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緒論

歐陽修散文“風神”研究 作者:卓?;?/span>


緒論

一 選題意義

歐陽修是古代文學大家,集文人、學者、政治家身份于一體,又博古通今,多專多能,在許多領域都很有建樹,于文學、史學、經學、目錄學、金石學、譜牒學等都有很高的造詣,且多具開拓之功。此外,他又長于音樂、書法,“以道德文章為一代宗師”(《宋史·歐陽修傳》),對當時的政風、士風、學風、文風,乃至整個時代的風氣都有不小的影響。作為一個在文學史、思想史、文化史有著廣泛影響的名副其實的文化名人,歐陽修身上承載著豐富深厚的文化“基因”,同時又澤被當時與后代。因此,研究這樣一個大家,是具有典范意義的。

“六一風神”作為歐陽修散文獨特藝術風格和高度藝術成就的美稱,它與傳統(tǒng)的“形神論”“風骨論”“神韻論”“史遷風神”等都有一定的聯系,又有自身的特點與本質規(guī)定性,對后代特別是明代“臺閣體”、唐宋派及清代桐城派的古文創(chuàng)作都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具體、全面、深刻地把握其內涵與外延,既縱向把握它的源流,又橫向深化認識它的本質屬性,明確它在散文中上的坐標定位,是十分必要的。學界學人前輩的研究極大地加深、拓寬了人們對“六一風神”獨特審美意蘊的理解與把握,在某些領域,如對“六一風神”感慨淋漓、委曲頓跌、情韻悠長的本質屬性與審美內涵的認識已經頗為深入,對“六一風神”概念形成過程的探究也比較到位,對“六一風神”與“史遷風神”、歐陽修史書、墓志碑表等文體的文學價值與史傳手法等的研究也頗為豐富??梢哉f,學人關于歐陽修散文藝術審美特質相關方面的鉆研已經十分細致、深透。但筆者在對研究資料的爬梳整理之后,還是能發(fā)現一些尚需深入思考與闡發(fā)的空間,如“風神論”的產生、形成,以及與傳統(tǒng)的“形神論”“風骨論”“神韻說”有何關聯?什么樣的文體類型更為集中、鮮明地呈現“六一風神”的風采?其情感內涵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其敘事性特征又是如何呈現的?它與“史遷風神”的關系究竟如何?“六一風神”在歐陽修散文與中國散文史上有何價值與意義?這都是本書試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希望得到的更加具體、明確的答案,同時這也是本書撰寫的動力、價值與意義。學界前輩的研究也為本研究積累了豐富珍貴的經驗與成果,使本書的研究更加切實可行。

二 研究現狀

歐陽修文集版本有數十種之多,現今流傳較廣的是以《四部叢刊》本為母本的《歐陽修全集》(世界書局,1936)和今人李逸安點校的以清代嘉慶二十四年歐陽修二十七代孫歐陽衡編訂的《歐陽文忠公全集》為底本的《歐陽修全集》(中華書局,2001)。本書的寫作即以李逸安點校本為依據。由于我國大陸和臺灣地區(qū)所收藏的南宋本歐集均為殘本,而存于日本的天理本歐集基本保留了南宋刊本的原形,所以洪本健以《四部叢刊》的周必大本為底本,以日本天理大學附屬天理圖書館所珍藏的南宋本歐集為主要參校本而撰成的《歐陽修詩文集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是歐陽修研究的新成果。此外,洪本健編纂的《歐陽修資料匯編》(全三冊)(中華書局,1995),對學界從事歐陽修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另有各種選本,選注者分別有:王瑛、杜維沫、陳新、施培毅、陳蒲清、蔡斌芳、東曉芬、林冠群、周濟夫、宋心昌、黃光斗、王水照、王宜瑗、曾棗莊、陳必祥、安越、郭正忠、汪湧豪、汪習波、黃進德、朱亮等。此外,還有眾多的校箋、選譯、賞析類著作。

近五十年來的歐陽修及其散文研究概況,據不完全統(tǒng)計,評論性著作有五十多部。其中以“歐陽修”“歐陽修傳”“評傳”為書名,全面評介的著作有十七部,專題研究著作有二十九部,如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臺灣,1963)和《歐陽修——十一世紀的新儒家》(香港,1967)、張健《歐陽修之詩文及文學評論》(臺灣,1973)、裴普賢《歐陽修詩本義研究》(臺灣,1981)、曾子魯《韓歐文探勝》(香港,1993)等。大陸這邊主要有劉德清《歐陽修論稿》(1991)、張仁?!吨袊媳蔽幕姆床睢n歐文風的文化透視》(1992)、嚴杰《歐陽修年譜》(1993)、洪本健《歐陽修資料匯編》(1995)、劉文源編《廬陵文章耀千古——全國首屆歐陽修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9)、顧永新《歐陽修的文學與學術成就》(2000)以及《歐陽修學術研究》(2003)、劉德清《歐陽修紀年錄》(2006)、朱剛和劉寧主編《歐陽修與宋代士大夫》(2007)、唐柯主編《醉翁神韻——紀念歐陽修千年誕辰文集》(2007)等。

(一)境外關于歐陽修及其散文的研究

近現代關于歐陽修散文的研究,國外以日本京都學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內藤湖南(1866~1934)最具代表性,提出了著名的宋代近世說,闡釋了不同于唐代文化的宋代文化,構想了以唐宋轉型論為核心的宋史觀,影響深遠。對于歐陽修所撰《新五代史》的文體特點及史學淵源,內藤湖南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因為是私撰所以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自由撰寫,巧妙地將春秋筆法融入史記的敘事體之中,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古文體筆法?!?sup>[1]首先,關于歐陽修的專門研究。美籍華裔學者劉子健的專著《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2]和劉若愚的《歐陽修研究》[3],或多從史學的角度剖析,或著眼于其文學評論,都涉及歐陽修生平及其學術思想、學術成就等,他們都以宏觀的全景式的研究視野著稱,闡述清晰,是其優(yōu)長之處。艾朗諾(Ronald C.Egan)的英文專著The Literary Works Of Ou Yang Hsiu,集中研究歐陽修的文學作品與文學成就,對歐陽修文學作品的解讀多有獨到理解。東英壽的《復古與創(chuàng)新——歐陽修散文與古文復興》[4],發(fā)揚了日本漢學長期形成的長于史實、文獻考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對歐陽修文集版本進行了縝密細致的考察,尤其對被日本尊為“國寶”的天理圖書館藏本做了迄今為止所見最為詳盡的考評,認定其版本價值居現存歐集之首。黃一權是韓國當代專力于歐陽修研究的學者,其《歐陽修散文研究》對歐陽修散文做了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以創(chuàng)作歷程、散文類型、散文思想內容與藝術風格及成就、影響與地位四個板塊構架全書,縱向的歷時性描述與橫向的共時性分析相結合,整體感較強。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黃一權又發(fā)表了多篇關于韓國歐陽修研究狀況的系列論文,如《韓國歐陽修散文研究的現狀與前瞻》[5]、《歐陽修著作初傳韓國的時間及其刊行、流布的狀況》[6]、《試論韓國史書及文人對歐陽修散文的評價與論說》[7]、《韓國歐陽修詩詞研究的現狀與展望》[8]等,對韓國學界的歐陽修研究做全景式的考察。其次,與歐陽修相關的研究。境外歐陽修研究成果除上述系統(tǒng)研究或專題研究論著外,散見于宋代歷史、學術與文學研究論著中的歐陽修研究也值得重視。這類成果雖非專論,但經梳理和提煉,其中有價值的見解是對歐陽修整體研究的豐富和增添。如美國包弼德的《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9],以歐陽修為研究交會點,認為歐陽修連接著他前后的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程頤等人,說明在當時的政治與文學領域,歐陽修是發(fā)揮重要作用的關鍵人物。土田健次郎《道學之形成》[10]一書,認為歐陽修與道學的形成密切相關,其身上體現了新潮流的特征。還有德國顧彬《中國文學史》中有關歐陽修散文研究的部分,日本佐藤一郎《中國文章論》有關宋代古文創(chuàng)作的部分,都是富有作者創(chuàng)見的內容。國外歐陽修研究的單篇論文主要有:M.A.Locke的《歐陽修的早年生活及其與宋代古文運動興起的關系》,Colin Hawes的Mundane Transcendence:Dealing with the Everyday in Ou yang Xiu's Poetry,連心達的《孤芳自賞的醉翁——歐陽修散文中的精英意識》,小林義廣的《歐陽修研究的現狀和課題》和《歐陽修的后半生與宗族》等。整體來看,海外歐陽修研究從研究的視域上看,有全景式、局部式和分散式三種;海外漢學界的歐陽修研究成果雖不似國內學界那樣繁盛,但自20世紀后半葉以來不同時期出現了代表性研究者及其代表性成果,他們的歐陽修研究或采用新的方法和視角,或提出一己新見,值得我們總結和借鑒。

(二)國內關于歐陽修散文“風神”的相關研究現狀

當前學界對于歐陽修散文“風神”亦即“六一風神”的相關研究,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有不少的關注與研究成果。如劉德清《歐陽修論稿》[11]、王水照《歐陽修散文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道路》[12]、祝尚書《北宋古文運動發(fā)展史》[13]、洪本健《略論“六一風神”》[14]、周明《論“六一風神”——歐陽修散文的審美特質》[15]、黃一權《歐陽修散文研究》[16]、鄧國光《古代批評的“神”論——茅坤〈史記鈔〉初探》[17]、馬茂軍《宋代散文史論》[18]、林春虹《茅坤與明中期散文觀的演進》[19]、劉寧《敘事與“六一風神”——由茅坤“風神”觀切入》[20]、袁曉薇和李本紅《“富貴山林”與“六一風神”——對歐陽修散文藝術風格的一種文化心理闡釋》[21]、洪本健《歐陽修的“和氣”與“六一風神”》[22],等等,均涉及“六一風神”相關問題的研究。學界普遍肯定,“六一風神”是對歐陽修散文藝術風格特征與審美內涵的精要概括。如劉德清將“六一風神”作為歐陽修散文獨特的藝術風格,說:“歐陽修的散文創(chuàng)作,追求新意,不拘成規(guī),常常從表達思想感情出發(fā),率性而作,信筆所至,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這就是后人一再艷稱的‘六一風神’?!?sup>[23]洪本健說:“歐陽修的散文以‘六一風神’見稱于世,偏向陰柔一路發(fā)展,顯示出前所未有的以情韻取勝的典型而成熟的藝術風格,這是對古代散文多姿多態(tài)的發(fā)展所作出的杰出貢獻?!?sup>[24]周明認為,“六一風神”四個字是清代文評家陳衍對歐陽修散文美學風貌的概括,得到了眾多散文研究家的肯定,但這一概括不是陳氏憑空臆想而得,而是在自宋代以來幾百年間歐文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煉而成的。[25]黃一權說:“歷來評論歐文藝術風格的術語不可勝數。其中,最為簡明扼要地抓住歐文的藝術成就的恐怕莫過于‘六一風神’一詞?!?sup>[26]馬茂軍說:“‘六一風神’是歷來評論家對歐陽修散文獨特風格的美稱。”[27]張新科《論歐陽修的雜體傳記》說:“(歐陽修散文)以平易自然、委婉含蓄、情韻悠揚著稱于世,被人譽為‘六一風神’?!?sup>[28]林春虹說:“風神論雖然早已存在,但進入史傳批評領域卻是茅坤的發(fā)明,它為史傳文以及廣義上的敘事文提供了一個藝術美學范式,也啟發(fā)了古人在散文層面的審美取向?!?sup>[29]張德建認為“六一風神”中包含著“閑散的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30]。袁曉薇、李本紅說:“‘六一風神’作為對歐陽修散文藝術風格的概括,也是從一個側面折射出宋代士人獨特的文化心態(tài)。”[31]陳湘琳說:“歐陽修的六一風神所體現的,就不只是一種文學的書寫方式,或者美學的意趣觀照,而更是一種獨特的文學觀念的養(yǎng)成,是對宋初崇尚率意敏速風氣的反撥。這種文學風神不只成為歐陽修長時間的個人標志,同時依托這種感慨淋漓的文字承載,歐陽修與其同代人,還有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他們的文化性情、他們的精神理念、他們動人的生命體驗,因此而得以穿越長遠時空的限制,感染、影響無數后人——不朽由此成為可能,而北宋一代新觀念、新文風的形成亦因此成為可能?!?sup>[32]劉寧說:“歐文深于敘事,且在敘事方式上與《史記》多有近似,‘六一風神’的情韻之美要與六一之文獨特的敘事之法,結合起來觀察。”[33]如上所述,眾多學人的研究,都從不同角度豐富了我們對“六一風神”的認識與了解,以下將著重介紹學界幾位研究者對“六一風神”的專門研究成果。

劉德清《歐陽修論稿》在“歐陽修的散文風格”一節(jié)中,專門談及了“六一風神”,將“六一風神”作為歐陽修散文獨特的藝術風格,在談及“風神”范疇的淵源時說:“‘風神’一說,在理論上援引了南朝劉勰‘風骨說’、晚唐司空圖‘韻味說’以及南宋嚴羽‘入神說’的成果,既指不可言傳的散文風度、神韻,也指建筑在充實思想內容基礎上的風骨、神髓?!?sup>[34]對于“六一風神”的藝術內涵,劉德清從古人的評論中梳理了以下三個方面:慷慨嗚咽,遒勁清逸;裁節(jié)有法,曲盡其情;抑揚頓挫,跌宕多變。這三個方面涉及歐陽修文章的情感基調、藝術風格、敘事特點及表現方式。在此基礎上,劉德清概括了“六一風神”“作為一種生動、遒勁的藝術風格”的四種特征:第一,平易自然,婉曲有致;第二,紆余委備,頓挫抑揚;第三,偏于陰柔,情韻綿邈;第四,含蓄蘊藉,詩味醇濃?!捌揭鬃匀弧敝钙湫形谋磉_和語言運用的特點而言,“婉曲有致”與“紆余委備,頓挫抑揚”都是指歐文藝術的表現方式,“偏于陰柔”則指歐文審美風格屬歸,“情韻綿邈”及“含蓄蘊藉,詩味醇濃”都是指歐文的審美內涵??梢哉f,劉德清的研究,主要涉及了“六一風神”情感特征及藝術表現等審美內涵的重要方面。

洪本健傾極大心力于1995年編纂成的《歐陽修資料匯編》(全三冊),對歐陽修研究實有莫大功勞。之后,他在《文學遺產》上發(fā)表《略論“六一風神”》[35]一文,引起學界的關注。他從作為政治活動家、史學家、古文家的歐陽修的身份特點入手,闡述了“六一居士”的特點,指出歐陽修既有政治家的憂患意識、史學家的盛衰思考,又富有文學家的情感波瀾,綜合而形成“六一風神”的作家前提。接著,文章從三個方面探討了“六一風神”的特點:一是作為標志的散文詩化;二是作為本質特征的情感外顯;三是作為類型屬歸的陰柔之美。具體而言,首先,他認為蘊蓄吞吐、一唱三嘆、聲韻動人、節(jié)奏鮮明等無不是散文詩化的重要表現。這是就歐文外在的表現形式而言的,與劉德清所言“詩味醇濃”的意思是相近的。其次,歐文情意深摯、情韻綿邈的鮮明情感性特征,則構成“六一風神”的實質與內核,這與劉德清“情韻綿邈”的理解也是比較接近的,但更強調、凸顯“風神”情感的外顯性特征。最后,“六一風神”在風格類型上,當屬于“韻味深美”“情合陰柔”,得于《史記》的陰柔之美一路,也與劉德清“偏于陰柔”的概括較為接近。綜上所述,洪本健在劉德清關于“六一風格”特征理解的基礎上,更加強調、凸顯了“六一風神”在外在表現形式上散文詩化的特點、在本質特征上情感外顯的特點及“偏于陰柔”的審美類型。2014年,洪本健又發(fā)表《歐陽修的“和氣”與“六一風神”》一文,指出歐陽修個性氣質中的“和氣”,早年甚弱,貶滁后變強,至晚年甚強,與之相反的是“英氣”則因年紀的增長由強而弱,而歐文“六一風神”風格的形成正源于歐陽修以“和氣”為主導的人格修養(yǎng)。洪本健強調說,“六一風神”即極致的抒情,歐文從容的氣度、蕩漾的筆調、無窮的唱嘆和韻味,都發(fā)自歐公真摯闊大的情懷,自然也離不開他那“和氣”主導的令人崇敬的人生。[36]

周明《論“六一風神”——歐陽修散文的審美特質》認為,“六一風神”是對歐陽修散文審美特質最準確的概括。文章首先探究了從北宋直到晚清,文論家們對歐陽修散文的思想、藝術做出的種種評論,認為“風神”概念自明代茅坤首提,經過明、清兩代的發(fā)展,直至近代陳衍完整提出“六一風神”概念,其間經歷了幾百年的形成發(fā)展過程。接著,從美學角度,梳理總結了“六一風神”偏于陰柔之美的三個風格特點:一往情深的情韻之美;一唱三嘆的往復之美;一波三折的搖曳之美。最后,作者闡述了“六一風神”美學內涵形成的原因。[37]值得注意的是,周明對“風神”概念的歷時考察,并認為這個概念有較寬較深的內涵,包括作品的內容、精神、氣度,還包括謀篇布局、語言風格、文字技巧等方面的要素,所以它是一個美學的概念。這對后之學者從敘事角度把握“六一風神”,有一定的啟發(fā)。

韓國學者、復旦大學博士黃一權的《歐陽修散文研究》[38],其中第三章“歐陽修散文的藝術成就”以更大的篇幅更加詳細、更為全面地探究了“六一風神”這一范疇。他以有關“六一風神”諸問題的論析為重點,探討歐文的藝術成就。黃一權先是追溯了“風神”概念的形成發(fā)展過程,在劉德清和周明關于“六一風神”淵源闡述的基礎上,更為詳細、具體、深入地探究了“風神”概念從人物品評到書畫評論再至文學批評的演變經過。黃一權還探究了“六一風神”這一稱謂的由來,考證它出現的時間段,再梳理“風神”與“六一”這兩個概念各自的內涵,以及最終融合成為一個專有名詞“六一風神”的發(fā)展過程。黃一權認為歐文的“風神”機軸正是由《史記》而來,說明歐文與司馬遷《史記》之間存在著明晰的承繼關系。在梳理“六一風神”內涵認識三個階段的基礎上,黃一權闡述了“六一風神”的幾個方面的特點:第一,與敘事手法有關。它是歐陽修敘事文的突出屬性,在敘事技法上,裁節(jié)有體、簡潔有法、敘事次序井然、形象生動,結構章法嚴謹巧妙,謹于布置、巧于安排又一唱三嘆、一波三折;文章具有紆徐委備之態(tài)、含蓄吞吐之妙,意在言外、神韻縹緲,特為夷猶頓挫之筆,富于動蕩之美。第二,在語言運用上,多用虛字,感嘆句、反問句,形成一種聲韻之美、含蓄之美,又用語平易嚴潔、不艱澀,這也是歐文風神蕩漾的重要方面。第三,在內容表達上,感慨淋漓是“六一風神”在情感形態(tài)方面的內涵表現,感慨的具體內容則表現為懷念朋友、追憶洛陽生活、感嘆歷史等。第四,在審美感覺上,“風神”表露的是一種意在言外的審美感覺、一種脫俗入神的美感,是文章中洋溢著的一種“情韻之美”。可見黃一權對“六一風神”內涵的分析與闡述頗為具體、細致而深入。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黃一權特別指出了“六一風神”與歐文的敘事手法有關,與“史遷風神”的敘事性有關,這也啟發(fā)學人對“六一風神”敘事性做更為深入的研究。另外,在“六一風神”感情內涵的探討上,此文更加細化了。此外,黃一權在書中還探究了“六一風神”與“平易自然”的關系、與“史遷風神”的關系等??傊?,黃一權在劉德清、周明、洪本健等相關研究的基礎上,考證了“六一風神”概念形成的時間、階段及內涵,又從敘事手法、語言運用、內容表達、審美感覺等方面,探究了“六一風神”的實際內涵,應該說黃一權的研究是更為全面、細致、深入的。

馬茂軍1997年發(fā)表的論文《慶歷黨議與歐陽修的文學成就》,指出“六一風神”形成的社會原因、外部因素,認為慶歷黨議是北宋儒學復興運動的產物,這一政治文化運動對歐陽修的人生和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遠影響。慶歷黨議的失敗,使歐陽修備受打擊,促成了其“六一風神”的最終形成。[39]2008年,馬茂軍出版了專著《宋代散文史論》,書中第二章“中國古典散文審美研究”第一節(jié)“風神:中國古典散文的美”[40],在前人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對“六一風神”的思想內涵、審美特點及類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富有見地的觀點。馬茂軍認為茅坤的風神論建立了一種嶄新的審美批評范式,它突出了歐陽修對情感、對生命意識、對人的主體精神的審美價值的重視,真正能從審美角度認識中國古典散文的美。作者指出,在“唐宋八大家”中,因為“六一風神”,歐陽修的散文體現了獨特的古典的韻味、中國的韻味,表現了理性與感性、熱情與冷靜、氣勢與節(jié)制、情與理的完美統(tǒng)一,體現了典型的中國精神、中國性格。這一獨創(chuàng)性的觀點是馬茂軍對“六一風神”思想及審美內涵的深度把握及其意義價值的極大肯定。馬茂軍對“六一風神”內涵的理解,是比較寬泛的,認為它既建立對情感、生命意識弘揚的新的古典散文的審美范式,形成以疏逸為特征的外在藝術風貌,包括議論與敘事的融化、剪裁,觀點的含蓄表達,章法上的回顧照應,起伏波瀾,敘事人物的賓主搭配,又凸顯了對人物主體精神的重視,傳人物、文章、作者之神。而且它源于古代哲學中的形神論,表現的不僅是人的精神本身,而且是精神自由和自由的生命所散發(fā)出來的瀟灑曠達之美,它偏于陰柔,但兼有陽剛與陰柔二者之長。到了清代民國,雖有桐城派對歐陽修散文外在的藝術風貌和藝術形式的重視,但古典散文的風神論還是逐漸失落,越來越遠離人們的視野。另外,馬茂軍在專著的第三章“北宋中后期的散文創(chuàng)作”第一節(jié)“廬陵學與歐陽修散文的六一風神”[41]0中,還探討了“六一風神”與“夫子氣象”“春秋學”“廬陵史學”“廬陵學之‘人情說’”的關系,進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六一風神”的內涵與外延。總之,在馬茂軍看來,“六一風神”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它既有對人的主體精神、生命、情感及內在精神的關注,也包含外在的藝術風貌,如議論與敘事的剪裁、融合,章法上的回顧照應、起伏頓宕,在風格上則兼有陽剛與陰柔之長。它還與儒家思想的熏陶、春秋章法與義法的影響,與“史遷風神”及以“人情說”為核心的哲學觀密切相關,因此成為一種嶄新的中國古典散文的審美范式。

劉寧于2011年在《文學遺產》上發(fā)表《敘事與“六一風神”——由茅坤“風神觀”切入》一文,再次引起人們對“六一風神”的關注。[42]盡管此文主要從茅坤的“風神觀”切入,但對“六一風神”與歐文敘事性特征的深入研究,進一步豐富了我們對“六一風神”的認識。文章以明代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中的評析為中心,認為“風神”主要針對《史記》《新五代史》中的敘事文而發(fā),而歐文之“風神”在“唐宋八大家”中又尤為明顯。劉寧認為“六一風神”雖然包含情韻之美,但情韻之美并不能賅備風神觀的內涵,進而指出“風神”概念實與敘事有著密切的聯系,這從《史記》和《新五代史》的人物點評中可以明顯看出。它與傳統(tǒng)文論中的“形神觀”有關。因此這一概念切于敘事、適于寫人,可以形成敘事中的條理、簡潔、精工、傳神,因此“風神”的情韻之美,是和復雜而精微的敘事藝術聯系在一起的。歐陽修在“唐宋八大家”中最擅長敘事,這與他在史學敘事上的深厚造詣密切相關。這種對敘事的重視與擅長,廣泛地滲透在歐陽修不同文體的寫作中。歐文的敘事性特征多得于《史記》的影響與濡染,二者雖有區(qū)別,但承繼關系明晰。總之,該文對“六一風神”的敘事性特征做了較為深入、細致的梳理。

關于“六一風神”與《史記》關系的研究。歐陽修自云:“余固喜傳人事,尤愛司馬遷善傳?!?sup>[43]可見,歐陽修是自覺將司馬遷《史記》作為歷史人物傳記之學習范本的。不僅如此,歐文對史遷文章的學習是比較全面且深刻的。洪本健在《歐陽修繼承了司馬遷的哪些精神》中,指出歐陽修在著述中有數十處提及司馬遷及其《史記》,更向司馬遷學習了不屈的人格精神、強烈的批判精神、可貴的實錄精神、科學的疑古精神及刻苦的著述精神。[44]馬雅琴《歐陽修與司馬遷》認為歐陽修繼承了司馬遷的不屈精神、史學思想及文學理論。[45]俞樟華《試論〈史記〉與〈新五代史〉的文章》[46]指出歐陽修在史書論贊體例、行文簡潔、敘事方法、人物塑造及序論特點等方面都受到司馬遷的影響。林春虹《茅坤風神論與古代散文敘事美學的形成》認為茅坤“風神論”起源于他對司馬遷《史記》的推崇,因而與敘事體散文關系密切。其“風神論”著力探討敘事散文之“形態(tài)”“情感”等藝術標準問題,最終構成形神合一、情韻無窮的審美理想,這對古代散文美學尤其是敘事美學的形成具有重大意義。[47]王曉紅《茅坤〈史記鈔〉文學價值探微》認為茅坤極為推崇司馬遷敘事才能,著眼于探求《史記》章法嚴謹、摹畫精妙、手法多變的“敘事之法”,并且抓住歷史人物塑造的個性化特征,挖掘《史記》的寫人藝術,并認為史遷之文獨具“風神”之美,呈現出“遒逸疏宕”的文章風格。[48]由該文對茅坤《史記》藝術的探究,我們可以發(fā)現茅坤對“六一風神”的理解,的確受到其《史記》觀很深的影響。這對本書的研究也有所啟發(fā)。在墓志碑表的寫作方面,歐陽修也深受司馬遷影響。司馬遷的史傳文“不虛美,不隱惡”,歐陽修也主張“事信言文”,其碑志文撰寫的真實性原則,更深受司馬遷史傳實錄原則的影響。洪本健《論歐陽修碑志文的創(chuàng)作》從歐陽修求實務真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止記大節(jié)”及寓意褒貶的創(chuàng)作手法等方面,論證了歐陽修的碑志文有很強的史學性特征。[49]陳曉芬《論歐陽修碑志文的文學意義》認為,歐陽修撰碑“有意于傳久”,繼承了《史記》傳記文學的傳統(tǒng),“得史遷之風度”,富有很強的史學性,深受司馬遷影響。[50]尹福佺《論歐陽修傳記文學的藝術特色》也談到歐陽修傳記在敘事寫人、論贊體例、夾敘夾議的表達方式及語言之平易簡潔等方面,都深受《春秋》《史記》等影響。[51]總之,可以說明在敘事性、抒情性、風格色彩等方面,歐文深受《史記》影響,而形成令人神往的搖曳多姿的獨特風格。以上學界對“六一風神”的專門深入研究或相關成果,涉及歐文抒情性、敘事性、表現手法、表達方式、審美特質等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方面,這都給筆者撰寫本書以極大的啟發(fā)。

“六一風神”與《新五代史》墓志碑表之敘事性研究。通過梳理材料可知,“六一風神”與歐陽修墓志碑表、序、記等文體及《新五代史》中人物傳記的敘事性特征,如敘事的明晰、條理、工巧、繁簡,人物形象塑造的生動、逼真、傳神、寫照,摹物繪形的栩栩如生等因素密切相關,與其中寄寓的濃郁抒情性也有直接聯系。而學界關于以上這些文體的研究,特別是墓志碑表及《新五代史》文學性的專門研究,都為本書“六一風神”的探究,做了很好的鋪墊。首先,“六一風神”的形成離不開《新五代史》人物形象塑造的生動、敘事的工巧及濃郁的抒情色彩,這也反映了歐陽修對司馬遷歷史人物傳記的繼承、吸收與借鑒。裘漢康《試論歐陽修〈新五代史〉的寫作特色》[52]認為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在文字的簡潔平易、筆法的婉轉曲折和描述的切實生動方面頗見功力,而這正實踐了他“事信言文”的主張,繼承了司馬遷以來的秉筆直書、注重考信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林家驪《試論歐陽修〈新五代史〉序和論的寫作技巧》認為《新五代史》有極精彩的敘事和議論,其“六一風神”與嘆詞、褒貶、抒情及多變、和諧的句式、章節(jié)等有關。[53]韓兆琦、吳鶯《歐陽修〈新五代史〉簡論》著重從《新五代史》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方面加以闡析,體現歐陽修對五代倫理道德、氣節(jié)人格淪喪的慨嘆,及在藝術上具有人物形象生動、悲劇色彩與抒情性鮮明的特點。[54]張明華的《〈新五代史〉研究》《論〈新五代史〉的文學藝術功能》認為《新五代史》嚴謹的結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寓意深刻的議論和簡潔生動的語言均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和審美功能,歐陽修由此成功地實現了文學靈動性與史學真實性的有機結合。[55]有的學者在探究《新五代史》文學特點與文學價值的時候,涉及了“六一風神”的一些特征。如俞樟華《試論〈史記〉與〈新五代史〉的文章》認為《新五代史》對《史記》有所借鑒,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敘述祖《史記》,故文辭高簡”;二、“尤愛司馬遷善傳,欲學其作”;三、序論得《史記》風神。[56]馬雅琴《歐陽修與司馬遷》[57]一文認為,在人格精神方面,歐陽修繼承了司馬遷不屈不撓從事史書寫作的硬骨頭精神,在史書修撰上,繼承了司馬遷的實錄精神、以史為鑒的思想、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及《史記》的編纂體例,以及在文學思想方面,發(fā)展了司馬遷“發(fā)憤著書”說,提出“窮而后工”理論,又深得司馬遷文學創(chuàng)作的神韻。張新科、任競澤《褒貶祖〈春秋〉,敘述祖〈史記〉——歐陽修〈新五代史〉傳記風格探微》論及了《新五代史》在敘事、寫人方面學習《史記》傳統(tǒng),頗得史遷之神韻,如敘事簡明清晰,有韻外之致,在人物刻畫方面生動傳神、語言謹約意深,以及情思濃郁、情感強烈、褒貶善惡、憂懷歷史與現實等特點,論析頗為細致、具體。[58]其次,“六一風神”也離不開以人物形象為中心的墓志碑表的創(chuàng)作。它與歐陽修碑志文之敘事性及濃郁的悲情色彩同樣密切相關。有關歐陽修碑志文敘事性的論文,主要涉及了立言不朽的創(chuàng)作目的、“事信言文”的敘事原則以及簡而有法、裁節(jié)有體、寫人形象、敘事生動的手法及謀篇布局的特點等方面的問題。潘友梅《創(chuàng)意立法 超然獨鶩——論歐陽修碑志創(chuàng)作的成就及其對北宋文學革新的意義》闡述了歐陽修的儒家思想、政治主張及碑志的寫作特點,如簡而有法、“事信言文”等特點。[59]陳曉芬《論歐陽修碑志文的文學意義》探討了歐陽修碑志文的文學特性,認為一直到歐陽修,碑志文才充分顯示出傳記文學的特征。其較高的文學價值,正是應用了《史記》等優(yōu)秀傳記文的創(chuàng)作經驗,同時也繼承了史傳為世鑒戒之意,并體現了宋古文運動文章應為世所用的精神,從而極大地拓展了碑志文的意義。[60]祝尚書《傳史遷之風神,能出神而入化——歐陽修碑志文的文學成就》認為,所謂歐陽修碑志文得《史記》《漢書》之“風神”,首先表現在碑志文行文簡而有法、敘事詳略得當、工于寫情等方面。[61]唐驥《歐陽修碑志泛覽》認為歐陽修碑志文是慶歷風云錄,全面反映了北宋政壇上圍繞改革進行的激烈斗爭,在人物形象塑造、敘事方式及文章布局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并在傳人敘事上有得《史記》之傳。[62]洪本健《論歐陽修碑志文的創(chuàng)作》認為歐陽修碑志文重視立言不朽的價值,堅持“事信言文”的準則,講究求真務實、記大略小,他從《史記》中汲取豐富的營養(yǎng),其友朋、親屬類碑志獨具風神。[63]徐海容《歐陽修碑志作品的史傳特色》認為歐陽修在創(chuàng)作碑志文時,有意識地采用史傳手法,形成自己碑志文的鮮明史傳特色,具體而言,如追求材料事實的準確信實、行文簡而有法、碑志人物形象突出、敘述真實可靠,是文學和史學的統(tǒng)一。[64]李貴銀《論歐陽修以史筆為碑志的成就》認為歐陽修繼承傳統(tǒng)的銘文觀,其碑志文的文體職能在于紀德昭烈、傳名久遠,與史傳的文體職能相近,歐陽修的碑志寫作體現了他的史官意識、史學修養(yǎng)、撰史原則。[65]

由上可見,作為對歐陽修散文藝術風格與審美內涵的精要概括,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既有劉德清、洪本健、黃一權、馬茂軍等學者對“六一風神”做專門、重點的研究,又有張新科、林春虹等學者在各自的研究中,對“六一風神”有所關涉。可以說,學界學人前輩的研究極大地加深、拓寬了人們對“六一風神”獨特審美意蘊的理解與把握,但也留下了一些有待繼續(xù)深入、繼續(xù)完善的空間。如“風神論”如何在傳統(tǒng)“形神觀”的影響下形成?“六一風神”主要體現于哪些文體?其發(fā)展經歷了哪些階段?在不同階段,它有什么特點?“六一風神”感慨淋漓的特點中具體包含了作者歐陽修怎樣的人生感慨與思想內涵?在敘事方面有何具體的體現?“六一風神”在歐陽修散文創(chuàng)作及中國散文史上究竟有怎樣的地位、意義與價值?等等。這些問題都構成了筆者構思撰寫本書的動機與動因,雖然由于時間關系及個人的才識才力才能有限,對相關問題的探究尚不夠全面透徹,而真正能推陳出新的地方也不多見,即便如此,還是希望憑一點的心得體會做拋磚引玉之資,以求于大家之批評與指正。

三 研究思路及內容

本書的研究希望通過文本細讀、文獻資料的深度梳理,形成對“六一風神”理論淵源、形成原因、發(fā)展階段及文體分布的總體認識;對“六一風神”的思想情感內涵、抒情方式、敘事性特點及審美風格類型有較為深入的把握;對“六一風神”于后代的影響及其意義有一定的認識。本書研究的文本對象主要為歐陽修《居士集》《居士外集》中的序、記、墓表、碑志等文學性特征鮮明的散文作品及《新唐書》中為數不多的志論、《新五代史》中文學色彩濃厚的人物傳記及史論,不包括詩、詞等韻文,不包括表、奏、書、啟等四六駢文與應用文字,不包括筆記體的《歸田錄》和《六一詩話》,也不包括《集古錄跋尾》《詩本義》《易童子問》等學術性、研究性文章。在本書具體展開論述之前對研究對象進行特別辨析與說明,是必要的,因為目前學界對散文的概念與屬性、內涵與外延、分類與特征還存在許多分歧,很難采用唯一的固定的標準。本書的研究內容是,試圖辨析“風神”與“形神”“風骨”“神韻”的聯系與區(qū)別,進而把握“風神”概念的淵源與特點;探究歐陽修散文“六一風神”的形成原因、發(fā)展階段及文體分布,較為深入地把握“六一風神”的思想內涵與情感意蘊,闡析“六一風神”與敘事性特點的關系,及具體的敘事手法與表達方式;分析、概括“六一風神”的語言特點、審美特征與多元風格屬性,梳理“六一風神”對后代散文創(chuàng)作的影響,明確其在歐文及散文史的定位等。

四 研究方法及創(chuàng)新之處

(一)研究方法

本書的研究主要以對文本的深入解讀和對古今中外文獻的細致梳理為基礎,運用比較、歸納、綜合的方法,將文本解析與文藝理論闡釋相結合,具體方法如下。

第一,概念辨析法:比較、辨析“風神”與“形神”“風骨”“神韻”等概念的含義與異同。

第二,表格與數據分析法:用表格呈現歐陽修人生不同階段、不同文體的“風神”代表篇目,并進行數據分析,探究“六一風神”的發(fā)展階段及文體分布范圍。

第三,文本與古人評點資料的梳理細讀法:圍繞具體文本,按照一定主題,如情感性、敘事性等,梳理歷代學人的評點,在此基礎上發(fā)現與總結規(guī)律。

第四,文學鑒賞方法:對文本審美特質的感知、解讀與盡可能準確地把握。

第五,文、史交融法:解析歐文中的史傳手法與敘事技巧等,同時探究其史著,特別是《新五代史》中的文學性因子。

(二)創(chuàng)新之處

本書的研究希望對學界現有的關于“六一風神”及歐陽修散文藝術審美特質等一些具體、微觀、豐富又相對分散的研究成果,進行搜集、梳理、歸納與總結,力圖在學界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做更進一步的探究,形成對“六一風神”的理論淵源、形成原因、文體分布范圍,特別是其思想情感內涵、敘事性特點及審美風格有一個相對綜合、較為全面的了解與認識,并希望借此對歐陽修散文風格的整體研究、綜合研究與深入研究有所裨益。具體而言,本書在第一章的概念比較,第二章表格數據分析,第三章階段梳理與劃分,第四章情感具體內涵的分類闡述,第五章思想內涵的分類研究,第六章的表現手法、立意構思、結構藝術以及“六一風神”與歐文敘事性的關聯,第七章歐文醇粹溫雅風格的歸納,第八章“六一風神”在歐陽修散文及中國散文史上的定位等方面,都有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總結出來的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當然,由于本人學識能力、工作關系及科研方法等方面的原因,論文的寫作還存在理論性不強、闡述深度不夠等缺憾,但鑒于目前自我情況及客觀條件,已屬盡心盡力了,所以不足之處還請專家批評、指正。


[1]〔日〕內藤湖南:《內藤湖南全集·支那史學史》第11卷,東京:筑摩書房,1997。

[2]〔美〕劉子?。骸稓W陽修的治學與從政》,臺北: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

[3]〔美〕劉若愚:《歐陽修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

[4]〔日〕東英壽:《復古與創(chuàng)新——歐陽修散文與古文復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韓〕黃一權:《韓國歐陽修散文研究的現狀與前瞻》,《中國文學研究》1999年第4期。

[6]〔韓〕黃一權:《歐陽修著作初傳韓國的時間及其刊行、流布的狀況》,《復旦學報》2000年第2期,第131~140頁。

[7]〔韓〕黃一權:《試論韓國史書及文人對歐陽修散文的評價與論說》,《中國比較文學》2001年第2期,第43~61頁。

[8]〔韓〕黃一權:《韓國歐陽修詩詞研究的現狀與展望》,《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第71~75頁。

[9]〔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劉寧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10]〔日〕土田健次郎:《道學之形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1]劉德清:《歐陽修論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第262~276頁。

[12]王水照:《歐陽修散文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道路》,《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1年第1期,第269~278、284頁。

[13]祝尚書:《北宋古文運動發(fā)展史》,巴蜀書社,1995,第172~182頁。

[14]洪本?。骸堵哉摗傲伙L神”》,《文學遺產》1996年第1期,第61~68頁。

[15]周明:《論“六一風神”——歐陽修散文的審美特質》,《江蘇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第7期,第54~60頁。

[16]〔韓〕黃一權:《歐陽修散文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17]鄧國光:《古代批評的“神”論——茅坤〈史記鈔〉初探》,《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第83~88頁。

[18]馬茂軍:《宋代散文史論》,中華書局,2008,第32~43、147~160頁。

[19]林春虹:《茅坤與明中期散文觀的演進》,博士學位論文,首都師范大學,2009,第126~139頁。

[20]劉寧:《敘事與“六一風神”——由茅坤“風神”觀切入》,《文學遺產》2011年第2期,第100~107頁。

[21]袁曉薇、李本紅:《“富貴山林”與“六一風神”——對歐陽修散文藝術風格的一種文化心理闡釋》,《福建論壇》2012年第12期,第144~148頁。

[22]洪本?。骸稓W陽修的“和氣”與“六一風神”》,《國學學刊》2014年第2期,第119~127頁。

[23]劉德清:《歐陽修論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第262頁。

[24]洪本?。骸堵哉摗傲伙L神”》,《文學遺產》1996年第1期,第61~68頁。

[25]周明:《論“六一風神”——歐陽修散文的審美特質》,《江蘇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第7期,第54~60頁。

[26]〔韓〕黃一權:《歐陽修散文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第109頁。

[27]馬茂軍:《宋代散文史論》,中華書局,2008,第149頁。

[28]張新科:《論歐陽修的雜體傳記》,載劉德清、歐陽明亮編《歐陽修研究》,學林出版社,2008,第91頁。

[29]林春虹:《茅坤風神論與古代散文敘事美學的形成》,《福州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第81頁。

[30]張德建:《“歐學”的提出與明初臺閣文學》,載劉德清、歐陽明亮編《歐陽修研究》,學林出版社,2008,第292頁。

[31]袁曉薇、李本紅:《“富貴山林”與“六一風神”——對歐陽修散文藝術風格的一種文化心理闡釋》,《福建論壇》2012年第12期,第144~148頁。

[32]陳湘琳:《歐陽修的文學世界與生命情境》,博士學位論文,復旦大學,2010,第187頁。

[33]劉寧:《敘事與“六一風神”——由茅坤“風神觀”切入》,《文學遺產》2011年第2期,第100~107頁。

[34]劉德清:《歐陽修論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第263~264頁。

[35]洪本?。骸堵哉摗傲伙L神”》,《文學遺產》1996年第1期,第61~68頁。

[36]洪本?。骸稓W陽修的“和氣”與“六一風神”》,《國學學刊》2014年第2期,第119頁。

[37]周明:《論“六一風神”——歐陽修散文的審美特質》,《江蘇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第7期,第54~60頁。

[38]〔韓〕黃一權:《歐陽修散文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第109~167頁。

[39]馬茂軍:《慶歷黨議與歐陽修的文學成就》,《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第47~51頁。

[40]馬茂軍:《宋代散文史論》,中華書局,2008,第32~43頁。

[41]馬茂軍:《宋代散文史論》,中華書局,2008,第146~160頁。

[42]劉寧:《敘事與“六一風神”——由茅坤“風神觀”切入》,《文學遺產》2011年第2期,第100~107頁。

[43]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卷六十五《桑懌傳》,中華書局,2001,第971頁。以下歐陽修作品文本均引自該書,僅標出卷數、篇名與頁碼。

[44]洪本?。骸稓W陽修繼承了司馬遷的哪些精神》,載劉德清、歐陽明亮編《歐陽修研究》,學林出版社,2008,第443~453頁。

[45]馬雅琴:《歐陽修與司馬遷》,《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第197~210頁。

[46]俞樟華:《試論〈史記〉與〈新五代史〉的文章》,《浙江師范大學學報》1993年第6期,第68~71頁。

[47]林春虹:《茅坤風神論與古代散文敘事美學的形成》,《福州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第81~85頁。

[48]王曉紅:《茅坤〈史記鈔〉文學價值探微》,《社會科學輯刊》2015年第3期,第189~194頁。

[49]洪本健:《論歐陽修碑志文的創(chuàng)作》,《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第5~13頁。

[50]陳曉芬:《論歐陽修碑志文的文學意義》,《楚雄師專學報》1992年第2期,第60~65、86頁。

[51]尹福佺:《論歐陽修傳記文學的藝術特色》,《浙江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第39~42頁。

[52]裘漢康:《試論歐陽修〈新五代史〉的寫作特色》,《中山大學學報》1986年第2期,第89~92頁。

[53]林家驪:《試論歐陽修〈新五代史〉序和論的寫作技巧》,《殷都學刊》1989年第1期,第80~85頁。

[54]韓兆琦、吳鶯:《歐陽修〈新五代史〉簡論》,《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2年第3期,第68~77頁。

[55]張明華:《〈新五代史〉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2005;張明華:《論〈新五代史〉的文學藝術功能》,《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8期,第34~39頁。

[56]俞樟華:《試論〈史記〉與〈新五代史〉的文章》,《浙江師范大學學報》1993年第6期,第68~71頁。

[57]馬雅琴:《歐陽修與司馬遷》,《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第197~210頁。

[58]張新科、任競澤:《褒貶祖〈春秋〉,敘述祖〈史記〉——歐陽修〈新五代史〉傳記風格探微》,《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第31~40頁。

[59]潘友梅:《創(chuàng)意立法 超然獨鶩——論歐陽修碑志創(chuàng)作的成就及其對北宋文學革新的意義》,《阜陽師范學院學報》1987年第4期,第23~31頁。

[60]陳曉芬:《論歐陽修碑志文的文學意義》,《楚雄師專學報》1992年第2期,第60~65頁。

[61]祝尚書:《傳史遷之風神,能出神而入化——歐陽修碑志文的文學成就》,載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大學宋代文化研究中心編《宋代文化研究》第8輯,巴蜀書社,1999,第78~94頁。

[62]唐驥:《歐陽修碑志泛覽》,《寧夏大學學報》1993年第1期,第46~51頁。

[63]洪本健:《論歐陽修碑志文的創(chuàng)作》,《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第5~13頁。

[64]徐海容:《歐陽修碑志作品的史傳特色》,《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第64~66頁。

[65]李貴銀:《論歐陽修以史筆為碑志的成就》,《社會科學輯刊》2011年第4期,第198~201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