紅梅君來訪”;8月4日項下:“上午改造社鈴木來入浴同耀辰往訪阪西君午返井上紅梅又來未見下午一時同信子耀辰往淺草觀音一參”。顯然,上面這篇訪談是7月28日二人見面的結果。一周后“又來未見”,可見周作人對井上紅梅并不那么熱情。

井上紅梅,生卒年未詳,一說為明治十四至昭和二十四年(1881—1949)。大正二年(1913)到上海漫游,著有《支那風俗》三卷,被稱為“支那通”。昭和十一至十二年(1936—1937)參加改造社七卷本《大魯迅全集》的翻譯工作。在《改造》《文藝》等雜志上發(fā)表過介紹中國社會與文化的文字。

上面這篇訪談發(fā)表之后,黃源先生立即作了節(jié)譯,譯文收入陶明志所編《周作人論》。筆者查閱了日文原文后,發(fā)現(xiàn)黃源先生譯出的部分只相當于原文的三分之一,所以這里將全文譯出,以供國內學者參考。為照顧譯文風格的統(tǒng)一,這里將黃源先生譯過的部分作了重譯。文中周作入對于日語及包括魯迅在內的中國左翼作家等的認識與評價,均值得注意。?(1998年夏記于東京)

  1. 即南京的江南水師學堂。
  2. 明治三十八年為1905年。這里的記述不確。周作人去日本是明治三十九年(1906)。
  3. 原文如此。忌“革命”一詞,可見井上紅梅的心態(tài)與當時日本的政治環(huán)境。明治四十四年為1911年。
  4. 大正六年即1917年。
  5. 《萬葉集》為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共二十卷,收錄四世紀至八世紀詩歌四千五百多首。
  6. 徐祖正(1895—1978),即徐耀辰。早年留學日本,1922年歸國,執(zhí)教于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與周氏兄弟關系密切。為語絲社成員,和周作人一樣鐘情于武者小路實篤的作品。
  7. 能樂,日本古典歌舞劇,追求嚴謹?shù)乃囆g性。鐮倉時代(1190—1330)后期形成,十四世紀之后得到較大發(fā)展,延續(xù)至今?,F(xiàn)在主要有五大流派:觀世,寶生,金春,金剛,喜多。
  8. 武者小路實篤(1885—1976),日本大正時期的代表作家,白樺派領袖,日本新村運動創(chuàng)始人。五四時期與周作人關系密切。此次周作人訪日,他專門在東京的新村堂為周舉辦歡迎會。
  9. 普羅文學即無產階級革命文學?!捌樟_”是從英語的“無產者”(Proletariat)變?yōu)槿照Z,縮寫后又音譯為漢語。
  10. 魯迅此文發(fā)表于1933年8月1日上?!段膶W》月刊第l卷第2號。收入《集外集拾遺補編》。
  11. 該表述不確。在《拿破侖與金錢癬》之前,橫光利一的作品中有的已被譯為中文。參閱陶明志編《周作人傳》(北新書局1934年12月)所收黃源譯文的說明。
  12. 東京大手町、皇居外苑一帶的繁華區(qū)被稱作“丸之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