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炯
楊炯(650~693),華陰(今陜西華陰)人。十一歲即被譽為神童,上元三年(676)考取功名,任校書郎,后又任崇文館學士,繼而任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因其弟參加徐敬業(yè)起兵而得連坐之罪,被貶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陽宮中習藝館。如意元年(692)遷盈川令,以執(zhí)法嚴厲聞名,卒于任期內,世稱楊盈川。
從軍行
【原文】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1]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注釋】
[1]牙璋:皇帝調兵的令牌,共有兩塊,一凹一凸,皇帝一塊,主將一塊,用以調兵。
【譯文】
烽火映照西京,我心中難以平靜。軍隊離開京城出師,神速抵達前線包圍敵城。大雪遮天蔽日,連軍旗上的彩畫都黯淡無光;狂風怒吼,與軍鼓聲交織在一起。我寧愿做一個下級軍官在沙場殺敵,也不愿躲在書齋置身事外。
【鑒賞】
該詩表達了詩人自己投身軍旅、保家衛(wèi)國的高昂斗志。
首聯(lián)交代了詩人作此詩的背景:外邦來犯,烽煙四起。通過對烽火連天的描寫,體現(xiàn)了戰(zhàn)爭在即的緊張氣氛,從而自然過渡到“心中自不平”的內心感受。
頷聯(lián)對仗工整,“牙璋”對“鳳闕”,“鐵騎”對“龍城”,既顯沉穩(wěn)莊嚴,又見戰(zhàn)事緊急,準確地勾畫出軍隊出征在即的宏大場面。精妙地以一個“繞”字,生動地刻畫出了我軍聲勢浩大、包圍敵軍的情勢。
接下來詩人通過對邊疆環(huán)境的描寫,表現(xiàn)出將士們所處的艱苦環(huán)境:漫天飛雪,連軍旗上的色彩都變得黯淡無光;側耳傾聽,風聲獵獵,甚至夾雜在鼓聲中。以人感官上的不適,表現(xiàn)環(huán)境的惡劣,令人感同身受。
結尾詩人直接表達了滿腔的報國熱情:即使從軍是如此的兇險艱苦,仍然愿意棄筆從戎,征戰(zhàn)沙場,建功立業(yè)。與“心中自不平”前后呼應,結構嚴謹?shù)乇憩F(xiàn)了貫穿全詩的“從軍”主題。
此詩短小精悍,結構嚴謹,是唐代早期邊塞詩中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