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宿王昌齡隱居

唐詩三百首(精) 作者:(清)蘅塘退士(編選)編; 張忠綱 注


宿王昌齡隱居

清溪深不測[1],隱處惟孤云[2]。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3]。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4]。余亦謝時去[5],西山鸞鶴群[6]。

【題解】

常建與王昌齡同登開元十五年(727)進士第,交情頗深。王昌齡曾隱居石門山(在今安徽含山縣境),常建曾任盱眙尉,盱眙在今江蘇境,與石門山分處淮河南北。常建辭官西返鄂渚西山時,或曾渡淮至石門山訪王昌齡隱居,時王昌齡不在,遂作此詩以寄托自己的隱遁之志,并欲招王昌齡偕隱。

【評析】

這是一首深含隱逸之趣的懷人詩。其獨特之處,就在于重在寫景,景中見人,景中寓情。涓涓清溪,幽深山谷,孤云來去,青松微月,茅亭花景,藥院苔痕,處處深印著隱居者孤傲高潔的情懷,逸情雅趣,深深叩擊著寄宿者的心扉,使他頓離塵世,急欲歸隱。而此時王昌齡已經(jīng)出仕,且仕途坎坷。脫離神仙境,誤落塵網(wǎng)中,迷途知返胡不歸?作者委婉規(guī)勸友人棄官偕隱的意向也就不言自明了。作者后來在《鄂渚招王昌齡張僨》詩中,更直接了當(dāng)?shù)貏衿錃w隱:“山鹿自有場,賢達亦顧群。二賢歸去來,世上徒紛紛。”但由于過于直露,反不如此詩隱約含情,耐人尋味了。胡應(yīng)麟說“常建語極幽玄,讀之使人泠然如出塵表”(《詩藪?內(nèi)編》卷二),指的正是這類詩。

【注釋】

[1]深:非指清溪水深,而是指溪水流入石門山深處。

[2]惟孤云:是說王昌齡不在,惟見白云,益覺其孤。孤云:暗用齊梁隱士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詩意,易“多”為“孤”,益見王昌齡之孤傲清高。陶淵明《詠貧士》詩:“萬族各有托,孤云獨無依?!?/p>

[3]君:指王昌齡。主人不在,清光猶照,益增對友人的思念。

[4]藥:芍藥的簡稱。滋:生長。苔:青苔。種植芍藥的庭院長滿青苔,可見主人不在已久。

[5]謝時:謝卻世事,指辭官歸隱。

[6]西山:即鄂渚西山。鸞鶴群:與鸞鶴為伍。用江淹《登廬山香爐峰》“此山具鸞鶴,往來盡仙靈”詩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