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總目錄
1987年第1期(總第1期)
在改革和開放的實踐中努力辦好《外國文學評論》
——代發(fā)刊詞 /張羽(3)
大力加強對現(xiàn)代外國文學的整體研究 /袁可嘉(5)
三點不成熟的想法 /程代熙(6)
外國文學評論必須全面更新 /陳孝英 章廷樺(8)
傳統(tǒng)的更新 /史亮(11、29)
“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談文藝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童道明(13)
走向世界的沉思 /蔣衛(wèi)杰(22)
復調(diào)小說:主人公與作者
——巴赫金的敘述理論 /錢中文(30)
普列姆昌德和印度現(xiàn)實主義文學研討會 /殷同(40)
巴赫金的復調(diào)理論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者立場 /宋大圖(41)
海明威學術討論會在廈門召開 /立里(48)
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多聲部性”
——從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創(chuàng)作諸問題》一書說起 /[蘇]盧納察爾斯基 干永昌譯(49)
八十年代日本純文學小說 /夏剛(57)
《日瓦戈醫(yī)生》其書及其他 /薛君智(66)
??思{的敘事藝術
——談《押沙龍,押沙龍!》的視點變化 /王小瑩(73)
死之花
——論??思{《喧嘩與騷動》中昆丁的死亡意識 /趙曉麗 屈長江(79)
工筆諷刺畫卷
——評辛克萊·路易斯及其名作《大街》 /孫梁(85、72)
小精靈蒲克和莎士比亞的戲劇觀
——《仲夏夜之夢》研究 /方平(91)
淺論莎士比亞的藝術特點 /鄭土生 肇星(98)
了與不了:莎士比亞悲劇研究紀程
——《莎士比亞悲劇論痕》前言 /卞之琳(105)
哈代小說的兩個主題與人道主義思想 /段煉(109)
海明威遺作《伊甸園》出版 /石枚(104)
多麗絲·萊辛的新作:《好心的恐怖主義者》 /羅少丹(114)
道家思想與法國現(xiàn)代文學 /葛雷(115)
南斯拉夫在關于創(chuàng)作自由問題的討論中重新發(fā)表萊扎的講話 /鄭恩波(121)
他山之石 /鮑昌(122)
文學需要相互交流,相互豐富 /高行健(125)
微型諾貝爾文學獎 /楊永范(128)
經(jīng)受時間考驗的藝術心理學專著
——評維戈茨基的《藝術心理學》 /程正民(129)
面向生活現(xiàn)實,拓展文學形式
——評1985年聯(lián)邦德國引起熱烈反響的三部作品 /倪誠恩(131)
《沒有水銀的鏡子》:論美國后現(xiàn)代派小說的專著 /冀平(136)
卡爾維諾《意大利童話》
——兼與《格林童話》比較 /涂石(137)
蘇聯(lián)詩壇新動向 /劉文飛(140)
一本論當代反人道主義的批評新著 /未魚(140)
《尼采全集??毖芯堪妗穯柺?/趙勇(141)
一部突破傳統(tǒng)體裁的小說
——格拉斯的新作《母鼠》 /言成(141)
民主德國文學中的紀實因素 /寧瑛(142)
彼特拉克的一首重要佚詩被發(fā)現(xiàn) /新知(142)
加西亞·馬爾克斯發(fā)表新作:《米格爾·里廷歷險記》 /尹承東(143)
編后記 /(144)
1987年第2期(總第2期)
外來的養(yǎng)分 /馮至(3)
徜徉在這一片海洋 /喬良(8)
我和外國文學的不解之緣 /季羨林(13)
墨西哥出版科塔薩爾的劇本 /榕(16)
試論現(xiàn)代詩與非理性 /飛白(17)
丹麥作家威利·雪萊森獲北歐獎 /楊永范(24)
形而上學的毀滅:維特根斯坦分析美學述評 /金惠敏(25)
日本戰(zhàn)后文學“主體論”及“主體性”論爭評析 /蘭明(32)
文學的接受研究 /張黎(38)
三浦朱門發(fā)表新作 /賴育芳(43)
蘇聯(lián)關于二十世紀文學規(guī)律性的討論述評 /張捷(44)
關于形式主義理論的歷史說明 /[法]茨·托多羅夫 蔡鴻濱譯(51)
詩歌語言理論研究與詩學科學探索 /[美]羅·雅各布森 蔡鴻濱譯(54)
外國文學研究與當代中國文學 /李黎(56)
無主題對話 /劉文飛 李萌(57)
尊百家,求真理 /范大燦(59)
也談“非學者化” /楊武能(61)
幾點希望 /周玨良(62)
超題材性和開放性
——論八十年代蘇聯(lián)長篇小說思想藝術上的新開拓 /錢善行(63)
意蘊宏闊風自雄
——當代蘇聯(lián)戰(zhàn)爭文學新貌掠影 /嚴永興(70)
細節(jié)荒誕和整體合理化的辯證法
——讀卡夫卡隨筆 /綠原(78)
歷史真實·四維空間及其他
——談魏斯的劇作《馬拉/薩德》 /孫君華(82)
寂靜:阿赫瑪托娃詩里的一個主導意象
——《沒有主人公的歌》品析 /王璞(88)
奧尼爾《悲悼》三部曲的深層主題新探 /潘平微(93)
《斑鳩菊》
——美國實驗現(xiàn)實主義小說 /施咸榮(98)
外國語言文學學科“七五”期間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確定 /柯嚴(102)
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對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拓展 /倪蕊琴(103)
論濟慈的“消極能力”說 /吳伏生(111)
善惡·祥瑞·神權
——波斯古經(jīng)《扎姆亞德·亞什特》剖析 /元文琪(115)
以系統(tǒng)的自組織原理看于連性格的自在性與自主性 /蔣承勇(122)
《國際詩壇》創(chuàng)刊 /辛池(127)
現(xiàn)實主義與藝術現(xiàn)實
——評加洛蒂的《論無邊的現(xiàn)實主義》 /白燁(128)
拉丁美洲文學的反饋
——讀《二十世紀西班牙語美洲小說》 /林一安(130)
戰(zhàn)爭·農(nóng)事·歷史
——一幅內(nèi)心感覺的“三折畫” /余中先(133)
一部印度翻譯小說引起的反饋 /殷同(134)
蘇聯(lián)開展關于長篇小說命運的討論 /巖(135)
法國歷史小說的“羅馬化”趨向 /叢越(135)
1986年法國主要文學獎頒布 /未魚(136)
日刊選出戰(zhàn)后文學名著 /田星(136)
1986年意大利三大文學獎揭曉 /風華(137)
反映民主德國文學理論研究最新成果的《文學學詞典》 /朱夏(137)
民主德國出版專著研究德國法西斯文學和美學 /佳羽(138)
美國著名批評家埃德蒙·威爾遜的《五十年代》出版 /立里(138)
美國《二十世紀文學》雜志1986年度文學評論將揭曉 /曉丹(139)
敘利亞作家代表團談敘利亞文學現(xiàn)狀 /伊云(139)
北京俄蘇文學研究界1987年春季聚會 /伊云(140)
近三十年間獲列寧獎和蘇聯(lián)國家獎的文藝學著作 /啟超(141)
最近十年間謝世的蘇聯(lián)文學家簡況 /啟超(142)
日本將出版《現(xiàn)代中國文學作品選》 /賴育芳(143)
編后記 /(144)
1987年第3期(總第3期)
文學本體論與文學批評的方法論
——關于西方當代文學批評理論的兩點思考 /盛寧(3)
蘇珊·朗格的符號美學 /馮季慶(10)
“分解主義”運用一例 /王逢振(14)
美國新派批評家喬納森·卡勒和分解主義 /錢佼汝(20)
當前美國文學批評中爭論的若干問題 /[美]喬納森·卡勒 錢佼汝譯(23)
外國語言文學學科新補“七五”期間國家重點科研項目 /石枚(30)
高校版《蘇俄文學史》即將問世 /楓林(30)
美的創(chuàng)造
——論日本唯美主義文學 /李芒(31)
“外國文學中的意識流”學術討論會 /無為(36)
川端康成與日本文學傳統(tǒng) /葉渭渠(37)
蘇聯(lián)作家代表團在外國文學所座談 /季耶(42)
川端康成的“根” /[日]杉浦明平 田星譯(43)
悲觀主義與聯(lián)邦德國詩歌 /黃文華(47)
七十年代捷克歷史小說的繁榮 /蔣承?。?5)
潘第拉:本我意識的浮沉
——兼談布萊希特創(chuàng)作中的異化主題 /李揚(56)
美國“南方淑女”的消亡 /錢滿素(60)
《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技巧研究 /仵從巨(67)
北京大學研究生文學與翻譯研究學會成立 /一冰(75)
畸形的愛,心靈的悲劇
——論勞倫斯的《兒子與情人》 /畢冰賓(76)
埃及評論家談文學的未來 /郇宇(81)
美國十九世紀文學批評 /董衡巽(82)
《惡之花》:在浪漫主義的夕照中 /郭宏安(90)
難姐·難弟
——哈代小說中的苔絲、裘德 /張玲(96)
泰戈爾美學思想管見 /倪培耕(102)
《戰(zhàn)爭與和平》中的歷史哲學之心理原型及其藝術表現(xiàn) /蔣世杰(110)
從《席特哈爾塔》看海塞的東方思想 /張佩芬(117)
文學批評方法論變革的一個縮影
——評A·屠爾科夫的《安·巴·契訶夫和他的時代》 /李辰民(124)
“聽窗外風雨匆匆”
——讀《現(xiàn)代派論·英美詩論》 /張曉丹(128)
扭轉世界文學一體化的巨大努力
——加西亞·馬爾克斯、門多薩合著《番石榴飄香》的啟示 /林一安(131)
評安德里奇《澤科》的敘述風格 /馬家駿(133)
《外國文學研究資料叢書》召開編輯工作會議 /三火(136)
蘇聯(lián)文學中“新的批判浪潮” /季耶(137)
蘇聯(lián)高等學校優(yōu)秀科研著作競賽 /啟超(137)
關于莎士比亞手稿的線索 /鄭士生(137)
令人矚目的傳記:《薇拉·凱瑟》 /一冰(138)
美報載文紀念瑪麗安·穆爾誕辰百年 /小于(138)
一部描寫愛滋病的小說 /未魚(139)
夏俠發(fā)表新作 /風華(139)
委內(nèi)瑞拉發(fā)表聶魯達四封重要遺書 /閔仁(140)
1987年西班牙納達爾小說獎和何斯帕拉獎揭曉 /長人(140)
日、法合作介紹日本文學 /何少賢(141)
聯(lián)邦德國2500項文化獎 /佳羽(141)
新加坡華人作家連獲東南亞文學創(chuàng)作獎 /凌彰(141)
敘利亞詩人尼·格巴尼的新著《被憤怒激起的詩篇》 /鐘冬(142)
1980—1985五年間蘇聯(lián)高等學校文藝學科研究活動主要成果摘要(一) /啟超(142)
新時代之子
——記畢希納學術討論會 /冬青(143)
美國著名女作家薇拉·凱瑟逝世四十周年紀念會在京召開 /曉丹(144)
1987年第4期(總第4期)
關于意識流問題的思考 /柳鳴九(3)
整體觀照,具體探討
——“外國文學中的意識流”學術討論會述要 /喬雨(9)
列夫·托爾斯泰和意識流 /陳燊(15)
謀事在文,成事在人
——讀者反應批評評介 /藍峰(25)
“蘊意結構”:戈爾德曼發(fā)生結構主義 /段煉(32)
全國法國文學研究會召開第三次年會 /全小虎(37)
發(fā)生結構主義與文體分析(節(jié)譯) /[法]L.戈爾德曼 段煉譯(38)
紛繁復雜,千姿百態(tài):本刊召開“二十世紀外國文學走向”座談會 /佳水(41、47)
“現(xiàn)代派熱”降溫之后 /袁可嘉(45)
超現(xiàn)實主義札記 /羅大岡(48)
山崎豐子的新作《大地之子》問世 /流火(54)
超現(xiàn)實主義美學思想初探 /老高放(55)
世界各國翻譯新希臘文學作品的情況 /文刀(60)
蘇聯(lián)文學和文學批評中人道主義思想的流變 /李輝凡(61、97)
當代蘇聯(lián)戲劇的審美歷程 /白嗣宏(69)
1980—1985五年間蘇聯(lián)高等學校文藝學科研究活動主要成果摘要(二) /啟超(73)
喬伊斯《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一部獨特的自傳小說 /慈繼偉(74)
塞爾維亞當代文學中的歷史和批評小說 /鄭恩波(80)
《十日談》的敘述系統(tǒng)
——關于作品的藝術形式的研究 /方平(88)
論《親合力》 /高中甫(98)
論《羅摩衍那》演進過程的隨意性及整一性 /王峙軍(104)
參與世界的中國文學 /謝冕(110)
日本《社會文學》雜志創(chuàng)刊 /賴育芳(115)
告別夢境 /李陀(116)
一個學徒的札記 /鄒荻帆(120)
外國文學研究方法斷想
——從馮至的《論歌德》談起 /曾鎮(zhèn)南(124)
一部反映美學規(guī)范嬗變的《文學學辭典》 /張黎(129)
是蛆?還是狂想?
——評約翰·福爾斯的新作《蛆》 /劉若端(133)
J.歐茨《冬至》對女性心理的新探索 /燕萍(136)
國際海涅學術討論會北京召開 /卓光(138)
蘇聯(lián)向國內(nèi)介紹納巴科夫及其作品 /李潤(139)
盧金撰文論蘇聯(lián)的文化政策 /巖(139)
一部小說家撰寫的文學史在意大利問世 /范颯(140)
《意大利文學批評辭典》出版 /言笞(140)
托馬斯·威廉斯發(fā)表新作 /余韶(141)
索爾·貝婁的新作《更多的是死于傷心》 /一冰(141)
索爾·貝婁最近談《赫索格》 /丹(142)
英國著名作家V.S.奈波爾的新作《來到之謎》 /一冰(142)
蘇聯(lián)文學改革情況座談會 /喬雨(144)
阿拉伯文學研究會成立 /魏新宇(144)
新疆外國文學學會成立 /劉志友(144)
1988年第1期(總第5期)
試論當代美國文學批評的發(fā)展傾向 /盛寧(3)
二十世紀西方文學創(chuàng)作與批評理論中的主客體關系 /章國鋒(9)
《二十世紀歐美文論叢書》編委會成立 /龔悅(14)
突破東西方文壇某種停滯的可能性
——關于二十世紀世界文學的走向 /許汝祉(15)
從二十世紀英國文學發(fā)展的擺錘狀運動看外國文學發(fā)展的走向 /侯維瑞(20)
世紀末的思慮:從何處來,向何處去
——“二十世紀外國文學走向”學術討論會速寫 /慈公(26)
“甜蜜的怨訴”及其他
——談葉塞寧抒情詩的藝術魅力 /章廷樺(30)
葉塞寧氣質(zhì)新論:憂郁與狂放 /可夫(34)
默默此情誰訴 /李德純(38)
一個藝術狂人的悲劇
——E.T.A.霍夫曼的《斯居戴里小姐》析 /陳恕林(41)
《危地馬拉的周末》:開放式的結構布局 /姚公濤(44)
死之花
——略論艾略特《荒原》的死亡意識 /趙曉麗 屈長江(47)
吳爾夫《黛洛維夫人》的藝術整體感與意識流小說結構 /張烽(54、19)
茫茫黑夜中的一線希望之光
——戈爾丁《黑暗昭昭》初探 /阮煒(60)
安東尼·伯吉斯的悲喜劇 /羅少丹(66、87)
形而上的神話迷宮
——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藝術世界 /馬小朝(71)
舒利澤爾新作:《急匆匆的女人》 /譚華(74)
《百年孤獨》及其藝術形態(tài) /陳眾議(75)
愛琴海上空的星星
——現(xiàn)代希臘詩壇掠影 /羅洛(82)
禁閉在“角色”里的“瘋女人” /朱虹(88)
意大利羅馬大學教授康士坦丁尼在京作學術報告 /柯彥(92)
左拉自然主義戲劇觀再評價 /王建高 邵桂蘭(93)
《管錐編》與佛經(jīng) /黃寶生(100)
中國外國文學學會第三屆年會在南京召開 /章正博(103)
他不是“法蘭克福市議員的兒子”
——對恩格斯關于歌德評價的一點質(zhì)疑 /楊武能(104)
奧斯丁《理智和情感》的內(nèi)外結構 /林文?。?07)
夸張、真實、樂觀、機智
——文藝復興時期文學中的諷刺特點 /黎躍進(108)
黑袍下兩個痛苦的靈魂:克羅德和蒙太尼里 /畢正波(111)
法國四大出版社爭相出版《尋找失去的時間》 /叢越(113)
外國文學之于我 /綠原(114)
我不是“義和團大師兄” /劉紹棠(120)
摩洛哥作家本·杰倫獲法國1987年龔古爾文學獎 /李潤(122)
情節(jié)的心理 /舍趣梅(123)
求解藝術悖論
——評《現(xiàn)代藝術探險者》 /祖慰(126)
一項有益于文學事業(yè)的宏偉工程
——《外國文學研究資料叢書》評介 /白燁(128)
奇人奇書:安部公房的《櫻花方舟》 /流火(132)
日本社會形而上的現(xiàn)實:安部公房的《櫻花方舟》 /半島(134)
美國召開當代文學理論討論會 /李黎(137)
美國討論自傳與敘事模式 /闞晨(137)
作家必須擺脫“惡魔”和“自我”的糾纏
——歐茨談文學的自我批評 /佳水(139)
意大利出版《萊奧帕爾迪傳》 /言笞(139)
法國出版加繆傳 /文泉(140)
阿富汗小說《卡拉·庫什》在法國出版 /泉虎(140)
蘇聯(lián)出版兩部二十世紀文選 /李萌(140)
印度文壇巨星阿葛葉逝世 /殷同(141)
阿爾巴尼亞作家伊·卡達萊的作品在國外引起熱烈反響 /紅珊熒(141)
馮至捐款設立德語文學研究獎 /光翟(142)
第三屆德語文學討論會在廣州召開 /長人(142)
《簡·愛》、《呼嘯山莊》學術討論會在滬召開 /一冰(143)
編后記 /(144)
1988年第2期(總第6期)
二十世紀文學觀念的格局
——科學主義、人文主義、馬克思主義 /吳元邁(3、47)
形式的尋求與凝鑄
——漫議二十世紀外國文學走向的一個特點 /錢念孫(12)
現(xiàn)代派文學的不斷發(fā)展:二十世紀法國文學的主導方向 /鄭克魯(18)
小說中的時間、空間與因果 /趙毅衡(23、33)
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
——關于藝術時間研究的思考 /曉河(29)
藝術作品的時空機制 /[蘇]Γ.斯列布霍夫 周啟超譯(34)
藝術就是恰如其分
——威拉·凱瑟《一個迷途的女人》的表現(xiàn)手法 /董衡巽(38、56)
《伽利略傳》:一部充滿戲劇性的敘述體戲劇 /余匡復(41)
“癡人說夢”:《喧嘩與騷動》中意識流主體 /傅俊(44)
論《麥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爾頓·考爾菲德 /尹德翔(48)
論高爾基的心理分析藝術
——奧古洛夫系列小說藝術特色分析 /張杰(51)
社會批判·文化心態(tài)批判·自我批判
——高爾基創(chuàng)作中審美取向的歷史進程 /汪介之(57)
向人性的深層挺進
——散論艾特瑪托夫七八十年代創(chuàng)作 /戚小鶯(63)
追蹤作家的思維軌跡
——評蘇聯(lián)當代作家拉斯普京的中篇小說 /鐘麟(70)
關于《日瓦戈醫(yī)生》的對話 /何滿子 耿庸(77)
非虛構小說評述
——兼論《在冷血中》 /王天明(82)
痛失樂園的現(xiàn)代人
——試析薩特《厭惡》中的洛根丁形象 /曾杰(88)
日本作家批評家談文學的語言 /水洛(93)
痛苦的渲泄:從酒神、模仿的關系看希臘悲劇的本體意義 /彭兆榮(94)
“蘇聯(lián)文學與新思維”討論會在京舉行 /啟(100)
再談哈姆萊特故事的起源 /鄭土生(101、69)
幽棲路邊草,熠熠自生輝
——論查理·蘭姆的散文風格 /王志章(107)
寫不盡的普羅米修斯 /陳鶴鳴(111)
莊子:惠特曼對郭沫若的影響中介
——兼論借鑒外國文學過程中的本土意識 /區(qū)鉷(116)
探求夢境的歷程 /牛漢(122)
騎上水流
——關于岡林信康的隨筆 /張承志(126)
結構與歷史對峙的突破
——評安托尼·孔巴尼翁的《文學的第三共和國》 /張寅德(129)
一部美國的《官場現(xiàn)形記》:亨利·亞當斯的《民主》 /朱炯強 徐人望(131)
對“有勝于無”的懲罰
——評《真理與方法》中譯本 /金戈(134)
新出版的美國文學史 /石枚(137)
1987年美國最佳圖書 /闞晨(137)
《斯蒂芬·克萊恩書信集》 /奇青(138)
《卡爾杜齊散文集》在意大利出版 /阮舒(138)
民主德國與聯(lián)邦德國聯(lián)合出版《布萊希特全集》 /易文(139)
聯(lián)邦德國出版二十世紀婦女文學叢書 /易文(139)
法國作家瑪格麗特·尤瑟納爾病逝 /語泉(139)
《日瓦戈醫(yī)生》在蘇聯(lián)首次發(fā)表 /李萌(140)
1987年日本受推崇的純文學作品 /少賢(141)
1987年東南亞文學創(chuàng)作獎揭曉 /凌彰(141)
菲華作家李天榮獲“帕蘭卡文學獎” /凌(142)
馮至德語文學研究獎評委會成立 /宗舒(142)
京津地區(qū)符號學討論會在京召開 /喬雨(143)
蘇聯(lián)學者亞歷山大·奧甫恰連科談俄蘇文學 /啟超(143)
《法國當代女作家叢書》將面世 /高瞻(143)
編后記 /(144)
1988年第3期(總第7期)
文學性的演變標志著文學走向 /夏仲翼(3)
憧憬的墜落與本體的煥發(fā):二十世紀日本文學特征論要 /蘭明(9)
蘇美八十年代小說中現(xiàn)實主義和現(xiàn)代主義的相互吸收、相互交融 /宋兆霖(15)
寫作,是什么?
——評羅蘭·巴特的寫作理論及文學觀 /耿幼壯(18)
羅莎蒙特·史密斯
——喬依斯·歐茨發(fā)表新作 /萍(24)
本文社會學
——社會學批評的新發(fā)展 /吳岳添(25)
略論敘事學的理論特征 /張寅德(32)
海明威的文化心理結構 /楊亦軍(38)
論多斯·帕索斯的前期思想與文化 /朱世達(43)
局外人的歸宿
——論??思{第二創(chuàng)作期小說中的南方種族意識 /郭淑梅(49)
論威廉·??思{小說《熊》的綜合文體風格 /顧勝(54)
象征:讀《洛麗塔》 /洛黛(61)
作為文學評論家的納博科夫
——《文學講稿》序言 /[美]約翰·厄普代克 沈蕙譯(64)
“不一”與“整一”
——《緞子鞋》藝術框架的分析 /余中先(68)
新生活的探索者
——納·馬哈福茲 /李?。?3)
堂吉訶德的傳統(tǒng)與西班牙當代小說 /王央樂(78)
五十年前菲茲杰拉德一篇未發(fā)表的短篇小說與讀者見面 /奇青(93)
走向世界的努力
——兼評《美國文學簡史》的編寫方向 /趙一凡(84)
當代西方文學批評理論學術討論會在濟南召開 /喬雨(88)
簡論浪漫主義文學的宗教精神 /陳俐(89)
馬洛劇作的悲劇節(jié)奏 /白牛(94)
濟慈詩中獨特的“感覺”形象 /劉治良(99)
嘉布莉蕾·沃曼的新作《笛音》發(fā)表 /易文(102)
從格式塔看屠格涅夫六部長篇小說的蘊藉美 /盧兆泉(103)
心有靈犀一點通
——屠格涅夫對郁達夫小說的影響 /陳國恩(109)
從實招來 /王蒙(115)
蘇聯(lián)學者談今日蘇聯(lián)文學的三大熱點 /啟(116)
如谷似土般吸納 /李發(fā)模(117)
一部實證主義經(jīng)驗派的奠基之作:評菲根的《文學社會學主要流派及其方法》 /袁志英(122)
建立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嘗試
——讀葉維廉《比較詩學》 /殷同(125)
以微觀構成宏觀
——評兩本美國小說家論 /白燁(128)
賦予歷史以血肉和靈魂
——評克立·巴莫的長篇歷史小說《四朝代》 /欒文華(130)
文學:兩個世界的對話
——“二十世紀世界文學與中國當前文學”討論會述略 /萬緣了子(133)
莫拉維亞談其新作《重復》 /風華(135)
結論雖未統(tǒng)一,舌底卻無留言
——“蘇聯(lián)文學與新思維”討論會簡述 /王景生(136)
阿根廷作家胡安·何塞·賽爾獲納達爾小說獎 /鄒建英(138)
意大利紀念鄧南遮逝世五十周年 /伊適(139)
日本第98屆芥川獎評選結果揭曉 /水洛(139)
英國作家艾麗斯·默多克發(fā)表新作 /萍(140)
意象的開始,自由的展開:美國女小說家瓦萊里亞·馬丁撰文談小說創(chuàng)作 /佳水(140)
美著名批評家?!っ桌諄砭┲v學 /慧言(141)
但丁學會北京分會舉行報告會 /鮑北(142)
編后記 /(144)
1988年第4期(總第8期)
綜合的藝術想象的藝術
——從法國文學看二十世紀外國文學 /王泰來(3)
談現(xiàn)代外國文學“向內(nèi)轉”的走向
——從一顆露珠見花園 /陳燊(9)
當前蘇聯(lián)文學研究信息二則 /啟(16)
試論二十世紀拉美文學的走向 /趙德明(17)
論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境界 /崔子恩(22)
考證發(fā)現(xiàn)狄更斯1857年的一篇故事 /奇青(28)
也談小說中的“有意味的形式” /包承吉(29)
意義的誕生 /金惠敏 易曉明(35)
卡勒論讀者的“文學能力” /姚基(41)
《新書信集:吐溫的自我寫照》 /奇青(45)
尋幽探秘窺《城堡》
——卡夫卡的《城堡》試析 /葉廷芳(46)
現(xiàn)代流浪漢小說《鐵皮鼓》
——兼評一種新公式化文論 /胡其鼎(53)
意大利發(fā)現(xiàn)皮蘭德婁560封佚信 /阮舒(58)
托馬斯·曼和黑塞
——略論二十世紀藝術家小說的思想先驅問題 /張佩芬(59)
特魯門·卡波蒂傳記出版 /闞晨(64)
孤獨吟
——論《荒原狼》的主題 /趙曉麗 屈長江(65)
克里斯塔·沃爾夫創(chuàng)作中的主體意識 /王師丹(71)
生命的反芻
——論《追憶逝水年華》 /羅大岡(77)
尋求歸屬的苦悶與奮爭:析奧尼爾劇作中的“大主題” /陳融(83)
論西方文學中美感意識與意義嬗變的軌跡
——以英國浪漫主義前期自然觀為例 /葉維廉(88)
“人間喜劇”與“約克納帕塌法世系”
——論??思{與巴爾扎克 /孔耕蕻(97、70)
歷史觀點和美學思想的結合
——論赫爾德美學思想和文學理論的幾個基本觀點 /簡明(105、130)
艾米莉·勃朗特的詩
——《呼嘯山莊》創(chuàng)作的源泉 /張玲(112)
為了贏得真正的批評視野
——外國古典文學研究座談會紀要 /水洛(117)
閑談外國文學 /舒婷(119)
我生命中的三個文學世紀 /任洪淵(121)
意大利奧秘主義辨析
——兼對“隱逸派”譯名提出商榷 /飛白(127)
“隱逸派”譯名之我見 /呂同六(129)
意向性:現(xiàn)象學批評的目的
——評《現(xiàn)象學與文學導論》 /袁紅(131)
下筆情深不自持
——讀《照瀾集》 /曾鎮(zhèn)南(134)
詩人與“兩個世界”
——讀勃萊的新作《從兩個世界愛一個女人》 /王家新(138)
趙蘿蕤譯惠特曼 /區(qū)(140)
克里斯塔·沃爾夫的《干擾事件》獲得朔爾兄妹文學獎 /易文(142)
美國學者批評《尤利西斯》新版本 /奇青(142)
日本當代的文學、文化理論熱潮 /水洛(143)
編后記 /(144)
1989年第1期(總第9期)
關于左拉的評價問題(一)
——對恩格斯關于現(xiàn)實主義與左拉論斷的質(zhì)疑 /柳鳴九(3)
批判現(xiàn)實主義質(zhì)疑
——重讀一部西方小說引發(fā)的對一種理論定勢的思考 /郭樹文(6、65)
也說巴赫金 /黃梅(10、25)
性文學侃 /如廁 阿堵(13)
“臟手”不臟
——薩特名劇《臟手》新論 /仵從巨(20)
“文學性”和“陌生化”
——俄國形式主義早期的兩大理論支柱 /錢佼汝(26)
在“結構-功能”探索的航道上:俄國形式主義在當代蘇聯(lián)文藝理論界的滲透 /周啟超(33)
藝術即手法 /[蘇]什克洛夫斯基 李輝凡譯(40)
后現(xiàn)代主義探幽
——兼論西方文學應變與發(fā)展理論 /趙一凡(47)
婦女文學
——廣闊的天地 /朱虹(55)
既非妖女,亦非天使
——略論美國女權主義文學批評 /王逢振(59)
美國婦女詩歌的詩質(zhì)演化 /趙礫堅(66)
建立女性的“神話”
——論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性文學 /劉曉文(73)
談英美女權主義文學批評 /秦喜清(80)
在西方文明的轉折點上
——論象征主義思潮 /余虹(85、72)
《惡之花》:穿越象征的森林 /郭宏安(91)
不可忽視的美學貢獻
——論俄國象征主義詩人的個人象征 /韋建國(97)
象征主義的存在 /[法]保爾·瓦雷里 金絲燕譯 郭宏安校(102)
左拉問題研討會在京舉行 /方文(108)
中西悼亡詩 /楊周翰王寧譯(109)
畏神—瀆神 /許繼鋒(114)
在瞬間感受中捕捉永恒
——帕斯捷爾納克抒情詩如是觀 /顧蘊璞(119)
論司湯達小說的內(nèi)傾性 /蔣承勇(122)
同構與影響
——對托氏與莎氏關系研究的反向思索 /曾慶林(126)
不多不專的琢磨 /林斤瀾(130、129)
詩的回憶與斷想
——我與外國文學散記 /唐祈(133)
困境與出路
——“青年學者外國文學理論研討會”綜述 /蔡堅(139、138)
蘇聯(lián)著名作家格·巴克蘭諾夫率團訪問社科院外文所 /啟(141)
蘇聯(lián)文學評論家費·庫茲涅佐夫談文藝學研究的方法論 /超(141)
美國文學標準日趨下降 /張群(142)
深重的危機艱難的探索
——88年文藝理論建設和中外文化交流學術討論會印象 /薛智(142)
勞倫斯學術研討會在滬召開 /眠樵(143)
編后記 /(144)
1989年第2期(總第10期)
論今日之“拿來主義”
——關于文學的全球意識和參與意識的思考 /吳元邁(3)
國家社科基金會公布1989年外國文學學科課題指南 /紀金(8)
全方位開放:歷史的必然選擇
——中國文學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外來影響初探 /張興勁(9)
關于左拉的評價問題(二)
——對恩格斯關于現(xiàn)實主義與左拉論斷的質(zhì)疑 /柳鳴九(14)
奧尼爾的創(chuàng)作源泉究竟是什么?
——與歐陽基先生商榷 /蔣虹?。?1)
平庸的“名作”,破碎的殘片
——評西蒙的《弗蘭德公路》 /解正中(29)
符號學與符號學的文學研究 /趙毅衡(33、68)
布拉格學派與結構主義符號學 /李航(38、52)
二十世紀西方文學與符號問題 /馮季慶(45)
當代符號學對結構主義的突破及符號學文論的幾個學派 /義行(51)
海明威的啟示 /董衡巽(53)
日本松山市創(chuàng)設“哥兒文學獎” /賴育芳(56)
日本文學研究會第四次年會閉幕 /段英(56)
海明威:現(xiàn)代悲劇意識的探尋者 /吳然(57)
日出版篠田一士的文藝評論集 /賴育芳(61)
海明威的尼克:人生反思
——讀《尼克·亞當斯的故事》 /王守義(62)
“空白”的魅力
——談海明威省略的尺度 /呂永巖(65)
“雙駝峰”態(tài)勢:海明威在中國的接受 /邱平壤(69)
蘇聯(lián)文藝界關于假定性的爭論和當代蘇聯(lián)小說藝術的多樣化 /錢善行(74)
法國近期文藝出版物動向 /全(80)
《變》的第二人稱的敘述視角 /林青(81)
中國意大利文學學會成立 /吳正儀(87)
試論《窺視者》的敘述藝術 /姚公濤(88)
一個文學時代的結束 /耒云(93)
從《尤利西斯》看藝術的再現(xiàn)論 /阮煒(94)
萊辛釋亞里斯多德悲劇功用論 /張葆成(99)
高老頭
——拿破侖時代法國資產(chǎn)階級“貴人迷”的典型 /翁柏青(104)
試論王爾德散文敘事作品中的童話模式 /張建渝(108)
現(xiàn)代英詩的運動軌跡:否定之否定 /傅浩(114、128)
我常到那里遛遛彎兒 /浩然(119、138)
我讀外國文學 /鄧友梅(122)
從拜倫到馬雅可夫斯基 /黎煥頤(123)
符號化與再符號化
——讀布里奇的《主體批評》 /姚基(125)
一片詩心托羈旅
——《奧州幽徑》的意蘊世界 /至柔(129)
迪斯尼游樂場的迷人之處
——讀馮尼格的《貓的搖籃》 /阿吾(133)
1987—1988年美國小說概述 /闞晨(136)
反映哈代研究新成果,融學術與娛樂于一體
——英國舉行第八屆哈代雙年會 /張玲(139)
葉夫圖申科談蘇聯(lián)的改革和文學 /管源(141)
奧地利詩人弗里德謝世 /三水口(142)
瑞士作協(xié)主席洛切爾談瑞士當代德語文學 /余匡復(142)
瑪格麗特·艾特伍德的新作《貓眼》 /坎辰(143)
法國現(xiàn)代青年作家十杰 /李潤(143)
編后記 /(144)
1989年第3期(總第11期)
追尋閃爍著本質(zhì)的瞬間
——盧卡契“深度模式”文藝觀在一個方面的展開 /張鸝(3)
日本《文學界》評出1988年暢銷書 /佛林(8)
兩種不同的戰(zhàn)略方向
——盧卡契與布萊希特的一個原則分歧 /范大燦(9)
廢墟的寓言
——瓦爾特·本亞明的美學思想 /楊小濱(15、64)
馬爾庫塞的“藝術革命”論 /陳學明(25)
無限追求中的東方文學(三人談) /高慧勤 李琛 倪培耕(32)
生的變奏曲
——從《千鶴》到《睡美人》 /葉渭渠(42)
普列姆昌德創(chuàng)作的二重組合 /黃超美(48)
《吉檀迦利》:對自由和美的信仰與追求 /葉舒憲(54)
美國二十世紀文學國際研討會 /闞晨(59)
《瞎貓頭鷹》:圖像的人生哲理 /元文琪(60)
《一千零一夜》中的印度母題和結構 /郅溥浩(65)
《鐘形壇》文體分析
——口語和詩歌特征 /李戰(zhàn)子(71)
日本百屆芥川文學獎 /佛林(75)
戴維·洛奇為什么不仿效現(xiàn)代派? /慈繼偉(76)
神秘的薩拉:評福爾斯的女權主義思想 /劉若端(80)
聯(lián)邦德國新設柏林德語文學獎 /易文(79)
《癌病房》:特定時代的反思錄 /陳建華(83)
蘇聯(lián)文學中的農(nóng)業(yè)集體化題材的嬗化 /冀元璋(88)
一種特殊的心態(tài)構成
——論夏洛蒂·勃朗特的自敘體小說 /易曉明(94)
《曼弗雷德》與“世界悲哀” /王化學(101)
陀思妥耶夫斯基與中國的社會學批評及其突破 /王圣思(107)
批評的理論意識之覺醒
——二十世紀西方文論的基本走向 /王寧(113)
荒漠中的摸索 /馮亦代(121)
生命的另一扇窗子
——閑談我與外國文學 /葉延濱(126、137)
開闊視野不斷探索
——《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文選》讀后感 /涂途(128)
高爾基及其著作述評的全景式組合
——評王遠澤的《高爾基研究》 /熊文芳(132)
第六屆明斯特詩會 /鴻君(134)
從新的審美視角觀照契訶夫
——評《短篇小說家契訶夫》 /李辰民(135)
民主德國評論家談克麗斯塔·沃爾夫創(chuàng)作的藝術特色 /文生(138)
俄僑作家談當代文學 /喬雨(139)
美國當代詩歌對傳統(tǒng)形式技巧的回歸 /放眼(140)
法國超現(xiàn)實主義詩人菲利浦·蘇波進入“經(jīng)典作家”行列 /游云(140)
法國1988年20本最佳圖書 /游云(141)
但丁一首佚詩被發(fā)現(xiàn) /奇青(141)
日本出版《野間宏作品集》 /賴育芳(141)
日本作家石川淳謝世 /賴育芳(142)
努埃曼學術討論會在京舉行 /濤(142)
“印度文學與世界文學”研討會在渝召開 /殷國(142)
《蘇聯(lián)文學史》在遼寧出版 /山介(143)
中國北歐文學學會成立 /斯文(143)
紀念巴爾扎克誕辰一百九十周年討論會在京召開 /虎(143)
編后記 /(144)
1989年第4期(總第12期)
評阿爾都塞的藝術思想 /陸梅林(3)
“否定的美學”與美學的否定
——試論阿多爾諾美學思想的否定性 /章國鋒(11)
馬克思主義與美國當代文學批評 /趙一凡(17)
伊格爾頓和杰姆遜: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新發(fā)展 /王逢振(23)
誤解要避免,“誤差”卻是必要的 /錢中文(30、10)
復調(diào)小說的作者意識與對話關系
——也談巴赫金的復調(diào)理論 /張杰(37)
普魯斯特小說的時間機制 /張寅德(45)
荒誕的人生
——簡析加繆的《局外人》 /張容(52、75)
論莫迪阿諾小說世界中的全息結構 /馮壽農(nóng)(558)
隱蔽的視點在《嫉妒》中的作用 /晁召行(66)
法國當代文學中的“回歸”現(xiàn)象 /全小虎(71)
后現(xiàn)代主義詩學與“自覺小說” /王天明(76、114)
黑色幽默的深層結構 /劉洪一(82)
獨特文化背景下的青春嗟嘆 /李德純(86)
市場上的作家
——另一個狄更斯 /朱虹(89)
論普希金藝術思維的特征 /程正民(97)
布萊克
——現(xiàn)代主義的預言者 /張熾恒(103)
王爾德喜劇藝術的魅力 /郝振益(107)
聯(lián)邦德國出版克麗斯塔·沃爾夫的新作和關于她的傳記 /長人(109)
契訶夫與中國戲劇的“非戲劇化傾向” /王璞(110)
羅曼·雅各布森的“音素結構”理論及其在中西詩歌中的驗證 /任雍(115)
大寫的“人”字 /張抗抗(122)
致友人 /梁曉聲(125)
欣賞與摒斥 /王朔(128)
加強外國文學研究之我見 /王佐良(130)
當代社會與文化反抗
——讀戈德曼《當代社會中的文化創(chuàng)造》 /林青(131)
兩種文化熔鑄的魂魄
——亨利·特洛亞的《莫斯科人》 /白?。?36)
1988年聯(lián)邦德國文學掠影 /蔡鴻君(139)
當代印度馬克思主義批評 /殷同(139)
《格林傳》在英美出版 /欣心(140)
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化社會學家雷蒙德·威廉斯謝世 /放眼(141)
日本川端康成文學獎揭曉 /穆易(141)
日本評出兩大新人文學獎 /穆易(141)
編后記 /(144)
1990年第1期(總第13期)
卷首語 /(3)
“關于批評的批評”
——論弗萊的神話-原型批評理論 /盛寧(5)
論布萊克詩歌的神話原型模式 /張德明(13)
論文學中的惡原型 /萬書元(21)
原型數(shù)字“七”之謎
——兼談原型研究對比較文學的啟示 /葉舒憲(28)
《圣經(jīng)》伊甸園神話與母親原型 /劉連祥(35)
論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藝術原則及藝術價值 /馬小朝(38)
拉美當代小說結構形態(tài)管窺 /陳眾議(46)
博爾赫斯小說中的對稱結構 /高尚(52)
魯爾福魔幻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表現(xiàn)手法 /朱景冬(57)
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融合:《玉米人》的虛幻性 /蔣承勇(61、56)
魔幻現(xiàn)實主義再議 /王強(65)
論七八十年代蘇聯(lián)小說的象征化 /石南征(68)
試論阿拉貢的創(chuàng)作傾向 /鄧永忠(76)
莎士比亞喜劇和莎翁的喜劇精神 /方平(82)
蘇聯(lián)作家尤里·納吉賓來華訪問 /都(90)
漫話《特利斯當與伊瑟》 /羅新璋(91)
《少年維特的煩惱》的心理分析 /王諾(97)
夏洛克形象的演變
——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與韋斯克的《商人》 /田民(102)
“惡女人”的啟示
——論《奧瑞斯提亞》與《悲悼》 /楊永麗(105)
談外國文學研究和創(chuàng)作 /葉君健(112)
獨創(chuàng)性作家的魅力 /宗璞(116)
昆德拉的世界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 /胡智鋒(118)
法國發(fā)表著名詩人艾呂雅的幾封書信 /游云(121)
迎接挑戰(zhàn)
——迪特·施倫施泰特的《文學反映論》 /寧瑛(122)
匈牙利新時期散文文學評述 /馮植生(125)
當代英美傳記文學的發(fā)展動向 /張群 程萍編譯(130)
當代美國文學理論 /程錫麟譯(134)
“全國外國文學現(xiàn)狀研討會”在浙江舉行 /寂白(137)
改革的深化與蘇聯(lián)文學新動向
——“蘇聯(lián)文學現(xiàn)狀”交流會述要 /李輝凡(138)
德語作家談宗教 /蔡鴻君(140)
西班牙作家何塞·塞拉獲1989年諾貝爾文學獎 /王楓林(141)
兩部古典梵語詩選的民主主義傳統(tǒng) /殷同(141)
美國詩人華倫逝世 /奇青(141)
巴西作家坎迪達多·德卡瓦略謝世 /張群(142)
1989年巴赫曼獎揭曉 /易文(142)
瑞世首次頒發(fā)赫爾曼·岡茨文學獎 /易文(142)
雅·梅康托恩獲1989年凱勒獎 /易文(142)
第101屆介川獎未有作品入選 /水洛(143)
大岡林的《黃昏的暴風驟雨》獲第二屆三島由紀夫獎 /水洛(143)
殷切的希望高標準的要求
——《外國文學評論》座談會紀要 /方顏(144)
1990年第2期(總第14期)
文藝與意識形態(tài) /吳元邁(3)
解構主義與文學批評 /鄭敏(12)
文學空間意象的垂向境界 /樊錦鑫(21)
文學流播中的價值轉換 /錢念孫(27、51)
從現(xiàn)代主義到后現(xiàn)代主義
——二十世紀英美詩主潮追蹤 /袁可嘉(33、60)
二十世紀美國詩歌初探 /張子清(42)
弗洛斯特與悖論
——弗詩意象與語氣之初探 /陶乃侃(52)
運動派的一個宣言:純潔英詩用語 /傅浩(61、74)
詩中的自我心靈的軌跡
——評哈代和勞倫斯的詩歌創(chuàng)作 /吳笛(68)
布勒東的超現(xiàn)實主義美學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 /葛雷(75)
法國著名女作家薩岡新作問世 /游云(79)
論布羅茨基的詩 /劉文飛(80)
印度戲劇的起源 /黃寶生(87)
論《羅亭》 /陳燊(95)
紀念左拉誕辰一百五十周年學術座談會在京召開 /林青(101)
激情:司湯達小說人物性格論 /姜書良(102)
我和外國文學 /冰心(108)
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遺產(chǎn) /余華(109)
徘徊在文本與讀者之間
——里法泰爾的《詩歌符號學》述評 /姚基(111)
變位法的妙用
——埃梅:《變貌記》 /柳鳴九(115)
濃雅凝重好大喜成
——《外國名作家大詞典》的“藏書”意識 /于曉丹(119)
蘇聯(lián)文學界現(xiàn)狀管窺 /季耶(121)
愛爾蘭當代短篇小說概貌 /丁振祺(125)
1989年美國小說概述 /闞晨(131)
日本第六十九屆文學界新人獎公布 /叢重(133)
客觀審視冷靜觀照
——記本刊“西方后現(xiàn)代主義”座談會 /佳水(134)
外國文學:合理引進正確選擇
——記漓江出版的四部新辭書座談會 /放顏(138)
法國當代著名作家克羅德·西蒙新作問世 /游云(140)
有關“第二傳統(tǒng)”的爭論 /殷同(140)
關于葉芝的新發(fā)現(xiàn):奧利維婭·莎士比亞 /麗娟(140)
英國出版三部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傳記 /麗娟(141)
1989年法國主要文學獎揭曉 /游云(141)
《繩文流》獲第二十一屆新潮新人文學獎 /叢重(142)
蘇聯(lián)學者重新評價高爾基的晚年創(chuàng)作 /太子(142)
蘇聯(lián)作家談1989年蘇聯(lián)文學 /吳明(142)
1989年國家社科基金外國文學語言學科基金課題評審工作結束 /紀京(143)
編后記 /(144)
1990年第3期(總第15期)
布萊希特的現(xiàn)實主義主張 /張黎(3、86)
兩種對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觀
——評盧卡契和布萊希特的分歧和爭論 /范大燦(10)
盧卡契美學思想的哲學前提與方法論基礎 /章國鋒(16)
“問題的實質(zhì)是現(xiàn)實主義”
——關于布萊希特與盧卡契的論戰(zhàn) /[聯(lián)邦德國]揚·克諾普夫 李健鳴譯(22、101)
布萊希特與盧卡契論爭的由來 /袁志英(30)
用馬克思主義構建我國的文藝理論
——“布萊希特與盧卡契關于現(xiàn)實主義問題的論爭”學術討論會側記 /韓耀成(33)
詩人兼學者的馮至先生 /季羨林(37)
你會得到一個“王國”
——《論歌德》讀后散記 /綠原(40)
生命的沉思與存在的決斷(上)
——論馮至的創(chuàng)作與存在主義的關系 /解志熙(48)
《都柏林人》技巧探微 /孫梁(57)
現(xiàn)代小說中的“顯現(xiàn)”手法 /肖明翰(65)
第二屆意大利文學討論會在京舉行 /阮舒(70)
二重組合結構的范例
——從“反諷—張力”詩學析《傷心咖啡館之歌》 /楊濟余(71)
“圍欄中的豹”:西方現(xiàn)代派小說中人與異己社會的沖突 /易丹(77)
神話·象征·預言
——論約翰·契弗的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 /趙光育(82)
論《葉甫蓋尼·奧涅金》的形象體系與創(chuàng)作方法 /智量(87)
論《圣安東尼的誘惑》的誘惑
——兼及現(xiàn)代派藝術溯源 /巴文華(93)
沉沒在自己的凝血中的太陽
——讀波德萊爾的《惡之花》 /趙曉麗 屈長江(102、114)
論哈代的史詩劇《列王》 /王守仁(107)
我與外國文學 /夏衍(113)
我學會了學習嗎? /彭燕郊(115)
呂同六獲意大利“蒙德羅國際文學獎”特別獎 /小科(118)
理論走向的預測
——評《文學理論的未來》 /王曉路(119)
《世界名詩鑒賞大辭典》面世 /海(122)
朦朧中的哲理
——《砍掉的頭》簡析 /阮煒(123)
美國批評界對大眾文學的重新評價 /[美]威廉·R.埃珀森 金惠敏 賀淯濱譯(127)
1989年日本文壇縱橫 /尚俠 梅野(132)
關于加繆的評論 /吳岳添(135)
民主德國編撰《美學概念歷史辭典》 /張黎(135)
蘇聯(lián)“古典作品與我們”討論會反響強烈 /季耶(136)
“索爾仁尼琴熱”與蘇聯(lián)文壇 /曉都(137)
后現(xiàn)代主義作品列入美國文學教學計劃 /海(137)
對當今印地小說的思考 /殷同(138)
編后記 /(144)
1990年第4期(總第16期)
敘述形式的文化意義 /趙毅衡(3)
論西方敘述理論中的情節(jié)觀 /申丹(10)
《真品》的敘述藝術 /胡再明(19)
“兔子”三部曲將有續(xù)篇 /佳水(24)
關于敘述模式及其他 /黃梅(25)
敘述學概述 /微周(31)
論反戰(zhàn)俳句詩人山頭火 /李芒(37)
希利斯·米勒的兩部專著即將出版 /王逢振(44)
他像UFO闖入蘇聯(lián)詩空
——沃茲涅先斯基的詩 /高莽(45)
時代的“棄兒”歷史的驕子
——試論蘇聯(lián)現(xiàn)代悲劇詩人曼德爾什塔姆 /顧蘊璞(53)
象征主義詩歌簡論 /周頤(62)
法國現(xiàn)代詩歌雜談 /葉汝璉(69、9)
游戲中的啟迪
——具體詩淺析 /王濱濱(74)
生命的沉思與存在的決斷(下)
——論馮至的創(chuàng)作與存在主義的關系 /解志熙(79)
阿波羅的風采
——論法國啟蒙文學 /秦弓(89)
也談《簡·愛》中瘋女人的藝術形象 /范文彬(95)
對一個被遺忘了二十五年的評論家的再認識 /殷同(101)
對莎士比亞商籟體詩的整體闡釋 /羅志野(102)
卞之琳的學術生涯 /張羽(109)
卞之琳與外國文學 /袁可嘉(111)
“亦步亦趨”追求更高的藝術境界
——談卞之琳先生的翻譯思想 /方平(114)
談談卞之琳的文學翻譯 /張曼儀(117)
最早的信鴿 /葉文玲(119)
在他們中穿行 /趙玫(121)
對意義世界的探尋
——讀飛白《世界詩歌史綱》 /徐岱(125)
《東方現(xiàn)代文學史綱》座談會 /如珍(128)
后現(xiàn)代主義曾經(jīng)是什么意思
——讀《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二十世紀藝術與思想研究》 /[美]威廉·斯帕諾斯 盛寧譯(129)
當前女權主義文學批評中的失誤與成就 /一冰(134)
費什的新作《任其自然》 /王逢振(134)
迪爾德麗·貝爾的《西蒙娜·德·波伏瓦傳》問世 /王紀宴(135)
“第四屆國際海明威討論會”在波士頓舉行 /石枚(135)
瑪格麗特·杜拉斯的自白 /吳岳添(136)
阿拉伯文壇簡訊 /濤(137)
“卞之琳學術討論會”在京召開 /寒石(137)
“外國通俗文學座談會”在京召開 /放顏(138)
編后記 /(144)
1991年第1期(總第17期)
傳統(tǒng)中的“反傳統(tǒng)”
——西方現(xiàn)代形式批評之批評 /余虹(3)
關于后現(xiàn)代“表征危機”的思考 /盛寧(9)
談談文化超越 /錢滿素(13)
美國作家菲·羅斯的新作《騙術》 /慧輝(17)
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一個日久常新的題目
——“文學的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學術研討會側記 /佳水(18)
論海明威小說的現(xiàn)象學敘述 /邵建(25)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讀羅蘭·巴特《敘述分析導論》 /韋遨宇(32)
敘述的參照 /馮季慶(40)
關于“兩個托爾斯泰”概念的爭鳴 /曉霖(46)
《喧嘩與騷動》中變異時空的美學價值 /劉晨鋒(47)
試論《魔山》中的納弗塔 /黃燎宇(54)
文學研究和翻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
——“全國中青年翻譯家筆會”在寧舉行 /光翟(60)
美的創(chuàng)造與幻滅
——論日本唯美主義文學思潮 /唐月梅(61)
論艾特瑪托夫小說的“星系結構” /閻保平(69)
《弗蘭德公路》的讀解:繪畫結構 /孫恒(78)
1990年國家社科基金外國文學語言學科基金項目評審工作結束 /草何(81)
印度古典詩學和西方現(xiàn)代文論 /黃寶生(82)
坐在窗臺上的簡·愛 /韓敏中(90)
論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偶合家庭 /張唯嘉(96)
蘇聯(lián)著名作家維·阿斯塔菲耶夫訪問中國 /璟(99)
東西詩哲千古絕唱
——評阿諾德和菲爾多西同名英雄史詩 /潘慶舲(100)
文化沖突·命運觀念·感傷色彩
——師陀的《果園城記》和都德的《磨坊文札》 /馬大康(106)
作家與書或我的書目 /馬原(112)
歐美作家對我創(chuàng)作的啟迪 /格非(115)
一位登山采石的向導
——讀《當代文學批評》 /程錫麟(117)
帕斯談獲獎感想 /雅典(120)
《S》:厄普代克對“女性意識”的新探索 /文楚安(121)
一份關于凡爾納的珍貴資料 /吳岳添(125)
美國文學現(xiàn)狀談 /申慧輝(126)
傳統(tǒng)小說家歸來
——哈格眼中的“七十年代德語小說” /吳姝(131)
第四屆德語文學討論會在京舉行 /文品(134)
美國作家批評家談后現(xiàn)代主義 /一冰(135)
戈妮克撰文評價卡佛等三位美國小說家堅硬冷峻的文風 /佳水(136)
俄蘇僑民文藝學家的理論遺產(chǎn)引起蘇聯(lián)文藝界的興趣 /喬雨(136)
為我國德語文學研究增添光彩
——記首屆“馮至德語文學研究獎”頒獎會 /光翟(137)
中國-丹麥文學研討會在京舉行 /王紀宴(138)
塞利納
——注重感情的作家 /吳岳添(143)
編后記 /(144)
1991年第2期(總第18期)
一位早期現(xiàn)代派的語言實驗
——評葛屈露德·斯泰因 /董衡巽(3)
美國文壇上的怪杰
——試論斯泰因的創(chuàng)作意識、技巧和歷程 /胡全生(10)
《霍華茲別墅》中的文化人與生意人 /阮煒(16)
當代文學鑒賞的困惑
——論艾略特的《荒原》 /曾艷兵(24、23)
《萬有引力之虹》與現(xiàn)代神秘主義 /易丹(30)
米勒解構主義理論的新發(fā)展 /逢春(34)
直覺頓悟中的理性探求
——論阿斯塔菲耶夫的抒情小說 /梁坤(35)
夏目漱石的《明暗》有續(xù)篇 /茲心(41)
海因里希·伯爾:正義者話語闡釋 /島子(42)
海因里?!げ疇栁膶W作品宗教思想初探 /[德]拉特爾邁爾 徐萍譯(48)
真實,在對現(xiàn)實的超越之中
——論契訶夫創(chuàng)作中的形而上真實 /李嘉寶(55)
《古今和歌集》中的自然 /林少華(61)
外文所舉辦卡爾維諾報告會 /汝水(66)
試論玄學派詩歌在英國文學發(fā)展中的歷史地位 /衡孝軍(67)
蘊含在奇想、思考和矛盾中的真情
——論約翰·多恩的愛情詩 /章燕(72)
從文學流派的演變看文學的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 /吳岳添(79)
大岡信的“實驗田” /林偉(85)
從文學的整體性來認識文學的傳統(tǒng) /王守仁(86)
意大利文學討論會在京舉行 /汝水(89)
傳統(tǒng)·創(chuàng)新·別立新宗 /高慧勤(90)
印度詩人泰戈爾誕辰一百三十周年紀念大會在京召開 /汝水(95)
論喬伊斯小說的藝術創(chuàng)新 /江寧康(96)
朱雯著譯教學生涯六十周年紀念會在上海舉行 /尚思(103)
老舍和布萊希特 /[德]施倫克爾 舒雨譯(104)
詩歌真理的探尋 /殷同(111)
我的三次文學選擇 /俞天白(112)
新鮮的花朵 /雷抒雁(116)
女性的回歸
——《女權主義文學理論》評介 /胡亦樂(119)
賽珍珠文學創(chuàng)作討論會在鎮(zhèn)江召開 /風真(122)
一部富有學術個性的文學史
——讀《蘇聯(lián)當代文學史》 /楊萍(123)
《世界心理小說名著選叢》陸續(xù)面世 /宗憶(125)
電腦批評:文學作品的數(shù)據(jù)研究
——從《靜靜的頓河》的作者權談起 /劉文飛(126)
薩特早期著作出版 /吳岳添(130)
“丑小鴨”故鄉(xiāng)的文壇現(xiàn)狀
——“中國—丹麥當代文學研討會”側記 /王紀宴(131)
慶祝季羨林80誕辰學術活動在籌備中 /李錚(135)
新歷史主義對解構主義的超越 /曉風 曉燕(136)
俄國象征派小說在蘇聯(lián)重新受到青睞 /周啟超(137)
弗雷德里克·杰姆遜的三部新作 /逢春(138)
編后記 /(144)
1991年第3期(總第19期)
向文學本體論批評挑戰(zhàn)
——現(xiàn)代意圖主義理論述評 /姚基(3)
赫施的意圖論文本理論 /胡萬福(11)
高爾基、“批判的”現(xiàn)實主義及其他
——與《批判現(xiàn)實主義質(zhì)疑》作者商榷 /汪介之(18)
淺談奧地利文學 /馮至(24)
里爾克的藝術難題:詩與物 /李永平(27)
論霍爾瓦特的大眾戲劇 /張黎(34)
自由之路在何方
——淺析施尼茨勒的小說《通往自由之路》 /郭銘華(40)
現(xiàn)代小說:時空結構與價值失落 /顏向紅(47)
主觀真實論與意識流小說辨析 /賴干堅(55)
一幢造在高處的多窗的房間
——納博科夫及其《洛麗塔》 /高尚(60)
論《貴族之家》 /陳燊(65)
道德需要與情感愉悅
——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皈依心理之分析 /何云波(73)
勒克萊齊奧發(fā)表新作《奧尼沙》 /吳岳添(78)
大伴旅人、筑紫歌壇及其他 /趙樂甡(79)
對美國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評估 /許汝祉(86)
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統(tǒng)一
——阿波利奈爾的詩歌創(chuàng)作經(jīng)驗 /鄭克魯(93)
論戴·赫·勞倫斯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 /葉興國(97)
含混:形式兼主題
——《文書巴特爾比》與《絕食藝人》的聯(lián)想 /錢滿素(103)
論中美詩歌的交叉影響 /屈夫 張子清(109)
精神世界的漫游者
——讀《懷疑論美學》 /何志云(116)
多層次的建構
——評《二十世紀文學理論選集》 /王曉路(120)
俄蘇形式主義在當代蘇聯(lián)文藝學界的命運 /喬雨(124)
“喬伊斯大戰(zhàn)” /潘小松(131)
“解構以后活路何在?” /黃梅編譯(132)
世界科幻年會在成都舉行 /蜀信(135)
歐洲作家的心態(tài)今非昔比 /吳岳添(136)
短篇小說理論近況 /一冰(136)
卡·富恩特斯談塞萬提斯傳統(tǒng) /墨文(137)
美批評家論M.德拉布爾小說中的幽默 /一冰(138)
英女作家巴·皮姆傳記問世 /慧輝(139)
三卷本《法國文學史》全部出齊 /路(139)
編后記 /(封三)
1991年第4期(總第20期)
判斷“內(nèi)心獨白”的兩個根本問題 /黃希云(3)
文本的虛構性與歷史的重構
——從《法國中尉的女人》的刪節(jié)談起 /盛寧(9)
北大召開“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文學研討會” /朝翔(16)
論西方敘事理論中“故事”與“話語”的區(qū)分 /申丹(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