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力車夫與評論家們

傳統(tǒng)即創(chuàng)造 作者:(日)岡本太郎


人力車夫與評論家們

這件事發(fā)生在很久以前。

廣播電臺放了一檔錄播節(jié)目。一位做過人力車夫的嘉賓扯著沙啞的嗓子追憶當年的夢想,他和主持人的談話大致如下:

“人力車是個好東西啊,可惜這年頭找遍世界都找不到嘍?!?/p>

“人力車好在哪里呀?”主持人問道。

“這還用說嗎!汽車啊,你想想,它一點意思也沒有。還是當年好啊。明月當空的夜晚,拉著漂亮的藝伎在月下漫步,那滋味,別提多美妙了。

“走小道的感覺就更爽了。人力車多靈活呀,再窄的路都進得去。出租車就不行了,怎么開得進去啊,哈哈哈哈……

“反正啊,人力車就是世界第一!”

車夫的語氣中透著一股實誠勁兒。可主持人一問:

“大叔,那您現(xiàn)在做什么工作?”

他竟回答:“哦,我現(xiàn)在是中野車站門口的出租車調(diào)度員?!?/p>

敢情笑點在這兒呢。

我捧腹大笑,眼前不禁浮現(xiàn)出那群打著傳統(tǒng)藝術(shù)旗號、自比權(quán)威的評論家的嘴臉。未免有些失禮,但對話聽著太好笑了。

這就好比不久以前,這群人干的也是拉人力車的營生??墒菓?zhàn)爭結(jié)束,時代一變,他們便跑到某個文化中心門口,當起了出租車調(diào)度員,還不時仰望明月,飄飄然感慨一番。不過近年來局勢有變,他們大有一副要讓陳舊的人力車重見天日的架勢。

真是滑稽。如果只是自顧自地荒唐,我當然沒有意見,可事實是他們給自己貼上“文化權(quán)威”的標簽,還慫恿別人一起荒唐。那我就不能坐視不管了。用人力車打比方也許還能一笑了之,若換作奈良的佛像、桂離宮或能樂,就沒人笑得出來了。

傳統(tǒng)的確是我們的血液,也是骨架。如果當代人能從中解讀出樂趣,傳統(tǒng)便成為推動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那當然好得很。

然而,現(xiàn)實是殘酷的——很遺憾,大眾所謂的“傳統(tǒng)”,與上述定義背道而馳。

實不相瞞,“傳統(tǒng)”“古典”等詞語在眼下最青春鮮活的一代人眼中就是莫名其妙的囂張、迂腐、煩瑣、昏暗,甚至是沉重。在他們看來,傳統(tǒng)并非色彩斑斕,反而陰暗潮濕,與壓咸菜壇子的石塊無異。

如果他們好學不厭、提升素養(yǎng)、加深造詣,對傳統(tǒng)的印象也許會發(fā)生變化。但那些不想努力學習,也沒有相應能力的年輕人,只怕一輩子都很難和傳統(tǒng)沾上邊。

即便是有相當知識水平的人,也會像斷了線的風箏,被吹向毫無歷史底蘊的方向。好比小鋼珠、麻將、歌謠曲、脫衣舞……真是要命。

再沒有哪個國家的人和日本人一樣,明明承受著傳統(tǒng)的重量,卻在生活中迷失了方向。

顯然,這不是古典的內(nèi)核。

是傳統(tǒng)主義者在兜售這種印象,虛張聲勢蠱惑大眾。他們沉浸在興趣使然的陶醉中,煞有介事地自說自話。讓人誤以為這種故弄玄虛的態(tài)度,就是日本古典的內(nèi)核。

瞧瞧這段話:“來到百濟觀音面前的一剎那,我腦中響起有如在深淵彷徨的神奇旋律?;璋档牡钐弥邪谉熝U裊。當煙霧與仿似永恒的觀音接觸時,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沉默。白煙的搖曳,也許就是飛鳥時代人們苦惱的旋律吧?!?span >[1]——搞成這樣可不行。二十世紀的現(xiàn)代人、平民大眾又不活在飛鳥時代,自然不敢說“不是這樣”。膽子小的人甚至會覺得:老天,不得了!

百濟觀音的確出色。問題是,“源自大地的永恒火焰”“塑像讓人重燃雙手合十的沖動”之類的抒情語句,只能讓讀者聯(lián)想到作者虔誠的神情,卻無法勾勒出觀音像的模樣,而這正是最關(guān)鍵的。

上述文字就是所謂的“美文”。不過是寫字的人文筆好而已,和傳統(tǒng)沒有關(guān)系。

某位評論家的態(tài)度更令人毛骨悚然。他在一本傳統(tǒng)論著的開頭來了這么一段……

剛到法隆寺的中門,他就開始裝腔作勢地唬人:“這里的空間存在一個神秘之處。沿著這條路往前走,走到頂頭,就是那根位于中央的柱子。這扇門好像是給人走的,又似乎將人拒之門外。明明是門,卻被堵??;明明是迎接來客的入口,卻擋住了去路……仿佛在對我訴說——‘此處是門,但你不能進來’?!?/p>

他又道:“雖然是一扇門,卻不是單純、開放的通道,反而暗示著閉鎖。它既迎接來客,又拒絕來客?!?span >[2]

看完這段文字,我都傻眼了。莫非這位評論家老師見到的是什么裝了機關(guān)的門不成?

一般來說,一條“單純、開放的通道”是不會安門的。人世間所有的門,都暗示著閉鎖。每一扇門都有迎接與拒絕兩種功能。門這東西就是這樣。(這么簡單的道理,居然也要我解釋半天?。?/p>

莊嚴的法隆寺中門并不特殊。去別人家借錢時,小偷要溜進某戶住所行竊時……在當事人看來,門都將緊張情緒推至最高潮——不是歡迎就是抗拒。

了不起的大學者在法隆寺前靜立許久后發(fā)現(xiàn)的玄妙,自然而然帶上了傳統(tǒng)的光環(huán)。大家也跟著覺得權(quán)威的言論別有一番深意。真是奇了怪了。

那些所謂的“著作”通篇都這樣給讀者洗腦,讀書成了聽和尚念經(jīng)。聽是聽不懂的,只能暗暗告訴自己:“那大概是很高深的經(jīng)文吧!”

但是這類言論能孕育出什么樣的傳統(tǒng)呢?無非是讓古典變得越來越主觀罷了。

所以說,他們越是用自己那一套方法假借學術(shù)之名宣揚、強調(diào)傳統(tǒng),不幸的文化割裂就會越深,我們的傳統(tǒng)也會漸漸變得更加陌生。


[1]引自龜井勝一郎《大和古寺風物志》(“大和古寺風物誌”)。

[2]引自竹山道雄《古都遍歷》(“古都遍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