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衲
生活中看似無用的剩余材料,有時經(jīng)過巧妙的組合竟能轉(zhuǎn)變成另一種新穎物品——單獨地看,這物品仍能保存舊材料的個別優(yōu)點,總體地說,它又融合了個別優(yōu)點整合成一獨特、完整的有價之物。當然,最重要的是,創(chuàng)造者必須對個別材料的功能具有深刻認識,并“發(fā)現(xiàn)”此一材料再利用的潛力,在經(jīng)驗的累積過程中不斷地進行分類、排比、整合,而后求出最完美的組成方式。
我想起一個勤勞的鄉(xiāng)下婦人,任何不起眼的東西在她手上總會改頭換面。她所有的常識來自于勞動與生活,因此所再創(chuàng)的東西也無一不應用于生活或更助于她的勞動。她利用臺風過后折斷的竹竿,鋸成數(shù)截,以柴刀將一端劈成細絲,變成實用的洗鍋刷子分贈鄰居;她上山打工采水果,常載回一捆芒草,抖絮之后曬干,編成長短不同的掃帚——拂神案供桌的、掃地的、牽屋內(nèi)蜘蛛絲的;掃庭院時看到幾根彎鐵釘,抓個石頭敲直,釘在晾衣架上擱竹竿;裝瀝青的方鐵桶被她對角一裁,彎成兩只畚箕;耳朵癢了,隨手按只母雞抽一根細雞毛修個邊,彎成很管用的耳搔子;給孩子做衣服的剩布頭、成衣廠不要的廢布,她統(tǒng)統(tǒng)要,按質(zhì)料分類,又依照花色、尺寸進行拼圖,做成非常漂亮的百衲被,冬天蓋的、夏天蓋的都有。
有一天,她的孩子因為一雙白布鞋忘了洗而當天早晨又得儀容檢查,她在孩子還沒哭出來之前拿一塊擦面用的白粉涂在鞋面,用洗衣刷輕輕刷勻,染白的布鞋好像剛洗過一樣,孩子高高興興上學了,她也省下一頓斥罵痛責;家里沒熨斗,她教女兒們將百褶裙放在竹席底下,利用睡覺時身體的重量把裙子褶線熨出來。
我不知道誰教她這些,但我確定她已從現(xiàn)實生活中雜亂、分裂的事物上實現(xiàn)了她獨具一格的統(tǒng)籌能力。這一套不斷運動、衍生的秩序同樣運用在她的人際關(guān)系上,使她透過各種角色扮演吸引周圍的人形成親密、和諧的團體。她美極!
如果一頭牛從眾人面前走過,有人看到皮鞋、有人嗅到牛肉香、有人想起牛奶……我想,她除了看到這些之外,還看到一群活潑的小牛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